【经文】
修1学2日3益4,益4之5又6益4,以至7于8大悟9;行10道11日3顺12,顺12之5又6顺12,以至7于8无为13。无为13而14无不为15矣16。故17处18天下19者20 ,常21以22无私23而24为25,及至26有27私28而24为25,不足以29处18天下19。
【注释】
1.修:修养,学习。例一,《庄子·天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假:借。例二,《庄子·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的礼制。 2.学:学问,知识。例,《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3.日:一天一天地,每天。例,《庄子·齐物论》:“与接为抅,日以心斗。”与接:同伙交往。抅:勾结。 4.益:增加,增长。例,《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 5.之:用在动词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6.又:副词,表示进一层,更加。例,《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7.以至:连词,表示由前因引出的结果。例,《颜氏家训·慕贤》:“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 8.于:介词,到。例,《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骧兜于崇山。” 9.大悟:透彻明白。例,宋·释道原《景德传灯録》:“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10.行:实行,推行。例,《淮南子·主术训》:“而行必然之道,故万物举而无遗策。”遗:失。 11.道:指天道的理念、自然法则。例一,《庄子·天道》:“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例二,《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三,《庄子·缮性》:“道,理也。” 12.顺:顺应,相合,符合(自然法则,合理)。例,《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13.无为: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例一,《庄子·田子方》:“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汋:水自然涌出。例二,《庄子·至乐》:“天无为以清,地无为以宁。”“无为可以定是非。” 14.而:连词,表示后面是结果,因而,就。例,《庄子·山木》:“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无肯专为:无意偏执一方。 15.无不为:没有做不成的事。例,《庄子·至乐》:“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也。” 16.矣:语气词,表示将然。例,《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7.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18.处:处理。例,《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19.天下:天下事,即国家政务和社会民事。例一,《庄子·盗跖》:“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此六者:乱、苦、疾、辱、忧、畏。例二,《庄子·天下》:“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20.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1.常:永恒的,始终如一。例,《庄子·齐物论》:“言未始有常。”未始:未尝。 22.以:介词,依靠,凭藉,按照。例,《庄子·人间世》:“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23.无私:没有私心,公正无私。例,《庄子·天下》:“公而不党,易而无私 。”党:拉帮结派。易:平和。 24.而:连词,表示顺接,就。例,《战国策 · 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5.为:做,干。例,《庄子·人间世》:“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26.及至:等到……的时候,当……的时候。例,《孟子·滕文公上》:“及至葬,四方表观之。” 27.有:存在,存在着。例,《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28.私:谋私。例一,《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例二《庄子·则阳》:“君不私,故国治。” 29.不足以:不可能,不能够。例一,《庄子·秋水》:“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例二,《庄子·让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译文】
修养和学习会使人的品德和知识一天一天地增长,增长再增长,从而能透彻地明白事理;推行天道学说会使人的言论、行为一天一天地做到符合自然法则,越来越符合自然法则,从而自然而然地按自然法则办事。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了。因此,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民事的人,要始终如一公正无私地办事,当他们存心谋求私利时,就不能够处理好国家政务和社会民事了。
【评说】
本章谈修养、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品德、增长知识和学会按自然法则办事。
老子论“悟”,如何得“悟”呢?就是靠学习、研究。老子身为东周王室的史官,掌管史书,“以阅众甫”,利于知识积累,又精于思研,乃至于透彻瞭解、明白宇宙万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大悟”。客观世界的人、物,以及相应的情、理,人们能否认识,这取决于人们主观上有无求知的意愿,这是造成有些人“知情达理”,而另一些人“愚昧懵懂”的内在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有没有适于学习的环境。老子主张“举圣启智”、“举敩启力”,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请贤者对民众“育之”,贤者“损”自己知识之“有余”,以补民众知识之“不足”。另方面,贤者也要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所以要“学不学”,补充新知识,才能更好辅导民众。贤者实践老子“既已为人贻愈多,继贻与人以愈多”的教导,给民众传授知识,如水之“与善填”,从而使民众既“启智”又“启力”,“益之又益”。
本章论“悟”,是“渐悟”。比老子晚一千二百多年的佛门六祖慧能曾谈论“顿悟”。渐悟是大多数人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增长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总之是循序渐进。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进入普遍、透彻明理的境界(如哲学)。而顿悟,慧能所指的是“即时豁然,顿见本性”。慧能在《坛经·顿渐品第八》中说:“为什么称顿悟和渐悟呢?佛法本来没有顿悟、渐悟,因为学佛的人有聪明有愚钝,所以就有了顿悟和渐悟的不同”。慧能认为,顿悟的基础是聪明,即天资高、智力强。慧能本人就是聪明人,他虽然没有文化,不识字,但只要有人把佛经读给他听,就“即时豁然,顿见本性”。
学习、修炼是为了能够处理好各种实际问题。农民、工人、教师、医生、书画家、音乐家、工程师、科学家……这些人都能在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践再实践、探索再探索,以掌握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人是自然而然按自然法则办事的。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因为“修学”而至“大悟”,因为“行道”而至“无为”。在人类历史上,违背天道的行为并导致严重危害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表现在各级掌权人身上。因为各级掌权人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民事时掌握杀生大权,时时刻刻牵连人民大众的利害关系。老子要求各级掌权人做到“无为”,即按照自然法则办事,而自然法则是万物恃之以生的。所以,能做到“无为”,就不违背国家龢民众利益,可见“无为”是为政者必须遵从的自然法则。这一法则的基本品格是公正无私,所以掌权人最基本的品格应是无私。如果各级掌权人都以“当官发财”为目的,则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事必然发生。所以,老子认为这样的掌权人“不足以处天下”。
【思考】
1.从自己的学业、事业说明“修学日益”和“行道日顺”。
2.举例说明“有私而为,不足以处天下”。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