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伊战争及战后国际关系变迁
郭震远:开场白
今天希望大家就美伊战争对于大国关系、中东局势、世界经济等各个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发表各自的看法。同时,请大家就中国在这一场战争当中的对策、立场以及战争结束后对中国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见解。
战争的胜负观
罗援:一个是军事的胜利和政治的胜利的比较。从实力对比来看,大家都认为悬念不大,因为两边的实力相差悬殊。仅从国防投入来看,美国一年的国防投入就是三千九百二十二亿美元;伊拉克经过十三年的制裁,年投入只有四十亿美元,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一。军事力量对比,绝对是不行的。
但是在政治方面来看,到底谁得分较多,则需要观察,我看起码目前伊拉克得分比较多。首先是让很多人认为美英联军进行的是一场非法的战争,这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大的胜利了。
另一个是近期的胜利和长远的胜利的比较。此次美英联军胜利了,但是无疑给美国埋下了一个长期的隐患,以后可能麻烦不断。对于美国的安全,可能失大于得。
此战具有特殊性
此次战争对于美英联军的政治制约的确太大了,不仅自己不能死人,对方也不能死太多人。平民死伤太多,国际舆论的压力太大;自己死人太多,国内的压力太大。
美国的新全球战略转入第二阶段
山民:历史地看,从一九八三年占领格林伍德试探苏联的反应之后,一路从西向东进行了一次战略扫荡。到阿富汗战争,其全球战略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战略准备阶段完结了。这个完结,就在于美国已经将自己的意志、自己军事力量的优势,展现给了世界和美国人民。
此次美伊战争,国内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到五十九、最高达到百分之七十的支持率,这正是美国这么多年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准备、努力以及胜利造成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有关联的。
美伊战争考验美国的政治军事意志
从阿富汗以后,我认为美国转入了战略进攻。有一点很清楚,在还没有九一一事件的时候,四年防务报告已经出笼了,虽然在最后十几天的时候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一些说法,但是其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有所透露。
我们当时可以看到,美国以能力论威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就标志着,我说你是威胁,你就是威胁。第二以能力论威胁,就制定了先发制人战略,这个战略就是想打你就打你。第三,既然敢提出先发制人,结果就很清楚,就是要取胜。这是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
我认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战略进攻阶段开始以后,伊拉克战争就是对美国的意志的一种考验,包括政治意志和军事意志。
破敌之策与战略机遇期
中国仍应“韬光养晦”
罗援:现在中国应对的方式还是比较好的,应该静观其变,也就是还要“韬光养晦”。我认为,此次是对中国“韬光养晦”政策的最大考验。
我觉得,对于美伊战争,媒体炒作得特别利害。我也曾经与一些搞石油的朋友谈论,对中国的影响也主要因为中国有些石油利益在那里。石油利益的确有,但是没有像一些观点说的那么严重。因为往往干什么的,就把什么问题看得特别重要,以至于认为能源会影响中国的整个战略举措。
我不久前在《中国评论》上看过一篇文章,是谈能源危机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文章从中国的石油储备、石油的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就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来说,如果想对中国进行封锁,若不是在战争状态下进行封锁的话,也是一种不合法或者说不合情理的。虽然石油问题应该重视,但是与全局来比较,中国还是应该静观其变,保持大局的稳定。
军队要考虑破敌之策
对于中国的军队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战争认识军事科技的发展和战略战术的特征,制定破敌之策。实际上,通过此次战争可以对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特别是资讯化条件下的作战,得到更清楚的认识。
通过此次战争,可以说提高了全民抗击强敌的信心和勇气。一般认为,如果以伊拉克的力量可以在战争初期打成这种状态,中国如果遇到外敌入侵,状况至少还是比美伊战争初期好得多。再一个,此次战争乃是对中国民众的国防知识大普及。
抓住机遇强化自己的实力
中国应该最大限度地谋求自己的战略利益。这里就有一个战略机遇期的问题。
中国如果能够在今后二十年战略机遇期得以顺利发展,中华民族真的有可能实现腾飞。参照前二十年,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综合实力发展很快。如果中国再保持二十年的稳定,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出乱子,中华民族的复兴真的就有可能实现。
所以,保持稳定和维持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应该是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十年战略机遇期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二十年机遇期实际上是一个时间段,或者说是一个战略间隙期。抓住了,可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没抓住的话,当美国将那三个“轴心”收拾完了,就可能要直接针对中国了。因此中国要有危机感,不能将这二十年荒废了,也尽量不要因为什么事干扰我们稳定利用这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二十年战略机遇期中,情况并不是不可逆的。这里有几个关节点,比如二○○四年和二○○八年。这些关节点如果处理好了,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是可以维持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被迫用兵,这样这二十年的机遇期就可能出现挫折。
第三个特点,就是我们提出的二十年战略机遇期和美国提出的战略机遇期,在时间段上是重合的。
美国也说二○二五年之前是他们的战略机遇期。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双方有保持战略稳定的可能性,就是双方都需要发展、强化自己,这种稳定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双方都将这个时期作为自己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资源是有限的,双方存在竞争的可能性。
