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道者,万物之媪,善行者葆 ,不善行者褒 。美言可为士尊,美行可为人嘉。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夫立天子,置三公 ,赐与拱璧,贻厢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原经文】
甲本: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駪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乙本: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駪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王弼: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美,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书局: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辨 析】
“道者,万物之媪,善行者葆,不善行者褒。”其中“媪”字,甲本、乙本经文是“主”字,世传本经文是“奥”字。奥,古代表示君主,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共有宠子,国有奥主。”“道”虽然创造万物,但“道”既不占有万物,也不役使万物。世传本原经文第34章有:“(怡)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连续有两个“不为主”。可见“主”字并非本义。在用世传本来勘字时,“奥”也是假字。现在用发音相近的“媪”字,本义为老年的妇女,引申为伟大的母亲、“烜牝”;“媪”字又与后面二句经文尾字同韵。原经文中的“宝、保”二字改为“葆、褒”二字,“葆”有“守持、保护”之义,“褒”意思是“赞美”,而“宝”只是“珍贵”之义。能守道护道的人,是善于行道的人,而“善人”则表示“好人”,面太广,有些人虽是好人,却不懂“道”,更不行“道”,所以宜专指“善行者”。同样,“不善人”如果指“不好的人”或“不怀善意的人”,他们能行“道”吗?改“不善人”为“不善行者”,就是指不太会运用自然法则到实际事物中的人,这类人赞美天道,但不一定会守持、发扬“道”的理念,说不定在学“道”的过程中半途而废。
“美言可为士尊,美行可为人嘉。”甲本、乙本经文和王弼本经文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书局本经文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里采用书局本经文的格式,其经文与《淮南子·人间训》引用老子的话一样:“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但这里把“市、加”看作録记“声训”时的假字,本义字为“士、嘉”。“为士尊”即“为人们所尊奉”,又“嘉人”是“赞许人”。“美行”不会“赞许人”,但“美行”可以得到人们的赞许,所以改为“人嘉”,与前句中“士尊”对应。
“夫立天子,置三公,赐与拱壁,贻厢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原是“故立天子,置三公(卿),虽有拱(之)壁以先(駪)驷马,不如(若)坐(而)进此(道)。”甲本、乙本经文用“三卿”,不恰当。周朝设有三公六卿。“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卿”,《说文解字》卯部:“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库,冬官司空。”天子、诸侯都有“卿”,且分上、中、下三等。《道德经》中老子说的是“三公”,不是上、中、下三等之“三卿”。“驷马”是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也就是四匹马,合力拉一辆车。这辆车是做什么用的?是坐人或载货用的?既然是天子赠送给三公以示特权的礼物,这辆车必非载货,而是给“三公”坐着上朝或回家用的。大官们一定不会坐敞篷车,车上必定有车厢,“三公”们坐在车厢里不受雨淋日晒,又安全。因此,原经文“以先驷马”应该校勘为“贻厢驷马”,这就是王者给大臣赠予配备车厢且有四匹马拉的车。帛书《老子》残卷原经文“以先驷马”被高明校勘为“以駪驷马”,把“先”字校勘为“駪”字。《说文解字》:“駪,马众多貌。”注释:按,《字彚·马部》:“駪,马众多疾行之貌。”大臣们上、下朝,从安全方面考虑,乘车何必疾行?!足见用“駪”字不恰当。又“驷马”本来就是“众多的马”,何必再用“駪”字去形容“驷马”呢?至于“拱壁”也并非“虽有”,是天子“赐与”的,这就成了“赐与拱壁”。“虽有”是假,“赐与”是真;“以先(駪)”是假,“贻厢”是真。“声训”之误,历时二千五百多年,难怪老子要问:“惟之与阿,相去若何”?人们“阿”了二千五百多年,是应该“惟”的时候了。
本章勘字:媪(奥、主)行(人)者(之)葆(宝)行(人)者(之)褒(保)为(以)士(市)为(以)人(加)嘉(人)夫(故)赐(虽)与(有)贻(以)厢(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