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机遇与挑战
两岸三通势在必行
踏入二○○一年,两岸在台湾方面主动下,“小三通”已缓慢的开展。在两岸很可能在今年加入世贸的大前题下,“三通”的问题已迫在眼前,双方均须作出全面的评估和提出协调的可行方案,以掌握这划时代的机遇,透过建立“两岸三地”的经济合作,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的民主与富强。
海峡两岸经过五十多年的对抗,台湾政府和不少民众对大陆政府都产生不信任和恐惧,这是可以理解和在所难免的。两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现在亦有很大的分别。
北京政府在坚持“一国”的原则下,应以长远的目光和宽松的政策处理两岸的经济关系,并策略性地回应台湾社会的忧虑,以促进和平统一及经济发展。事实上,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北京纪念“江八点”的会议中已指出:“两岸分隔多年,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加以考虑”。
两岸“入世”后为了争取最大经济利益,一定要在政策上高度合作,以促使货物、人、资金、技术和资讯方面都能自由流通和交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和行政障碍。
直航将造就两岸“双赢”
从经济方面来看,两岸海运的直航是最直接和技术上较简单的政策,两岸的企业和人民都有相同的利益,是“双赢”的方案。
根据世界银行一九九七年的估计,中国“入世”后,进出口贸易至二○二○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百分之十,而到二○二○年中国占全球的贸易比例亦上升至百分之十。在出口方面,报告认为中国在成衣、轻工业产品、机械仪器等方面有强大的“比较优势”,其出口会大幅增加。这三方面的产业,都是台湾和香港工业界最大的投资项目。台湾近年大规模地把电脑及相关行业转移入大陆,是两岸产业合作的一大突破。两岸“入世”后,在自由市场比较竞争优势的力量推动下,有关的产业会有更快速的发展、整合和技术提升。
为因应“入世”,台湾政府对直航已作出部署,包括把台中和基隆两港划入以高雄港为中心的“境外航运中心”,并推动物流中心的发展。
据台湾交通部今年初的一项调查:航运界估计开放初期,大陆输台货运量将增加百分之一百至百分之二百;台湾输往大陆的货品亦有约一倍的增长。转运方面,在全面直航的安排下,“境外航运中心”至二○○五年的转口货柜将增长至二百二十四万只标准货柜箱,涨幅达三倍,其中七成货物将经高雄港。
两岸三通对香港的冲击会被入世利好因素所扺消
香港在中港台的经贸关系中,现时是作为转运台湾货品及旅客入大陆的重要中转站,近年台湾企业亦有加强在港投资的趋势。两岸“三通”后,这个中转站的色是否会被削弱?其对香港的整体经济的冲击为何?都是关心香港经济前景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近期亦有一些较为悲观的评论。
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二○○○年一月至十一月,台湾经香港转口的八百零八亿港元货品中,运往内地为六百八十四亿港元,占百分之八十五,亦占香港全部转口内地货值的百分之十五。而由内地经港转口至台亦有一百四十二亿港元,占全部转口至台湾货值的百分之四十六。总计两岸经港转口值为八百三十二亿港元,约占二○○○年一月至十一月香港总转口值的百分之六点五。因此,两岸直接航运对香港的出入口贸易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及其他有关行业(包括旅游业),是有一定的影响。就最坏的情况而言,估计香港的经济损失不会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约涉及四万个就业职位。但这不利的影响,会被两岸加入”世贸“的其他利好因素所扺消的。
“三通”对香港的货柜港地位一定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海港设施的改善,使更多货品可直接出口而无须经过香港。内地出口经香港转口的比例,已由一九九三年的百分之六十六,下降至一九九九年的百分之四十七。
过去五年,上海、宁波、天津及青岛这些华东和华北的港口,每年平均都有百分之三十的快速增长。广东的盐田港在香港和黄集团的投资下,现在处理容量已达二百万只标准货柜。与香港的港口比较,盐田和蛇口都有着低成本和更接近珠江三洲重点工业中心的优势,愈来愈多的国际船务公司都安排了定期航程来往盐田港。
大陆和台湾在一九九七年实施由福州和厦门至高雄的“定点直航”,台湾是以不通关、不入境之方式从事大陆输往第三地或第三地输往大陆货物之转运业务,发展颇为缓慢,至今对香港影响不大。
高雄港近年每年的货柜装卸量约为六百万个标准箱,名列世界货柜港第五位,海港可供第四代货柜船(可装五千个标准箱)运作。港内有铁路、过海隧道和超级公路的运输系统;但由于系统已接近饱和,对外的陆路运输限制了货柜业的发展。台湾政府已策划新的运输网络,加强货柜业的发展潜力。
根据香港港口及航运局在一九九八年的研究,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香港的货柜运输量平均会有百分之六的增长,而二○○六年至二○一六年则放缓至百分之三;但当时的评估并未具体把两岸“入世”和“三通”的影响考虑在内,新的发展是可以较乐观的。
香港需继续加强竞争力
