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国新政府对外政策趋向与中美关系发展


  黄嘉树:开场白
  
  原来这个会设想的讨论主题是关于小布希政府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在中美关系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动向。在此次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发生了中美军机相撞的事件,我们是否以此为切入点,谈谈大家对撞机事件的看法,比如从事件观察美国全球战略态势的变化和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变化的趋势等等。
  
  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相互提供脑力激荡。
  
  如何看待此次军机相撞事件
  
  撞机事件是偶然中的必然
  
  王仲春:
  
  对于小布希的对华战略、政策,乃至一些军事战略的新动向,我可以谈一些个人看法。
  
  撞机事件有其偶然性,但是也有必然性。一九九七年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监控和军事情报搜集、侦察的力度,每年在中国边境擦边的侦察活动数目非常大。另外他们的飞机由于拍摄角度很高,即使不在十二海浬领海范围内,对中国东南沿海的航空照片拍摄得很清楚。由于美国侦察机经常活动,因此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机进行监视、跟踪是很自然的。所以此次险情也是必然寓于偶然之中。
  
  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我认为中国政府还是得了分的,事情的理也的确不在美国一边。无论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上,理都在中国人这一边,美国人的强辞夺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撞机的地方是在海南岛东南一百四十多公里的地方,还是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内的上空。美国军机在此地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地进行侦察活动,军机等于是在人家家门口台阶外边一点相撞,而且是美机先转弯。
  
  中国处理手法较以往成熟
  
  中国政府对此还是有极大的克制的,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既要维护国家尊严,又要在这个问题上分出是非,另外还从稳定中美关系这个大局着眼,表现了极大的忍耐和克制。就处理此次事件来看,比起九九年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的处理,表现得更加成熟。
  
  我感觉这个坎能过去,中美双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相互都有所妥协。中国也有底线,因为总是要有一个交代,美方还是必须作出道歉的姿态的。否则,出了这种问题而连这一点要求都争取不到,政府就难以向军队和老百姓交代。
  
  潜在影响可能超过驻南使馆被炸
  
  此次虽然没有像炸大使馆事件所激起的民众情绪那么大,但是此事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比那次还深远,对今后五年到十年,可能有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
  
  事件正好发生在这么一个当口,一个是小布希新政府上台,第二是中国政府强调在今后五年到十年可能是在台湾问题上有所作为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显示台海形势的发展存在一种危机。
  
  美国对中国侦察有三次高峰期
  
  其实美国对中国的侦察有很长的历史。历史上有过三次高峰:第一次是从五二年到五六年,大约有几百架次,主要是在上海以东的上空,包括华东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空。期间大多数是前往驱逐,也有小型空战,我们一共击落了五架飞机,击伤若干架,其中五架都是被米格十五打下来的。当时米格十五没有雷达,都是在目视距离击落的,而且距离很近。据说有一次击落的战斗机是在一、二百米的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三十几米,美机爆炸的碎片都打到我们的飞机上了。
  
  第二次高峰是在越南战争升级以后,从六四年到六八年。这期间美国侦察机大部分是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上空活动,中间偶然有U2飞机一直深入到兰州、青海上空。我们一共打下五架U2,都是由国民党军人驾驶的,这不属于外国飞机,但是外国飞机这一段时间对中国的侦察也是高峰期。这个期间一共击落三十二架飞机,其中二十架是无人驾驶的,有的是用地空道弹打下来的。
  
  第三次高峰就是从一九九七年之后,也有人认为是九八年以后,美国明显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侦察、监控和军事情报搜集,主要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美机频繁地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上空出现,但是拍摄、侦察的范围覆盖了江西、福建。这表明,他们侦察的力度,一是很频繁,二是力度很大。
  
  中国政府顾全大局
  
  金灿荣:
  
  中国政府处理此次事件,总体上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从结果来看,还是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中心,顾全大局。
  
  从整个过程看,其实中国领道人受到的国内制约越来越大,这个特点是很明显的,而这一点在外交上,应该让外界知道。美国人经常以民意来打外交牌,白脸红脸唱得很好,总是以国内的政治制约为理由,来压服对方让步。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社会逐渐多元化,利益分化比以前、乃至比我们想像得都要大。这样一来,国内的决策环境比以前困难。因此在未来的对外交往中,我们有理由让外界知道中国领道人的决策受到国内因素的制约越来越大。美国利用这种方法获得了一种同情式的理解,其实对中国领道人,外界也需要一种同情式的理解,这样才便于解决问题。
  
  有意设计的意外会经常出现这是大国交往的特殊形式
  
  此次军机相撞提醒我们,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这可以说是大国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中国的崛起,外界以这样的方式来试探中国,在数量上是会增加的。
  
  由于核武器的出现,通过热战的形式来实现政治目的已经不可想像,但是大国之间又有竞争,因此在大国交往之中会出现有意设计的偶然事件,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认识。随着中国崛起,人家真正将中国当成对手之后,这种有意设计的误撞船只、误撞飞机,然后再加以有限的道歉。这种形式我觉得会经常出现。
  
  长远来讲,就是对我们的综合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近期则对我们的危机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管理、指挥协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特殊利益集团主宰外交决策损害外交物件国利益
  
