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其1政2曼3曼3 ,其4民5淳6淳6;其1政2拶7拶7,其4民5谲8谲8。祸9兮10福11所12倚13,福11兮10祸9所12伏14。孰15知16其17极18?其4无19臻20耶21 ?正22复23为24畸25 ,善26复23为24妖27 ,人28之29迷30也31 ,其4日32固33久34 。是以35圣人36方37而38不39革40,廉41而38不39悔42,直43而38不39肆44,光45而38不39耀46。
【注释】
1.其:连词,如果,假如。例,《庄子·天运》:“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2.政:政策,政令。例,《论语·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刑。” 3.曼:柔和。例,《韩非子·杨权》:“曼理皓齿。”理:皮肤的纹理;皓:洁白。此处“曼曼”比喻“柔和稳重”。 4.其:指示代词,那,那样;这,这样。例,《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5.民:人民。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6.淳:檏实。例,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此处“淳淳”比喻“檏实厚道”。 7.拶(zā):逼迫。例:唐·韩愈《辛卯年雪》诗:“崩腾相排拶。”此处“拶拶”比喻“威胁压迫”。 8.谲:诡诈,欺诳。例,《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恒公正而不谲。”此处“谲谲”比喻“诡诈欺诳”。 9,祸:灾难,危害。例,《庄子·在宥》:“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10.兮:语气词,表示感叹或停顿。例,《庄子·人间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11.福:与“祸”相对,幸福。例,《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12.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东西”。例,《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13.倚:依附,依随。例,《史记·淮阴侯传》:“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14.伏:潜伏,藏匿。例,《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 15.孰:疑问代词,谁。例,《庄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16.知:知道,瞭解。例,《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之:这。 17.其:人称代词,他(它)(的),他(它)们(的)。例,《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18.极:尽头,终点。例,《庄子·逍遥游》:“犹河汉而无极也。” 19.无:没有。例,《庄子·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20.臻:到来。例,《后汉书·冯衍传》:“元远无聊,饥寒并臻。” 21.耶:语气词,表示疑问。例,李昉《太平广记》:“县失官人及马,此非耶?” 22.正:端正。例,《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23.复:副词,又,再。例,《庄子·大宗师》:“他日复见。” 24.为:变成,成为。例,《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5.畸:偏斜。例,《荀子·天论》:“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 26.善:善良(的)。例,《庄子·胠箧》:“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27.妖:邪恶。例,《庄子·人间世》:“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28.人:泛指任何人,人们。例,《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29.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30.迷:迷惑,分辨不清。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迷,惑也。”例二,《庄子·秋水》:“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31.也:语气词,表示确认。例,《庄子·大宗师》:“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常:不变的规律;天:天然存在的。 32.日:指时间,岁月。例,《左传·昭元》:“玩岁而愒日。” 33.固:诚然,实在。例,《孟子·梁惠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4.久:时间长久。例,《庄子·德充符》:“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35.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36.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37.方:原则,准则。例,《庄子·人间世》:“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 38.