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机遇与挑战推动两岸关系迈入新局

  前言 

  法国总理克莱蒙梭在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之后,说了一句被国际战略学界公认为是至理名言的话:“战争太重要了,不能完全托付给将军们!”我想套用这句话献给两岸的学者,作为对他们工作的勉励:“两岸关系太重要了,不能简单地交由政治家处理”。过去20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两岸的学者们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台独政党、政客执政的艰难时期始终保持冷静与智慧,才能在重重危机中找到一条新路,政治家们才能做到“忍无可忍也要忍”;最终顶住了风暴,为两岸迎来和平发展的蓝天。 

  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亲历者,20多年来,我参与过多场两岸关系研讨会,亲眼目睹两岸众多学者由青年、中年而步入壮年、老年,亲眼看到他们由满头青丝到斑驳杂色、白发苍苍的变化;但值得高兴和骄傲的是,我们两岸学者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的白发、我们的争论、我们的脑细胞没有白费。因为我们为两岸赢来和平发展的机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把握住了重大的机遇! 

  两岸关系面临的两大机遇 

  所谓机遇,按照百科全书的解释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一般来说,机遇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或有效期,时间过后,就失去或失效了。也就是说,机遇即是一个有利的机会,也是一段有限的时空。因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无一不重视机遇,无一不善于把握机遇。 

  一、两岸关系的外部环境——重大战略机遇期 

  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都与其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分不开。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是如此,自身的主观因素与外在的客观条件相符合,才能产生重大的发展变化。那么,今天两岸关系面临的外在环境是什么?两岸关系是否面临重大的机遇?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大陆的政界、学界精英们认为,今天整个中国,包括两岸在内,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之内。中共十六大针对新时期迅速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域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MBA百科全书)。 

  首先,是出于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分析,做出了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和决策。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做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重要战略判断,1985年他又进一步阐述了时代主题思想:“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5年3月4日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的讲话)其后,中共历次党代会均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胡锦涛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由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范式转移,地缘经济模式崛起,取代了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地缘政治模式。其代表人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西认为,地缘经济时代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争夺经济优势。就国家的国际战略而言,国家经济利益的护持和扩展成为国家对外战略的最主要出发点。地缘经济时代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是地缘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表现。以欧盟和北美自贸区为标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区域间的整合越演越烈,仅东亚、东南亚地区就有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十加三、十加五等经济贸易合作组织;而冷战概念的北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等已经式微,逐渐为世人所淡忘。 

  当前,由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吹袭,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其肇因之一,势头有所减弱;但总的来说,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至今仍在加强中。 

  第二,中国大陆和平崛起,显着地改变了世界政经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变自己、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巨型经济体的同时,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由于中国大陆的崛起,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围绕着这一巨型经济体,由于地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在其内圈,产生了内地与港澳的CEPA、与台湾的ECFA等经济联系制度,中华经济圈已经隐然成型;在其外环,则出现了东盟十加一和即将启动谈判的中日韩自贸区等。可以说,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台港澳地区及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机遇。目前,中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如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东盟乃至澳洲等,中国都是其第一大交易伙伴;台港澳地区更是如此。 

  据经合组织(OECD)2012年11月10日发表的题为《展望2060:长期增长的全球视野》报告预测,按照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PPPs)基础计算,中国将最早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2060年全球GDP的排名为:中国28%,印度18%,美国17%,日本3%。可以想像,这个数字背后隐含的巨大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来自美国的干扰和阻力减少。步入新世纪以来,美国遭遇了恐怖主义袭击,将美国拖入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由此,美国国力显着下降,加上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中,庞大的财政赤字,致使美国面临严峻的财政悬崖,至今难以摆脱。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本是地缘经济的发源地,也是“软实力”和互利双赢概念的宣导者。但由于政党轮替,共和党主政者轻视了国际政治范式转移的深远影响与后续效力,一味逞强,以世界警察自居,顽固推行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行为方式,致使大量矛盾集中于其自身,最后陷入战争的泥淖。 

  由于美国实力大幅下降,导致其对外推行新政策的力度已经大不如前。以“重返亚洲”为例,美国虽然也在加强军事部署,但总的看是“口惠而实不至”,无法像过去那样为小伙伴们大量提供经济援助,主要是挑动他们中的部分成员闹事,意图借此恢复冷战时期的军事安全同盟,可追随者寥寥。有国际问题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目前是处于全球战略退缩中;其在亚太的加强部署,不过是“为了防守而攻击”,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望眼东亚到东南亚乃至非洲,美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无一不是大幅倒退。正如一个非洲领导人对中国外长所言,美国人给我们非洲带来的是枪炮,是战争;而你们中国人带来的是建设、是和平。 

  美国力量的衰落,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干扰和阻力也明显减弱。最显着的标志,是美国政界和学界近年来出现的“弃台论”。这个论述目前虽然还不是主流,还未被执政者采纳,但这种声音的出现、特别是它不仅仅是学界的看法,更得到包括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在内的政界人士及美国军方部分高级将领的支援,表明它已成为美国的一种战略思考。在符合美国更大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排除美国未来会进一步减少对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的干扰,甚至逐渐接纳“弃台论”。毕竟,美国从来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思考和制订政策的,台湾朋友对此应心知肚明。 

