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做记者,难免涉水,常与洪水不期而遇。武汉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专题片就叫《战洪图》,那是1983年,我初碰电视并在临时组建的武汉市防汛指挥部政治部工作了三个多月;1991年夏季,武汉市内涝外患,我们摄制了反映抗洪救灾的系列专题《人定胜天》,还蹚在齐腰深水的武湖堵口复堤处拍摄了《钢铁战士锁蛟龙》;1996年,武汉遭遇1954年以来的又一场特大洪水,我们完成了纪实性加思辨性的专题片《大洪水》,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现场报导《鲁湖南堤挡浪记》获中国新闻奬;1998年的全流域大洪水是“一卷被洪水浸泡、被汗水打湿的沉甸甸的历史”,我编导了六集纪録片《保卫武汉——抗洪1998》,此片获得全国抗洪救灾优秀作品一等奬,我任执行主编的《决战决胜》一书收録了56万字的抗洪文稿。下面这篇纪实性回忆文章,是我抗洪采访的一个印记,也是我记者生涯的缩影。
——2011年11月补记
1998年7月28日,武汉电视台的转播车首次出现在抗洪抢险一线——武汉市十大险段之首的汉口龙王庙,现场直播武汉人民迎战长江洪峰的实况。
我有幸参与策划、组织了此次直播,现在,脑海里仍然时常闪现直播前后的一幕幕情景。
直播前一天,7月27日,长江武汉关水位达到28.68米,超过1996年的水位。(解放后武汉关的最高水位是1954年:29.73米。)那天晚上,我和程辉军、龙汉平、李冬梅三位记者扺达居字号险段采访。居字号像龙王庙一样,是国家级险要堤段,我们聚焦之处,1954年曾经溃口,江夏区的主要领导将生死牌竖在了这里的大堤上。
从堤上返回江夏区政府所在地纸坊镇,已是28日凌晨3时,草草地睡了几个小时,一大早,我们一行又赶往法泗镇上涉湖渔场,那里,有一位名叫徐金莲的女职工在抢筑渔场的一段子堤时以身殉职。
约莫11点钟,我们在上涉湖渔场的采访基本结束,恰在这时,我收到了台里的传呼:有新任务,速归。
入汛以来,我们都是这样度过的。往往是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从一个战场转向另一个战场。
下一个任务是什么呢?
在回台的路上,我满脑子装着的仍然是风声、雨声、汛情、灾情。
在武汉,几乎每年都要与洪水打交道,交道打得越多,就越瞭解它的脾性。我们从早来的春汛中,能窥见大洪水的征兆,但没料到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江水会如此迅速地上涨。6月26日,长江武汉关达到25.00米设防水位;6月28日,突破26.30米警戒水位;之后68小时,又突破了27.30米的紧急水位。7月5日21时,长江首次洪峰过汉,武汉关水位达到28.17米,跃上历史第四高。从这天起,武汉市30万抗洪大军开赴两江大堤严防死守;武汉地区的新闻工作者紧急行动,深入一线采访;我们武汉电视台组织8个报导小组,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大堤上、险段中。
7月21日至23日,武汉风狂雨暴,在与外洪内涝的搏斗中,我们目送长江第二次洪峰滚滚东去。
7月25日,武汉关突破28.28米的危险水位。这是武汉1931年的最高水位。一天后,武汉关水位升至28.66米,与1996年的最高洪峰值持平。
现在,江水仍然在涨。我们从上游的江夏区往汉口的路上行驶,犹如追着长江的潮头前进。
车窗外,闪过一个一个哨棚,防汛队员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般地坚守着各自的岗位。一处处充满火药味的战场也激荡着我们满身的热血,大家恨不得立即投入新的战斗。
11点左右出发,7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多一点,我们就回到了台里。
台长们还没有吃饭,但给我们几个外采记者准备了快餐,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分管新闻宣传的副台长李光祥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台里准备今晚在龙王庙进行现场直播。
武汉的郊区县之险首推居字号,那里,长江从嘉鱼县的簰洲湾直冲过来,不仅滩涂尽废,河床也很深,比吴淞口海平线还低13.6米;而城区之险则首推龙王庙,那里是两江交汇处,既受长江洪水顶托,又受汉江洪峰淘刷,一旦出事,关系着长江、汉江堤防和我们这座城市的安危。
在龙王庙直播,自然是最有代表性,环境也最典型。不过,这一类的现场直播对我们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时间又不允许作周密的策划,我们不得不担心直播的质量。
台领导也考虑到了这一层。但赵致真台长说:“有困难也得上!”他说,今天上午,温家宝副总理在视察我们武汉防汛工作时,特别提到江泽民总书记关心武汉的汛情。随后,还让时政记者黄迅雷给大家放了一段上午采访的同期声,温家宝副总理说:“江总书记非常关心武汉的水情,昨天晚上彻夜不眠,今天早上7点钟就给我打电话,问这个地方的情况。我告诉他,长江第三次洪峰正在通过武汉。他希望广大军民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加强防守,夺取防汛工作的更大胜利。”市委书记钱运録同志当场表态,严防死守,一定确保武汉的安全。
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安危,总书记彻夜不眠,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抗洪斗争中去呢?责任重大,任务明确。在抗洪一线直播就像决战洪水一样,没有退路。我们赶忙扒了几口饭,迅速进入角色。