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例,《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39.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40.革(ɡé):改变。例,《后汉书·梁统传》:“无革旧章。” 41.廉:廉洁。例,《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42.悔:后悔。例,《楚辞·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3.直:正直。例,《论语·卫灵公》:“直哉史鱼。” 44.肆:放纵。例,《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45.光:发扬光大。例,诸葛亮《出师表》:“以光先帝遗德。” 46.耀:炫耀,夸耀。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
【译文】
如果政策与政令柔和稳重,这样人民大众将变得淳檏厚道;如果政策与政令对人民大众威胁压迫,这样人民大众将变得诡诈欺诳。灾难中依附着幸福,幸福中潜伏着灾难。谁知道灾难和幸福的尽头呢?那样的尽头还没有到来吗?端正的又变成偏斜的,善良的又变成邪恶的,人们分辨不清这种转化,这样的岁月实在很久了。所以,圣人言行处世坚持原则而不改变,廉洁无贪而不后悔,正直坦荡而没有放纵,发扬光大而不自我炫耀。
【评说】
本章论述统治者施政柔和与残暴所造成的不同效果。如果统治者施政柔和,则百姓淳檏,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2。”“素檏而民性得矣3。”唐朝贞观之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与人互相关爱,又爱戴、拥护真正的明君。如果统治者施政残暴,则百姓诡谲、自私而互不诚信。例如商鞅实行变法,规定“田地收归国有,私人不得有一尺一寸田地”;“五家一保,十家一连,互相监督,一家有过失,九家同举报,不举报者,十家连坐,一律腰斩”;“百姓一人有罪,全家收为国家奴隶”……这些新法令颁布后,凡议论者,不论说好说坏,统统逮捕。商鞅认为百姓“只应该执行。说不好的,是想阻止新法施行的刁民;说好的,是想讨好官府的奸民。都不是良民”。商鞅把有议论的人全家迁往边疆。大夫甘龙、杜挚私下议论新法,被商鞅贬为贫民。太子赢驷说变法不好,商鞅大怒,说:“法令不能施行,是上面有人犯法。太子是储君,不可加刑,若赦免,则又非法。”商鞅报告秦孝公,加罪于太子的师傅,把太傅公孙虔刮去鼻子,把太师公孙贾脸上刺字。商鞅还亲自到渭水审查囚徒,一天杀了七百多人,鲜血染红了渭水,哭声遍野。百姓夜间睡觉常做恶梦,日间出门,熟人在路上相遇,生怕说话被告密,只互相看一眼,连打个招呼都不敢……历史上,凡是“其政拶拶”,必定“其民谲谲”,民心丧尽,民性脆弱,民族失去了精神支柱,民族凝聚力严重削弱,其结果不但害了人民,害了国家,而且害了执政者!
从周朝的历史看,周武王吊民伐纣,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之后,传了七代,即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都是国泰民安。到了第八代夷王,不守传统教化之治,王室渐弱而诸侯渐强。第九代厉王,残酷无道,百姓造反把他杀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打倒君王。第十代宣王,能任用贤人,中兴了王室,他在位三十九年后,姜戎造反,宣王战败,又过了七年而病死。第十一代幽王,为人暴戾,沉于酒色,宠褒姒,用奸佞,贬太后,废太子,导致国丈引犬戎兵入京把幽王杀了,西周结束。第十二代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但周王室进一步衰落下去。到老子出生年代,已传至第二十二代灵王。老子离周西去时,是第二十五代敬王时期,西周和东周已经历五百多年,周朝天下从太平转向动乱,从正常转向反常,各诸侯从和睦共处转变为弱肉强食,大诸侯实行霸道,违逆民意,战争不息,民不聊生。所以老子说“正复为畸,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老子虽知“万物恃之以生”的天道,但却实行不得,因为各诸侯王自私自利而不实行天道;虽知“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伏”,但何时能使社会秩序恢复太平使人民过幸福生活,却并非屈指可数!在独力难扭干坤之际,也只能叹息“孰知其极?其无臻也?”不难明白,老子离周西去时的心情,是多么沉重!
统治者因为自私自利,所以不行天道而行人道,这从夏朝就开始了。又经商朝而至周朝,至老子生活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更加诡道并行。可以说,人道加诡道是为了霸道,即争当霸主乃至称王天下。这种极端的自私自利行为,自夏朝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所以老子说“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虽然如此,在老子行将逥避混世而隐居前夕,老子并没有改变实行天道的初衷,这就是经文中所表达的“方而不革”。不但“方而不革”,而且“廉而不悔,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离周西去之后,到陕西楼观台和甘肃临洮继续传授天道,实践“我独与于人,而贵嗣母”的誓愿,终身不怠。
【思考】
1.举例说明“正复为畸,善复为妖”的社会现象。
2.浅析“方而不革,廉而不悔,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义。
注:
1.参看《庄子·让王》。
2.参看《庄子·山木》。
3.参看《庄子·马蹄》。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