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7章

  【新经文】

  太上,辖之友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威之畏之;其次,侮之辱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祈民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大道自然。

  【原经文】

  甲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乙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王弼: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书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辨 析】

  “太上,辖之友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威之畏之;其次,侮之辱之。”原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下),侮之。”老子在本章讲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几种情况。对“太上”的注释,蒋锡昌云:“‘太上’者,古有此语,乃‘最上’或‘最好’之谊。”河上公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古今汉语词典》注:“太上,指远古时代。”从整篇经文意境分析,《古今汉语词典》之注释是正确的。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对侯王提出劝告以及对“贵者资货有余”而直斥为“盗魁”的情况来分析,在老子生活年代,未有过蒋锡昌所说的“最好”的世道,因此只能是以古喻今。所以,“太上”宜理解为“太古”,如原始公社制的社会,在那时候,可以说人类社会混沌初开 ,一片“和”的景象,社会管理松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能够和谐相处,所以宜用“辖之友之”来描述。而后,社会发展发生分化,由混沌转化成阶级,统治者靠亲信或特权集团来统治民众。再往后,则以专政工具威胁迫使民众畏惧来维持其统治。最后,则把民众视如奴隶,任意宰割民众,实行血腥统治。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正是这种情况。对这四种状况的描述,为统一起见,都用四个字。所以,增加一个“威”字和一个“辱”字。这段经文内容,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是相符合的。

  “信不足,有不信。”这二句经文,甲本、乙本经文多一个“案(安)”字,王弼本经文多两个“焉”字,此处皆略之,经文意义不变。

  “悠兮,祈民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大道自然。”甲本、乙本经文作“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王弼本与书局本的经文作“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其中“犹”字,高明认为与“犹兮若畏四邻”中之“犹”字“谊同”,“犹豫也”,“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义亦通”。“悠悠”表示”深思或久远”。从上下文意思剖判,选择“悠”字为宜。又经文中“其贵言”指什么?吴澄云“贵,宝重也。宝重其言,不肯轻易出口”。这显然不确切。这句经文是在“信不足,有不信”之后提出来的,统治者不充分相信民众,民众也就不相信统治者,政治上的阶级对立越来越严重。老子针对这种情况,从“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出发,警告统治者不可“无根”,不可“失根”,所以要倾听民众的意见。“悠兮”,是指出“要深思和从长远着想呀”!具体怎么做呢?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听取民众意见。所以,“其”字改为“祈”字,再增加一个“民”字,作“祈民贵言”。能这样做,当然是功成事遂。也只有这样,百姓纔可能“皆谓我自然”。这里的“我”字,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老子所论述的大道的法则。所以,这里直接显示其本义,用“大道”来代换“我”字。

  本章勘字:辖(下)之(知)友(有)祈(其)大道(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