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中华经济协作论坛”的构想与建议



  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四个中国人地区所构成的中华经济区,是近二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四个地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彼此经济交流的日趋扩大和密切,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引起人们对“中国经济圈”、“中国人共同体”、“华南经济圈”等构想的讨论热潮。其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敎授、岭南大学副校长饶美蛟敎授等积极推动的“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学术交流和政策研讨活动,已成为两岸四地产、官、学界定期性的交流协作论坛。世界银行从一九九三年开始也把上述四个中国人地区统称为“中华经济区”。不过迄今为止,两岸四地的经济关系,仍处于有交流无协作的不正常状态。为此,笔者根据现实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特别是针对两岸不久之后可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情势,提议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个WTO成员组织一个官方定期性的“中华经济协作论坛”,开启和推动两岸四地的经济协作。
  
  两岸四地经济交流频繁密切
  
  从表一显示,二○○○年,中华经济区的人口总数已达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一万五千六百九十一亿美元,外汇储备近四千亿美元。而表二则显示,中华经济区四个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流非常密切,台湾已是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则是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香港是大陆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占大陆外来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一,内地企业在香港的活动也非常活跃;台湾则已是大陆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
  
  有交流无协作的经济关系不正常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两岸四地的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庞大,彼此的经济交流也相当密切,幷且仍在快速发展之中,但四个地区的经济协作水平,却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其中海峡两岸的经济协作尚未起步,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这种落差和不协调状况,不但使两岸四地间的经济交流未能达到较好的互补互利和共同繁荣的应有效果,而且也影响整个中华经济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就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来说,虽然极为密切,但基本仍属工商业者基于市场原则的自发商业行为,两地政府间的政策对话、产业协调等依然缺乏,至少是不足。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虽强调要加强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洲的经济合作,积极引进大陆专业人才,但往往说得多做得少,成效极为有限。有识之士认为,如果香港不能很好地利用和发挥毗邻内地的优势,不但直接影响香港经济的发展,对“一国两制”的实践也将是有害的。内地政府对于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往往基于“一国两制”不干预香港内部事务的原则,缺乏主动性的协调动机。其实,香港对大陆非常重要,大陆也有怎么利用香港的问题。
  
  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更是被政治的原因严重扭曲,台商到大陆投资,台湾政府不但不协助,而且还有种种限制;台商只能单打独斗闯神州,或相关业者结伴同行,各显神通,自求多福。而大陆资本到台湾投资,目前仍属于台湾政府政策禁止的范围。此外,香港与台湾、香港与澳门、澳门与珠海的经济交流,虽有局部或某些部门间的合作,但仍缺乏相关政府间高层次的有效协调和协作,因而积累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尽早结束两岸四地经济这种有交流无协作的不正常状况,四地政府都有义务和责任探寻解决之道,开启中华经济的协作之门。只有实质经济协作的启动,两岸的经济互补和产业分工才能比较正常地展开,并逐步建立政治上的互信合作关系。而四地经济、政治关系良性发展,将有效地消除台湾在安全、产业空洞化等方面的顾虑,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有利于港澳的经济复苏和“一国两制”实践;也有利于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样,中华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有机的整体,呈现更大的活力和更强的竞争能力,为亚太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两岸加入WTO是契机
  
  至于如何开展经济协作,两岸四地及海外的专家学者进行过不少讨论。前述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会长黄枝连敎授、岭南大学副校长饶美蛟敎授等,多年来就一直在推动两岸四地产、官、学界参与“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学术交流和政策探索。六届研讨会收集到的论文超过三百篇,每届研讨会出席人数从一百至一百五十人不等。这些论文对两岸四地经济协作中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讨论,提出过不少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及方案构想,值得四地决策人士参考。目前,这种探索活动仍在继续,并拟于今年十一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第七届国际研讨会。第八届和第九届也已初步决定明后年分别在台北和深圳举行。作为这些会议的直接参与者,笔者不敢说这些探索活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两岸四地的经济协作,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种以固定的主题(中华经济协作)、定期(每年一次)在两岸四地或海外轮流举办产、官、学相结合的探索活动,迄今仍是唯一的一家。在两岸四地缺乏官方或半官方的高层对话协商机制的情况下,由民间机构自发组织这样的研讨活动,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同样难得的是,每届研讨会都得到一些具有远见的民间企业家的赞助和支持,香港香江集团主席杨孙西即是这样的企业家之一。
  
