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视1之2不3见4名5曰6 佚7, 听8之2不3闻9名5曰6恓10,摸11之2不3得12名5曰6微13。此14三者15不3可16致17诘18,故19混20而21为22一23。其24上25不26皦27,其24下28不26昧29, 绳绳30兮31不3可16明32, 复归33 于34 无35物36:是谓37无38状39之40状41,无38象42之40象43,是谓37恍惚44。迎45之46不3见4其47首48,随49之46不3见4其47后50。知51古52之53无54,以55喻56今57之53有58,能59知51古52始60,是谓37道61纪62。
【注释】
1.视:看。例,《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 2.之:人称代词,它。例,《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3.不:副词,不曾,没有。例,《庄子·齐物论》:“终身疫疫而不见其成功。” 4见:看见,看到。例,《庄子·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灸。”时夜:公鸡报晓。鸮灸:斑鸠一类的鸟。 5.名:称说,说。例,《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6.曰:说,说是。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不一言以蔽之曰‘遭得很’。” 7.佚:隐遁,隐蔽。例,《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广。” 8.听:用耳朵听声音。例,《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9.闻:听见。例,《庄子·庚桑楚》:“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 10.恓:寂静。例,宋·梅臣《勉致仕李秘监》诗:“归来托四邻,恓恓无片屋。” 11.摸: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摩。例,《后汉书·蔡邕传》:“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 12.得:可以,能够。例,《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13.微:隐蔽,无形。例,《说文解字》:“微,隐行也。”杜预注:“微,匿也。” 14.此:指示代词,这。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15.三者:三方面。例,《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是:此,这。三者:指寿、富、多男子。 16.可:可能。例,《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17.致:穷尽,竭尽。例,《国语·吴》:“饮食不致味,听乐不尽声。” 18.诘:追问。例,《庄子·在宥》:“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乔:刁伪。卓:高傲。鸷:凶狠。 19.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0.混:混合,掺杂。例,《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 21.而:连词,表示顺接,就,然后。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2.为:变成,成为。例,《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3.一:合成一体。例,唐·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24.其:指示代词,这样的。例,《庄子·大宗师》:“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实:事实;名:名声。 25.上:最好的(情况)。例,《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一:一己,自身。 26.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27.皦:分明,清晰。例,《论语·八佾》:“纯如也,皦如也。” 28.下:最差的(情况)。例,《庄子·徐无鬼》:“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29.昧:糊涂。例,《庄子·知北游》:“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 30.绳绳:“绳”即绳索,绳子。例,《说文解字》:“绳,索也。”绳是由多股纤维纺制成的,故“绳绳”有“众多”之意,例如:《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但此处“绳绳”有另一种意思。第一个“绳”字是动词,有搓、绞、纺的意思;第二个“绳”字是名词,指“绳索”。故“绳绳”表示按一定的要求、标准、方法,把多股纤维搓绞、纺制成为绳索。每根纤维是“个体”,绳索是“整体”。由于众多纤维绞合成一体,人们看绳索时只能看到宏观的“整体”,而无法细辨其微观的“个体”。所以,“绳绳”相当于现代数学“模糊论”的意义,经文中“不皦”、“不昧”、“恍惚”再三表述这种“模糊论”思想。在古代,以“绳绳”之法(“模糊论”)来把握事物的宏观特性,是古代智者“执大象”的杰出表现,尤其是“中医”之诊治。 31.兮:语气词,表示停顿。例,《庄子·人间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32.明:明白。例,《战国策·齐策一》:“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33.复归:回归,指回复到某种状态。例,《庄子·知北游》:“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 34.于:介词,到。例,《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骧兜于崇山。” 35.无: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如先天形态物质)。例,《庄子·至乐》:“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这里的“无”,是指无色无声无形的先天形态物质,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这里的“有”,是指天体,包括地球。“三”是指由“有”演化生成的新的“有”,如生命物种的生成、进化、石器……。 36.物:指万事万物,或某种东西。例一,《说文解字》:“物,万物也。”例二,《庄子·达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37.是谓:这说的是,这是。例,《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38.无:没有。例,《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39.状:陈述,描摹。例一,《庄子·德充符》:“自状其过。”例二,柳宗元《游黄溪记》:“最奇丽,殆不可状。” 40.