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刘智的修养理论与教化内涵

  刘智,我国清初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与王岱舆、马注、马复初被称为“回族四大著作家”(或“回族四大译著家”)。其中刘智的学术文化成就最高,在回族穆斯林社会中的影响最大。因他的著述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被认为是“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的集大成者”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和最著名的中国伊斯兰教界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被称为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著述的代表作品和经典之作。季芳桐:《伊儒会通研究》,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8页。 其中,《天方典礼》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中。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这是主流社会对汉文译著家们从事译著活动及其取得的学术成果的认可。

  一

  刘智的思想中关于教化内涵的呈现主要通过其哲学层面的心性理论和伦理层面的修养理论展开的。这是刘智著书立说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也是他为宗教教化和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本文从他的修养理论来分析其宗教教化内涵。

  心性理论是刘智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既反映了在理学概念和范畴影响下他关于伊斯兰教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等哲学思想的表达,又内化或者说饱含了在信仰哲学指引下穆斯林提升和锤炼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即体现了强烈的教化意藴。可以说,刘智哲学层面的心性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修养理论是紧密关联的,或者说是互为表里的和一体两面的关系。

  在讨论刘智心性理论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他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要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来完成修养的提升,即修身——清心——尽性。要顺利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转化或提升,刘智指出了三个实践的道路:礼、道、真。刘智说,人之生也,其体有三,身体、心体、性体是也。以身体而体夫真一者,其功在于遵循。遵循者,知其所当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此一品者,知其名矣,未知其实。以心体而体夫真一者,其功在于解悟。解悟者,见其所以然,而不能得其所以然。此一品者,见其分矣,未见其合。以性体而体夫真一者,其功在于无间。无间者,本其所以然,而浑乎其所以然。至矣。此三品者,估计修真者之总义也。刘智:《天方性理·图传卷五·体一三品图》,四库图书本,第112页。 

  在刘智的论述中,认识论意义上的“体一三品”的层次和内涵非常清晰,“修身”是“清心”的基础,“清心”是“尽性”前提。“修身”的功用在于遵循;“清心”的功用在于解悟;“尽性”的功用在于人主之间的“无间”(合一)。

  在论述这三种道路时,刘智借用了佛教“三乘”的概念。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盘彼岸之三种法门。刘智说:“乘,载也。载诸法义,以备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礼乘’……进曰‘道乘’……终曰‘理乘’”刘智:《天方典礼》,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他将“乘”的概念引入来表述宗教和道德修行的道路,分别称为“教乘”“道乘”“真乘”。在我国伊斯兰教苏菲话语中,关于“三乘”的概念影响广泛。笔者在西北地区调研时,苏菲教团中关于“三乘”的表述非常普遍。

  刘智所言的“礼”对应的是“教乘”,这是普通信众对伊斯兰教制度功课“念、礼、斋、课、朝”的遵守和履行。刘智认为“五功”是“天道”,穆斯林信众履行“五功”就是实现天道的基本任务。他说:“五功修完,而天道尽矣。”刘智:《天方典礼·原教篇》,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这本是纯粹宗教意义的功课实践,但是刘智赋予其浓厚的道德修养的内涵。他说:“五功者,修道之方,尽人尽天之法程也。”刘智:《天方典礼·五功篇》,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主命五功,示人修道以方,将以开蔽通塞指其来路而导之归焉。”刘智:《五功释义·本义》,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影印本1948年版。刘智的论述中,将天道之五功视为道德层面净化心灵和精神修炼的途径。那么,履行五功有着怎样的道德奥义呢?刘智说:“五功者,念真,礼真,斋戒,捐课,朝觐天阙也。时念真宰,静存动察,心不妄弛也。日礼五时,谨之又谨,涤之又涤也。岁斋一月,以制嗜欲之私。岁捐课财,以普利物之仁。终身一觐天阙,以实志诚向往之念。五功修完,而天道尽矣。”刘智:《天方典礼·原教篇》,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在这里,我们看到,履行宗教功课的意义中有心静、谨慎、涤虑、制欲、仁爱、诚心、向善等道德奥义。刘智还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履行五功藴含道德奥义的缘由,他称这个阶段为“勤德敬业”。

