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侯王欲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忪,处前而民不,夫天下乐推而不厌矣。此非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耶?
【原经文】
甲本: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乙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王弼: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书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夫天下乐推而不厌矣。此非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耶。
【辨 析】
比较可知四种版本的主要差别是王弼本第四句经文无“圣人”二字,句子缺主语;而第八句经文多“圣人”二字,宜移往第四句经文中补缺。末尾倒数第二句经文,甲本、乙本多一个“非(不)”字,与王弼本、书局本经文意思相反。其它是“民”与“人”,“是以”与“故”,“弗、非、无”与“不”,“居”与“处”,义同。此处以书局本经文为主要参考。
“侯王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其中的“侯王”,原是“圣人”。圣人有“道”之德,无私无欲,甘居卑下,“圣人终不畏阘,故能诚其阘”,为什么还“欲上人”?历史上,王者也称“圣人”,侯王欲上人,合乎实际情况,故改“圣人”为“侯王”。又“欲上人”和“欲先人”中的“人”字,甲本、乙本经文和王弼本经文都作“民”字。“上人”者,至上至尊之人,是指侯王,不但在民之上,也在百官之上,故以“人”字有普遍性。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经文中的“言”字,古今学者、帝王都停留在“言辞”这一层次。但是,“言”字还有另一层次意思。参考《庄子·则阳》中一段话:“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肖与之俱,是陆沉者也。”这里“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中的“言”字,可以理解为“和、和气、和蔼”。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嘴上说和,心里不和”。《礼记玉藻》也有一段话:“受一爵而色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其中的“言言”二字,就表示“和颜悦色的样子”,可知“言”字含有“和”的意思。那么,“侯王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意思就是“统治者想要成为至上至尊的人,必须抱着和蔼、谦下的态度对待世人。”这比唐玄宗说的“尊用弥光,以言谦下之”或顺治皇帝说的“称孤称寡,以言下之也”应该更加得到民众的认同。
“是以处上而民不忪,处前而民不。”其中“忪、 ”二字,原是“重、害”。以“不安”(忪)代替“重压”(重),以“烦恼”()代替“害怕”(害),更能描写百姓的心态。
“此非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耶?”这是书局本经文,句首的“此”字,指示代词,代指前面经文所指之事,作为主语。王弼本无“此非”二字,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也不同。又句末标点用“?”,以疑问句形式出现,提醒读者思考问题;甲本、乙本和王弼本原经文用肯定语句形式,而甲本、乙本经文用“非(不)”字放在“以其无争”之前表示对“以其无争”的否定,显然是错误的。
本章勘字:侯(圣)王(人)忪(重)(害)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