  这个事件客观来说,美国的责任更大。其后事件形成僵局,原因也在于美国方面的傲慢态度,因为中国政府在最初的克制没有得到美国方面的理解和尊重。
  
  美国的傲慢态度我觉得反映了冷战后美国在外交方面的两个大的问题。其一是美国的外交决策者出于在国内政治比如捞选票的考虑,普遍过于讨好、迎合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而对外交的物件国的合理要求与合法利益,不予尊重,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事实上他们一开始的傲慢态度,很大程度上是从讨好国内利益集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并不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外交政策与国内政策不同,毕竟涉及到外界的利益,外交政策有效与否,还是与外交物件国有关联。那种忽视对象国利益的做法既损害外界的利益,最后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这是冷战后美国外交出现的很大的问题,而且现在也看不到改进的势头。
  
  事实上,美国行政当局的表态,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舆论的压力,要求尽快解决问题。
  
  美国滋生傲慢心态却不能反省
  
  另外一个外交方面的问题是,由于一超独大,在国际社会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因此滋生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傲慢心态。这种心态事实上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包括其决策者和军人,因此就发生了前年美国飞机撞烂义大利缆车事件,今年又发生潜艇撞沉日本爱媛号事件和不打招呼进入日本佐世堡港的事件。对国际条约的尊重也下降了,公然表示不执行京都防止全球变暖协议有关美国应该承担的义务。很多美国驻外士兵也比较散漫,经常侵害当地民众的利益,比如在日本侵害女学生。而且,美国人对此没有自我反省,最典型的就是驻冲绳司令官在美军的行为已经引起当地居民不满之后,竟然在电子邮件里面称这些人是傻瓜。
  
  傲慢心态是上述一系列事件出现的心理背景。对这样一种心态如果不加以纠正,最后产生的结果也是伤害其他国家的利益,美国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撞机事件显示领道人处理突发性危机的水准
  
  丁建国:对撞机事件我谈几点。第一是此次撞机是意外事件,中国对此处理得很客观、很理智、很冷静。有人喜欢将EP-3侦察机和歼8-11飞机比喻为大货车和小轿车,但是无论美国飞机如何大,在空中也没有胆量有意地与其他战斗机撞一下试试,因为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也不能说美机有意撞我们的飞机。中国在事件发生之后,对事件的定性还是很准的。
  
  第二,中国领道人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得到证明。事件发生之后,不少人表示,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嚣张,一会儿要反对中国进入WTO,一会儿要反对中国申办奥运,一会儿说再不放人则中美关系将会受到不可挽回的影响,一会儿又以美台军售威胁,给人的感觉是美国打了一张又一张牌,向中国施压。换一个角度看,就可以发现中国政府处理这个问题是很从容的,底气很足,因为中国在这个事件当中占了理,责任主要在美方。另外中国一直没有说要胁的词句,比如说美国如果不道歉,中国就会如何如何,没有这么说。这显示中国在处理此次事件中充满自信,底气很足。
  
  撞机显示虎狼就在门前
  
  我认为军机相撞,可以说是坏事,但是这当中又具有积极的一面。一是让国人实实在在地看到,威胁并非只是战略专家们整天谈论的事情,而是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过去空军对外来不明飞行器执行跟踪任务是太多了,但是普通百姓并不清楚。此次军机这么一撞,老百姓可以认识到,虎狼已经到了我们的家门口,可以说给全国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是对部队来讲,就应付空中突发的险情方面,在客观上也是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此次撞机事件,看来王伟的应急反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危急的情况。这样,对中国的海军、空军飞行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王伟失踪十几天还是没有找到,说明我们在装备发展上有欠缺。我认为解决这种飞行员定位的问题,绝对不可能像发展道弹、原子弹、氢弹的投资那么多。只是过往没有遇到这种情形,所以在发展武器装备的过程中,对这些辅助装备考虑的现实性不是很强。此次事件之后,我相信对此类装备,马上会加以解决。
  
  外来飞行不能妨碍经济专属区所有国的安全
  
  牛军:如果防空识别区合法的话,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在经济专属区的飞行必须是无害的。这需要照顾几个利益,一是自己的自由飞行权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飞越权;二是对专属区所有国的有关法律必须遵守;三是不能妨碍专属区所有国的安全。
  
  所谓防空识别区的设立,就是针对第三项的,即不能危害所有国的安全。如果是军用飞机不打招呼,或者打了招呼进行侦察,就对此有冲突。很多国家都是按照基本的要求来设定的,我们国家也是,里面也包括海洋权益、安全等因素,只是没有进一步具体化,搞一个区域限制进入。
  
  “美国至上”在小布希上台后表现明显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决策过程比较复杂,是经过一段混乱之后走上正轨,走上正轨之后,两国的交往就容易了。但是在其混乱的时候,谁也没办法。小布希政府刚刚上台就遇到美国国内这样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又被单边主义或者说冷战思维强化了,表现为傲慢和美国人至上。这种特征在小布希上台之后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许多问题上如NMD和京都协议就是美国至上。此次欧洲国家不愿表态与京都协议问题有很大关系,小布希政府得罪人比较多但是看来还是要干下去。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想像离奇
  
  事发的第一天,我通过网上观察,感觉美国国内就是比较狂躁。冷战结束十几年、前苏联解体十几年,但是非要将俄罗斯当作敌人,中国排名第二,将来是否将中国排在第一,此事将会有很大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可能成为第一威胁,可能是小布希刚刚上台,因此将俄罗斯放在前面。但是最重要的在于这种气氛。那个很有名的大卫香波(音),竟然认为美国政府的表态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想像那架飞机是美国领土,如果中国军人强行登机,美国士兵有武器自卫,就会发生流血冲突,就会酿成重大事件。我在中国根本没有听到这样的想像,也没有人认为事情会发展到这个程度,不知道他为什么像编故事一样地加以推理。这只有两种可能:一个就是他想当官,要按照政府需求表态;还有一个就是昏了头。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一个专家认为,如果七十二小时中国不放人,美国就肯定会召回大使,意思就是不用通过外交途径了。甚至认为用军事手段三分钟就可以将人救出来。
  