面对二十年战略机遇期,中国必须解决好台湾和美国两个问题,不要因为其他因素来干扰中国对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利用。
美伊战争有新理念大国不会因此战而对抗
傅梦孜:应该说,布希对其发动这场战争,心中还是有数的。他在发动战争时就讲过,这个战争会比预期的更漫长、更艰苦。
新型战争理念的应用
我认为,美伊战争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在于一种新的战争学说或者战争理念的应用。
共和党已经离开白宫八年,有一番抱负。特别是拉姆斯菲尔德这样一些人,很想重构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战略观方面都有一番设计。鲍威尔原来当过参联会主席,长期在军队任职。有人估计,从大型的越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军事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鲍威尔影响的。鲍威尔在美国的作战理念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也享有很高的威望。
拉姆斯菲尔德上台之后,自己想另起炉灶,搞一套自己的理念,但是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国会的认同。九一一发生,国会的阻力清除了,增加了军费,其他的一些布署和调整都得到认可,一路顺利。
拉姆斯菲尔德与鲍威尔两人的理念的差别在哪里呢?鲍威尔认为大规模的优势兵力、大规模的空袭、大规模的推进,目标有限但很明确。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也是一条;拉姆斯菲尔德认为,大兵压境,有限兵力快速推进,也是一种大规模的军力布署,但是进行小规模的力量竞技。此次我们可以发现,美军不顾两边的袭击,迅速推进,直指战略的核心目标。可以说,在军力的运用上,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说,拉姆斯菲尔德一度拒绝一些将军的征兵建议,也就造成了后期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
战争不可能达到镇慑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效果
战争机器的喧嚣,可能会被短暂的战略上的停滞所取代,重建不可能马上展开。我自己理解,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战略上的间隙期,或者说在美伊战争结束后,中东局势会出现一个暂时的平静。战争既没有镇(慑)萨达姆,也不会达到镇(慑)这个阿拉伯世界的效果,特别是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来说。
就是说,美国想要清除中东地区的一些不稳定的根源,并不容易,特别是想要清除一些敌视美国的土壤,更不容易。此中的矛盾,可能还会更进一步地展开。
大国不会因伊拉克问题产生实质性对抗
我个人认为,伊拉克问题不构成大国关系的核心利益,大国之间,不可能因为伊拉克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对抗。
战后,各方都有弥合关系的愿望和期待。即使对于反战十分激烈的法国,据知美国也还是很想尽快与法国改善关系。而法国也有这种意愿。
美国绕开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是一种蔑视。英国跟着美国绕开联合国,也是对联合国的一种蔑视。
进一步推论,美国可以对联合国缺乏一种起码的尊重,但是对英国则不一样。对于英国来说,联合国是二战以后对于相对实力大大下降的英国维持其国际地位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是一种重要的外交资源。英国跟着美国绕开联合国,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国际地位的一种轻视,这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未来英国会与美国拉开一定的距离。
中国对战后伊拉克新政权的政策会随机调整
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即伊拉克必须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履行其对联合国的相关承诺。对于美国的解决方式的立场也是明确的,就是要将伊拉克问题置于联合国的框架内,来取得一种政治上的和平解决。
战争开始后,中国的政策和策略有所变化。未来主要是看,联合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重建方面,美国是不是完全绕开联合国。我认为是不会的。赖斯在战争开始不久就去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实际上是表明了对联合国的期望。联合国虽然在对伊拉克动武方面被美英所抛弃,但是无疑,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发挥作用,其作用还是存在的。
再有就是在美伊战争之后,在伊拉克一些具体问题上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如果联合国能够起一种相对的主道作用的话,中国是可以适时发挥影响的。
比如对于伊拉克新政权,还是要看大国的立场,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主要国家的立场。如果他们有基本共识的话,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也会与他们保持一致。
再一点就是伊拉克新政权本身的政策取向。新政权是一场非法战争的产物,但是牵扯到很多的实际利益。新政权如果充分考虑到其需要处理的各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利益的话,也会影响中国的一些基本选择。
打败萨达姆并不等于打败伊拉克
时殷泓:像克劳塞维茨所讲的,战争是赌博,偶然性非常大。美国打败了萨达姆,但是不能说打败了伊拉克人民,美国未必能够在伊拉克推动美式民主。
美伊战争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战争,美国的有限战争未必能够真正打败伊拉克。
我这里所说的胜利,不是一次战役的胜利,或者攻占几个城市,而是整个战争的胜利。美国可以解除伊拉克主要军队的武装,操纵政权的变更,但是还必须加上战后平定。就是说,战后要基本消灭令美国伤脑筋的、比较有效的游击式的抵抗。只有达致了最后一点,才叫实现了战争胜利。就是说,主要战役结束后,美国在伊拉克占下去,等到新政权稳定了,美国人自然、正常地撤兵,才能叫战争胜利了。现在还不能说美国完全胜利了。
既成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陶文钊:在国际关系当中,既成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苏联当年肢解巴基斯坦,当时国际上反对得多么利害啊。可是到后来孟加拉成立了,很多国家不也是与孟加拉建交了吗?
