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以化之 促进心灵契合——对新时代扩大两岸青年交流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新时代两岸青年扩大交流、携手合作、共赴民族复兴伟业铸入了深层思想基础和巨大精神动力。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内在规律及其在两岸青年交流中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不断在推进两岸青年交流实践中做好汇聚共识、增进认同的工作,至关重要。

  一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如空气般存在于人类社会。作为两岸交流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岸青年交流,则是个有着特定意义的社会活动产物。两岸青年交流因两岸关系问题而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如果把1971年11月的台湾保钓第一团秘密来京访问(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之彻夜长谈)郑鸿生:《保钓运动与台湾的觉醒》,百度文库2016年6月8日。作为两岸青年交流的破冰之旅,那么两岸青年的交流已有48年历史了。32年前,两岸隔絶的大门被打开,11年前两岸实现了双向全面“三通”,迎来了包括两岸青年交流在内的两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崭新局面。40年前新年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庄严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告台湾同胞书》,开启了祖国和平统一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回答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得到包括台湾各党派、各阶层、各界有识之士在内的海内外同胞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两岸同胞在共同反对“台独”、促进融合发展中,不断扩大应通尽通的交流渠道,不断打造互利双赢的交流平台,携手合作,克难前行。截至2016年底,两岸人员往来累计已近1.17亿人次,同胞通婚近38万对,平均每天有近3万人次来往于两岸,有近百万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和生活“难忘的30年,精彩的72小时”,北京晚报2017年12月2日。。两岸之间的贸易额从1978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000亿美元台海网2018年9月9日。。台湾青年成为两岸交流中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来大陆读书的台生人数明显上升,2018年到大陆高校读书的人数是2017年的5倍人民日报2019年3月21日。。仅以全国台联的两岸青年交流为例:全国台联1981年成立以来,以台湾高校在校学生为主要交流对象,举办了33届台胞青年夏令营,23届台胞青年冬令营,参与交流的两岸青年有数万人之多。其中自2004年起,全国台联每年都以“龙脉相传 青春中华”为主题,举办超过千人规模的台胞青年夏令营,在台湾岛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两岸长期处于分隔状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带来的认知差异仍明显存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长期通过修改“课纲”进行“去中国化”教育,给台湾青年在文化、民族和国家认知上造成极大混乱,带来极大伤害;台湾敌对势力操弄媒体,大肆进行的反中恐中宣传和“台独”的蛊惑,充斥着台湾社会氛围;特别是蔡英文当局为拼选举,主动配合美国“打台湾牌”,走上与大陆公然对抗的道路,对内打击异已,撕裂族群矛盾,制造緑色恐怖,在两岸关系上百般设置障碍,也给两岸青年交流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种种情况表明,两岸青年交流不只是一般层面的人文交流,也充满了政治博弈和斗争,它至关青年群体对两岸关系现实、未来的认知态度和相互理解,关系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发展进程。

  二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就是要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同胞之间的交流中,加深相互瞭解,拉近彼此情感,增进共同认知,进而深化两岸的融合发展。青年是民族未来和国家希望,重视搞好两岸青年交流,加强与台湾青年群体的联系,做好增进团结的工作,无论从近期促成岛内政治生态改变、促进岛内反“独”促统力量成长,还是汇聚两岸和平发展动能、壮大民族复兴力量,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它是一场与“台独”分裂势力展开的争取民心的硬仗,是两岸同胞勠力共铸复兴伟业的国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他进一步指出:“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习近平接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讲话”,中国新闻网2014年9月26日。这就从两岸本是一家人的源头上,从两岸从未分裂(因而不存在两个国家,不存在也不允许存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这个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上,揭示了两岸关系的本质和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任务。围绕结束两岸政治对立,习总书记在今年1月2日的纲领性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包括“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紧紧地依靠两岸同胞,团结两岸同胞,汇聚两岸同胞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地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统一观的魅力所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

  心灵契合是心与心之间的交融。追求两岸同胞之间心灵契合的和平统一境界,根本在于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天亲,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中华文化根基。因此,习总书记把解决政治分歧这一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交给了两岸同胞。他强调:“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从心灵契合的高度凝聚民心,汇聚力量,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就台湾青年群体的团结工作而言,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如前所述,台湾青年不仅从出生到成人都生活在那个以“国”相称的实体中,耳濡目染的是那社会的思想印记,而且自“98课纲”开始的“台独”教育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差不多三十六七岁以下的年轻人,与受大中国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中老年一代相比,他们的文化意识已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它告诉我们,加大两岸青年交流的力度,让更多的台湾青年瞭解祖国大陆,瞭解两岸关系真相,尤其重视做好交流活动中的中华文化的宣导灌输,该是多么的重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应是两岸青年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国家统一由“形式上统一”到走向“心灵契合”,它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通情达理、自觉自愿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第8期。通常说的灵魂,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人不能没有灵魂,失去了灵魂,生命就只剩下了空骸。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灵魂,失去了灵魂,就将是一片散沙。“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同胞固有的文化基因,是两岸同胞凝心聚力的灵魂所在,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概括地讲,中华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的独特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变的DNA,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政治学上的国族概念“汪毅夫:让中华民族成为热词”,中评网2015年10月7日。。中华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大中华文化的总称。中华文化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把中华大家庭紧紧地凝聚起来,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两岸同胞同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守护者。如果说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那么共同的习俗和文化心里就更具同胞之间亲切感。台湾的98%居民为汉族,中华文化就积淀和固化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地活跃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它一代又一代地在台湾薪火相传,不仅与祖国大陆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源流,而且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发扬光大。