  “道乘”的实践对应的是“清心”的层次。相对于第一层次的“教乘”而言,“道乘”的实践所藴含的道德奥义就更加显着。刘智说:“心何以清?清于外境之无所扰,尤清于内德之无所蔽。心有七层,寓有七德。复有五官,各有妙用。何谓心有五官?盖心有妙眼,能见无形之色;心有妙耳,能听无声之语;心有妙鼻,能嗅妙世之香;心有妙口,能尝喜主之味;心有妙识,能了精粗之理。尽此五官之用,而复于七德,无亏欠焉。心于是乎其可清矣。”刘智:《天方性理·图传卷四·修进功程图》,四库图书本,第105页。 

  前文所述,心寓有七种德性,这七种德行对应着不同的层次;同时,心还有类似于五官的功用,但这个功用不同于身体的五官,而是能感知、体悟无形的存在。即在纷繁的社会和生活日常中克服干扰获得内心的清净,用纯净的内心体悟自我、感悟世间的“形色”,最重要的是,以心的“妙眼”、“妙耳”、“妙鼻”、“妙口”、“妙识”透过“形色”来认识伊斯兰教所言的真宰。“清心”的过程需要内外兼修,路径是由外而内的实践。只有发挥内化了“妙”意的“五官”的功用,并回复于“七德”,心才能清净,就是说,清心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养成和提升的过程。

  “真乘”的实践对应的是“尽性”的层次。“真乘”的实践所藴含的道德奥义较之“道乘”亦更加凸显,因为这是“清心”层次的超越。他说:“性何以能尽?尽于其心之能知也,犹尽于其形之能践。心以返照为知,则理无遗理。形以顺应为践,则形归无形。知其全体,复知其大用,则我之性明,而万性不外于是。践其当然,复践其所以然,则发挥尽妙,而于穆于此不隔。夫形色,即性也。不知者以形色为形色,而知者以形色皆天性。形色未践,无言性也。形色能践,亦无言性也。形不异性,性不异形,而性于是乎能尽矣。”刘智:《天方性理·图传卷四·修进功程图》,四库图书本,第105页。这里的“性”就是原初的善性,如何才能“尽性”?既需要人的“形色”,即外在的表现(践形),更需要人内心的良知(以心观照)。而且他强调“形色”与“天性”的密切关联和表里合一,即人要终其一生实践道德层面的善性,并要保证“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形不异性,性不异形”,唯能如此,方能尽性。

  刘智理论中的“三乘”对应的是“三境”,礼乘(教乘)之正身、“道乘”之清心、“真乘”之尽性,这是次第上升的三个阶段(境界),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的过度、提升和超越既需要宗教功修的实践,又需要道德修养的锤炼,或者说,这二者在刘智的论述中是不可分离的。没有道德的实践和提升,就无从言说宗教。

  二

  《天方典礼》是刘智关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论着,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在这部作品中,不管论述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教功修、伦理规范,都贯穿和充满着道德教化的色彩和内涵。他在《天方典礼》自序中清晰地介绍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始着立教之原,中述为教之事,天道五功,人伦五典,穷理尽性之学,修齐治平之训,以及日用寻常、居处、服食之类,皆略述大概,而以婚姻、葬礼终焉。卷目不繁,包举颇广,虽于诸礼之备未悉,而为人之大纲,有终身用之不能尽矣。”刘智:《天方典礼·自序》,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他说,该书分别论述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教功修、伦理规范、以及婚丧嫁娶。虽然卷目不多,但是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是为人的大纲,终身受用。所谓“典礼”就是穆斯林宗教和生活的各种重要仪式。只要是人生仪式就需要相应的道德规范。

