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3章 悟入守空5

  【经文】

  天地1不2仁3 ,以4万物5为6刍狗7。圣人8不2仁3, 以4百姓9为6刍狗7 。天地之间10,其11犹12橐钥13 乎14 ?虚15而16不2屈17,动18而19愈20出21。多22研23宿24穹25,悟26入27守28空29。

  【注释】

  1.天地:天道(自然法则)。例,《庄子·天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wànɡ,统治)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2.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3.仁:仁爱,亲善。例,《说文解字译述(全本)》:“仁,亲也。”注释:徐铉:“仁者兼爱。”仁指仁爱,对人亲善。会意字,以人、二示意,二人以上彼此都应当亲爱。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对“仁”的定义,是指对人有亲、疏差别的爱,即不一视同仁,任人唯亲。例,《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之杀……礼所生也。”   4.以:介词,把。例,《庄子·大宗师》:“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尻:尾。   5.万物:指天体万物,包括星体、无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6.为:作为,当作。例,《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7.刍狗:用草扎成的形状似狗的东西。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   8.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9.百姓:泛指天下人,世人,包括百官和人民群众。例,《庄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10.天地之间:指宇宙空间。例,《庄子·人间世》:“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11.其:人称代词,它(的)。例,《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12.犹:如同,好像。例,《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13.橐钥: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如现在的风箱。例,吴澄《道德真经注》:“橐钥,冶炼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扁于内者,钥也。”   14.乎:语气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吧”。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15.虚:空虚,空无所有。例,《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16.而: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例,《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17.屈:弯曲。例,《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8.动:动作。例,《庄子·庚桑楚》:“儿子动不知所为。”   19.而:连词,表示顺接,就。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0.愈:副词,更加。例,《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21.出:出来,从里面到外面。例,《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22.多:副词,表示程度高。例,《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恶必多溢恶之言。”   23.研:研究,研判。例,《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24.宿(xiù):星宿,群星。例,魏·何晏《景福殿赋》:“星居宿陈,绮错鳞比。”   25.穹:天空。例,南朝·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轻霞冠秋月,迅商薄清穹。”   26.悟:觉悟。例,《庄子·渔父》:“甚矣,子之难悟也!”   27.入:进入(某种境界)。例,《庄子·人间世》:“达之,入于无疵。”   28.守:保持。例,《庄子·达生》:“是纯气之守也。”   29.空:空虚,无所有。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空,窍也。”空即孔,穴,引以称空虚,内无所有。例二,《庄子·知北游》:“光曜不得问而熟视其状貌,窅然空然。”在这里,用“空(无)”比喻无色无声无形的“天道”境界。

  【译文】

  天道(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不分亲疏,把万物当作刍狗;圣人对待世人不分亲疏,把世人当作刍狗。宇宙空间,好象冶炼时用来鼓风吹火的风箱吧?空虚而且不弯曲,人们操作鼓风箱的驱风器件时驱动得愈快就会从吹风管吹出更多的风。人们应当多研究群星闪烁的天空,就能觉悟到要进入并保持“无(天道)”的境界。

  【评说】

  本章的第一要点是“不仁”。为什么要不仁?这里必须对古代的“仁”字作一点分析。

  2002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唐汉所着的《汉字密码》指出: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中録下了两款古文和一个小篆的“仁”字。最初的“仁”字是一个会意字,上为“千”,乃人腿下部有一横;下为“心”的象形。两形会意,“仁”,乃是有一千个心眼,或一千种心思的聪明“人”。另一款的“仁”字与甲骨文的“仁”字相似,右上部是一个“人”的象形白描,在其左下部,则是一个古文的“上”字。两形会意,表示“仁”乃“上等人  ”,即上等阶层的“人”……“仁”的本义是指那些心眼多、心思密,因而“劳心者治人”的上等人,即那些与“小人”、“下民”相对而言的“上人”、“大人”。古人称之为“君子”,孔子在《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仁”是有等级、阶级性的。综合而言,以“仁”待人,是“不以一心对待不一样的人”,即“不一视同仁”。

  由此可见,“不仁”就是不要只为着“上等人”,不论对上层统治阶级的人或被统治的地位低微的人,要一视同仁。能一视同仁,就能平等待人,就能大公无私,就能宽宏大度,就能和合百姓,就能容纳万物。万物者,有生物,有非生物,有天体,还有天体之母──道,即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态物质。谁能对万物一视同仁呢?是自然法则。在第2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法则)对待道(先天形态物质)、天(体)、地(球)、人类(和一切生物)是一视同仁的,是“不仁”的。

  本章的第二要点是“守空”。所谓“空”,就是“无”。中国古代哲学所论之“无”,并不是“没有”,而是第5章中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之不得”的一种“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东西,这种东西“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种东西,又如第2章所说是“混成”之物,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这些概念,在老子之前的“古人(众甫)”就有所论述,所以老子称为“古之无”。显然,本章所说的“空”,就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先天形态物质(宇宙本源)及其演化规律(自然法则)。在这里,把“空”视为“无”,把“无”视为先天形态物质,暗能量,在具备现代天文物理知识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但是,把“空”、“无”视为演化规律(自然法则)又怎么解释呢?这就必须联系第5章末尾“知古之无,以喻今之有,能之古始,是谓道纪”。这里的“古之无”和“古始”,是同一种东西,即“道纪”,可见“无”的内涵包括“道”和“纪”,也就是宇宙本源和自然法则,这两者都是无色无声无形的,都需要人类去“知”之。既然“空”、“无”是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又是“万物恃之以生”的,那么“悟入守空”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思考】

  1.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对“仁”有什么不同的认识?

  2.说说“悟入守空”有什么意义。

  附録:遥望星空令人无私?

  ——2015年05月22日05: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面对恢宏的事物易激发利他行为

  新华社电 无私奉献是种美德。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再无私一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在《人的性格和社会心理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不妨遥望星空或是置身海上。

  研究人员招募2000多人进行了包括问卷调查、赠券游戏、观看视频或凝视周围环境等在内的5组实验,结果显示,感觉自身渺小的人更慷慨、利他;而人在面对浩大、恢宏的事物时更容易产生敬畏之心,同时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进而激发出利他、助人等积极的社会行为。

  研究带头人保罗·皮夫说,与大自然一样,艺术、音乐也有同样效果。(乔颖)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