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推动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动力何在

  新春三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国家主席、李克强为总理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国家领导顺利实现新老接替,中国发展也随之步入一个新时代。 

  在两岸关系方面,随着王毅转任外交部长,国台办主任由原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党委书记张志军接任。相信在这位素有务实和富有大局观之称的新主任带领下,大陆对台政策将会延续和平发展主题,引领两岸关系把握机遇,稳步发展,向“深水区”探索前进。 

  细心的观察家注意到,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在稳步推进时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杂音,主要来自台湾执政当局对于两岸关系由经济逐渐向政治领域推进,所表现出的畏缩不前和抵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2月下旬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在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胡锦涛会见时,提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的十六字主张,竟遭到“总统府”发言人的“澄清”与切割,闹出马、连发言人之间的龃龉风波,凸显了蓝营内部在两岸关系发展上的分歧。 

  连战的十六字主张,其主要内容早在2005年国共两党签署的“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已体现,并写入了修改的国民党党章;马英九当时对此也是认可的,在其首次竞选纲领中突出体现了这些主张,并在其第一任期中大力推动实践。但是何以靠发展两岸关系而赢得民众信任,从而顺利进入第二任期的马英九要急切地表现出对此不认同与切割呢?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是马英九的政治取向、意识形态构成与他对自己的历史定位有关。马英九是在冷战时期长大的国民党退台第二代,他的成长经历与思想成型期浸透了恐共、反共的意识形态与冷战思维,美国教育又使他全盘西化,奉西式体制如圭臬。他不愿意、也不相信两岸能够通过共同缔造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他的理想,是中国统一在全盘西化的政治社会模式下。但面对现实,他也很明白,靠台湾之力要想实现中国统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而,最好的选择是“拖以待变”。所以,他的大战略是“不统、不独、不武”,“亲美、友日、和中”。 

  马英九之所以能接受“和平发展”,在他任期内推动两岸各项交流,其目的,一是使两岸的社会民生、经济关系正常化,二是为台湾谋取经济利益。这无疑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对此,应予以高度肯定。但是,如果两岸关系的发展超出上述范畴,扩大到政治领域,涉及两岸的政治议题,这是马英九至少在当下是不乐见的。也因此,他不惜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对党内两位德高望重的大佬吴伯雄、连战访问大陆时发表的政治性言论表示不认同和切割。 

  马英九对自己的历史定位,现在看得越加清晰,就是对内改造国民党,使之成为一个西式的“选举机器”,改变既往的政党参与治理功能;对外则建构台湾的主体意识和强化核心认同,凸显台湾的宪政地位;至于两岸关系方面,虽然现在定论还早,但大致可以看出端倪:就是为两岸关系打下社会民生和经济合作制度化的基础。如果马英九不满足于此定论,则未来三年还需下决心展现魄力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巩固深化,如此,方能成就长远的历史定位。 

  其次,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虽然乐见两岸和平,但不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乐见两岸相互融合,逐步走向统一。两岸不统,美国才有谋取利益、翻云覆雨的空间,才符合美国的最大战略利益。因此,美国决不会同意马政府跨越经济合作,走向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走向共同“振兴中华”之途。从钓鱼岛争端美国对台湾的严辞厉色看,表现得十分明显。 

  第三,是害怕在野党的反对和扩大化解读与诬蔑。在野党的反对,以他们一贯的立场,扩大解读与污名化宣传,都是可以预期的。对此,马政府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只要本着对台湾有利,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让人民自己作出选择和评判。遗憾的是马政府对此过于在意,忽视了政党政治中斗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一味讨好和求全,该做不做,最后可能落得个执政无能、施政无方的名声,甚至导致在未来选举中失败的结局。 

  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后,来自马政府方面的动力明显不足,马政府已经摆明在未来任期内不会碰触政治对话及政治谈判议题。那么,在未来三年内,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还是把握机遇,克难前行,耐心布局与打基础,寻找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途径与新动力,成为所有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英雄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虽然十分关键,但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在于人民。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循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原则来发展、来推动,才是正道。为此,需要继续大力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深入基层、扎根民众,让人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渐进融合感同身受,将和平发展的好处真正惠及民众。特别是在台湾进入民主选举时代后,人民已经成为决定政治走向的最大因素,“哪里有选票,哪里就有政策”。就此而言,只要我们坚持耐心、深入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紧紧把握主流民意,始终站在绝大多数人民一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深化就将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原载2013年4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