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6章 蔼愔守一10

  【经文】

  蔼1愔2颇3守一4, 能5入无6乎7?专8气9致10柔11,能5婴儿12乎7?涤除13玄14览15,能5无疵16乎7?爱17民18治19国20,能5无为21乎7?天门22开阖23, 能5为慈24乎7?明白25四大26, 能5无私27乎7?生28之29畜30之29,生28而31不32  有33,为34而31不32恃35,长36而31不32宰37,是谓38烜39德40。

  【注释】

  1.蔼:形容心态平和、安详。例,《鹤林玉露》:“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2.愔:安静,寂静。例,宋·张炎《长亭怨·旧居有感》词:“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絶。”   3.颇:稍微,略微。例,《史记·刘敬叔孙通传》:“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守一:保持始终如一的状态。例,《管子·内业》:“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苛:烦扰。   5.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6.入无:进入(达到)空无状态,即身心处于空虚无物、无念无知(觉)的状态。例一,《吕祖九品经》:“从有入无。”例二,《李涵虚祖师圆峤内篇》:“先要从有入无,然后从无生有。”   7.乎:语气词,表示疑问。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比。   8.专:专心,用心。例,《孟子·告子》:“专心致志。”   9.气:气息,呼吸。例,《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   10.致:达到,使达到。例,《世说新语·品藻》:“顾子所谓弩牛可以负重致远。”   11.柔:柔和,和缓。例,《庄子·天运》:“其声能长能短,能柔能刚。”   12.婴儿:比喻纯朴、无私的先天自然本性。例,《庄子·人间世》:“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13.涤除:消除,排除。例,《抱朴子·内篇》:“涤除嗜欲。”   14.玄:虚,不真实。例,弘一大师《佛法十疑略释》:“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科学。”   15.览:观察,看。例一,《说文解字》:“览,观也。”例二,《庄子·盗跖》:“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   16.无疵:空明、透彻。例,《庄子·人间世》:“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达之,入于无疵。”   17.爱:爱护。例,《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18.民:人民大众,老百姓。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19.治:治理,管理。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20.国:古代指邦国,王侯的封域。亦泛指国家。例一,《说文解字》:“国,邦也。”例二,《庄子·让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21.无为:依(按照)自然法则而为(办事)。例一,《庄子·田子方》:“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汋:泉水涌出。例二,《庄子·至乐》:“天无为以清,地无为以宁。” “无为可以定是非。”   22.天门:天道之门,比喻“心窍”,对事理的“觉悟”。例,《庄子·天运》:“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从庄子的论述可知,能认识“正之器”,就是对事理有觉悟,就是开了“心窍”,即开了“天门”。因此可以说“天门”就是“正之器”。“天门”可开可阖,“正之器”可动可止。施于宇宙万物的“正之器”是天道,它无色、无声、无形。故在《庄子·庚桑楚》中又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就是“无”。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韩非子·主道》云:“道者,万物之始。”可见,“道”、“无”、“始”是同一种东西。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之始”是什么?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道”有三层内涵:一是指客观存在的物事;二是指物事存在、变化、发展的规律,即自然法则;三是指这种规律所表现的人格化品德,即自然品格。在本章,“天门”只表示“无”(即“道”)的关于“法则”的内涵,并引申为法律、刑法。   23.开阖:指统治者对权谋、策略的运用、掌控。例一,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据位治人,用何为名?累日积久,何功不成?可以内参外,可以小占大,必知其实,是谓开阖。”例二,明·方孝孺《赠王时中序》:“由是而寓于术,纵横开阖,无所施而不宜,岂若专门独学者之劳且陋哉。”   24.为慈:做事要有慈爱、善良的心怀。例,《周敦熙集》卷二:“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25.明白:知道,瞭解。例,《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   26.四大:指道、天、地、人及其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例,章河《唐太宗治国的故事·杜奸斥宦官》:“君主担负着帝业的重任,为道、天、地、人四大之一。”这是魏征《十思疏》中第二段开头的译文,魏征在这里是要李世民遵从老子的教导,认识“四大”,同时要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个基本关系来治理国家。   27.无私:没有私心,公正无私。例,《庄子·天下》:“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易:平和,和悦。  28.生:产生,创生。例,《庄子·知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29.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30.畜:容纳。例,《庄子·天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欲:贪欲;渊:源头,指主政者。   31.而:连词,表示转折。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32.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33.有:领有,占有。例:《庄子·渔父》:“有土之君与?”   34.为:做,有作为(作用)。例,《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35.恃: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例,《庄子·达生》:“方虚憍而恃气。”   36.长(zhǎng):辈分高。例,《书·伊训》:“立敬惟长。”在经文中“长”是指天体万物之始祖(道)。   37.宰:主宰。例,《吕氏春秋·精通》:“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38.是谓:这说的是,这是。例,《庄子·马蹄》:“ 同乎无欲,是谓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39.烜:显着,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学士书》:“将相大臣,其势烜赫。”引申作“伟大”。   40.德:功德(功业与恩德)。例,《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阾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

