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 略谈闽南语歌仔册

  中评社北京10月7日电(作者汪毅夫)近日,我在闽南师大学术座谈会“闽南文化工作坊”,谈及闽南语歌仔册。师友有所垂问,兹补充言之。西方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尝谓:“歌册,所谓歌仔簿,包括叙事性民歌和说教与谐谑小唱。其中有男女轮流对唱的。最早的歌仔簿传本是1826年,仅印成几页的小册子”。从有关歌仔册的收藏报告看,现存最早的歌仔册确是“道光陆年刻”即1826年版的《新刻王抄娘歌》,以及“道光丙戌年新镌”亦即1826年版的《新传台湾娘仔歌》和《新传桃花过渡歌》。但是,这三种所标示的“新刻”、“新镌”和“新传”诸语共同暗示:此前有更早的版本。说来也巧,有记载的现代学者和现代学术团体收集和收藏闽南语歌仔册的活动始于1926年,其时距现存最早的闽南语歌仔册的刊年(1826)恰是百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陈万里《闽南游记》记,1926年12月26日,在泉州路“经道口街育文堂,颉刚(汪按,即时任厦大国学院教授的顾颉刚)为风俗调查会(汪按,即成立于1926年12月13日的厦大国学院风俗调查会)购得泉州唱本数十小册”。泉州道口街是当年育文堂、见古堂、绮文居、博文堂、郁文书局等书坊的聚集之地,顾颉刚收集、厦大国学院风俗调查会收藏的“泉州唱本”就是南语歌仔册。

  作为说唱文学,闽南语歌仔册是一种活态文化(living-culture),迄今仍然存活于海峡两岸之闽南语方言区:有人仍然在演唱和赏听、阅看和朗读、编述和出版、收集和研究。

  (2018年10月4日凌晨记于闽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