  这些我们认识的“中国问题专家”,研究中国也有二十年的资历了,都会有这种讲故事似的感觉。我揣测这些美国人是不是疯了,至少在这两天是疯了。
  
  决策转变的背后因素尚不明朗
  
  小布希外交班子在理念和行政经验上,都与克林顿那套班子不同,所以中美早晚是要较量一次的。此次先混乱,然后趋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是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目前还不清楚,这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从过程看,一个是美国政府坚决否认机员是人质,并列举了详细的理由。第二,鲍威尔始终讲外交接触是有成果的,只是不如他想像得那么快,这等于美国政府也是在做国内的工作。第三是将有关情报透露给媒体,来降低美国公众对要回飞机的那种迫切愿望。比如一是说飞机上的东西被毁了,二是利用卫星照片散布观点,说仪器已经被拆掉了。就是说,这架侦察机要不要、是否着急要,意义已经不大了,关键在于那二十四个机员。而美国公众比较关注的也是机员。三是不断提供美国机员在中国受到良好待遇的资讯,减低美国政府在决策上的压力。
  
  从飞机是美国领土、人机都要立即归还,到主要针对机员,美国的要求是逐渐降低的。从决策过程看,事情到现在还没有完,且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模式。这表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美国还不想将与中国的关系搞得太僵。我相信,就像过去李登辉访美、台海危机一样,会慢慢透露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政府在四月三号和四号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以及变化之后其机制如何协调的。
  
  迹象表明,此事后来是切尼在操盘,小布希是否能够控制决策大概都有问题。其决策班子中,目前说不清楚谁听谁的。事件后段包括对国内政治运作都显得比头两天老练得多,我感觉是切尼在操盘。
  
  事件将中美向对抗的方向推动了一大步
  
  说向对抗的方向推动了一大步,并非说将来一定会对抗起来,两国未必就成为敌对国家。但是,如果我们不想、或者至少一段时间不想成为敌对国家,就要看到一个局势,即中美两国在安全领域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但是这些矛盾不太可能会外溢到经贸领域或者其他政治对话的领域。
  
  之所以特别提出安全领域的矛盾,是因为其中牵涉的台湾问题,在美国看来已经是涉及到安全战略的问题。消极的办法是,中国需要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积极的办法是,从美国此次的决策过程看,我们如果想在安全领域控制住局势,应该说还是有与美国一起找到控制局势的办法的空间。如果想稳定中美关系,那么对过去的措施还需要新的发展和补充以求更加丰富。比如说,美国飞机在中国沿海侦察飞行,能否找到一种管理办法?美国现在不是想渗透到一百海浬以内、想将航拍搞得更加清楚吗?那么中国就用战机以拦截、跟踪的方式将其推到二百海浬之外。就是说你在再外边一些飞行就算了,不要靠得太近,这就是一个妥协的办法。
  
  对自己总结经验要不留情面
  
  虽然基本上都认为中国此次处理撞机事件有理有利有节,但是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来说,我们对自己应该不留情面。如果太讲情面、太注重正面,则难以总结对今后具有启示性的经验。
  
  比如美机花了二十多分钟落到中国的军用机场,中国有什么措施?落下来之后又有什么措施?
  
  其实讲我们取得了多少胜利,这是宣传敎育,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要维护国家安全,就应该想想我们有多少问题,包括飞行员的抢救、救援的水准问题。这种事情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在危机管理上就应该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老练,不要总是在事后有很多遗憾,不要让人感到很玄且担心可能搞出什么大事来。我们的国家这么大,实力也已经这么大,还怕别人批评自己两句?还怕自己批评自己两句?
  
  实事求是对待撞机事件
  
  苏格:我从外交层面谈几个问题。第一,此次中国处理问题是比较成熟的,全局把握得比较好。第二,美机操纵失误道致撞机。第三,撞机之后飞入中国领空,最后降落到中国的军用机场,侵犯了中国的领土领空,或者说是侵犯中国主权。
  
  从这三层来看,第一其侦察行动是对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威胁,或者说是一种挑衅。第二是撞机之后,人机都留在中国,我们将如何处理?其中这些机员的职责不同,还有妇女。这些都成为中国形成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第三我们实事求是地表明,开始的时候美机是在距离中国海岸线一百零四公里的地方,但是在撞机之后,美机没有打招呼就侵入了中国的领空和领土。
  
  不能因撞机改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策
  
  从未来的角度讲,我们必须注意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问题,这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既定政策、对美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加以全面的改变,不要因为这一件事情就乱了我们自己的方针,所以还是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江泽民主席在美国新政府上台前后曾表示过,还是需要站得高看得远,中美两国如果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关系的话,对两国、亚太乃至世界都是有益的。如果这两个国家进入了冷战时期,世界的前景将不容乐观。
  
  重新界定未来中美安全关系
  
  从此事的处理过程来看,恐怕两国高层保持密切的热线接触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危机处理的机制需要建立。
  
  第三就是学者和智囊团还要认真研究,取得共识,求同存异,界定未来中美之间的安全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具体的外交磋商就涉及美国飞机有什么必要在中国沿海如此频繁地侦察。既然口口声声不将中国当作敌人,那么这种近距离侦察行动难道是友好的行动吗?
  