长期以来,香港港口设施的竞争能力主要在营运效率、可靠性、保安、航线的高用量、签发过境许可证的效率、良好的后勤支援服务、船务公司及航运转递商的集中等方面。这些优点,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经营,香港会继续维持其为中国最大国际港口的色,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业界和政府须不断改善香港港口设施,以加强其竞争能力。
中国“入世”后,进出口贸易会有快速的增长,南中国和华东沿海仍是经济高速发展区,这是对香港航运业和进出口贸易相关行业最大的喜讯,两岸海运之直航对香港的不利影响将会是片面和短暂的。
两岸空中直航需决多方面问题
两岸航空直航涉及技术性的问题很多,其能为台湾的航空公司和旅客带来巨大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现时台北经香港到上海,要六小时以上,而直航只需一小时。大陆政府将两岸“三通”的空运定位为“特殊管理的国内航线”,不需依据国际民航协议,可由双方民间航空公司签约执行。而台湾政府对大陆“国内航线”的定位,则提出很多疑问,包括对第五航权的安排、大陆城市间的航线是否也开放给台湾航空公司经营等。
为了突显“一国”的原则,中国大陆可以考虑给予台湾航空公司在大陆城市间一些有限度的经营权。至于在第五航权方面,短期则没有必要开放,因其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航空业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香港现时作为台湾旅客访大陆的中转站,两岸直航后一定损失部分的台湾旅客;但长远来说,中国大陆经济市场化,一定会为香港带来更多其他的商务旅客和游客。香港于二○○○年约有二百万台湾旅客,其中再往大陆者约占百分之五十,商务旅客约占百分之三十。在这方面,台湾的航空公司已作出直航的部署,中华航空公司和复兴航空公司在近年已大量订购新客机。
空运直航的发展,两岸政府必须采取高度合作和协调,不只是机位和航班数目的分配。两岸民航管理当局一定要紧密联络,发展飞航程序及协调航空交通管制事宜。在这方面,香港的民航处与内地及澳门的民航管理当局有定期的会议。此外,保安、飞机维修、航机意外、保险等也需要在两岸协议和在国际认可标准下经营。
两岸金融合作最为复杂
“三通”之后,两岸在金融业的合作最为复杂。在台湾方面,银行业者一直强烈希望可以到大陆开设分行,而其业务的主要对象就是多年来在大陆投资的几万家台资企业,而这些企业在未来更有快速增加和扩展的趋势。
近年已有不少台湾银行在香港成立办事处或开设分行,其中包括台北银行、台湾银行、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台北国际商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新国际商业银行、华信银行等。它们在香港的业务,也主要是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援予台湾在港投资的企业,当然很多这些在港的台资在中国大陆也有巨大投资。台资银行近年大举进军香港,目的也是希望能早日到大陆开业,直接向台商提供服务。
根据中国入世后的规定,申请入中国大陆开业的外资银行,最低的资产额为二百亿美元;台湾的银行在现时的情况下是不符合资格的(台湾政府正鼓励其银行进行合倂)。在今年一月份台湾国民党立委访问北京时,也再次提出大陆政府应给予台湾赴大陆投资的银行较低的资本额限制。事实上,香港的银行界也有这个要求。
中国“入世”后,虽然银行金融业并没有正式包括在世贸的协议范围,但在“国民待遇”和“最惠国条款”的精神下,任何放宽对台湾和香港银行界“入门”的限制,也适用于其他所有的成员。因此,中国政府似乎也担忧放宽“入门”资格后,会有大量的小型银行进入中国大陆,影响中国大陆银行业的正常发展。
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是过虑的。台湾和香港的中小型银行有兴趣到大陆发展业务,主要是因为国内有很多的台资和港资企业;其他国家的中小型银行,是没有足够的生意可以吸引它们到中国投资的。在国际业务方面,银行到海外拓展主要都是跟着本土客户向外跑的。事实上,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一些国际性的大银行也退出了亚洲,包括在中国大陆和香港。
因此,中国在“入世”开放银行业,对资本额的要求是可以设立“两级制”,“次一级”的银行以较少资本额为限制,而其业务范围和分行数目也可附加一些条件。这样的安排,可以容许和吸引更多的台湾和香港银行到大陆发展。如果大陆政府不设法容许台资银行入大陆,有关的业务主要会由欧美的国际银行所垄断。
但是,台湾就算可以到大陆发展,汇兑、监管、税务、资金出入仍是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在香港所实施的“一国两制”,已设立了完整的机制处理这些问题,香港亦继续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色。台湾政府只要同意用务实的态度考虑问题,香港在这方面的经验,已提供了解决的方案。
台湾也面临开放中资银行入台的压力
另一方面,两岸“入世”后,台湾也要开放金融业予大陆的银行拓展,这肯定是台湾政府的恶梦。台湾政府在强调维持“经济安全”的问题上,一定忧虑在台湾的大陆银行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在台湾可能会对其股市和汇市进行投机以冲击其金融体系。为了消除台湾民众的忧虑,中国大陆应有所自制;就算在互惠条款下,中资银行也不一定要在短期内到台湾开业,可以等到有大量中资企业在台湾投资后才跟进。
