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脚步中悄悄来到了。回顾过去的一年,人们发现,以ECFA签署为标志,两岸关系在前两年大交流大发展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在2年多时间取得的各项成果,远远超过了过去6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总和。
在欣喜之余,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波涛汹涌的两岸发展大潮下也暗藏着不少险滩与礁石:其一,是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和国族认同并未提升,而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却在政客和民粹主义的推动下不断膨胀,任何风吹草动均可引燃民意的熊熊烈火——不久前广州亚运会的“杨淑君事件”和在此之前发生的“东京影展”事件就是最好的验证。
其二,两岸关系的深层次问题难以突破,如和平协议谈判的启动与达成、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立等遭遇政治互信不足的瓶颈,被迫搁置。
其三,某些国际势力不乐见两岸关系发展过快,有意无意地制造阻力与障碍;而岛内政治势力及部分精英阶层唯洋人马首是瞻,仍滞留在冷战的时空中,崇洋厌中的心理与思维定势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其四,在大陆方面,也有一些人不顾时机与条件是否成熟,急于求成。他们轻忽了两岸关系60余年来累积下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轻视了两岸间几十年互不信任坚冰的厚度与硬度。而对于台湾方面出现的民意与政治生态的反复与变化,他们又缺乏足够的耐心,抱怨对台让步多了,甚至质疑和平发展政策的持续性。
上述种种现象,其实都是两岸关系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深刻性的表现。两岸关系,牵扯的不仅是两岸分离60余年来的相互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更牵扯到100余年前中华民族被迫割地赔款、台湾人民沦为亡国奴的屈辱史,牵扯到国共90年来的恩怨历程,牵扯到两岸数十年来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还牵扯到太平洋两岸的国际政治博弈和中西两种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东西方思维模式之间的较量与竞争。
明乎于此,即不难理解“叶九条”、“邓六点”、“江八点”与胡锦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之间的延续性与坚定性;不难理解“和谐世界”与“和平发展”政策之间的相互关连与互动性。也就不难理解不久前国台办主任王毅在美国演讲时,提出“要谋求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的意涵了。
把握方向,行稳致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要求。这个要求的核心意涵是不追求两岸关系表像的热闹,而要深入两岸关系的底层,扎扎实实地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大发展排除障碍,蓄积能量。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培植两岸更多的共同利益,夯实两岸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进一步扩大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首先是深化、落实ECFA协议。可以预期,两岸今年将启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三项协定的协商谈判。这三项内容是ECFA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将对两岸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是建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共同规划、协调治理两岸经济合作中的问题。通过三项协定的达成和落实,以及逐渐扩大两岸共同治理、共同管理的方式。
第三,是全面加强和深化两岸在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民生各领域内的互动与合作。
如此,使两岸的经济、文化环境逐渐趋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漫长而深化的融合过程,也是奠定两岸未来统一的物质基础的过程。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决非中共一党或大陆一己之私。她的目标十分明晰,即在漫长的共同发展进程中,培塑两岸的共同认同,构建台湾民众新的国族认同,为未来中国的统一奠定坚实的思想和观念基础。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之庆。两岸都将分别举办盛大活动,庆祝这一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史学家金一南先生有言: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辛亥革命,正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分野,历史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切割印记。自西风东渐,由鸦片战争到甲午风云,从维新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同盟会、黄花岗72烈士,多少志士仁人为了中华的复兴与崛起而牺牲奋斗!正是由于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堆积,方有辛亥革命成功的质变。
今天的两岸关系,也正在发展的量变中堆积着、蕴涵着、萌发着。尽管也许还有重重艰难险阻,曲折反复,但只要两岸各方坚持不懈,两岸民众持续努力,谁敢说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中国统一的“质变”呢?!我们可以大胆预言,这个美丽的“质变”已经悄然来到,她就在所有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中潜藏着,她需要我们全体国人奉献心力,结成命运共同体,凝聚共同认同,来迎接她现身的辉煌时刻!
(原载2011年1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