  对台军售的发展趋势预测
  
  美国最后还是要在乎中国的态度
  
  黄嘉树:后面几个问题,大家就可以更加扼要地谈。经过对撞机事件的切入与分析,实际上已经探讨到小布希政府上台之后包括冷战之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特别是小布希上台之后,更是摆出一副四面出击的强硬姿态。
  
  此次撞机事件,反映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还会进一步强硬化,增强不友好的态度是一个基本的面向。
  
  另外一方面,反映美国到最后还是要在乎中国的态度,还是不能真正做到为所欲为。撞机之后在对台军售方面,未来会如何发展,请大家也进行一个预测与分析。
  
  美台在军售问题上玩心理战
  
  牛军:从去年就开始炒有关台湾能否购买可以搭载宙斯盾系统的勃克级驱逐舰,焦点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现在之所以关注,好像宙斯盾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在我看来,美国和台湾都是将这个问题炒作到象征性很强,或者是将一些人的关注吊在这种军舰上,然后不卖这种军舰但是卖了别的,这样大家都可以接受了。现在的研讨会一谈军售问题,就集中在今年会不会卖勃克级驱逐舰上。
  
  宙斯盾系统是海上TMD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卖给台湾则问题很严重。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反道武器系统问题,照我看,美国一开始就没想卖、台湾也没想买这个系统,只不过将这个问题炒到一个价位上,高开低走,让你在心理上能够承受其他几种武器的出售,包括反潜机、纪德级驱逐舰,其实纪德级在反潜和防空方面都很厉害。现在造成的气氛是,只要宙斯盾不卖,什么都可以接受,造成了这么一种心理暗示。这其实是在军售问题上玩的一种类似心理战的把戏。
  
  美对台军售升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我们面对的形势有两个要点:第一,美国在考虑台湾问题时增加的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就是在维持亚太安全和保障其安全战略能够实施方面所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过去,美国考虑台湾能够自卫就可以,但是现在考虑安全因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可以说,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了,只不过没有公开昭告而已。在这种趋势下,美国向台湾出售宙斯盾系统是早晚的事,如果中美在安全领域的关系就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如果真想干事,就要早点准备怎么对付。就是说,我们的民众心理和政策研究人士的心理,都要有一定的承受力,不要在一种很亢奋的情况下思考问题。要想得长远一些,不是只考虑今年一年的问题。
  
  第二,就目前小布希政府的组成情况看,军售问题也会变得很严重。一个是军方和国会里面的保守势力,在政策、路线上是比较一致的,加上军工企业。宙斯盾的利润太高了,军工企业在其中的利益太大了。造舰的成本是四亿美元,而销售价格为十一亿美元。也许是因为台湾急着要,所以美方开价就高,而且台湾都是现汇,不像其他国家先向美国借钱然后才买。九五年克林顿政府已经制定了政策,就是推动美国的军工企业在全世界的销售。促进贸易是美国的重大国策,其中军火贸易是重大专案。美国政府要求美国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都要推销军火。其实我们自己的杂志特别是军事杂志,也在为他做广告。这个趋势不可阻挡,一个是战略上的考虑,一个是本届政府的状态倾向于此。
  
  因此,我们对于对台军售问题要有一个统筹的考虑,不要一次炒一样。一次炒一个武器实际上是给自己找麻烦,因为中国说不能卖宙斯盾给台湾,但是如果美国真的卖了,中国目前也没有什么办法,这样还会道致老百姓的不满。
  
  如何让台湾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边缘化
  
  我们的政策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就是要让台湾在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中边缘化。
  
  现在人家说,亚太地区只有两个热点,一个是朝鲜半岛,一个是台湾海峡。你已经成为亚太安全的核心问题了,你怎么解决?这就无法解决,售武问题也是无法解决。
  
  对于台湾军售,确实应该放在一个大的视野里面看,甚至对于处理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将之放在整个周边环境的角度看,我说将台湾问题边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我们自身的形象是什么?以为与美国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都好办?其实现在已经不是这么回事了。为什么?其实我们掐指一算周边人口过亿的国家有多少个?五个——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印尼、俄罗斯。有核武器的国家有几个?就是说,我们与这些国家之间的问题,都不是与美国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其他都解决了的问题。而且这些国家没有一个不将中国看作有可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的国家,至少认为中国是会给他们带来问题的国家。
  
  就是说,如果想将台湾问题边缘化,中国有一个在这个地区改变自己的形象的问题。整体形象改变了,人家降低了在安全问题上对你的担心,才会同时降低他们对美国的需求,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力量才会被他们自己推出去。这样,台湾问题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中就边缘化了。
  
  应该说,这就需要有一些软性的东西,去阻止美国对台军售这种趋势的发展。
  
  中国需要在战略问题决策上进行反思
  
  王仲春:我感觉每当遇到大的事件特别是进行战略决策,从来没有去研究决策中是不是还有可斟酌的地方。在外交方面有时还有探讨,从军事战略来讲,有小的圈子认为,从内战之后一直到现在,没有失误过。所谓的失误都是在战役、战术层次上。
  
  建国之后中国有多次作战行动,都是在底下的一些层面上研究,而没有在战略层次上研究其中的失误,只讲正确,包括出兵朝鲜、自卫反击战等等。对于很多问题包括事件的处理,都是这样的。
  
  九六年我在美国认识了几个美国搞演习和模拟的人,也看了他们不少的作战假想敌,包括今年一月的太空战,其中有些可以感觉出是代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力量,全是美军失败。就是说,美军是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漏洞、不断地研究你这个潜在的对手。所以,我同意牛敎授的话,我们在战略决策、大思路方面,是应该考虑。
  