还有眼前的例子,石油换食品这个决议,伊拉克拒绝是有道理的,因为伊拉克自己还是一个主权政府,怎么就将它排除在外呢?但是,现实就是将伊拉克排除了,全部交由安理会去管了。
就是说,既成事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家都说美伊战争不合法,但是已经打了,怎么办?伊拉克的主权已经被肢解,油田也被占了,石油换食品不是伊拉克自己说了算的。
李向阳:美国在这场战争中,起点就不合法,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那么,既然在起点没有具备战争的合法性,美国就必然以战争的结果获得合法性,否则这场战争就必然是以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失败为终结的。
“沙漠游击战”是不可能的
草庐公:不管美军犯了多少错误,但是战场的主动权始终在美方。战场的主动权决定了战场的行动自由权,而美军是充分地拥有战场的自由权的。虽然有些抵抗,但是形成不了大的气候。伊拉克目前的抵抗,不像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将游击战争放在战略的主要地位,将运动战放在次要的地位。目前,伊拉克的零星抵抗不太可能逐步通过长期消耗来改变战争局面。
游击战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但是伊拉克的地形条件不行。“沙漠游击战”的提法是很可笑的,游击队员靠什么藏身呢?大沙漠上目标突出,一目了然,怎么捉迷藏?
美军战略与孙子兵法有相合之处
美军作战既有些违背孙子兵法的地方,但是又确实在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四个策略是交互运用的,此次战前的伐谋、伐交是特别活跃且丰富多彩。
就是攻城也要有绝对优势的军力,孙子强调的是“十则围之”。现在的“十则围之”并不是我们以前讲的包围起来打歼灭战,而是以其优势力量来威慑、镇慑,还是争取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次战争与科索沃战争有些不同,因为其政治意义太强了。科索沃战争几乎没有地面战,但是此次美伊战争除了精确打击之外,地面战似乎又回到传统战争的状态,攻城掠地、步步为营。
战后稳定才是最困难的
评价战争的胜利与否不是伤亡多少,关键是其政治目的是否得以实现。美伊此次战争的三个目标如政权的更换、伊拉克武装的解除、战后的稳定,前两个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是实现伊拉克的稳定才是最困难的。我觉得,这需要一个时期。
郭震远:战前比较多的看法,是认为此次战争会大为加强美国的地位。我认为,这场战争并不是大为增强美国的地位,而是美国的地位要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因此,这场战争对于国际关系、对于世界格局,包括大国关系还有地区的一些形势的影响,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我有两句话,一是美伊战争之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会有更明显的表现;二是已经基本形成的大国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模式,不会有重大改变,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大国之间的竞争会加剧。
下面请大家着重谈谈美伊战争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的影响,包括美国在战后的地位。
美国在战后的困难与中国的对策
时殷泓:美国在战后必然会遇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困难。首先是军事困难,第一,在伊拉克长时间驻扎大量占领军,也就是说,战后的平定,加上战后伊拉克的重组、重建,特别是由美国军方来管这个事情,任务很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也不一定就一定不超过美国的能力和耐心。第二,在伊拉克的大规模持久军事占领,将严重制约美国处理世界其他地方可能发生重大军事危机的资源和精力,特别是在朝鲜半岛和中东的某些地区,从而损失美国的全盘的国家利益。第三,如果战后长期对伊实行军事占领,恐怕会激发起跨国恐怖主义势力对美国的较大规模和较广泛的袭击。
美伊战后的政治困难的根本来源,就是伊拉克大部分人口对美国怀抱敌意。
于此同时,美国军事占领和美国可能扶持的任何伊拉克人的政府,在伊拉克公众眼里将长期缺乏合法性或者正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后治理的困难和成本,势必非常巨大。
第二个最大的政治困难,也是在上述所有各种军政情势之中维持公众的支持,也就是维持公众对布希政府的国家安全轻重缓急次序的经久认可,对其根本战略信条以及对伊开战和占领的基本理由的经久认可。要取得这样的经久认可,难度还是相当高的。
第三个政治困难还在于,美国还将继续面对相当严重的外交孤立和舆论孤立。
第四个政治困难在于,长时间对伊进行军事占领,特别是如果遭到伊拉克公众比较经久的消极抵抗,将显着加剧伊斯兰世界在九一一以后激发起来的对美国而言的所有各类威胁。
另外,还有两大经济困难:一个是政府的财政困难,还有一个是更广义上的经济困难。
