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面对挑战,迎向二十一世纪两岸经贸新局



  两岸分工已由互补关系走向竞争关系
  
  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已逐渐改变两岸产业的互补关系,两岸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国大陆产品在欧美日市场均为台湾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甚至部分产品的竞争力已有凌驾台湾之势;且中国大陆产品很多是属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主要产业与产品,显示赴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确实已威胁台湾原有厂商产品,呈现“替代”效果。由于中国大陆丰富之资源禀赋及台湾厂商面临的国际竞争,导致许多台资传统产业赴大陆投资;再者,台湾部分科技领先中国大陆,但是领先的程度不高,出口给中国大陆的货物都具有高度替代性,两岸产业关系已由早期的互补关系转变为相互竞争关系,两岸产业分工的竞争形态已悄然形成。
  
  另一方面,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经贸依赖度却逐年增加,已达百分之十七点八七;相反地,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依赖度却很低。台湾目前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很多,但就中国大陆来说依然是沧海一粟,仍仅占中国大陆一九九六年单年固定社会投资的百分之零点一七,随时可被其他国家的资本所取代。这样的竞争关系必定不利于台湾,在这种情况下,期待短期内加速两岸经贸间的互动是很困难的。
  
  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的挑战
  
  自去年六月开始,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市场大幅波动,股价和汇率大幅下跌,其情况以泰国最为严重,逐渐蔓延到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地。金融风暴燃烧到了东北亚的日本、南韩,造成整个东亚经济成长模式的顿挫,影响深远。虽然目前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支援下,采取应变措施,危机没有再继续恶化,但也并未解除;各国的经济发展已深受创伤,外资的撤出更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大受打击。拥有高额外汇存底、低外债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或多或少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侵袭。
  
  金融风暴后,东南亚各国都遭货币的严重贬值、股票下跌、企业破产、银行裁倂、消费遽降、失业大增等不利情势的冲击。一方面,这些国家债台高筑,无力进口;但另一方面,币值剧贬之后又导致其出口能力的转趋强劲,导致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出口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两岸都面临到下列的问题:
  
  一、出口衰退,经济成长向下调整。由于台湾对亚洲出口金额占整个出口总额的半数,东亚各国的进口剧减造成台湾出口的大幅衰退。据台湾财政部资料显示,与去年同期相较,台湾出口减少了百分之六点四。由于人民币与港币坚持不贬值,已逐渐引起中国大陆与香港两地出口的困难。中国大陆的出口市场与产品在结构上和东南亚及南韩相重迭,而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如此之大,当然影响中国大陆的出口竞争力,进而造成中国大陆经济景气衰退。东亚金融风暴所带来东亚诸国景气萧条与进口萎缩,可能延续一段时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出口贸易必更艰困。
  
  二、扩展内需市场却面临外资裹足不前。就吸引外资方面,两岸同时面临吸收外资的困难。特别是中国大陆,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导致外商投资趋缓,外商对中国大陆投资大都采取观望的态度。尽管中国大陆当局积极提出各项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并扩大刺激内需市场,但投资厂商仍明显感受到市场不景气的压力,外资仍游移不前。中国大陆在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七年的引进外资契约额减少。外资的减少,是明显减少资本的内流。
  
  中国大陆去年总体经济成长率是百分之八点八,中国当局表示今年亦维持百分之八的经济成长。但实际上,金融风暴后,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已经有减缓的趋势。就经济结构而言,中国大陆整个是呈现内需不足的现象。因此,中国领导当局正积极规划各项行政方案来刺激其内需市场。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上任时,便以刺激内需市场的成长为当务之急,并宣示将投入大批资金于国内的基础建设,以刺激内需市场的成长。尽管中国积极加强吸引外资,并扩大刺激内需市场,但投资厂商仍因市场不景气的压力,尤其是日本、东南亚,还有台湾的资金都受到东亚金融风暴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或撤资或减少投资,自然加重外商投资的不确定性。另外,中国大陆的法令繁琐,应付多如牛毛的收费相当吃力;加上对外商投资保障协定及金融体制的相关法令不健全等问题,进而影响外商投资,造成国内资金的缺乏,无法有效拓展内需市场。
  
  同样地,台湾也积极扩大内需市场,例如政府积极透过民间集资,以BOT的方式来兴建台湾高速铁路。但在执行上,却同样面临资金筹措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法令往往不是陈旧过时,就是付之阙如,使得台湾首次展开的由民间集资与政府共同合作的大型公共工程投资案,在未来充满变数。
  
