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2章 同舍同得23

  【经文】

  希1研2自然3:飙风4不5终朝6, 暴雨7不5终日8。孰9为10此11耶12?天地13也14。天地13尚15不5持久16,而况17于18人19乎20?故21从事22于23道24者25亦26同27道28, 亦26同27德29, 亦26同27舍30 。是以31道28亦26得32, 德29亦26得32, 舍30亦26得32。信33不5足34,有35不5信36。

  【注释】

  1.希:希望。例,《水经注·肥水》:“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   2.研:研究,探讨。例,《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3.自然: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例,王明《太平经合校》:“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也。”   4.飙风:暴风。例,《抱朴子·酒诫》:“唯患飞埃之糁目,不觉飙风之所为也。”   5.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6.终朝:整日,从早到晚。例,《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采緑》:“终朝采緑,不盈一掬。”   7.暴雨:来得急而且量大的雨。例,《淮南子·时则训》:“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飘风暴雨总至,黎莠蓬蒿并兴。”   8.终日:整天,从早到晚。例,《庄子·田子方》:“文侯傥然,终日不言。”   9.孰:疑问代词,什么。例,《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10.为:做,干。例,《庄子·人间世》:“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11.此:指示代词,这。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12.耶: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呢”。例,李昉《太平广记》:“县失官人及马,此非耶?”   13.天地:自然界,俗称大自然。例一,《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化:运动、变化;均:均衡)。”例二,《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法则,规律;御:治理;六气:泛指各种天气现象;辩:变化。   14.也:语气词,表示判断。例,《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15.尚:连词,尚且。例,《史记·货殖列传》:“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家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编户:指古代民间编制户口;编户之民:指百姓。   16.持久:保持长久。例,《晋书·东海王越传论》:“乐不可极,盈难持久。”   17.而况:连词,用于反问,表示更进一层,何况。例,《庄子·人间世》:“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   18.于:介词,对,对于。例,《庄子·天下》:“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知不如已也。”   19.人:指人类。例一,《庄子·人间世》:“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例二,《庄子·至乐》:“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20.乎: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21.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2.从事:参与做某事或致力于某事。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23.于:介词,在……方面。例,《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4.道:指有关学道、行道之事。例,《庄子·人间世》:“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25.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6.亦:副词,也,也是,表示同样的。例,《庄子·人间世》:“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27.同:相同,一样。例,《庄子·德充符》:“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28.道:指天道的学说、理念。例,《庄子·天道》:“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非:反对;取:得。   29.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质是“和”,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葆阳,充气以为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处于和谐、平衡、有序、正常运化状态的“和”。例一,《庄子·缮性》:“夫德,和也。”例二,《庄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30.舍:舍己为人,给予,奉献。例,《左传·昭公十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31.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32.得:必须,需要。例,《红楼梦》九十四回:“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   33.信:相信,确认不疑。例,《孟子·尽心》:“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4.足:足够。例,《庄子·天地》:“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   35.有:呈现,发生。例,《荀子·宥坐》:“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   36.信:相信并奉行。例,《世说新语·术解》:“郗愔信道甚精勤。”

  【译文】

  希望人们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狂风不可能整天连续地吹,暴雨不可能整日下个不停。是什么力量在施风布雨呢?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何况对于人类社会怎么可以处于长期动荡不安的状态呢?所以,从事学习、弘扬天道法则和天道品格的人要有同样的道的理念,同样的道的品格,同样的舍己为人的行动。因此,道的理念也需要,道的品格也需要,舍己为人的行动也需要。对天道的理念不够相信的话,就不能信奉天道了。

  【评说】

  本章虽然是谈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国家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腥风血雨长久不止,对国家、对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老子希望这种局面能尽快结束,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根据来教导各诸侯王,应该及时收敛、停止战争行为,不要抢着争霸。只有不争,天下才能太平安定,人民才能休养生息。

  在这里,老子首先对“从事于道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同道、同德、同舍”。联系到第76章“以其修之于身”、“修之于户”、“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的主张,如果能够实现,全天下的人就都是“同志”了,就是天下“得一”了,那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清地宁,处处充满生机。由此可知,老子虽然西去隐居于终南山的山林之中,但传授《道德经》,讲道论德,自始至终都是从社会实际出发,为万民谋福祉的。

  春秋战国时期,从周天子到各诸侯王,由于世袭的污腐,人心之自私,使他们“道亦失,德亦失,舍亦失”。所以天下无道,权贵无德,谁都不愿意吃亏。不但侯王,还有一些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政客,如苏秦、张仪,以“合众”、“连横”为计策,串联诸侯互相争斗,把本来已混乱不堪的天下,进一步搅得昏天黑地,以便他们可以浑水摸鱼。再如庞涓,为瞭高官厚禄,耍阴谋诡计陷害同门师兄孙膑。苏秦、张仪、庞涓都是无道之徒。相传他们三人和孙膑都是鬼谷子道人的门徒,但是除了孙膑之外,其余三人都是“道亦失,德亦失,舍亦失”,这正说明“信不足,有不信”是确实存在的。

  信与不信,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信什么?信自然法则也,也就是信守天道。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渊源是天道,是按照自然法则运化发展。从伏羲画八卦,姬昌演《周易》到老子传授《道德经》,一脉相承,都是崇尚自然法则,即崇尚天道,或称为大道,道。有道则兴,无道则亡。尧、舜之所以出现盛世,就因为有道。夏桀无道,故亡。商汤有道则兴,纣王无道则亡。姬昌有道则兴,幽王无道而亡。老子纵观历史而提出要信奉天道即自然法则的观点,这是非常深刻和重要的。

  【思考】

  1.举出当代“飙风暴雨”式的世事及其形成的原因,说说其与春秋战国那种混乱世事在本质上的异同。

  2.用“亦同道,亦同德,亦同舍”来对比现实社会,谈谈你的感想。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