  【译文】

  身心平和、悄然静坐并自始至终略微保持这种状态,能进入虚空无物、无念无觉的境界吗?用心让呼吸柔和缓慢下来,能如初生婴儿那样展现自然本性吗?排除各种虚无的幻觉,能进入空明透彻的境界吗?以爱护百姓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能按自然法则办事吗?推行或停止某些法规、刑律,能体现慈爱善良的母性吗?认识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关系,能做到公正没有私心吗?能创生万物也要能容纳万物,有创造而不要占为己有,有作为而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辈分高、资格老也不要充当主宰,这是伟大的功德。

  【评说】

  本章阐述一种开悟的特殊修炼方法,是激活超意识场而直悟真理的方法。所谓“超意识”,是指超越一般思维过程所得到的认识,也就是不经过中间过程而由初级认识一跃而达到高级认识,这种超意识的产生,是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经过一番研究仍未得到结果,而偶然进入无念无觉境界的瞬间豁然开朗。例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进入“无”的境界:触而无觉,无人无我,无求无索,恍惚之中,顿然明白世界一切真理;又如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A.爱因斯坦,一个夏天在海边沙滩上歇息入静时,也处于“无”中,忽然身如光子遨游太空,即时悟知相对论原理;再如伟大化学家门捷列耶夫,是在睡梦中完全入“无”的状态下脑海中突然闪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排列,从而完成了建立元素周期表的工作;笔者在读高中时为了求解《数学通讯》杂志中一道四点共圆的几何难题,苦思数日不得其解,一天晚上熄灯就寝,刚刚进入迷糊状态时,突然额前一亮,一个图形伴随答案都得到了……如此种种,都是人于静中入“无”,是思维过程中断(休息)状态,如梦如幻,豁然开朗,从而完成清醒状态下一般连续思维过程所不能达到的认识。《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2年第1期曾公布上海复旦大学的科学工作者在进行“思维传感实验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指出“人在入静状态下大脑额前闪现的屏幕效应,是思维传感过程中所展现的特殊效应”。

  显然,在本章中老子一开始就引导人们入“无”,就是要让人们超越一般的思维过程,让真理瞬间呈现在脑海中,实现即时顿悟。在这里,老子要人们“悟”些什么呢?作为一个例子,是要人们展现婴儿的自然本性。婴儿,老子也称为赤子,他“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至和诣常,至常诣明,至明诣祥:夫毒虫不螫,猛兽不獗,巨雕不暴,此为性使气诣强哉”。这个“性”,就是先天自然本性,它来源于至和至神,也就是具备天德而得道。另外,老子又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雌,是母性的代称,母性平和、安祥、慈爱、温柔、宽宏大度;天下溪位低而空阔,能容纳万物,是天道的品德。从守其雌、为天下溪而复归于婴儿,可见,老子之论婴儿,指的是“得道”,是保持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老子要人们通过修炼、觉悟而认识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而且这种认识要达到“无疵”的境界。“无疵”是指空明透彻,也即是守空、明理、完全豁达,一个人修炼到这种境界,就是完全得道了。

  修炼是学习,学习是为了应用,就是用天道来治国,治国的根本是爱民,爱民则以慈为之,总之是要“守道”,要按自然法则办事。但是,老子认为“行于大道,唯私是畏”。所以,在这里问统治者“能无私乎?”

  在本章经文中,老子连续六次发问:能入无乎?能婴儿乎?能无疵乎?能无为乎?能为慈乎?能无私乎?这六个方面好比一个正六面体,可谓是全方位了,而在正六面体的中心,隐伏着这六方面共同的根,就是天道。本章经文共69个字,讲道论道,但“道”字却没有出现,这也是“大象无形”,然而是“大音稀声”,是中华民族进入奴隶社会一千六百多年来千古唯一的强音,是针对社会现实、医治社会弊病所发出的强音。老子这一连串的发问是针对谁的?当然是针对统治者。因为老子处于奴隶社会中最惨淡、最残酷的历史时期,与上古社会时期“官”民之间“辖之友之”那种平等、亲善、和谐的社会关系比较,深知现实社会之黑闇、无道,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就是奴隶主即天子、诸侯王及其属下的各级官员,都把人民大众视为任其宰割的牛马,作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工具,强迫人民大众为统治者的利益卖命,以满足统治者的欲望。所以,要改变这种社会现实,首先是要息灭统治者的私心和贪欲。正是这样,在六个发问中,终极是“能无私乎?”幷且紧接着又补充指出要做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统治者如能这样做,就是“仿若道行”了,就具备天道的品德了,因而也能有伟大的功德了。老子因为处身于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无道的历史时期,其感触也最深刻,其思想也最光辉。老子精研自然之道,也深知在社会上危害极深的人道和诡道,正是为了改造社会,纠正人道和诡道的危害,重新塑造人类的灵魂,所以在西去隐居途中为后世留下了《道德经》这部不朽的著作。

  【思考】

  1.为什么“天门开阖”要“为慈”?

  2.为什么“明白四大”要“无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