中国要认清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不管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中国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识,就是中国战略利益的轻重缓急次序,认清什么对中国是最最重要的。比如国内的稳定、国内的经济发展、台湾问题、中国的基本安全、中国公众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对政府的基本拥护和国内团结,这是最最重要的。世界无论多少地方发生多少不正义的事情,中国要管,但是中国首先要管的是中国最重大的利益。
第二,中国要有一个战略集中原则。因为力量有限,中国内部和外部的困难都很多,因此中国特别要记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对外关系上维护周边地区对中国而言的安全。
第三,阻止台湾独立。
就是说,不管世界上出现什么事情,中国要把自己的战略集中原则、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应该说,维持与美国的关系,中美之间打交道,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三条原则保证实现中国的根本利益
这不是什么亲美、反美的问题,这是为了中国自己的根本利益。在这个世界,中国可以打抱不平,可以表态,但是中国最好要管住自己的事情。
一条是一定要加速实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要加速实现全面的国防现代化,而不是仅仅买武器就够了的。即便中美关系很好、美国对中国很好,也不能有什么幻想。
第二,只要美国不打到中国来,不对台湾问题进行主动的军事干涉,中国一定要保住一个基本过得去的中美关系。
第三,考虑到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中央一定要优化呼应、调整和操作引道公众舆论的本领。
美伊战争与欧美、中美关系
欧洲的三“得”与三“失”
裘元伦:我先谈两个与美伊战争有关的欧美关系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此次围绕伊拉克问题,欧美关系同中美关系这两对关系所包含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欧洲人此次唱的调子比较高,其中的内涵是一种竞争关系。这个竞争关系就是——谁来塑造国际秩序?谁来建立国际上应当遵从的一些理念?谁来给人们提供一些可以做参考的社会模式?谁树立的国际形象比较好?
欧洲人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上面这么样“争”,一句话,就是在国际形象、国际地位方面,谁发挥的作用更大?在这个方面,欧洲是想要与美国争一争的,欧洲绝对不会让别人听不到欧洲的声音。
从竞争的结果看,以法、德为主流的欧洲人,有得有失。“得”有三点:一是在道义上,我认为欧洲人已经赢了。欧洲人强调国际法,强调安理会,强调战争的合法性,因此在道义上赢了。二是在形象上,让世界听到、看到欧盟的存在和作用。在国际政治中,不仅在过去四、五十年没有,就是在欧元出笼之后,都未能像此次,让世界感觉到欧洲的形象。欧洲通过此次所作所为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在今后的南北关系当中,欧洲是一个桥梁,美国人是绝对起不到这种南北关系桥梁的作用的。三是通过此次竞争,将会刺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而不是停滞、倒退。
“失”的方面:一是欧美关系暂时出现了一些麻烦。二是欧洲的弱点,就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的所谓的欧洲的软弱,也让世人看到了,欧洲没有美国人那种胆大、敢干。三是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欧洲有些内在的分裂。
对于欧洲的三点“失”,我认为都不必估计得太严重。因为欧美之间的利益相关太大了,而欧洲也不会分裂。欧洲国家之间的认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洲都没有的,包括俄罗斯尽管在理智上要和美国拉关系,但是在感情上绝对还是倾向于欧洲。东欧的那些国家如果不加入欧盟,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其倒退成本太大了。
此次东欧一些国家跟着美国跑,一方面是处于感恩的心情。另一方面,是对于法、德主道的这种欧洲理念和精神在内心多少有些不太满意,且在谈判过程中也没有捞到过多的钱。再有就是对欧盟的军事安全保护,觉得还是靠不上。南斯拉夫虽然是摆平了这一片,但是再往东南和西南,也就是中东和地中海的南部,麻烦事情还不少,诸如安全、移民等等。对于这些,东欧人心里觉得不踏实。
中国为什么保持态度模糊
中国此次在伊拉克问题上,态度是比较模糊的。我试图从中国政府、中国国家、中国共产党这么三个角度,来给这种模糊作出解释。
中国的模糊是“相当模糊”的,讲话就讲到“严重关切”为止,从来都没有用“侵略”这两个字。
为什么这样?我想,第一是中国政府当前还拿不准这个战争打下去会是什么样。如果打来打去被美国人发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使得美国发动战争变得有理了,怎么办?(郭震远插话:中国对萨达姆到底有什么也是吃不准。)从国家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内外状况都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比如对外是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太大。
