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十一五”规划针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具有战略意味的安排、部署,勾勒出中长期发展蓝图,意义重大。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称道。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国至二○二○年发展目标是GDP要在二○○○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欲达成此一目标,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首先在于能源的保障。
中国的能源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结构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能源资源以煤为主,而较为环保、便于使用的石油资源不足。在国际油价高涨、能源供应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局便是如何破解能源瓶颈。
在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拟定了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可称四十八字箴言:“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其实,概括起来,也就是“开源、节流、创新”三层意思。
开源和节流的意思很清楚,毋庸多言。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创新的问题。
开发新能源、探索新燃料,已经成为中国能源科学家迫在眉睫的使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中国能源的构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依然是煤炭。“十一五”规划中的“煤为基础”,就透露出其中的无奈。
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国人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硫等因燃煤引发的污染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酸雨的影响,也已危及全国百分之十以上的国土,使这些地区的农林业生产率持续下降;而空气污染,更影响全国上百座城市数千万市民的健康。中国今后十五至二十年经济建设的需求,煤炭使用量将是今天的翻倍;而如果考虑到未来更长时程的发展状况,则环境的恶化和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能承受之重!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质,而非其它。加快寻找开发高效、安全、清洁的能源,改造、替换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创新”所蕴涵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中。
(原载2005年11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