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6章

  【新经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尸也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枯也干硬。故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是以木强则兵,兵强则不晟。僭强者为下,守弱者为上。

  【原经文】

  甲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乙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肕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王弼: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书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辨 析】

  “人之生也柔弱,其尸也僵硬。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枯也干硬。”甲本、乙本经文与世传本经文比较,甲本多“筋仞”二字,乙本多“筋肕”二字。帛书整理小组云:“仞,读为肕”。仞、肕、韧同音通假,都被用来表示肌肉柔而坚。但人死了,尸体可以说“僵硬”,说“坚强”不恰当。又“草木”之前原有“万物”二字,这“万物”二字放在“草木”之前容易混乱,石头、泥土、水等皆属万物之列,这些本来就没有生命,“死”从何言?是物质被消灭了吗?所以,为了不引起误解,去掉前置词“万物”二字。草木之生也“柔弱”,原作“柔脆”。因为脆者不柔,故以“弱”字代换“脆”字,这样就与第一句经文“人之生也柔弱”同格了。草木死则必枯,而枯则呈现干硬,故改“死”为“枯”,原经文之“枯槁”改为“干硬”,“干硬”与“僵硬”对应,都是失去生命力后的表现。

  “故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这里以“僭”代“坚”,取“过分逞强”之义,逞强者也如老子在第73章中讲的“敢于勇”者一样,死路一条;与“僭”字对应,用“守”字代换“柔”字,即“柔弱”变成“守弱”,就如老子在第73章中讲的“敢于不勇”者一样,处处有生机。“守弱”是人类修习“道行”得来的自觉行为,“守弱”就是“仿若道行”,而“柔弱”本来就是道的本质。这句经文末字“士”原作“徒”,“徒”字多特指某一种人,此处改为“士”。“士”与“徒”比较,意境较好。

  “是以木强则兵,兵强则不晟。”原经文前后句位置倒换:“(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烘)。”这里的“兵”字是指兵器,古时兵器中有棍棒以及戈的长柄,矛的长杆、弓、箭等都是由硬木制成的。“木强则兵”是说树木长大、质地坚硬了,就会被砍来制作兵器。兵器数量多,则显示兵力强大。“道”的法则是物壮则老,由强盛走向衰亡。“兵强则不晟”是说兵力强大、恃强凌弱,则不会有兴盛的前途(将由强盛转向衰亡)。先由木强而转化为兵(器)强,再由兵强而转化至衰亡,从这个过程来看,将原经文前、后句位置倒换是合理的。甲本、乙本经文不用“兵”字而用“烘”字,高明云:“‘木强则烘’,犹言木强则为樵者伐取,燎之于烓灶也。”木强而被伐来烧火,与“兵强则不胜”有什么相干呢?显然,用“烘”字是不对的,必须用“兵”字,幷且句子位置必须互换。现在把“胜”视为同音同调之假字,本义字为“晟”(盛)。“不晟”即指事业不兴盛,前途不光明。从“兵强”向“不晟”转化,进而向衰亡转化。在中国历史上,如战国时期,那些曾经称霸、成为盟主的诸侯国,都不晟;秦王朝虽因兵强而统一中国,也不晟;在世界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兵强”逞凶的法西斯德国、意大利、日本,也都不晟。

  “僭强者为下,守弱者为上。”原是“(故)强大处(居)下,柔弱处(居)上。”“强大”,吴澄《道德真经注》作“坚强”。而“柔弱”,严遵《道德真经旨归》作“小弱”。又“处”或“居”都含有“置于”的意思。这里改作“为”字,取“是”、“就是”之义。此处以“僭强”、“守弱”代换“强大”和“柔弱”、“小弱”,是为了与前句经文“故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中的“僭强”、“守弱”对应,这句经文是本章的核心论题。

  本章勘字:尸(死)僵(坚)硬(强)弱(脆)枯(死)干(枯)硬(槁)僭(坚)守(柔)士(徒)晟(胜)僭(坚、强)强(大)为(处)守(柔)为(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