  其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两岸同胞促进心灵契合奠定了重要思想根基。中华文化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独特重要作用是它的“教化”和引领作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顺:“什么是文化”,光明日报2012年3月26日。“塑造个人,引导社会。”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中华文化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给当代社会以滋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是中华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尤其给中华后代以教化。中华文化中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共同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深层基础。中华文化所反映出的自强不息、勤奋刻苦、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激励两岸青年和有识之士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瞭解开两岸同胞心结的钥匙。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为是促进两岸同胞由“融合发展”走向“心灵契合”提供了内生的亲合力。中华文化的“人本”思想、“和合”理念、崇尚“中庸”以及“忠君重民”的传统,形成了两岸同胞共有的内在素养,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理念支撑和认知基础。其中,“和合”理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实践活动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习近平:“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 藴涵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新华网2014年5月15日。这些和谐、包容的思想,能够为两岸同胞相向而行、聚同化异、消除隔阂、推进历史遗留难题的解决赋予智慧力量。

  其四,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铸就了不竭动力,也是两岸同胞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凝聚力,也得益于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借鉴和与时俱进。中华文化在不断的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丰富发展中,汇聚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两岸同胞携手奋进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年10月27日。它的鲜明时代意涵和时代精神,是两岸同胞精诚团结,携手建设两岸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底气。两岸青年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最富活力,最具梦想,最能接受新事物,最具创造精神,以中华先进文化影响和引导两岸青年,是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正确选择。

  三

  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中,增进文化共识,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

  1、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的本质是观念形态,人们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文化观念,反过来渗透和熔铸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并能动地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文化的影响力,是以政治诉求为基本,以经济实力为依托,不能单纯地从文化自身来解释。当前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就要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在扎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好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力。要把握好祖国大陆新时代迎来的新机遇,以中国梦为引领,以落实“31条措施”为抓手,让更多的台湾青年融入大陆社会,并在创业、就业、学习和生活的切身体验中,筑牢“一家亲”理念,培养大中华意识,感悟做中国人的荣耀。用中华先进文化影响人,深入心灵沟通,培养一批跨两岸的优秀青年精英骨干,形成示范效应。

  2、在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增进文化认同。台湾政治生态现实告诉我们,惟有不懈地推进两岸青年交流,才能突破阻挠,助力两岸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习总书记强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做好交流活动的设计安排,打造品牌,从知识青年特点出发,加大研讨体验,不断提升交流活动的有效性。处理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力宣传当代中华文化的关系,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培养两岸青年的文化自信。增强仪式感、参与感,从宏观层面总体规划组织好中华先贤公祭和中华重大节庆等影响大、有震撼力的大型活动。搞好校际交流,在专业化、平民化、日常化上见成效,发挥好全国台联等两岸民间社团的作用,用好闽台文化交流的独特资源。 

  3、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岸文化差异性中增进文化认同。1949年以来由于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推进两岸文化融合所面临的困难障碍所在。我们应正视这个差异性的存在,并本着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积极态度去处理好。“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11页。应注意把台胞中思想认识上的偏颇言论与“台独”言论区分开来;把死硬“台独”分子同一般緑营群众区分开来。年轻人都在成长中,只要真心善待和关爱,用心呵护和培养,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相信广大台湾青年会在不断的人生体验中,对两岸关系对统“独”是非做出客观的判断和选择,其中最深层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中华文化。

  4、在中华文化的全方位宣传中增进文化认同。5G、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为中华文化的更广泛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开展两岸青年的中华文化教育创造了更为有利条件。两岸有识之士应积极行动起来,为促进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献计出力。要从当前岛内实际出发,充分用好互联网社交平台,加大中华文化传播力度,形成网上网下、虚拟现实、岛内大陆的互联互通,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时代正能量。以史观教育为重点,着力搞好书刊出版和优秀影视作品生产,发挥好主流媒的传播作用,持续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找回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增强“和平统一”的时代话语。

  5、在中华文化市场的共同打造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形成的体系,它不仅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名族精神和品格;也包括音乐、艺术表演、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文化运营的产业。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两岸青年应站在时代新起点,以全球化视野,加速推进中华文化市场的开发,打造文化精品,用好品牌效应,丰富精神产品,为更多的中华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贡献才智。同时,在中华文化市场开拓中加深瞭解,陶冶情操,增进认同。

  6、在共同反对“文化台独”斗争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化台独”是危害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毒瘤,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台独”是两岸青年走向“心灵契合”的首要任务。“文化台独”掏空了台湾青年文化思想中的中华文化根基,它用历史虚无主义手法和欺骗谎言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两岸关系认知引向歧途。不能彻底清算“文化台独”,就不能有效地将更多的台湾青年团结起来。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台独”势力利用修改“课纲”,在台湾青年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大肆兜售“台独”邪说,是直接造成台湾青年认同混乱的罪魁祸首。必须在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坚持不懈批驳“文化台独”,澄清是非,进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陈立谦,全国台联两岸关系及社情民意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