  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的民进党政府也表示将检讨、调整实行多年的“戒急用忍”政策,台湾前行政院长、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则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表明两岸加强经济协作,不但有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
  
  建议成立“中华经济协作论坛”
  
  海峡两岸在不久的将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香港和澳门,中华经济区将有四个世贸组织成员,四者都将以独立的身份依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处理与其他会员间的国际经济关系。由于中华经济区这四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国际经济关系,而是同属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关税区的特殊经贸关系,不可能依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处理彼此的经贸往来。笔者认为,基于两岸四地目前缺乏定期及行之有效的高层沟通、对话、协调机制的现况,不妨以两岸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成立由两岸四地这四个特定会员组成、由各自相关经济主管部门主导的“中华经济协作论坛”,进行定期性的高层经济对话和沟通,逐渐建立两岸四地经济关系的协调处理机制。为此,进一步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两岸四地确认彼此的经济关系不是国际经济关系,不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处理这种经济关系,因而应寻求建立一种特殊的处理机制。这种机制可经由“中华经济协作论坛”来逐渐构建。
  
  第二,这种特殊的经贸关系处理机制,可以参照、吸纳世贸组织的一些原则、办法、措施,使得这种机制能与国际接轨,不至于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扺,对其他国家也不具排他性。
  
  第三,两岸四地通过“中华经济协作论坛”,定期进行高层次的经济对话,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讨论,提出初步的处理原则和方向,然后提交给各自相关部门或专业性组织进一步研究、处理和落实。论坛可以设立不同的委员会。
  
  第四,定期性的“中华经济协作论坛”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为原则,并分别由两岸四地轮流担任论坛主席,负责筹办每次论坛。
  
  第五,台湾可以借由这种论坛的启动,顺势调整“戒急用忍”政策,两岸更可以行之有效的港台关系模式处理“一个中国”问题,展开“三通”谈判,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问题的协商。
  
  第六,除了两岸四地多边性的经济协作问题外,双边的经济协作问题,主要在“中华经济协作论坛”的框架下,经由双边协商、谈判解决。
  
  第七,在处理与其他世贸成员的经济关系问题时,两岸四地可以通过“中华经济协作论坛”,寻求一个共同的立场,或共识,增强四个中华经济区成员的对外协商、谈判能力。但在初期,如果彼此不能就相关问题形成一个共同的立场,也不强求,尊重各成员的立场。
  
  第八,为了更好地开启四地的经济协作,中国大陆可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应该更多地为其他三方着想,使其他三方更无顾虑地参与对话和协作,对一些有较大争议和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包括一些政治问题,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
  
  第九,对于海峡两岸来说,这种协作也较有可能妥善处理目前存有争议的一个中国问题,并有利于海峡两岸,特别是台湾,在没有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展开两岸的经济对话,为将来展开真正的协商、谈判创造条件。
  
  第十,在其他国际经济交流协作中,例如在东盟十加三的经济对话机制下,中国考虑问题时,也应将台港澳的经济发展问题纳入其中,顾及台港澳的经济发展需要与利益,使两岸四地构成的中华经济区成为一个有机的协作体系,参加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如果有需要,中国大陆可以协助台港澳任何一方,以经济体的身份参加到东亚经济合作机制(东亚自由贸易区)中来。
  
  总之,两岸四地早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区,四地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各自为政,应该设法改善四地的资源流通和协作环境,增加经济上的协作,促进四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整个中华经济区经济活力的持续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也在加强,除了欧洲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之外,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将于数年后形成。面对种种外来挑战,两岸四地只有加强协作,至少是经济上的协作,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迎接挑战,达致四赢。
  
  (原载《中国评论》二○○一年七月号,作者系中国评论月刊副总编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