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看,我的年龄比在座的多数人都大,经过文革等运动也算学会了读档,我从十六大档看,现在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把国家利益置于制度利益之上,视国家利益要比制度利益重要得多。如果将制度利益的份量逐渐减轻的话,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的内外政策。
欧美矛盾的现实性与矛盾根源的深刻性
如何判断欧美关系?我有两句话,一是看到矛盾的现实性。美国的思路是一超、新帝国、先发制人,然后建立全球由美国塑造的秩序。但是欧洲人在这么一种环境之中,是绝对不愿意生活的。我想,这是欧美此次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
从这个直接的原因,其背后就是力量的严重失衡。欧洲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个直接原因的背后当然还有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这种严重失衡与上述三方面关系,我想短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就是说,现实矛盾的严重性我们要看到,但是不必估计得过于严重。
第二句话,是重视其根源的深刻性。欧美之间矛盾的根源是很深刻的,牵扯到时代观的分歧。美国人从打压布尔什维克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一直是“为自由而战”,借此推动全球的霸权。欧洲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新中世纪主义的时代”,是多种政治力量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时代,所以需要相互的妥协、相互的照应、相互的协调、相互的合作等等。第二在战略的多边与单边方面的分歧表现得最明显,欧洲人是不愿意看到美国的单边的。第三个分歧的来源,是在于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分歧点。现在欧美对于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就是对恐怖分子。现在伊斯兰复兴运动有三大股势力,其中有一股对极端恐怖主义,那两家都是反对的。但是对整个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判断,欧洲人一是看到伊斯兰世界确实太落后,产生的问题太多;二是看到伊斯兰复兴世界受到了太多的不公正待遇,对此欧洲人是强调的,美国人是不强调的。由此,产生了欧洲和美国对中东问题的不同看法。
除了对时代观、战略观、伊斯兰运动的看法分歧之外,还有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
欧洲比美国更容易受到中东的不安全威胁
要说安全利益问题,最不安全的我不认为是美国。如果欧美相比,我认为最不安全的是欧洲,因为欧洲紧挨着中东,而且移民首先是移到欧洲。
要是有人道主义灾难,要是南斯拉夫又闹起来,中东再有事,地中海南岸再有事,首先遭殃的不是美国,而是欧洲。相对地讲,欧洲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而且,欧洲没有那么强的防御能力。
在这样一些具体的利益上,为什么欧洲人要充当南北的桥梁?比较重视安抚那些第三世界国家呢?
因为欧洲人吃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亏,长期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不安全的,而美国人从来是认为自己是很安全的。也正因为如此,九一一发生,美国人就受不了啦。
所以,我结束的一句话就是,对于当前欧美的现实矛盾要看到,但是不必估计得过于严重。对于欧美矛盾的根源,我们倒是需要加以更多的注意。正是因为这些根源,我相信今后欧美矛盾会进一步地发展。
美伊战争对美国经济负面影响不大
李向阳:我只谈几个简单的判断。这个判断基于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第一,这场战争对于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只是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这是一个总的判断。因为战争对于经济来说,毕竟只是一个外生变数。我们看看九一一前面有过的经历就知道,虽然感到九一一的冲击那么大,但是看二○○一年第四季度也就是九一一发生后的那个季度的统计,美国经济恰好开始复苏。
所以,美伊战争应该不会对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第二,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仍然是过去十年遗留下来的泡沫经济后遗症,包括私人部门就是企业的债务负担过于严重。这种状况在去年和前年已经有所减缓,但是另一方面私人部门的债务负担还继续增加。与私人部门这种债务负担相对应的,是公务部门就是美国的贸易收支赤字、财政赤字在大幅度增加。所以,困扰美国经济中期增长的仍然是结构性问题。
第三个判断涉及到战争的具体影响,就是石油的价格上涨。因为从历史上来说,每一次石油价格的上涨都道致美国经济的衰退。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此次石油价格上涨,会不会把美国经济拖入衰退?
