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形成一中框架的共同认知:两岸学界春天再出发

  又是一年春来到。新春时节,正是盘点旧岁收获,规划新年布局的时刻。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两岸关系有哪些重要收获?新的一年,两岸又该有什么布局? 

  在政治方面,两岸在过去的一年里分别完成最高领导人连任及新老更替。台湾国民党马英九胜选连任,大陆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上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两岸展现新的人事布局,为两岸关系深化及巩固发展奠下良好基础。其次,两岸分别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可靠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方面,两岸两会签署《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与《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这两项协议是ECFA后续协议的一部分,对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尽速完成ECFA其它后续协议,具有重要意义。两岸经贸往来密切,2012年两岸贸易额达16896亿美圆,比上一年增长56%。这之中,大陆进口台湾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项下商品的货值为843亿美圆,增长了105倍。 

  在文化和交流等方面,两岸各项交流交往十分密切,两岸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次穿梭在两岸之间,大陆居民台湾游增加到13个城市。两岸文化交流十分频密,合作出版了《两岸常用词典》,合作演出戏剧等等;两岸学术交流热络,仅两岸关系一项,就先后举办了数十场研讨会,深入探讨两岸政经关系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今年一开春,两岸经济领域又传喜讯:2月6日,人民币和新台币各自登陆,两岸货币清算和人民币在台业务正式开展,两岸实现直接通汇,进入金融合作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据报导,台湾人民币业务上路首日,台银行业总计吸收到人民币存款逾10亿圆,显示两岸经济金融合作潜力巨大。 

  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物质基础。由于直接涉及两岸社会民生,好处十分明显,因而是两岸关系发展中阻力最小的部分。马英九执政的五年来,两岸所签署的十八项协议,大多与此相关。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对于增进两岸关系、加强彼此互信,建立两岸“一家人”的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 

  但仅仅发展经济合作是不够的。两岸经济再密切,相互依赖再强,也不必然使两岸跨越认同和政治分歧的海峡,达成共同缔造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之和平统一目的。因而,两岸关系的发展,是需要共同政治基础作为保障的。这个政治基础,就是两岸双方应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一个中国框架”,是2008年底“胡六点”中提出的:“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2012年7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对一个中国框架作出具体阐释,指出“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共同认知,就确立、维护和巩固了一个中国框架。” 

  对于“一个中国框架”,台湾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些甚至是误解。其实,“一个中国框架”没有改变“两岸一中”的“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但它对“一中原则”进行了软性处理,使之包容量更大,其概念更富弹性。由于一中框架符合两岸各自的现行规定,因而它是尊重两岸现状,是符合两岸实际情况的。两岸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就构成了两岸政治商谈和政治对话的基础。由此观之,一中框架,是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而且一中框架,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多内涵、更富弹性的框架。未来两岸的政治对话、政治谈判也必定会在一中框架的范畴内开展。 

  当今之计,两岸关系的深化发展,首要任务就在于认真思考、探索和深入研究如何从各自的现行规定出发,来共同表述“一中框架”的客观事实。对此,两岸学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岸学界应在这个春天里出发,抛弃各自的党派成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探讨“一中框架”的政治涵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共同的文字表述。我们相信,这样的工作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两岸关系是实践性极强的领域,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应该也必须走出学术的象牙塔,面向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根据现实情况修正和深化理论内涵,实现理论创新。大陆的很多学者以及台湾很多学者、特别是“两岸统合学会”的学者们,就是这样的典范。 

  两岸学界在这个春天里的耕耘,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收获累累硕果。在两岸融合、和平统一的光荣簿上,必将铸下两岸学界的金色大名!

  (原载2013年3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