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2章 损余补缺77

  【经文】

  公1德2之3容4,唯5道6是7从8。天之道9,其10犹11张弓12乎13:高14者15抑16之17 ,低18者15举19之17 ,有余20者15损21之17 ,不足22者15补23之17。 天之道9,损21有余20而24补23不足22。人之道25则26不然27,损28 不足22 以29奉30有余20 。孰31能32以33有余20奉30天下34?唯5有道者35。是以36圣人37为38而39不40恃41,功42成43而39不40处44,不45欲46而39见47贤48。

  【注释】

  1.公:共同的,公认的。例,《荀子·解蔽》:“万物异则莫不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2.德:人的品格修养、行为规范。例,《庄子·胠箧》:“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   3.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4.容:指人的操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例,《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恶美。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5.唯:副词,只有。例,《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6.道: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自然品格,道德。例一,《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例三,《庄子·则阳》:“道不为私。”   7.是:用在谓语前表示肯定。例,《庄子·骈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8.从:服从,遵从。例:《庄子·秋水》:“为在从众,不贱佞谄。”   9.天之道:指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例,《孟子·离娄上》:“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10.其:人称代词,他(的),它(的)。例,《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11.犹:如同,像。例,《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12.张弓:拉开弓。例,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张弓簸旗惧不堪,从此始免征云南。”   13.乎:语气词,表示说明。例,《庄子·庚桑楚》:“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   14.高:指超过正常高度,过高。例,《庄子·大宗师》:“肩高于顶。”顶:头顶。   15.者:助词,与形容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例,《论语·子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16.抑:向下压,压低。例,《正蒙》苏昺序:“高者抑之,卑者举之,虚者实之,碍者通之。”   17.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8.低:与“高”相对,指不及正常高度,过低。例,《三晋风光·八道沟十二小景》:“……翠緑的云杉,高者6米以上,低者也至少3米。”   19.举:抬高。例,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有余:有剩余,有多余。例,《庄子·天地》:“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以自来。”   21.损:减少,减去。例,《庄子·齐物论》:“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22.不足:不足够,缺乏。例,《庄子·盗跖》:“不足故求之。” 23.补:补充,添加。例一,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稀豁之处,锄而补之。”稀豁:稀疏。例二,《荀子·王制》:“收孤寡,补贫穷。”   24.而:连词,表示顺接。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5.人之道:人道,也称仁道,指古代封建统治者制定的等级特权制度。例,《礼记·中庸》:“人之道也……择善而固执者也。”所谓“择善而固执者”,是指维护统治阶级所提出的任人唯亲和不平等关系,如《礼记·丧服小记》中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这里的“亲亲”,就是“任人唯亲”;“男女有别”,就是“男尊女卑”。   26.则:连词,表示转折,却。例,唐·柳宗元《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7.不然:不是这样。例,《庄子·盗跖》:“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   28.损:损害。例,《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29.以:连词,表示目的,以便。例,《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   30.奉:献给。例,《庄子·说剑》:“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31.孰:疑问代词,谁。例,《庄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32.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33.以:介词,用,拿。例,《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34.天下:天下人,世人,百姓。例,《庄子·骈拇》:“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35.有道者:得道的人,即能按自然法则办事的人。例,《庄子·列御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自是:自以为是。   36.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37.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38.为(wèi):做奉献。例,《庄子·至乐》:“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39.而:连词,表示转折。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40.不:副词,不曾,没有。例,《庄子·齐物论》:“终身疫疫而不见其成功。”   41.恃: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例,《庄子·达生》:“方虚憍而恃气。”   42.功:功绩,业绩。例,《庄子·渔父》:“忠贞以功为主。”   43.成:完成,成功。例,《庄子·人间世》:“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44.处:置身于。例,《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与下一句经文联系起来分析,可知“不处”是指“不要置身于功利场中”。   45.不:副词,不要,勿。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46.欲:贪欲,不良欲念。例一,《说文解字》:“欲,贪欲也。”按,孔颖达疏:“心所贪爱为欲。”例二,《庄子·徐无鬼》:“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   47.见(xiàn):表现,体现。例,《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尸居:形容安祥、处静;龙:比喻超凡脱俗的境界。   48.贤:有智慧、有才能、有好品德。例,《庄子·徐无鬼》:“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

  【译文】

  人们共同的品格修养和行为规范,只有遵从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的表现,如同张弓射箭吧:超过正常高度的话就压低些,不及正常高度的话就抬高些,有多余的要减去,不够的要补充。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就是减去多余的和补充不够的。人道却不是这样,是损害不足者的利益以便献给有余者。谁能够拿自己多余的东西献给天下人呢?只有那些得道而能按自然法则办事的人。所以,圣人对社会做出奉献却不自负,建立了功业而不置身于功利场中,不要贪欲而体现其智慧、才能和品德。

  【评说】

  本章明确指出,要以自然法则(天道法则)和自然品格(天道品格)作为人们品行修养的标准。

  在第2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地说是“人法自然”,也就是说人类行为要服从自然法则。当人们能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时,其行为所表现的品格就是自然品格,或称为“天德”,是“和”,而“和”的内涵,在第9章的评说中已作出说明,就是:调和、和解、和睦共处、和谐、平衡、有序的正常状态。

  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具体如何做呢?简明地说是:抑高举低、损余补缺。例如飞行员驾驶飞机,若飞机飞得太高或太低,偏左或偏右,都要及时纠偏(修正),飞机才能沿着正确航道飞往目的地。在这里,“纠偏(修正)”就是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其表现出来的自然品格是平衡、正常,也就是达到了“和”。

  又如在社会事务中涉及各阶层人群利益的事,如果出现偏差,也宜及时纠偏(修正)。这正如《庄子·天地》中说的“天下均治之为愿”,也就是使各阶层人群的利益得到协调、平衡,实现了“和”,从而达到大治。

  关于“道”,《庄子·在宥》中有生动的描述:“何谓道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这里,“无为”是指没有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即按自然法则办事;而“有为”与“无为”相对,是指“强为”,即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其结果必然丧失自然品格,即丧失“天德”,破坏了“和”。《庄子·山木》中说:“有为则亏。”

  在第43章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指自然,引申作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天道)“以万物为刍狗”,即对万物(包括“道”)一视同仁,无偏私、无偏爱,一律平等,这就是天道的理念。但人道就不是这样。人道也称仁道,即人与仁相通。在《中庸》中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音shài),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里的“杀”、“等”都是指等级差别。可见《中庸》所表述的人道,其本质是不平等的,不是一视同仁的。中国从夏朝开始实行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夏礼),及后各朝代都制订了自己的《礼制》,这种不平等制度延续近四千年,实质上是实行了维护特权阶级利益的人治之道。

  人道的另一个分支是诡道,俗称兵法。《孙子·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可见,诡道多么不真诚!把这段话与《孟子·离娄上》中的“诚者,天之道也”的论述相比,可知诡道与天道确实“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乱、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时期,长期战争使人民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何治理好国家?出现了百家争鸣,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实行天道,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实行人道。在战争问题上,以孙子、孙膑为代表的军事家,则把诡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道、诡道是人类社会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存在的人为法则,称之“有为”,其中不乏人类末性的表现;天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按照客观规律运化,它与宇宙共存,无始无终,称之“无为”,是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的自然表现。

  【思考】

  1.“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所知道的许多人中,哪几位像圣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