我们感觉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就是与前几次相比,大的宏观环境不一样。在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五年那一次,在一九八○年那一次,加上一九九○年海湾战争那一次,在这三次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都是处在通货膨胀阶段。那么在通货膨胀阶段石油价格的上升,道致的直接结果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对于政府管理当局来说,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紧缩货币政策。一般也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就是物价上升——采取货币紧缩政策——道致经济衰退。但是现在美国经济面临的是通货紧缩的威胁,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企业很难把价格简单地转移给消费者。
过去几个月的统计显示,尽管石油价格这么大幅地上扬,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并没有同步上升而仅仅是部分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石油价格的上升,对企业来说是造成盈利空间的减少,那么会降低其投资的动力。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发达国家的金融部门包括美联储要做的就是继续放松银根。因此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都十分关注战争的进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战争造成的石油价格的上升道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个判断就是,战争可能对经济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金融市场的走向,这一点,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我们知道,美国在二○○二年出现一个很少见的现象,就是国际资本开始出现流出美国的迹象。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去年的一些公司丑闻,加上恐怖主义威胁。这两个原因致使国际资本认为美国市场不再是一个安全的投资场所。
这一点之所以对美国经济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从更长的历史时期看,美国在过去五十年中,尤其在九十年代这十年,美国对于外资的依存度出奇的高。统计上显示,外资的流入额与美国GDP的比例在整个九十年代的大多数年份都达到百分之四以上。而在此之前,在美国历史上极少出现百分之三的状况的。所以美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使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
美国去年的公司财务丑闻,实际从根本上使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向产生了变化。这场战争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影响,就是重新改变国际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裘老师说美伊战争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无论从安全角度来说,还是欧洲国家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来说,战争的负面影响对欧洲来说都比较大。如果这场战争使得对欧洲的负面影响加大的话,客观上会相对提高美国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样对美国中长期的经济走势应该是有利的。
总体判断是,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如果顺利的话,中期来看会对美国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战争的前景与警示
山民:美国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伊拉克的希望,现在已经破灭了,军事上的胜利已经超越了其政治伎俩需要。
中东不会平静美国必将箝制叙利亚和伊朗
中东的问题,下一步就是美国要箝制叙利亚和伊朗,中东的局势肯定不会平静。这些因素过去是有的,现在已经浮现,今后肯定会发展。
民族的对抗已经形成,周边阿拉伯国家和民族如叙利亚和伊朗对伊拉克的支持非常重要。即便战中不支持,战后也必定要支持,这是其战略的需要。
比如,伊朗很清楚其利益所在。一个在海湾战争中被打败而没有什么生气的伊拉克,与一个被美国占领的伊拉克,不是一回事。所以在此次战后,中东的局势就形成了伊斯兰世界、中东整个地区与美国关系的变化。
谁都无法改变美国既定想法对台湾问题不会有巨大让步
美军占领伊拉克之后,虽然有占领的困难问题,但是在军事胜利之后,就会有一些盟国倒向美国,去帮助美国实施军事占领。这样,美国就能腾出手来继续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其他部分。
从一九九○年开始,事实已经一再证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是不会对中国作出重大让步的。特别是像小布希和老布希这种关系,比如将老布希当作中国的朋友,其实是值得怀疑的。我专门研究过老布希的自传,该自传就非常完整地透露了今天的小布希的思想和看法。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要改造联合国,我将之归结为,美国要对全球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造。在这一点上,谁都无法改变其既定的想法。即使是小布希下台,恐怕也不能改变美国的这种想法。
这里面就有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下一步美国就想让日本当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或者是将联合国进行其他方式的改造,这个进程是非常清楚的。美国一个名记者说,美国要拆散国际社会的结构,这就是布希主义的核心。他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是这么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的目标究竟针对谁?我觉得是很清楚的。
美伊战争的启示
美伊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第一,国家和民族间的对抗,需要有坚强的领道核心,需要有坚定的政治意志。
在国际关系之中,大国关系也好,国与国之间其他的关系也好,“坚强的领道核心和坚定的政治意志”这两点,是必须的。
第二个启示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觉得我们确确实实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第三个就是政策和策略要对头,战略和战术才有保障。否则,就没有保障。美国的这次做法实际上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美国此次军事是胜利了,可能达到了其帝国的顶点,很可能由此衰落。
美国框定“对等战争”范围警惕战争边缘化的危险
第四个启示,就是我们要警惕战争边缘化的发展趋势。所谓战争边缘化,美国就是用各种宣传、各种理论,把大家框定在一种范围之内,与你比精度、比长度、比高度,不要打核战,不要打其他的战争。如果在这个由美国框定的范围内进行“对等的战争”,美国自己使用的武器虽说叫常规武器,但是已经接近了核弹的水准。
