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出生入死,生之者,十有三;死之者,十有三;而人之生,动至死地者,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甚之壑。盖闻善适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军旅不备甲兵。兕无所斗其角,虎无所戳其爪 ,兵无所扔其刃。夫何故?以善处无死地也。
【原经文】
甲本: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乙本: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王弼: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书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之死地者,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辨 析】
“出生入死,生之者,十有三;死之者,十有三;而人之生,动至死地者,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甚之壑。”这段经文,各种版本在用字上颇有出入。老子在本章中泛论人生与人死,不论谈及何种人,用“者”字都合适,而“徒”字则往往特指某种人。甲本和乙本的经文中“动(皆)之死地”中的“之”字有“至、到”的意义,故直接用“至”字代替“之”字。“动至死地”,例如上战场被杀死、服劳役致死、逃荒饿死、登山摔死、溺水而死等等。甲本、乙本经文在“之”字前有“皆”字,表示“动都至死地”,不合事实,故删除“皆”字。在“死地”之后又有“之”字,意义不明确,书局本作“者”字,表示“……的人”,意义明确。又世传本“以其生生之厚”一句,甲本、乙本经文无“之厚”二字,《帛书老子校注》云:“按《老子》用‘生生’一词,既表达厚自奉养之义,后人不解,故妄增‘之厚’二字,实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当据帛书甲乙本订正。”笔者查阅《古今汉语词典》,对“生生”一词注释为:“孽生不絶;活活地、硬是;世世代代。”并无“厚自奉养”的意思。退一步说,即使有“厚自奉养”的意思,有的学者注释为“求生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奉养过厚”。这种人虽有,也只是帝王、贵族中的一部分,在广大民众中则几乎难以举例,试想老子生活年代,长期战争,民不聊生,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营养过剩”了吗?“奉养过厚”了吗?即使到了当代,在山区、偏远地区的人民“营养过剩、奉养过厚”了吗??现在改“生”为“甚”,改“厚”为“壑”。“其生甚之壑”,是指人生一辈子所遇到的困难很多,好比道路坎坷,沟壑纵横,旅途维艰。
“盖闻善适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军旅不备甲兵。”这里,将世传本原经文中的“摄”、“陆”、“遇”、“入”、“被”几个字改为“适”、“陵”、“避”、“旅”、“备”字,《帛书老子校注》也用“陵”字和“避”字,因为“陵”是兕、虎出没的地方。关键是改“摄”字为“适”字。帛书《老子》残卷经文原本是“执生”,高明校勘为“摄生”,并说:“故‘摄’、‘执’古音相同通假。‘摄生’,养生也。”认为“执”是假字,“摄”是本义字。那么,如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民众生活中“摄生”普遍存在吗?民众是在兵荒马乱中死里逃生呢?还是在“丰衣足食”中“摄生”呢?又“摄生”与兕虎、甲兵如何联系起来呢?世道艰难,民生涂炭,是如水那样“适善能”者生呢?还是“摄生者”生呢?实事求是地说,应是“适者生”。正因为“适者生”,即不死。善适生者即善处不死之地者。又“军旅不备甲兵”一句,原作“入军不被甲兵”,“入军”是指“参军”,任何人去参军,都不会自带武器。但这里不是谈“参军”的问题,是谈军队的事情,故用“军旅”。而“不被甲兵”中的“被”,《帛书老子校注》云:“《老子》古本‘被’当作‘备’,言不恃甲兵之备也。”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物惑物之。”不备兵器,为什么?因为本章最后一句经文是:“以善处无死地也”。
“兕无所斗其角,虎无所戳其爪,兵无所扔其刃。”原是“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兕、虎逞凶,是斗其角、戳其爪,不是投其角,措其爪。而士兵使用刀枪剑戟,或投或掷,宜用“扔”而不用“容”,“容”是“扔”的近音假字。
“以善处无死地也。”原是“以其无死地(也,焉)”。意思是“因为他们没有死亡之地”。改“其”为“善处”,意思是“因为善于处理问题而使自己处于没有死亡威胁的地方”,句末一个“也”字,加强语气。
本章勘字:者(徒)者(徒)至(之)壑(厚)适(摄)陵(陆)避(遇)旅(入)备(被)斗(投)戳(措)扔(容)善处(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