两岸产业合作
两岸在“入世”和“三通”后,两岸产业在国内市场的开放和经营环境自由化推动下,将会有重大的变化。其中有若干发展趋势值得注意:
(1)大陆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日渐加强,已不只是生产轻工业产品(包括成衣、鞋类、玩具、家电、金属品等)的基地,一些较高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包括数位光碟机、流动电话、桌上型个人电脑和相关产品等,产量上亦急追日本,这个趋势会加强。
(2)现仍属装配型和加工型的产业,投资者会开拓及增加其原部件在国内的生产,使上游和下游的生产紧密结合,以减低成本和改善经济效益。台湾产业加速往大陆投资的情况是明显的(例如其资讯工业在大陆地区的生产比率已由一九九五年的百分之十四上升至一九九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三),产业空洞化比对台湾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威胁。如何把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营运支援的根留在台湾,是政府的艰巨课题。
香港的中介地位不易被取代
(3)中国大陆在服务业方面将逐步开放,除了传统的金融业、通讯业、专业服务、出入口贸易、运输、旅游、营销等外,其他非传统的如敎育事业、医疗事业等也会开放。相对来说,香港在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是相当强的,不少以香港为亚太地区总部的国际性公司都已部署进军大陆市场。就香港在服务业的竞争能力,近期有一些分析认为香港的中介位置在“三通”后会续渐式微,这是不成熟的观点。虽然上海冒升得很快,香港作为南中国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国际企业接触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接触国际市场的中介点,地位是不容易被取代的。当然,粤、港加强合作,使香港的服务业能直接提供服务予广东企业,香港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4)台湾和香港商人现在所享受的有形和无形的特殊优惠措施,将会逐步取消,须与国际投资者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
(5)至于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的问题,台湾陆委会已组成专家小组评估,台湾现时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港澳关系条例》,当中都有条文限制:如果企业有中资资本达百分之二十以上,将不获批准在台湾投资。明显地,这些条文是不符合世贸精神的,台湾政府须尽快修订。就台湾是否会引用世贸之“排除适用”条款,台湾政府现时是强调两岸应在世贸架构下协商安排,这是积极和正面的态度,中国大陆应有所准备。
两岸都未完成入世立法
(6)两岸现时就配合“入世”的各方面立法,仍未完成。在大陆方面,近期就海关法、专利法、合同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已作出了合符世贸原则的修订。此外,正在草拟及修订中的法规有:企业兼倂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垄断法、政府采购法、破产法、反倾销法等。台湾方面,现仍有多项法例待立法院通过,其中包括律师法、航空法、货物税条例、粮食管理法、电影法、商港法等。再者,有关的执法和监察制度尚待建立,有关的人才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直至这些法例能有效地执行,两岸“入世”所能引申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
两岸应在一中原则下尽快展开政治协商
在未来十五至二十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很可能会超越日本,与美国并驾齐驱,以中国大陆为重心的东亚经济圈会续渐形成。台湾如何配合和促进这个发展,以达至“双赢”、“三赢”方案,台湾当局领导人的意愿和决定至为重要。正如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于年初强调:“台湾当局领导人已经说出了‘一个中国原本并不是问题’,那么为甚么还不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呢?一个中国是回避不了的,也是无法模糊的。台湾当局领导人越早明确承认越好,越有利于台湾社会的稳定,越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了确立高层次的经济合作,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作政治协商是必须的。
(原载《中国评论》二○○一年三月号,作者系香港政策研究所首席经济顾问、博士、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