美国将他们在越南曾经使用的武器的能量,都增加了三分之一,有的破坏力增加了还不止三分之一,甚至成倍提高。其常规炸弹已经接近核弹的水准,并且提出要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问题,包括要在台湾海峡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问题。对于这种战争冒险和战争边缘化的政策,我们要确确实实加以反对,同时要确确实实加以关注。
美国实现军事转型
为美国安全制造现实灾难伊拉克伤亡远超九一一
吕德宏:战争打下来,美国在政治上已经彻底失败了。美国发动此次战争的最拿得出手的理由就是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伊拉克的实际伤亡人数早已大大超过了九一一事件。
那么,美国为了防止预期的灾难性的后果,就制造了这么一场现实的战争罪行、现实的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个逻辑是破碎的。美国决策集团的这种观念、这种思路,受到国际反战力量的广泛抨击。这一点,我觉得会有长久的影响。就像过去的战争会敎育老百姓一样,在这样一个资讯化的社会里发动的这场恶评如潮的现代战争,同样会敎育当今世界的老百姓。
美国实现了军事转型
从长远来看,美军在军事转型上胜利了。因为九十年代以来,美军在非常艰难地进行一场转型:就是适应美国的军工企业、美国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以及适应技术和社会向资讯时代变迁这种发展,进行了艰难的转型,内部困难重重。
就是说,美国军工政治集团与美军现有结构的惯性阻力,谁对谁错,虽然在理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终归要服从现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结构的需要,因此实际上对美军发挥其理论创新的能力、利用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利用美国军工界的创新能力,构成了很大的牵制。
这场战争,美军快速推进,始终掌握着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以海湾战争时一半的军力,下决心来实现比海湾战争更为复杂、更为高难的目标,充分显示了对自己军事实力的信心。故此,这场战争会促进美国的军队建设,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的差距可能会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军工企业和军队建设,与美国整个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GPS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最初是一个军事系统,使用二十四颗卫星,是为了军事航太的需要,为了与苏联争夺战略优势,先是一个侦察系统,后来变成一个部队通讯系统。而现在,GPS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系统。据预测,到二○○五年其市场价值可能有六百亿美元以上。随着商业化之后,军事应用的价值就会非常便宜。成本均摊了,成本降低了,所以美军在普通炸弹上就可以加GPS,使之变成精确制道武器。这样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军事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又体现出来了。
我觉得,美国在新一轮的军事转型和军事变革,和美国新一轮的经济调整实际上是同步的。其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就是一个滞后的过程,但基本上是同步的。这也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外部世界、国际关系都是次要的。哪怕其经济也是以我为主的,比如随着经济的升级、产业的升级和军事的转型的同步,就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是一个关键的科学技术突破的问题。
因此从长远来看,从军队建设的角度,甚至从军队建设反过来对经济和整个国家的影响来看,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美国将着重向太空发展
美国在二十世纪和以前,发展战略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比如海权理论非常完善,其商业利益、武力扩张与强大海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种机制在马汉之前就存在,在马汉之后又加以总结。
现在美军做的就是太空的发展,向高空防范,道弹防御系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据知,到二○一○年美国对太空的投资要超过对欧洲的投资。对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制高点和军事的制高点,当然也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制高点,毫无疑问是其努力方向。
阿拉伯国家的担心,美国在战后的麻烦
阿拉伯国家担心美国在那里推行美式民主
陶文钊:一个是这场战争不会对国际格局有太大的影响,不会根本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根本改变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在战后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从布希一年多以来的讲话中,都一再讲到要在中东国家推行民主。但是中东的民主化为什么不从美国的盟国开刀而从伊拉克开刀呢?这是因为伊拉克有“把柄”抓在人家手上,而别的国家都不好从外部强加一个民主化的东西。
现在中东国家、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打这场战争,有很大因素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美国确实要在中东推进美国设计的民主化,当然这并不容易。就是伊拉克的民主化,在战后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中东的民主化时间就更长,但是我看美国今后一定要搞。而且作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美国如果下决心搞了,全世界都拦不住它。
美国真正的麻烦是在战后
战后的问题对美国来说非常麻烦。伊拉克的反对派有一个人已经八十岁了,以前做过驻联合国的大使,他是伊拉克最著名的反对派领袖之一。他们搞了一个大会,还发了一个宣言,强调的就是战后联合国要发挥主道作用,不接受美国的在那里的军事管治,强调战后要搞一个临时政府并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到一个民选的政府。美国军方组织由美国人担任所有要职的“伊拉克政府”,当然是缺乏伊拉克民众和阿拉伯世界的认同的。
现在各种分歧都出来了:美国与英国的分歧,与国际社会的分歧,等等。所以,战后比战争更麻烦。美国真正在外交上的困难是在战后,而不是战前。
战后政权如果是由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我当伊拉克总统,我都不愿意——因为在所有人的眼里,我都是傀儡。中国抗日战争的时候,甚至汪精卫都要跟日本人闹独立性,溥仪都要与日本闹独立性。越战的时候,吴庭艳都要跟美国人闹独立性,以至于被美国人干掉。因此,美伊战后这个政权,如果只是听美国人的话,在伊拉克就生存不下去,在国际上就生存不下去。它与美国闹独立性,它会不会那么甘心情愿、死心塌地地听凭美国人说什么,它就做什么?因此我相信,战后伊拉克的新政府,不会只由美国说了算,不是美国想要怎么样就只能怎么样,恐怕没那么容易。
美国将会与德、法艰难地弥合矛盾
美国与德、法的矛盾不会再发展到哪里去,双方实际上现在都有意开始弥合关系,因为他们毕竟是跨大西洋联盟的成员。