  让台湾问题边缘化不能一厢情愿
  
  让台湾问题在美国的安全战略包括亚太安全战略中边缘化,我觉得这个很困难。第一,美国不是将台湾做成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棋子,还在不停地用它。大陆的发展没有按照美国预想的模式去发展,而且力量还在逐步强大、崛起。就是说,沿着这个路子发展,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要抓住台湾。
  
  第二,我们的一些周边国家,无论外交上搞得多热,其深层次的战略思考和理论是将中国当作一个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是很深层次的,在文化上就是如此认定。这种深层心态浮到政策层面来,就是拉住一个远处的大国,来平衡中国的力量,这种平衡是其最佳的战略选择。
  
  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中国与亚洲这些小国的地缘格局与欧洲的地缘格局不一样,而且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几千年来这么大,华人在各地也有一定的比例和影响。这种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是平衡中国的力量,是邻近中国的这些小国获得安全的最佳选择,这种深层的东西不太好改变。中国无论再说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再讲中国不会对外扩张、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好像这只能在外交层面上,解决不了周边国家的深层顾虑。
  
  因此,我认为要想让台湾问题边缘化很难,但是这是一个思路。
  
  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牌使用力度加大
  
  下面谈军售。宙斯盾这个东西今年不卖,但是迟早会卖,因为美国将台湾做成棋子。实际上,今年即使卖,也要到二○○八年或二○一○年才能交货、成形。而年年吊着中国的胃口,还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实际上,美国此次出售的纪德级驱逐舰的吨位比中国买的现代级还大。还有鱼叉道弹等等,反正是不断提升台湾的军力。
  
  台湾作为美国在亚太战略中遏制中国的一张牌,用得是越来越明显,用得力度是越来越大。美国新政府的军事战略,在逻辑上可能有些不太通,但实际上有些东西还是延续了克林顿政府的。
  
  美国战略转变亚太成为重点
  
  我认为美国的战略调整从克林顿时期已经开始了,就是始于九七年,至今应该还是处于调整之中。而且这种调整有两个指向非常明确:第一是美国明显加大了在亚太的军事部署;第二是这种指向将中国作为更为主要的潜在对手来看待。
  
  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出发,越来越将中国看成其潜在的对手。当然有人说美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几大块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利益还是在欧洲,但我想,中国的军事战略有时与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在一起。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军事战略重心在三北地区,而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重点。而五十年代,东南沿海是中国的军事战略重点,很多大专案都在北边。
  
  因此我觉得,对美国军事上针对我们的关注,我们应该看重一点。美日韩军事合作的全面强化特别是美日军事同盟,在关岛部署空射的巡航道弹,飞机从那里两个小时就到中国大陆。另外美国正在关岛兴建潜艇基地,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军事战略的指向也比较明显
  
  美国现在正在搞防务评估,这个报告就是其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来的,他是共和党的保守派。他加上切尼、赖斯是权力核心,这三个人很多次将站在前台的国务卿鲍威尔整得说话不算数。
  
  在防务报告后面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安朱马诗,此人已经七十九岁,从尼克森时代的一九七二年进入五角大楼搞防务评估和新军事革命,据说他对此次防务报告还是参与其中,他们都是赞同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从组织路线、用人以及行为动向,可以判断美国的对外政策要趋于强硬,对华政策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也会趋于强硬。
  
  现在明显可以看出,对伊拉克强硬了,动用了武力;对巴以局势,则摆脱原来貌似公正的立场,偏袒以色列;克林顿曾经想访问北朝鲜,现在则停了下来;还有TMD、NMD、京都议定书等等很多事情,都显示其强硬趋势。可以说,美国对华政策明显趋于强硬,军事战略指向也比较明显。
  
  二○○一年国防报告,国防部长谘询还是科恩签的字,还是上一届政府的,但是其中将中国放在第一位,俄罗斯排在后面。
  
  中国军力要使美国感到部分介入台海会得不偿失
  
  如果中美之间有一些军事较量的话,可能台湾问题是中国难以妥协、因此也比较危险的地方,但是谁都不愿这个地方出事。
  
  但是形势发展不容乐观。以我的观点,还是要扎扎实实地作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包括国防现代化不是要与美国较量,不是要与美国分出高低,如果那样,我们非被拖垮不可。我们是尽量使我们的军力,在台湾一旦发难时所能够达致的控制能力,使美国感到在这个地方的部分介入,所付出的代价将得不偿失。如果能够达到这种目标,也可以说是一种选择。
  
  美国新政府所为会否动摇中美战略关系的基本框架
  
  黄嘉树:刚才王敎授所讲,实际上已经涉及我们将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中美两国的战略框架和战略关系。我们想,小布希上台之后有所谓战略清晰化的说法,包括在对台的问题上,有无可能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倒退?或者在“三不”的问题上有些什么新的动向,由此动摇中美两国战略关系的基本框架?有无这种可能性,请专家接下来继续分析。
  
  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中国不要过早被锁定为敌人
  
  苏格:谈中美关系,还是本着先谋局、后谋略的思路,争取做前瞻性的综合分析。
  
  先谈冷战后的国际格局特点和美国战略。
  
  第一,此次美国政府更替,与克林顿上台时的局势不同,当时冷战刚刚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而此次从宏观的角度看,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而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与外部的变化密切相关的。这样一个思路的基点就是,当我们面对比较顺利的情况时,要看到、顾忌到前进路上的掣肘因素,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在遇到美国保守势力上升、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增大的情况时,我们更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因为对国际总体形势的审视,直接关系到国内的建设。
  
