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 事有根。夫唯无知,是以无我知。知我者稀,辙我者贵矣。呜呼!圣人披褐怀玉。
【原经文】
甲本: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
乙本: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
王弼: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书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辨 析】
比较四种版本的经文,书局本经文兼具甲本、乙本经文和王弼本经文的特色,可作为主要参考。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甲本经文与乙本、王弼本、书局本经文不同之处是用“人”字代替“天下”二字。“天下”,是指“天下人”,与“人”字意义相同。此处删除甲、乙本经文中“而、之、也”三字。
“言有宗,事有根。”这句经文中的“根”字,原作“君”字。蒋锡昌云“宗,主也。君,亦主也。主者何?即道是也。”释“宗”、“君”皆指万物万事之“主”,而“主”又是指“道”,这样,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成为:“言有道,事有道。”虽然也可理解,但言过其实。因为在《道德经》原经文五千余言中,不可能言必有道,也不可能事皆有道。在原经文中,有些事有道,有些事无道,有些事则背道而驰。在原经文第34章中老子论“道”时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见,把“道”送上万物之主的宝座是不应该的。这里把“君”字改作“根”字,取“根据”之义,而“宗”取“宗旨”之义,经文的意思是“说话有宗旨,办事有根据。”老子讲道论德的宗旨就是阐明天道的理念,而根据就是古代智者(众甫)留传下来的和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考而认识到的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的概念:名。(参考《荀子·正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累实:累积下来的事实。)
“夫唯无知,是以无我知。”经文第二句中的“无”字,原是“不”字,意义相近,但用“无”字与前半句中的“无”字构成前后对应。
“知我者稀,辙我者贵矣。”经文第一句中的“稀”字,各种版本都用“希”字,释义为“少”。古代“希”与“稀”字也可通用,但当代“希”与“稀”已不通用,所以这里选用“稀”字。又第二句“辙”字,原经文是“则”字。王弼:“唯深,故知之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无匹,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如此,就是“物以稀为贵”了,而“则”字就只是作为前、后两句经文的因果连词。谢宏宗《道德经初探》云:“‘则’,效法也。”这是可取的。因为老子在这里说的是:“理解我这套理念的人太少了,而能理解并在实践中照我这套理念去做的,就非常难能可贵了。”所以,老子在这里强调实践,知而行之才是最重要最可贵的。王弼所谓“我亦无匹”,未免太自傲了,这与老子主张的谦卑处下是不一致的。这里用发音相近的“辙”字来代换“则”字,是因为“辙”字本义为车子走过后车轮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轨迹,显示前人走过的路,沿着前人走过的路(轨迹)走是一定可行的。也就是说沿着老子所讲的“道”即客观规律办事,一定可行。
关于这两个短句,帛书《老子》甲本残卷原经文中只有句末三个字“我贵矣”,乙本则完好,但句文是“知者希,则我贵矣。”也是“物以稀为贵”的调子。在甲本、乙本经文中将此句校为“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增加一个“我”字,但意义未变。王弼本经文和书局本经文中,在“我”、“贵”二字之间的一个“者”字是关键字。何故?为说明问题,我们且隐没一个“我”字,句文成为“知者稀,则(效法)者贵矣。”显然,“则”字的动词特性跃然纸上,这个句子与“知者稀,遵行者贵矣”就一样了。老子强调按自然法则办事,不是只“知”,更加要“行”。帛书《老子》没有“者”字,显然不合逻辑。
“呜呼!圣人披褐怀玉。”“呜呼”二字在原经文中作“是以”,即“所以”、“因此”,是因果连词。但在这里用连词表示意思相承或结果并不恰当,因为不是前面经文所述的事导致圣人“披褐怀玉”,圣人本来就是“披褐怀玉”的。这里用感叹词“呜呼”,表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是比较切合老子的心态的。经文中的“披”字,各种版本都用“被”字,古时也指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读“披”字音,这里直接用“披”字,是为了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又“怀玉”二字,甲本、乙本经文作“褱玉”。“褱”是“怀”的古字,意义相同,这里选用世传本的“怀”字。
本章勘字:根(君)无(不)稀(希)辙(则)呜呼(是以)披(被)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