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欧洲现在还不能在防务上依靠自己,还是要靠美国。欧洲如果再出现像南斯拉夫那样的事,还要靠美国。欧洲力量不能很完善地保卫自己,是很明白的事情。目前六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还没有建立起来,即便建立起来之后能否负责自己的防卫,还都是问题。
因为政治的、经济的、安全的,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关系,我觉得美国与德国、法国要艰难地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修复不是那么容易。有美国学者认为欧洲在这个事情上的表现比较自私,但是不知欧洲人如何看美国人此次的表现。
郭震远:座谈会结语
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论坛,下面我做一个结束语。大家对于这场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的地位增强或者有所削弱有不同看法,但是我认为不可能因为这一场战争就使美国走向衰落。
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最孤立的大规模战争
我个人认为,经过这场战争,会对美国的地位有所削弱。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所有大规模战争中最为孤立的一次。德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此次战争上面表现出来的重大矛盾,虽然我们不必将之看得过分严重,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矛盾也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尤其在伊拉克重建的问题上,到底是由联合国主道还是由美国主道,矛盾更加明显。所以我认为,在九一一之后美国一度具有的道义上的优势,被此次战争冲得荡然无存。
美国比较顺利地取得了军事胜利,因此鹰派的政策和立场肯定要加强。但是这种加强,与战前加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战争过程中一些问题已经在变化,这种加强对美国来说是祸是福还不好说。我在美伊开战的第一天说,布希政府终于开始犯大错误了。
中国没有将重大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矛盾
另外,我认为此次中国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一方面中国还是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个立场的表达,可以有不同的程度,中国在战前关于坚持完全彻底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强调要在联合国的框架之内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立场,应该说是适度的。另外是中国注意到了比较讲究实效的外交沟通。我甚至有这样的看法,就现在而言,也许在各个大国当中,中国目前的活动空间是最大的。
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中国没有把和美国的重大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矛盾。我觉得,这一点中国做得很不容易。和美国的分歧是肯定的,绝对不会因为中国表现得很克制,美国人就会投桃报李,中国不应有此幻想。但是,中国没有将重大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矛盾,就很不容易。
美伊战争道致的美台关系异动
此次战争爆发前后,美台关系非常有意思。第一,这一段时间美国对台湾的支持确实有所增加,而台湾积极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为什么这样?其无非就是说自九一一以来台湾比较被动,想有所改变。但是美国人的表现非常有意思,至少对台湾的表态没有什么公开的反应。
再一个,美国反覆强调的,还是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稳定。这一条,从一个侧面上也可以看出,美国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绝对不想到处起火。
总之,我认为中国外交在此次美伊战争方面的表现,比原来要成熟。
我同意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的说法,也一直对此很关注。中国不仅要认识到这个机遇期,还要把握这个机遇期,还要设法防止这个机遇期中断甚至逆转。此中最为关键的,是中国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评论员简介:
罗援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大校,正师职研究员。曾经在野战部队任战士、副连长、作训参谋;曾在石家庄高级陆军学院、国防大学深造。曾任驻丹麦武官,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参加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国际战略论》等著作。
裘元伦一九三八年生于浙江慈溪,一九六○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一九九三年至二○○○年任欧洲所所长。现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浙江绍兴人,杭州大学毕业,长期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着有《中美关系史一九一一——一九五○》、《中美关系史一九四九——一九七二》等。
时殷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敎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外交与中国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个人专著八部,发表论文及评论二百余篇。曾在哈佛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德国东欧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事累计两年半的独立研究。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洲室主任、研究员,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硕士。主要从事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方面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瞭望》等刊物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关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学术和评论文章。
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道师。一九六二年出生。
草庐公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军事统筹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高级编辑。着有《军事谋略学》、《隆中新对》等十余部专著。
山民山西太原人,生于一九六○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学硕士,从事国际问题、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研究。
吕德宏博士,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世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