之:人称代词,它。例,《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41.状:样子,状态。例,《庄子·知北游》:“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 42.象:摹拟。例,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43.象:迹象,现象。例,《庄子·至乐》:“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无”: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即宇宙本源。 44.恍惚:模糊不清,隐约不明。例,王充《论衡·知实》:“神者,眇茫恍惚,无形之实。” 45.迎:向前面对。例,《孙子·行军》:“视生处高,无迎水流。” 46.之:助词,用在动词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47.其:人称代词,它(的)。例,《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48.首:表示方位在前头,头。例,《庄子·大宗师》:“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尾,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49.随:望背跟随。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随,从也。”例二,《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神:道,先天形态物质;动:运动;天:天体万物。 50.后:表示方位在后面的,尾。例,《庄子·天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 51.知:认识,瞭解。例,《庄子·齐物论》:“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52.古:古老。例,《庄子·大宗师》:“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刻雕:比喻创造、生化。众形:指万物。 53.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54.无:指先于天体存在的先天形态物质及其存在、运化法则,都是无色无声无形的。例一,《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有”:指看得见形状的东西;‘一’:指宇宙演化的第一阶段,即先天宇宙阶段,其中存在的先天形态物质就是“精”,是“道”,是“母” 。例二,《庄子·更桑楚》:“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55.以:连词,以便。例,《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 56.喻:说明。例,《庄子·齐物论》:“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57.今:当今,目前。例,《庄子·大宗师》:“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 58.有:指有色有声有形的天体(特别是地球或类似地球的、可能存在生命物种的行星)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例一,《庄子·庚桑楚》:“始无‘有’,既而‘有’生。”例二,《庄子·齐物论》:“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59.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60.始:开头,起初,指有“无”而还没有“有”的先天宇宙中无色无声无形的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及其演化,即是第2章中所说的“道”。例一,《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例二,《淮南子·俶真训》:“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蘗,未有形埒,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 61.道:存在于先天宇宙中并演化生成天体的先天形态物质,是宇宙本源。例一,《庄子·大宗师》:“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例二,《庄子·渔父》:“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62.纪:规律,法则。例一,《庄子·天运》:“日月星辰行其纪。”例二,《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经文中“道纪”即是“自然法则”。例:《江门道统与非老子》:“易,道也,是真道纪也。”
【译文】
道这种物质,想看它的样子却看不见,是说它隐蔽了;想听它的声音却听不到,是说它太寂静了;想摸它的形体却摸不着,是说它隐蔽无形。看、听、摸这三方面不可能细致追究,所以合在一起来说明。这种说明,即使最好的情况也仍然不清晰,而最差的情况也不是一塌糊涂,总之如纺绳索那样,多股纤维绞缠在一起而不容易解析明白,终归是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这说的是没有办法描摹它的状态,没有办法模拟它的形象,也即是说模糊不清。对道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向前看却看不到它的头,望背后也看不到它的尾。人们应该认识这种古老的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及其运化规律,以便说明当今有色有声有形的天体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人们能够认识这种古老的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化规律,就是认识了自然法则。
【评说】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凭自己的眼睛、耳朵、肌肤来感知客观存在的事物。本章坦率承认:人类凭自己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器官是不能直观感知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的。
本章旨在说明先天形态物质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它所存在的先天宇宙在空间上是无穷大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综合之而简称为“无”。
本章提出一种希望:人类应该认识先天宇宙中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和运化法则即自然法则,这样便可以说明后天宇宙中天体万物的产生和演化进程。
【思考】
1.何谓“无”?你身边有哪些“无”的东西?
2.为什么要“知古之无,以喻今之有”?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