  虽然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以及防务三原则很多都没有变,但是我们要警惕的是,美国一些决策者追求绝对安全的冷战心态,使得他们可能无限扩大自己的所谓防卫范围,同时四处捕捉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防止被过早锁定为敌人。
  
  亚太战略和对华政策
  
  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对华政策也有几个“三”。其中从战略重点的角度看一个“三”,就是欧洲、亚洲、中东,这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指出的。不管你是否喜欢美国,它毕竟是西方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制的社会,他们制定的政策并非仅仅管一任,民主党和共和党实行政党轮替的时候,其政策并非要翻一个烧饼,完全改变。
  
  其亚太战略的三个层次,第一就是军事联盟,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是要继续发展和进行的。第二是多边关系,与东盟和东盟地区论坛,其安全对话和安全关系一定会延续。第三就是双边关系,其中我觉得美日的安全关系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谈到对华政策,也有几个方面。任何候选人入主白宫之后,总是会拿出一套政策,并可以表现与前任有哪些不同。我觉得美国一方面不甘心中国的强大,但是又没有办法阻止中国的崛起。一方面想遏制中国强大,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愿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因此要在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方面寻找平衡。
  
  美国对台政策不可能改变的“一、二、三”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也不甘心中国的立即统一和早日统一,但是又不愿将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因此美国在两岸问题上是小心翼翼地脚踩两只船,继续推行所谓的双轨政策。这样,就可以将美国对华的两手政策加以概括了。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一、二、三”还是不会变的。“一”就是“一中”的政策,美国怎么都不会变,起码近期可以这么讲。“二”就是美国的两轨政策也不会变,不会放弃与台湾经贸、文化和非官方的关系,但是也难以将之提到官方的关系,让美国放弃台湾这张牌,那是不现实的。“三”就是维持“三不”不变,尽管美国新政府不讲“三不”,但是在行动上不能推出类似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的举措。另外一个“小三”就是维持台湾海峡的“不独不统不战”的局面。
  
  这样就引出一个大的思考,就是不论美国政府如何变化,但是我们要稳坐钓鱼船,坚持“如果没有外敌侵略、如果没有发生大的世界大战、如果没有发生台湾独立”,我们一切决策都要围绕首要的国家利益,那就是经济建设。
  
  警惕美国将“一中”虚化
  
  虽然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都有相当程度的延续性,但是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特别要警惕美国对华政策中负面因素有可能上升的情况。
  
  展望未来,我认为有四个方面应该注意。第一是要以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视野审视中美关系,无论双边关系朝着正反哪一个方向发展,其意义都是具有战略性的。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经济关系更可能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加入WTO之后美国对于中国是否履约的关注程度将会增加,这值得我们及早防范。二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共和党政府和民主党政府相比,不会极力地强调人权问题。但是,美国推行西化的图谋不会改变。第三是在安全领域,特别是NMD和TMD的问题,对中国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第四,小布希政府虽然不大可能在台湾问题上改变一个中国的政策,但是要切实提防美国政府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虚化。要将美台军事和美台安全关系升级作为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上次我到美国走访了十五家机构,包括美国安全委员会和外交部,我认为现在要警惕的就是,美国现在有个倾向就是要将美国对台军售,与所谓我们在东南部的道弹部署挂钩。我们则应该向外郑重宣布:第一,道弹部署绝对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第二就是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没有变,江主席的八项主张也没有变,但是不能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第三,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我们没有要求其他国家在哪里部署什么或者不该部署什么,所以我们也有权决定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如何增强自己的国防、进行自己的部署。
  
  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未定型
  
  金灿荣:我主要谈两部分问题。一部分是涉及美国对台军售的一些背景性的东西,另一部分是关于中美的战略框架。
  
  应该说,近年来台湾这个棋子在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地位是上升的,与此相联系,军售的升级也是不可避免的。今年之所以军售这么引入注目,关键就是美国政府的更替道致了整个美国对华政策的不确定,和对台政策的不确定。今年军售的象征意义很浓,因为军售往往反映了很多行为以外的东西。
  
  由于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未确定,所以整个中美关系也是不定型的。由于各种负面因素的存在,这种不定型的关系的未来走向,还有可能走向比较负面的方向。
  
  具体分析起来,我是将现在的中美关系分做三点。第一,小布希上台至今,其对华政策仍然没有定型。其本人和当局对中国政策发表的言论,基本上都是一种即时反应性的,针对记者和国会议员的提问就具体问题给出评价,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克林顿的第二个任期相比,小布希是有点往消极的方向走,我是用三个“一点”来形容——对中国的态度强硬一点,把中国的定位在敌友之间往敌的方向偏移一点,中国在美国整个全球战略当中的地位下降一点。就是说在政策这一块往负的方向偏移一点,但是大的政策未定。
  
  特殊利益集团的活动负面影响大
  
  第二,正因为其政策未定型,于是特殊利益集团和智库的活动就特别频繁、特别积极。这几个月美国的各个智库都在发表对华政策建言,包括亚洲基金会、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等。这些政策建言应该讲多数还是比较理性的,值得关注的主要是那些特殊利益集团。
  
  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从自身狭窄的利益出发,在利用目前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比如人权集团利用法轮功事件,炒作中美关系;军工集团制造中国帮助伊拉克恢复防卫系统的谣言,给两国关系制造障碍;台湾当局也借此积极游说。
  
  这几个月中美关系气氛不太好,我个人觉得,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与小布希的政策没有直接的关系,多数都是利益集团炒作所造成的。
  
  美国跨党派领袖的误解正形成危险共识
  
  一个相关的事情是,这些特殊利益集团的活动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比较大的危害,除了小布希政府的方向未确定之外,还有一个稍微长远一点的背景,就是九九年以来美国的精英层中跨党派的领袖人物正在形成一种危险的共识,就是将中国定位为一个敌人。
  
