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3章 尊师重教19

  【经文】

  举1圣2启3智4,明5理6百辈7;举8诚9启3翊10,民11怫12消13之14;举15敩16启17力18,道19哉20无21忧22。此23三者24以为25文26,不足27。故28另29有所30嘱31:见32素33葆34朴35,少36私37寡38欲39;举15学40无41尤42。

  【注释】

  1.举:举荐,推荐。例,《庄子·田子方》:“文王欲举而授之政。”   2.圣:“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二者综合起来,“圣”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例,《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圣者,例如鲁班为“匠圣”,李白为“诗圣”,魏征为“官圣”,王羲之为“书圣”,华佗为“医圣”,李时珍为“药圣”,齐白石为“画圣”,爱恩斯坦为“物理学圣”,雷锋为“乐助人圣”等等。   3.启:开导,启发。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启,开也。”例二,《隐居通议·论语二》:“及既得师启蒙,便能读书认字。”   4.智:知识,指人类在实践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例,《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者谓之智。”   5.明:明瞭,通晓。例,《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6.理:道理,指自然法则,即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例一,《庄子·天下》:“夫无知之物……动静不离于理。”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   7.百辈:一百个世代,比喻很多世代,千秋万载。例,清·冒鹤亭《孽海花闲话》:“灯火繁台渺旧京,一觞一咏梦承平。词流百辈消沉尽,此簿应题点鬼名。”   8.举:提出,提倡。例,《礼记·曲礼上》:“主人不答,客不先举。”   9.诚:真诚。例,《庄子·徐无鬼》:“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10.翊:辅助,帮助。例,《新序·杂事四》:“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翊之也。”   11.民:人,人们。例,《庄子·齐物论》:“民湿寝则腰疾偏死。”偏死:偏瘫,半身不遂。   12.怫:愤懑,愤怒。例,《庄子·天地》:“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13.消:消除,消失。例,《易·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14.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5.举:举办,兴办。例,《管子·禁藏》:“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   16.敩:教导使人觉悟。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敩,觉悟也。”例二,《尚书·盘庚》:“盘庚敩于民。”例三,《隶释·外黄令高彪碑》:“为敩者宗。”“敩”古同“学”字,可理解为“学校”,是从事教、学的地方。   17.启:开发,开拓。例,《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   18.力:智力,即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庄子·天运》:“禹用力而汤用兵。”   19.道: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例一,《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   20.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例,《庄子·齐物论》:“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21.无:副词,勿,不要。例,《诗经·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谷。”   22.忧:忧虑,担心。例,《庄子·山木》:“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23.此:指示代词,这,这些。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24.三者:三方面。例,《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是:此,这;三者:指寿、富、多男子。   25.以为:作为。例,《庄子·让王》:“割牲而盟以为信。”   26.文:文化教育。例,《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   27.不足:不足够。例,《庄子·盗跖》:“不足故求之。”   28.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9.另:另外,另方面。例,《水浒传》十六回:“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   30.有所:有一些,有某些。例,《庄子·则阳》:“有所正者有所差。”   31.嘱:嘱咐。例,唐·王维《伊州歌》:“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32.见(xiàn):展现,体现。例,《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尸居:形容安祥、静处;龙:比喻超凡脱俗的境界。   33.素:指先天本性。例,《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无为:按自然法则办事,无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   34.葆:保持。例,《庄子·田子方》:“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真:本性。   35.朴:俭檏,檏实。例,《庄子·天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   36.少:鄙视,看不起。例,《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仲尼之闻:孔子的学问。伯夷之义:伯夷让国君之位的意义。   37.私:私心,自私。例,《庄子·天地》:“拔出忠公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   38.寡:减少,淡泊。例,《庄子·山木》:“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39.欲:贪欲。例一,《说文解字》:“欲,贪欲也。”例二,《庄子·山木》:“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40.学:学校。例,《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41.无:副词,表示否定。例:《庄子·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42.尤:过失,错误。例,《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推荐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为民众进行知识教育,使民众千秋万载明瞭万物万事运化的自然法则;提倡人人养成真心诚实的品德和教导民众互相帮助,则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愤懑将会消失;兴办教学事业、开发人民的智力,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事业不要有任何忧虑。上述这三方面作为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不足够的。因此,另外还有一些嘱咐:教育民众要体现先天本性和保持俭檏,要鄙弃自私和淡泊贪欲;兴办学校,是不会有错的。

  【评说】

  本章强调指出,要发展国民事业,必须“举圣启智”、“举诚启翊”、“举敩启力”,并敦告人们“举学无尤”,这与第62章“非以冥民,将以育之”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在第9章中,老子曾表示“人之所教,我也教之”。这说明教育事业是承前启后的事业。在第64章、第76章中,老子指明“修学日益,益之又益,以致于大悟”以及“修之于身”、“修之于户”、“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老子不仅强调教与学的重要性,更指出普及教与学的必要性。

  发展教与学的事业,首要的是要使人们“明理”,从而能够“见素”,也就是要使人们能按自然法则办事、能展现“和”的先天本性。从老子传授《道德经》至今二千五百多年来,如果统治者能如李世民那样遵循老子的敦告,即“明理”、“见素”,以道履天下,则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即使其它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比拟。遗憾的是,孔丘当年用“龙”来形容的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天道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往往不被心存私欲的统治者所接受,反而以任人唯亲、世袭统治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利益,正是这类“人道”违背广大民众的愿望,广大民众的潜能被抑制了,国弱民穷的局面才长期难以改观,所以“民怫”难消。

  【思考】

  1.谈谈对“举圣启智”,“举诚启翊”,“举敩启力”的认识。

  2.你能做到“见素葆朴,少私寡欲”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