  二、和平发展思想和实践为两岸关系带来重大机遇 

  胡锦涛在中共18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首次通过政治报告的形式明确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已经定型,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面贯彻和落实、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这无疑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两岸分离60多年来,大陆对台政策经历了武力解放、和平统一到和平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换。和平统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与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息息相关,是顺应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平统一方针提出后,在20余年的实践中,特别是经历了台湾由台独政党和台独政客执政的八年时期,大陆在对台独的斗争和探索两岸关系发展、努力实践以民为本、为民众谋福祉的过程中,对和平统一的认识逐渐深化,形成了新的重大战略认知: 

  和平统一的远大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来逐步实施的;在国家统一与中华复兴的关系中,统一是服从并服务于复兴大业的,统一是过程而非目的;和平统一不是单方面的征服,在和平统一进程中,海峡两岸均是统一的主体,两岸要共议统一,共同缔造一个文明、民主、繁荣、富强、统一的新中国。在此进程中,两岸必将经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渐进融合的过程;台湾的主流民意是求安定、求和平、求发展的。由此,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和主流民意要求,结合两岸关系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并形成一系列指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政策。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政治上,坚持“一中原则”,反对台独,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协商,增进两岸互信的重要政治基础。通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累积互信,逐步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在经济上,建立起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培植和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两岸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让台湾民众分享和平发展的成果,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共同家园,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物质基础,创造条件。在文化上,通过交流合作,以中华文化为共同基础,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最终达成共同的国家认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内核是科学发展观,其思维模式是融合性思维,其理念基石是“以民为本”。如胡锦涛阐明,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这些思想内涵,大大丰富了和平统一的具体内容,为实现和平统一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即走融合发展、渐进统一的道路。这条道路虽然漫长而艰苦,但总代价和成本最小,最符合两岸民众的利益,也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六年多实践,历史证明和平发展思想和政策的确符合两岸关系的现实,两岸关系在短短数年之间发展迅速,两岸实现了全面三通,人流、物流、财流交流频密,两岸执政党建立了交流合作平台,两岸社会往来密切,已经步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全新阶段。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巩固深化阶段。巩固深化,最重要的还是巩固和夯实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简而言之就是对于“两岸一中”的认同。国民党方面,马英九关于“一国两区”的表述,使两岸关系的法理地位获得进一步强化,这是值得肯定的。而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2012年10月初的登陆之旅及他关于“宪法一中”、“宪法共识”的论述,也使我们看到理性在民进党智者思维中的闪耀。相信随着和平发展政策的深入与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思索和认同“两岸一中”,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势必要做出适合台湾民众和平发展要求和两岸关系发展现实的调整。 

  和平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深入贯彻,是两岸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实践,是两岸关系的重大机遇,也是两岸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正如胡锦涛主席去年在APEC峰会上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所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 

  个人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下面三个方面: 

  1.面对国际、两岸关系发展大趋势,岛内主要政党和一些社会精英未能与时共进,及时转换思维,至今仍以冷战思维和传统地缘政治视角看待两岸关系。 

  民进党就不用说了,其领导核心至今仍以敌对眼光看待大陆。最近中共十八大召开,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中常会听完中国事务部主任洪财隆针对“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之后的反应是,“中国对台立场与态度并无改变,只是用和平修辞包裹一中框架,用词汇修饰统一,作为台湾前途唯一选项的企图”。如台湾学者王昆义在12月号中国评论月刊文章“苏贞昌的盲点”中所批评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反正中共就是想并吞台湾,所以中共高层说什么话,释出什么善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吃掉台湾。这种制式性的思考与反应,其实跟蒙着眼睛看大陆没有什么区别。” 

  国民党的主流派,虽然接受了和平发展思想,但对其理念与论述未能深究,其思想深处,还是停留在只要和平,不要两岸融合共同发展、最终走向和平统一。因此有了“亲美、友日、和中”,“不统、不独、不武”的施政指导思想。从这些施政方针上,可以看出,传统的冷战思维仍在主导马政府,仍把台湾的安全寄托在冷战框架的军事安全同盟上,之所以迟迟不敢启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谈判、不敢与大陆商谈和平协议,其根源也在于此,害怕失去保护伞。说到底,还是在骨子里认同地缘政治理念。 

  这种思维范式,也深深浸化在台湾社会精英集团的观念和行为中。其外在表现,在政府方面,是各级官员普遍不信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认为这是中共的权宜之计。因此,对大陆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普遍带有怀疑的态度,除非是涉及经济利益,否则一概反对(如大陆提出的共建平潭岛综合实验区的建议,就被有关当局简单否定)。而专责两岸关系发展的政府主管机关,却以两岸关系发展的“剎车皮”自喻,有点本末倒置。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该机构的作为应是两岸关系的“粘合剂”,而绝不应是“剎车皮”。在民间,台湾媒体普遍存在安全顾虑,多从传统地缘政治的冷战视野看待两岸关系,一有风吹草动就小题大做,自吓吓人。如日前珠海航展上,大陆军工集团介绍一款导弹,录影上有打击机场和美制飞机的类似图像,就被媒体大肆渲染,报导成“泄露攻台方案”等等。政府官员的言论及媒体记者的视角,当然会深刻影响到普通民众,马政府执政以来台湾社会两岸认同的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2.两岸当局有必要将自己的主要使命由维持和平(Peace-keeping)向缔造和平发展(Peaceful Development-Making)方向转变。 

