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上旬的北京,冠盖云集,APEC峰会在此举办。八方来客中,最吸引两岸视线的,并非国际焦点的“习奥会”,而是海峡两岸的“习萧会”。最近一段时间,两岸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处于滞涩的低潮期。而两岸高层领导人的会晤,无疑能释疑解惑,破除困境,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来不易,需要倍加珍惜。珍惜成果的最好方式是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由于两岸间存在一些差异等原因,两岸关系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在所难免。越是这样越需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保持良性互动、相向而行。而萧万长启程前往北京出席APEC会议时,马英九在接见中华台北代表团时,向大陆表达了两岸和平发展仍然是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稳中求进,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希望两岸在许多合作方面能继续进行和加强。显然,两岸领导人对于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共同的意向。在这样的共同意向指引下,相信两岸关系能够稳步前进,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
两岸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两岸的政治对立。这几年,两岸关系虽然发展的很快,也签署了20余个协议,但集中于经济和民生事务方面,而两岸之间的政治对话与谈判,却迟迟未能开展,更谈不上解决政治问题了。因此两岸之间出现和产生各种政治矛盾与问题,也是可以理解和预期的。
政治问题,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当然不能长期搁置和听之任之地让其自由衍变。我们认为,解决政治问题,的确需要时间和条件,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但两岸主政者应该本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予以推进,而不是一味拖延和停滞不前。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倡议两岸学界应该率先正视这些政治议题,从学术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涉及两岸政治关系的重要核心议题展开研讨,条分析缕,逐步厘清两岸在核心政治议题上的观点与歧异,寻求两岸之间最大的政治公约数,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以及未来的政治谈判指引方向、开拓道路。
今年以来,中国评论月刊与两岸学界人士商议,就两岸政治关系中的核心议题开展讨论,迄今已经讨论了11个重要议题。本期讨论的是今年内的最后一个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关系发展问题。大陆方面由著名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老教授亲自撰文,详细阐述了他对于台湾主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台湾主体意识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和未来台湾主体意识的两种可能发展方向。陈孔老特别指出,“如何正确面对台湾主体意识,这是应当着重研究的课题。对于台湾主体意识是否应当坚决反对?是否可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给予阻止或化解?是否可以用中国意识加以取代或包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作出回答。”
陈孔立教授的分析和主张,虽然是他的一家之言,但反映了大陆学界对于台湾主体意识的理性看法。他的肺腑之言,的确值得两岸主政者和相关机构认真思考。
对于台湾主体意识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演变,两岸学界均认为它与传统的地域乡土社会存在产生的地域意识和认同不同,它是一个人为建构的、具有高度政治认同意涵的政治性概念。台湾主体意识与传统的台湾意识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台湾主体意识产生于九十年代中期,是在李登辉、陈水扁手中建构、发展起来的一个政治概念,其后又为国民党执政当局所沿用,发展迄今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
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看,国民党执政当局沿用和强化台湾主体意识,无非是巩固其作为“政治实体”、“一中各表”的民意基础,强化它的政治存在。站在台湾的角度看,这是应对大陆崛起和促统压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在实践上也非常成功,成为了今日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
在此,我们要提醒台湾当局,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台湾主体意识概念的成功塑造,固然强化了台湾内部、建构了台湾认同的民意基础,但其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
首先是造成台湾社会民粹之风盛行,在“台湾优先”、“台湾为主”的口号下,一切以此划线,非理性思维和行为大行其道。须知今日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台湾也不例外。现实世界并非像杜正胜画的以台湾为中心的同心圆,更不可能以台湾为主来制定规则和界定利益。台湾社会在民粹化的潮流中,反理性民粹的结果必然是抗拒世界发展规律,一味强调自我,只能逐步保守化和边缘化,造成台湾社会分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萎缩。
其二是形成与中国大陆的严重敌对和冲突。台湾主体意识的恶性发展,必然将矛头指向中国大陆,因为台湾主体意识的产生本来就是针对中国意识、中国认同的发展壮大而来的。从“太阳花学运”看,这种意识形态的恶性发展,已经对两岸关系产生了严重后果:两岸服贸协议审批被无限期延宕,岛内台独势力空前膨胀,台湾社会对绿色执政的后果严重忽视,而民进党也将可能在不做任何反思和去独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再度执政。而这将必然导致与中国大陆的严重敌对,造成两岸关系大幅倒退、两岸陷入严重的冲突与对立之中,从而给台湾民众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于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走向,需要两岸民众和各界人士高度关注,认真对待。我们认同陈孔立教授提出的“台湾主体意识是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主张,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规律的。我们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台湾主体意识发展变化的社会基础,台湾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只能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通过两岸的渐进发展与融合,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根本性变化。只有这样,通过共同缔造、共议统一、共创未来新中国的方式,方能使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相联结,将台湾主体意识包容、融汇于中国主体意识之中。如此,方是台湾主体意识的唯一正途与皈依!
(原载2014年12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