一个小时后,我将这场直播的初步策划提纲、背景介绍短片设计和草拟的主持人串词送到了台长的案头。
从事新闻工作,每有急重任务,必须出快枪。出快枪,需要思维敏捷,需要新闻功力,需要把控水平,更需要日积月累。当然,团队力量的凝聚尤为重要。当日,在我“出快枪”的同时,我们的记者、编辑和直播主持人接到通知也已汇集,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下工作,然后驱车龙王庙,现场瞭解情况,此时已是下午1时20分。
汛前,我曾驻足龙王庙码头。那时,更多的是怀着欣赏的心态,看长江浊流与汉江清波交融,那是水与水的亲和,也可理解为强大对于弱小的兼并同化。
进入主汛期以来,我多次到龙王庙采访,心境却是截然不同。面对两江大潮,我时常如同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夜的静谧的氛围里,激浪穿空,惊涛拍岸,发出震天动地的轰响,耳畔似有万马嘶鸣,眼前闪现剑影刀光。
眼下的情景与往日又有不同。沿江一线实行了交通管制,路上车辆、行人稀少。龙王庙工段自汉口沿河(汉江)堤的集家嘴码头至汉口沿江(长江)堤的王家巷码头全长1165米全线渗水。鲍家巷到环卫码头之间和龙王庙码头的上下两段更为严重,除渗水和部分小管涌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翻水险情。
数百名抢险人员正在进行紧急抢护,全线各闸口上都有防汛队员严密监视着汛情和险情,白底红字的共产党员“生死牌”格外耀眼。
江汉区区长林肖滨给我们介绍,在2.05公里龙王庙险段上,组织了专家、技术人员、公安干警、守闸人员800多人,还准备了2700多名民兵,其中,有50多名民兵两分钟之内就可以赶赴现场,随时处置险情。我当即邀请林区长参加晚上的直播,并请求支持配合,他欣然同意。
紧张的战斗场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进一步增强了搞好现场直播的信心。
17时许,武汉电视台的转播车停靠在龙王庙码头对面的巷口。从那时起,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技术人员,大家各就各位,一个个生龙活虎:有的架设备,有的牵电缆,有的拟稿件,有的与被采访者联系,台里主要领导全都亲临现场指挥。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各部门协力同心,密切配合。
20时,直播如期开始。白兰、金秋两位主播从闸口闪出,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我们现在是在汉口龙王庙险段,为您做长江第三次洪峰过汉的现场报导。主持人梅华连线防汛指挥部,准确报导:今晚8时,长江武汉关水位已经达到28.92米,比今晚6时上涨了0.2米。主持人李冬梅、胡微先后采访江汉区防汛指挥部主任黄义成和龙王庙闸口责任人唐仁清。值得一提的是梅华、李冬梅、胡微都是一线报导的“花旦”,她们中午才从三郊四县险段奉命赶回。还有许多幕后英雄,他们制作的新闻短片与现场采访交叉播出,增添了直播的内容厚度。
我们新闻部特别能战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次短时间组织的直播让我们再次经受了考验。15分钟下来,武汉地区的广大电视观众第一次在第一时间从屏幕上看到两江洪峰汹涌而来,听到万马奔腾般的江水怒号;第一时间看到防汛队员坚守岗位的精神面貌和搏击洪流的英雄气概;第一时间瞭解雨情、汛情和中央省市的抗洪部署。
这次直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广大观众朋友感受抗洪精神,凝聚抗洪力量,鼓舞全市人民坚定战胜洪灾的信心和勇气。我想,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第一个时段直播结束不到2分钟,从武汉市防汛指挥部传来信息,省、市主要领导夜查堤防,第一站在龙王庙,而且马上到达。
我们闻讯而动,立即作好准备,开始第二档直播节目,发射台,总编室、播出控制部也都迅速有效地配合。
20时20分,当省委书记贾志杰、市委书记钱运録等同志登上龙王庙码头时,我们的第二档直播节目及时亮相。
随后,我们现场紧急策划第三档直播的报导重点。其中包括,介绍在龙王庙险段临江一面钉立的1931年、1954年、1983年、1996年四个水位标志牌的有关情况,采访防汛队员和居民群众。
22时,江上风起,涛声大作,几乎盖住城市的噪声。不久,下起雨来,这时,我们在龙王庙险段的第四档直播正在进行。为了保护设备,从台长到部门主任都把雨衣脱下来为摄像机遮雨,为了出镜效果,主持人一律淋着雨播报。
屏幕上,主持人胡微正在采访一位经历过1931年、1954年大洪水的附近居民。这位老人现身说法,对战胜眼下的洪水充满信心。主持人梅华继续向观众报告武汉关的最新水位。22时,28.92米,这一水位从20时一直持续到现在,说明第三次洪峰已经潮涌武汉。
22时10分,白兰、金秋宣布:武汉电视台在抗洪一线的首次现场直播结束。我们紧绷了多时的心终于松弛了下来,大家握手、拥抱,欢呼,笑容在雨幕里绽放得特别灿烂。
在返回台里的路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透过街市的灯光,一线一线的雨柱像琴瑟的繁弦,但它落到地上,弹不出动听的音乐,反而平添了我们对武汉千里堤防的担心。
下一个天明,我们又将奔向新的战场。
此文成稿于武汉人民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的日子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