  前文所述,刘智关于宗教“五功”和“三乘”的论述无不与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关于人道“五典”的论述更是彰显伦理道德的内容。这里他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与伊斯兰教的人道相联系,以之来指导穆斯林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他说:“五典,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之教也。天方又谓‘五成’。盖君臣成其国,父子成其家,夫妇成其室,昆弟成其事,朋友成其德者也。皆有当然不易之礼。五典修完,人道尽矣。”刘智:《天方典礼·五功篇》,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刘智这段论述似乎完全是中国儒家的“五伦”概念和主张,他显然继承和借用了“五伦”思想。而不同的是,刘智将“五伦”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天道”相关联。他认为,人道与天道是辩证统一的。他说:“尽人道,即是尽天道。未有尽天道,不始于人道者也。”刘智:《天方典礼·卷十一·子道》,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页。在他的论述中透露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人道与天道密不可分,二者是统一、无间的关系;二是天道始于人道,人道是天道的基础,即伦理道德的遵守是履行宗教功修的基础;三是赋予人道五典浓厚的宗教内涵和神圣特质。在他看来,一个穆斯林的身上应该是人道和天道完美结合,二者不偏废,不厚此薄彼。这一主张不仅具有宗教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社会教化极具现实意义。从我们的实地调查和多年的观察看,在中国穆斯林的生活实践中,将人道和天道割裂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比较突出:一种情况是穆斯林一般重天道轻人道,将天道“五功”视为宗教的全部,而对人道“五典”的规范缺少从履行“天道”的层面去认识的角度。另一种情况是重视清真寺等宗教场域中对宗教功修的履行,轻视社会生活中个人道德、社会公德等养成和规范。所以,刘智“人道”与“天道”合二为一的思想需要倡导和弘扬,这对当代穆斯林提升自身整体修养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方典礼》既是伊斯兰教教义学著作,又是穆斯林道德教化的代表性典籍。

  三

  刘智在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建设方面是成就最高的学者,他的心性理论、修养理论以及将天道和人道合一的论述等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互相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关于宗教哲学、宗教功修、宗教礼仪的论述有两个重要的特质,一是都借用中国儒家的概念和范畴来表述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和思想。这是他在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二是他的理论阐释表现出显着的宗教道德化龢民俗化特点。这是他在宗教教化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就因为他的思想理论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所以,他在穆斯林知识界和普通穆斯林群众中产生的实际影响力和引导力是汉文着译家中最广泛和最深远的。

  爱国主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申晓若申晓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时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04月30日。是的,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中断而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见义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精神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同雠敌忾,奋起抗争,并成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表面上虽然属于政治范畴,但是从文化意识深层来看,它又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是一种思想信念。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版),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7页。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逐步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提炼而日趋成为稳定的意识、行为和物质形态,我国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四千年。中华民族的子孙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自己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对自己的祖国和家园,怀有一种深挚的眷恋感情。千百年来,这种感情已经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长远的历史土壤之中,激励着中华儿女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这就是中国人民一向具有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爱国主义与其他道德规范不同。其他道德规范一般属于调节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仁、义、礼、诚、信等等。爱国主义则是为了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是一种“大节”,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一向以刻苦耐劳、富有创造力而着称。毛泽东同志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就有了精美的青铜器,有了甲骨文,有了历法,进入古代文明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文化,先进的两汉文化。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而且发明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认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约从公元2世纪到15世纪这段时期,亦即到近代科学开始出现的时候为止,中国远比欧洲来得先进。

  然而,中华民族在她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艰苦曲折的历程,甚至面临倾覆的厄运,然而终于能够排除万难,转危为安,巍然屹立,继续前进,这在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世界历史上不少盛极一时的民族后来湮没无闻,而中华民族却一次再一次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这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儿女具有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伦理信念和艰苦卓絶的战斗精神。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维护民族独立,为报国而献身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称赞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其基本内涵体现在:

  其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因此,领土完整涉及国家的重大核心利益,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最高利益,这种利益高于各个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紧紧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其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龢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絶,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真正瞭解祖国的历史,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祖国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其四,爱自己的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道出了国家和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都是同我们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也都时刻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关联。失去国家的庇佑和保护,人们将失去成长和发展最基本的屏障和最坚实的依托。因此,爱自己的国家,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即热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文化灭絶,谓之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不灭,则中华不灭。爱国,即爱文化,也就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秉持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或忠于祖国、不惜殉身;或忧国忧民、鋭意改革;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或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利益;或反对民族压迫、奋起武装斗争;或故国沦亡,念念不忘恢复;或热爱祖国河山,为改造自然进行探索……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三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实践诞生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文化,而爱国主义文化又推动了爱国主义实践的发展。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新华网2015年12月30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总之,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今日中国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新与发展,还要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在新的世纪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仍未得到圆满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台独势力、港独势力和西藏、新疆分裂主义分子仍在大肆活动,天下仍然很不太平。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龢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风云多变的世界形势,弘扬几千年来历史熔铸成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努力钻研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综合国力,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敏俊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新闻发言人,《中国穆斯林》杂志副主编、副编审;洪长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会长、顾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