  当然此中部分是因为中国人自己的责任,就是炸南联盟大使馆之后,美国对中国更加重视了,然后就更加注意学习、阅读中国的材料,大量的中国官方材料就被翻译成英文,而这些材料大部分都是大报刊登的官方言论,所以现在正在发生国家关系里面的一个典型的误解的案例。就是说,中国的思考实际上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只是我们整个思考中的一个部分,而美国方面对我们这个复杂的过程并不理解,然后就拿出一个片面的东西作为其新共识的依据。所以现在双方都在出现误解。这是已经持续两年的趋势,而且是很不好的趋势。
  
  现在特殊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起比较大的作用,除了小布希政府的政策未确定之外,再一个原因就是这两年来所出现的这个不好的趋势。
  
  中国的理性政策是目前中美关系中唯一亮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中国政府采取了比较理性的政策,这是目前中美关系中唯一的亮点。应该说,中国在这段时间对美国采取的是两手政策,既有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斗争的一面,比如说二○○○年美国人权报告,对其霸权主义行为进行驳斥,但是主流还是积极沟通,与美国新政府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工作关系。
  
  综合而言,因为关系未确定,因此对台军售对两国关系可能造成的危害就比较大,其本身的象征意义和指标意义就比较强,这样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新政府整体对外政策露出雏型
  
  从窄一点的背景来讲,小布希班子的整体对外政策露出了雏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其指道思想是比较传统的地缘政治的学说,核心内容包括重视力量、重视结盟、重视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对其主要对手更为重视。二,目标是安全至上,冷战后美国的外交三大支柱虽然基本未变,但是较之克林顿时代,人权和经济这两个支柱与安全相比,地位要低一些。三,其风格是目标比较有限,但是追求目标的意志比较强。
  
  从外界看来,其意义在于此后的美国政府大概不太会像克林顿政府那样,从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去干预一个与美国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务,就是说科索沃这类的事情会减少,但是单边主义的情况会增加。
  
  利用台湾牌的同时也会重视中国战略地位
  
  这种地缘战略指道之下的外交,在台湾问题上有这样一个意义,就是从战略层面重视台湾的色彩会更强。
  
  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和党人特别是右翼共和党人,其反共主义色彩比较强,因此对台湾的心理同情会增加。当然,更主要的是台湾的战略意义,小布希政府会考虑得比克林顿政府更多一些。这种新考虑在对台政策上的反映,有负面的,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正面的东西。
  
  就是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在美国重视台湾并用这张牌对付中国大陆的时候,按照同样的逻辑,美国也会重视中国原有的战略地位,不会为台湾而与中国走向公开冲突,道致损害其全球战略利益。这也就是他们讲的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的原因。
  
  中美间复杂的不平衡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冷战后中美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别复杂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现在对经常讲的第二句话要进行修正,就是通过修正,通过双方的努力,使中美关系“坏不到哪里去”。“好不到哪里去”是客观存在,“坏不到哪里去”则需要经过努力。
  
  从现象上看,中美关系就是冷战后大国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其中的冲突和战略上的戒备,应该讲是大国里面最深的,政治关系总是起伏不定。而且中美关系是政治主道型的,因此其基本面是不确定性这一面。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在社会层面的联系、经济层面的联系也飞速地发展。这在现象上看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就是主道面之政治性的、安全性的关系很不确定,敌对性的因素在增长;但是经济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现在却又在飞速发展。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在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就需要两国精英拿出智慧来研究、控制和管理这种关系。
  
  中美关系框架中三种负面因素及其主要表现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两国关系中有一个内在的框架,其中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框架中负面的因素是三个方面:一是两国间客观存在着战略利益冲突,二是两国之间的问题的复杂性超过一般的大国关系,三是两国关系成为两国国内特别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抵押品、牺牲品。
  
  一是所谓客观存在战略利益冲突,包含地缘政治冲突。因为按照传统的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一个大国的兴起,不管其主观意图如何、政策如何,但是客观上会对现存的秩序造成冲击,而中国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美国是现存秩序的最大维护者。这就形成一个态势,不管中国是否真正执行不称霸的政策,但是在客观上具有这么一个态势。
  
  战略利益的第二个冲突就是意识形态。应该讲中美两国都是意识形态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信奉的又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原则,使得双方在根本价值观上有冲突。尽管政策可以协调一部分,但是根本冲突解决不了。
  
  还有一个就是文化冲突。中国体现的文化与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具有冲突但是与意识形态冲突有些不同,而且更深刻、更广泛。
  
  二就复杂性来说,中美之间的问题有三大类:一是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如台湾、南沙、疆独、藏独等;二是人权;三是我称之为正常的国家间问题,如军控、贸易等。前两个问题是中美之间特有的、别的国与国之间是没有的。
  
  第三是国内政治制约。现在的麻烦是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固定的反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利益集团结构,其中有国会反华派、主流媒体、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
  
  实用主义和注重普遍价值使中美具有协调空间
  
  中美关系框架中的支撑性因素也是分三块。一是相对与战略利益冲突的存在,也可以看到两国关系中一种自然的控制、限制、协调战略利益冲突的因素。二是相对于问题的特别严重和复杂,也可以看到中美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共同利益,以及特殊的沟通管道。第三,相对于内部政治的干扰,可以看出两国政府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强的。
  
