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萧万长团队正式接掌台湾行政权,台湾再度进入国民党执政时代。台湾的历史,又翻开崭新的一页。
如何书写这个历史新页,如何在历史上留下值得纪念、值得称颂的一笔,无疑是马英九以及他的执政团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陈水扁政权在过去八年的种种倒行逆施、贪渎丑闻,已经在台湾当代史上留下贪腐政权的恶名。为此,陈水扁付出的不仅是其个人声誉,更令他所代表的政党——民进党也被拖入丑闻的深渊,蒙受耻辱和指责。
前事可师。对于马英九而言,“清廉”应该不是问题。马英九及其家人的洁身自好在台湾政坛可说是有口皆碑,人们不必为此担忧。当然,马英九个人的操行素养不能代表整个执政团队的品质。为此,在准执政期,马英九就提出宣导“清慎勤忍”的官场新生活运动,要求他的执政团队以此为圭臬。这些,无疑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团队要有新气象,才能不负台湾民众的嘱托。
当然,仅仅做到“清廉”是远远不够的。马英九之所以能够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是因为台湾民众受够了过去多年政治恶斗、口水治国之苦,希望马英九能为他们带来其竞选纲领中许愿的美好前景与新生活。客观地说,马英九上台的时机并不好:外有全球金融震荡、商品价格飙升;内有人民收入水准下降、失业率攀升与压抑了许久的水电油价的提升压力。新团队如不能够立即开创新局面,让民众有新观感,则难免会令人失望,增加今后施政的难度。因此,把握机遇是马英九执政的首要课题。
全球金融震荡与通货膨胀,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也不是台湾能决定的。那么,台湾的出路何在?其实,正如台湾不少有识之士所言“台湾的问题在两岸,台湾的出路也在两岸。”对于台湾而言,岛内环境是小气候,两岸关系才是台湾的大气候。大气候不好,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都难以缓和、稳定,小气候自然也不会好。因此,抓住要害,优先处理好两岸关系,既是兑现马英九对台湾人民开出的第一张支票,也是把握机遇的核心。
就在马英九上台前夕,大陆发生了震动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牵动着两岸血肉相连之情,牵动着两岸民众的人道关怀和同胞大爱。马英九以及台湾各党派及时伸出援手,全力协助大陆救灾,创造了多个历史性的“第一”,充分体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际,已经展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步入了一个良性互动合作的新阶段。
如何发展两岸关系,是马英九520就职演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和两岸民众最为关心的内容。马英九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他说,“两岸走向双赢的起点,是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们已经做好协商的准备。希望七月即将开始的周末包机直航与大陆观光客来台,能让两岸关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些当然都是应该立即推动和尽快部署实施的。马英九并表示:“我们注意到胡锦涛先生最近三次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分别是三月二十六日与美国布希总统谈到“九二共识”、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提出“四个继续”、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张两岸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些观点都与我方的理念相当的一致”。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作这样的表述,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可说是前所未闻的,值得充分肯定。
马英九演讲中对如何具体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国共两党共识,似乎并未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规划。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当然要步步推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却不能停滞、不能等待。马英九胜选后,岛内部分人士的传统观念又沉渣泛起,以意识形态左右两岸关系,并以此为藉口拖延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阻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形成。在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到来之际,抱持这样的冷战思维,无疑是不合时宜的。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应该以融合性思维及双赢模式为执政与处理两岸关系的主导思想,打破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的福祉,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尽心尽力。
如此,方有望在台湾历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及世界和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原载2008年6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