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月号开展对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探讨后,本期将就“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展开讨论,特别是对岛内外十分关注的“合情合理安排”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对此十分重视,作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评述,,认为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这一年多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基本上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推进。当下,两岸关系的发展进入深水区,如何在深水区中排除障碍,探索出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两岸关系的发展不触礁,不搁浅,顺利驶向目的地,这无疑需要两岸的学者专家们贡献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有利于对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对于什么是“合情合理安排”,两岸官方有不同解读。大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去年五月在会见台湾媒体访问团时曾表示,合情合理安排两岸在国家尚未统一前的政治关系是一个“进行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商讨,这没有现成模式,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俞正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双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商讨的问题,需要两岸民众能够接受,取决于两岸双方共同的努力。他认为,相向而行,是指大家都向一个中国的目标去走,而不是背向而走;如果背向而行,“合情合理”安排的目标就出不来了。他指出,两岸经过几十年的隔阂,部分台湾民众对统一有疑虑,两岸互信不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增加交流。基础巩固了,交往多了,大家都觉得对方不是洪水猛兽,互信就多了。俞正声说,两岸应该增加经济合作,台湾与大陆融为一体对两边都有好处;文化交往,可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都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政治交往,首先把战争状态解除,签订和平协议,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前国台办主任王毅认为,“合情”就是照顾“彼此关切”,不搞“强加于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础”,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则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当被问到:大陆提出“在国家统一前,必须有合情合理的安排”,对此,马英九回应说,1989、1990年台湾修“宪”时,终止“动员勘乱时期”,废止“临时条款”,即不再将大陆视为“叛乱集团”,台对大陆早已作“合情合理的安排”。
显然,两岸当局在对“合情合理安排”的解读上存在明显的落差。
我们认为,正确解读“合情合理安排”,明显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这种政治关系的安排是有其特殊阶段性意义的,即针对两岸统一前的政治关系作出的安排,而非对两岸关系的终极安排。统一前的这种时态,就是今天两岸都认可的和平发展时期,也就是说,是对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制度性安排,以使两岸关系真正稳定下来。
第二,两岸关系发展是双向的动态进程,“合情合理安排”需要与两岸关系的这种发展相适应。如果两岸关系发展是相向而行,则“合情合理安排”的空间、张力和余度就会更大,速度也更快;反之,则难以安排甚至无法安排。也就是说,两岸关系的这种双向动态发展,会直接影响“合情合理安排”的部署与进展。同时,两岸关系的发展既不能脱离现实,搞“强加于人”,又要留有余地和具有前瞻性,照顾“彼此关切”,这样才不至于让对方被动,才能为对方所接受,此即为“合情”。
第三,“合理”表现在对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安排要合乎事理、情理与法理。合乎事理即要实事求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遵从国内外的惯例,也就是合乎常理,不夸大、不扭曲,能够为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合乎情理即符合两岸大多数民众的心情与民意,照顾到民族感情和台湾民众的复杂心理因素,也不为民粹化情绪所左右。合乎法理即要恪守两岸关系的“法理基础”,遵从“一中框架”(架构),保证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顺利前行,不至于出现台独或“一中一台”的后果。
第四,合情合理安排应体现在和平发展时期两岸的制度性协议或框架构建上。一如学者所论,“安排”两字在大陆的政治语汇中具有制度化建构的语意。在和平发展时期的政治关系制度化安排,至少应包括两个主要涵义:
首先,是初中级阶段的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军事安全互信协议。这样才能让两岸真正结束政治敌对状态,彻底消除敌意,实现可长可久的法理和平,为两岸构建共同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消除障碍,打下互信的深层基础。
其次,是中高级阶段的签署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相互融合,同时给予台湾当局在统一前应有的政治地位和相应的权利,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的问题等等。
总之,两岸政治关系的合情合理安排,是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安排。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时期政治关系的基础性架构。在这个合情合理安排的过程中,两岸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互利双赢的。这种政治关系的安排,虽然具有阶段性的性质,但其目的与指向应该是明确的:即促进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融合,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奠下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原载2014年2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