  所谓客观存在的战略协调机制,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中美之间不存在现实的战略冲突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中国现在实际上力量还比较有限,中美之间的力量还是不对称的,中国不具备现实的挑战美国的能力,两国之间在发生碰撞以前还有一个协调的时间。
  
  另外一个就是,虽然中美之间在文化上有差异之处,但是双方也有相互借用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我比较看重的有两个:一个是,双方的政治文化都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好处就是与宗敎信仰相比,不会走极端而容易妥协。再一个就是,两国的领道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是比较注重运用普遍价值的。中国作为一个多元社会实际上一直是比较注重普遍价值的,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很注意观念的力量,传统上是用儒敎。美国也是高度多元化的社会,不存在日本和德国那样的民族单一国家由精英层强压一个政策给全社会,而是靠一种观念来协调,进行统治。但是,两国的普遍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上是“德治”,美国是“法治”。但是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要借助普遍价值进行社会管理,而在这个方面双方有协调的空间。
  
  相对于战略利益冲突里面的一块内容——意识形态冲突,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外交方面实际上是淡化的,这为减少这个方面的摩擦,提供了有利因素。
  
  就支撑因素的第二种,也就是共同利益,可以限制复杂问题的出现。共同利益有全球、多边、双边,这里就不展开了,我要讲的是中美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管道,就是大量华人的存在。在很多时候,发挥好这个资源,有助于关系的稳定和问题的解决。
  
  美国国内政治中存在的支撑中美关系的框架结构
  
  正面因素的第三块,就是虽然中美关系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抵押品,但是也可以看出,在美国国内政治中也存在着一个支撑这个关系的框架结构,包括行政部门中具体负责东亚事务的官员,这些人应该说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采取比较能够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比较负责任的态度。
  
  支撑中美关系的另一块美国内部因素就是,大部分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媒体的宣传。
  
  再一块就是随着中美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从经济角度支持中美关系发展的利益集团。
  
  上述三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消了反华利益集团所起的作用。
  
  但是由于反华利益集团在道德上比较高调,促使支持中美发展关系的利益集团处于一个守势。这样就形成一个状态,就是往往反华的人在国内政治中比较高调,而支持中美发展关系的比较低调。
  
  黄嘉树:座谈会结语
  
  结语不是结论,是我个人的一些考虑,希望能够将此次讨论的共同点提炼出来,只能代表我个人的心得。
  
  我认为今天有几个问题的讨论是相对比较一致的。第一是关于撞机事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意外事件,也没有必要将之过度地上纲上限,非常严重地进行考量,但是事件本身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安全战略利益上的冲突和激化。而且大家认为中美今后在安全利益上的冲突会进一步激化。因此对美国在军事上将中国当作潜在对手的可能性,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关注。就是说,撞机本身是偶然的,但是所含有的警示意义,应该得到严重的关切。
  
  第二,关于此次事件的处理,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反映出中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的提升,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处理是比较得体的。同时有专家提出,要防止民族主义内向化的问题。就是在坚持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做到正确掌握国际大局的态势。因为目前中美之间还是一个彼强我弱的态势,我认为此次处理得比较好,是我们掌握了哀兵的策略,就是强调我们是被伤害的一方。我们没有因为被伤害而咄咄逼人,反而是美国伤害了别人之后还强辞夺理,美国这种霸权态度在全世界面前遭到了谴责。对民族主义的两面性,或者说要求注意民族主义的内向性可能对我们自身造成的伤害,这是我们此次研讨会中提出的一个很有思想的见解。
  
  第三,在台湾问题特别是军售问题上,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美国现在将台湾作为牵制中国、限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棋子,其利用台湾的强度和力度在增加。在此趋势之下,大家一致认为,美台关系、特别是军事关系的升级,是我们必须加以警惕的动向。美国在提升台湾军力方面可能还要继续往前走,对此我们需要一个更长远、更能够统筹全局的战略考虑和策略的设计。就小布希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的区隔来讲,应该说克林顿在其后期对防范台湾的“麻烦制造者”干扰亚太安全局势的关注,比较强烈。到小布希上台之后,对于防范中国一方主动出手解决台湾问题的力度加大了。这与美国提升整个台湾的军力是有关系的。
  
  最后一点,就是中美两国未来整体关系的态势。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特别是在小布希政府上台之后,美国的保守势力上升,中美之间的一些麻烦因素相对明显化,美国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也在增大。同时,小布希政府的对华政策和对台政策,也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现在可以说中美关系的框架在小布希政府上台之后,还处在一个磨合期。但是从总体格局来讲,美国的对外政策不会有大的或者说是颠覆性的变化。在台湾问题上,“一个中国”、“双轨政策”等基本问题也是不会改变的。稳定中美关系大局,还是中美双方的利益所在。
  
  特别是通过此次撞机事件的处理,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趋势,美国也不会过度冲撞中国的底线,不会甘心将自己绑在台独的战车上。整体来看,中美两国的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现在存在着一些可能道致两国关系恶化的负面因素和结构性的障碍,甚至有可能道致一定程度的“坏”。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评论员简介:
  
  苏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一九五二年生,曾任北京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敎授、博士生道师。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史密森学会研究员,乔治城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
  
  王仲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敎授、大校、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道师。曾经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和大西洋理事会做高级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员。
  
  丁建国北京航空联谊会台湾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台湾问题研究。北京台港澳交流促进会理事。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敎授,曾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和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着有《内战前夕: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始末》,《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克林顿治下的美国》等。
  
  金灿荣一九六二年出生,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美国政洽、比较政治和中美关系问题。着有《美国国会与贸易政策》及许多论文。译作有基辛格的《大外交》、克林顿的《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二十一世纪对美国的挑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