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马英九在“黄金十年,台湾愿景”系列的最后一场记者会上,提出考虑在未来十年内研议与大陆洽签“两岸和平协议”的议题,引起岛内舆论的高度关注。在学界和民调都看好的形势下,马却在绿营的“两岸一旦签订和平协议,会改变台海现状”,“和平协议是统一时间表”的污名化压力下,自乱方寸,在原本设下的三个几乎不可逾越的前提下,仓促加码,提出“十项保障”及“和平协议需公投”等等。马英九的摇摆反复,使绿营见猎心喜,不仅“打蛇随棍上”,趁机提出“公投修法”;对手蔡英文更提出“正式邀请马英九在一周内,启动公民投票法修法的两党协商”。一时间,原本略显沉闷的今次岛内大选,仿佛被投下一块大石,激起层层涟漪。
两岸洽签和平协议,本是“国共五项愿景”之一,早在2005年8月就已纳入国民党党纲,也是马英九在四年前大选时提出两岸关系政纲的内容之一,并非什么新鲜议题。马当选后,于2008年10月18日,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亦明确表示他愿努力在任期内尽量完成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此后三年多马英九非但没有实践他这项竞选政纲,更是再无提及“和平协议”四字。此番旧事重提,既是马英九对四年前的支持者及大陆方面呼吁的回应,又有选举的现实政治考虑,希望凝聚泛蓝阵营人心,以抵消宋楚瑜参选的影响和冲击。
遗憾的是马英九面对压力,前后摇摆不定,并抛出“公投”说,可谓自毁长城,犯下政治大忌。“公民投票”起源于古希腊,本意是理性社会对于影响国家的重大政治事务作决定时,为快捷、有效达成共识,所采取的一种直接民主程序。其前提是必须具备公民社会、资讯的真正自由、议题需要兼顾理性和可回答以及人民必须对公投的过程和结果拥有共识。由于公投本身具有欠缺协商、属于零和博弈的制度缺失,容易形成多数暴力和民粹主义,造成社会分裂;因此,当今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鲜有公投的宪法地位,少数国家即使采用,也都谨慎从事并设有种种限制,以防其成为民粹主义狂热分子的工具。一如政治分析家所言,历史上最喜欢搞公投的有两类人:一类是野心家,目的是夺权;另一类是弱势领袖,挟持民意以制衡对手。
陈水扁当政时曾多次提出公投主张,企图绑架民意,利用公投达到台独目的,理所当然的受到岛内民众、反对党及大陆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马英九当年也曾高调反对陈水扁滥用公投,斥之为“希特勒等独裁者的工具”。何以今天会如此突兀地提出公投主张,让民进党有机可乘,弄得自己灰头土脸?
其实,如同岛内有识之士所论,“只要国民党健全相关的论述,自可不畏歪曲诬蔑”。马政府只要坚定信心,大可不必支支吾吾、躲躲闪闪。两岸的持久和平,难道不是台湾民众所期盼的吗?和平发展已经关系到岛内所有民众的切身利益,台湾的主流民意难道会对此有不同意见吗?想通了这些,就会放下患得患失的心结,就能做一个坦坦荡簜、引领群众走向历史正确方向的政治家;而非一个只会跟着群众走,无责任、无担当的政客。
一个和平协议竟然能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这一方面说明了民进党操弄民意、颠倒是非左右舆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和平发展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进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蓄积和共同利益、共同家园、共同记忆、共同认同的建构过程,台湾社会对祖国大陆短达六十余年、长达一百余年的由于割裂、分离、隔阂所产生的偏见、误解、怨怼,甚至是敌对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坚冰能够化解得开吗?!
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关系的历史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她的演进过程也同样需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前行,她也必然会出现曲折反复,必然会按照历史的规律螺旋式前行。台湾已是一个选举社会,蓝绿两大阵营长期对峙,谁也无法保证能长久执政。在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民进党未放弃台独主张,因种种不可测的因素而导致其重新上台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当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会出现波折起伏,但和平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是不会也不可能改变的。最多是让台湾民众更深切地体认到台独对台海和平与繁荣稳定的危害,更深刻地感受倒行逆施之苦,在饱受了欺骗、苦难和困顿之后,台湾民众必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必然会体会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唯一性。对此,我们应该具有充分的战略信心。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和理论化建构,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她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两岸各界人士来共同关心、共同设计、共同构建,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予以落实与改进。如同学者所建言,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厦,首先应该打下经济、文化、政治互信、军事安全互信支柱。如今,这些支柱有的已经打下,如经济的ECFA协议;有的正在打造,如文化协议;有的还在循序渐进地累积和设计中,如政治互信和军事安全互信。这些支柱打好了,两岸从此不再敌对,民众的认同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和平协议的签署是这些支柱锻造完成的标志,也是两岸和平发展历史大趋势的见证和里程碑。
(原载2011年12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