  如前所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大陆的重要政策和方向,这就基本解决了两岸的和平问题。目前,两岸官方应该将自己工作的主要任务由维持两岸和平向缔造和平发展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两岸融合。 

  和平发展为两岸关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给两岸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弹性发展空间。未来两岸应更多地集中精力讨论如何共同设计和缔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如何建设和打造共同家园;如何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集中两岸制度优势的新的政治制度等等。这样才能在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经历中构建两岸全新共同记忆,并由此产生两岸的共同认同。非经如此过程,两岸无法实现融合,也就无法达成真正的和平统一。两岸当局,应对此深加领会,努力朝此方向转换。 

  3.高度重视台湾经济转型的问题,建议两岸举行高层经济战略对话,就台湾经济转型面临的全域性、关键性、战略性问题展开高层次对话、分析与对策探讨,提出切实可行、双赢的合作方案,帮助台湾建立和发展起新的支柱产业。 

  新年到来,2012年的台湾经济大势底定,与年初的估计有较大差距。马英九自2012年初胜选后,由于政绩不佳,加上经济一路走低,其民望已经跌到历史低点,实在是惨不忍睹。 

  何以台湾经济会落至今天这步田地?台湾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关切。 

  从理论的角度看,台湾今天的问题是出在经济转型导致的困境。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分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财富导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P530-31)按照发展经济学的标准,台湾目前正处于创新导向阶段。过往20年来,台湾的新兴产业主要是电子业,如记忆体、面板等。电子产业更新速度很快,需要大量投资及研发。由于台湾经济规模较小,研发新产品的人才与投资均不足,更提不上基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电子业处于高度整合、重构中,如果没有新的创意、新的拳头产品,再知名的企业也难逃衰落的命运。2012年11月下旬,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日本最著名的电子公司索尼、松下的债券下调至垃圾级;而此前,日本的另一大电子公司夏普已经被2家评级机构将其债券下调为垃圾级。反观韩国的三星电子,近年来却一路提升,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电子企业。 

  台湾的电子产业过去一直是靠给国际大企业做代工而成长,难以创建自己的全球知名品牌。过去电脑业尚有宏碁、华硕等,现在逐渐失落;手机业有HTC,也在苦苦支撑。究其原因,缺乏大量投资及基础研究能力差、创新力不足是根本原因。由于无法创新,台湾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引领,又不像大陆还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相对较低廉的要素成本可吃,因此,落入经济转型的陷阱是必然的。 

  经济不好,谈什么都是空气。因此,关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学者专家和有关人士应对此极端重视,千方百计地为台湾经济发展和振兴出主意,想办法。现在看来,仅在台湾内部小圈子中思考和分析问题是难以跳脱出思维的局限,也难以找到发展的新思路和对策。为此,建议两岸的有关部门——国台办、陆委会的负责人应尽快见面会商,并成立类似中美、中欧、中俄等高层级的经济战略对话机制,在更高的层级、更宽广的领域整合两岸各方力量,牵头探讨如何破解经济转型难题,从两岸和整个中华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开展合作,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我们相信,有大陆广阔的内需市场为基础,加上两岸科技专家的共同努力,不难找出适合台湾经济发展、能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具体行业。如纳米材料、生物科技及中医药业、文创产业以及电子通讯业等等。 

  两岸经济合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一方面,希望两岸双方秉持合作、互信和一家人的理念,不斤斤计较,加快两岸ECFA的后续商谈和实施;另一方面,则希望尽可能地扩大发展两岸的新兴产业合作,在如何做大经济的“蛋糕”上多思考,多努力。今天台湾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如何做大经济的增量,而不是仅盯住经济存量的分配上做文章,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只有找到如何发展、做大经济增量之道,才能最终解决台湾经济转型的问题。 

  总之,今天的台湾,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解决不了,执政党势必下台。在目前在野党尚未改变台独主张之时,这样的政权转换,给台湾带来的,势必是混乱、动荡,两岸关系也难保和平发展。 

  结语 

  历史正在考验两岸的领导人。我们希望台湾领导人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以新思维和新观念来引领台湾走和平发展、两岸融合的道路,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转型,留下一个令后人怀念的历史评价。 

  最后,仅以张亚中先生的箴言赠与两岸的领导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创造和平的机会;一个称职的政治家是掌握和平的机会,一个平凡的政治家是不放过和平的机会。错失这三种选择,就与‘政治家’的称号挥手再见了”。 

  (2012年12月出席台湾统合学会举办的“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研讨会论文,发表于《中国评论》月刊2013年2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