  两岸目前都面临了以上相同的经济困境,彼此在对资金的争取上,也产生了互相竞争的态势。因此,期待透过加强彼此的经贸交流,以舒缓各自的经济困境,就显得更加困难。
  
  朱镕基的改革方案成功与否国际关注
  
  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今年三月的上任记者会上进行答覆时,便作出若干政策性的宣示:确定人民币不贬值;保证三年内完成国有企业民营化、三年内完成金融改革、三年内裁减政府机关人数及五项改革,并期望在公元二○四九年时中国成为强大的经济体。这些改革工作是否能成功,不只是台湾,也是整个国际关注的焦点。
  
  朱镕基上台后对目前中国现有的状况进行改革,基本上是期望在市场经济的规模下,转换成某种程度的自由经济,因此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是,在实际改革执行上,却有相当大的困难。
  
  其次,对于行政机构的改革,这是一项基础改革。特别是中央,决定将四十个中央机构缩减至二十九个,需要很大的决心,希望将行政革新推行到地方,尤其是将地方政府任意收费的陋规完全废除。然而,这些费用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预期将造成地方的反弹。行政改革是否能成功,这是值得观察的指标。
  
  再者,中国大陆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足以应付国民经济再进一步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银行基本上只是中央政府调度资金以及补贴国有企业的工具,完全不具备现代化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功能。尤其在金融方面,比如银行放款过度流向投机性的房地产市场及银行呆账规模过大等,可能因此造成中国大陆金融体系崩溃的后果。当中国大陆的经济迅速地朝向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断地向外扩张的时候,银行体系必须作根本的改革,才有可能支撑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然而由于各种政治利益的纠结,中国大陆金融体系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这将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
  
  最后,中国大陆开始对国企进行整顿,一方面改善政府的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国际化之前,强化中国企业的体质。中国大陆为整顿历年来亏损累累的的国营事业,除一千家大型国营企业外,将对三十万家大小型国营企业加以重整。然而,国企的整顿将立即造成大量的下岗工人。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一九九六年已裁员一千二百万名员工,失业率达百分之三;去年下岗工人已达二千万人,失业率为百分之五点五;今年失业率可能再升为百分之七。庞大的失业人口不断再增加,将成为目前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中的一大包袱。失业率的提高将减少百姓的收入,使整体民间消费能力大幅度降低,而明显地减缓经济的成长。更严重的是,失业和下岗造成了种种不安,包括聚众请愿和示威,包围及冲击政企单位等等。失业率的持续增加是否造成不稳定,进而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仍待观察。
  
  人民币的走势牵动全球经济景气
  
  从短期而言,由于中国大陆目前庞大的贸易盈余,外汇涌入且通货膨胀已被控制,人民币在短期之内确实有不贬值的本钱。去年中国大陆贸易顺差达四○三亿美元,今年第一季亦达一○七亿美元;而直接外人投资项目亦有可观顺差,国际收支有巨额盈余。中国大陆平均每人金融资产仍相当少,政府又维持严格外汇管制,国内市场相当广大。靠这些条件,人民币可支撑一年或二年。但如超过此时间,人民币值高估,必然会打击出口竞争力与国内外企业投资意愿,将减缓整体的经济成长。然而,中国大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做法,无可避免地已经在经济上付出了一些代价,这些代价分别是出口衰退、外商投资减少和经济成长率下降。从最近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观察,五月份中国出口值呈现百分之一点五的负成长;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中国付出的代价将愈来愈大,对于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但就长期而言,由于预期中国大陆未来进口将大幅增加,基础建设计划需动用高额的经费;再加上其内部效率不彰的国营企业改革,下岗职工的潜在社会问题等,潜藏着中国快速经济成长的隐忧,都可能成为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压力,届时人民币贬值似乎很难避免。
  
  中国大陆内部的特殊问题,经济改革方案、人民币的走势等都正在发展中,未来发展如何,难以逆料。在如此不确定的状况下,两岸透过更密切的经贸交往,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是对投资者过度乐观的估计。理性的投资者通常都会在情势明朗后,才会有所决定。尽管中国政府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信誓旦旦,但在中国大陆经济仍处于内外交煎的情况下,想要加速两岸的经贸交流,恐怕相当不易。
  
  寻求国际力量决两岸经济问题
  
  以上所述,我们了解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台湾的经济也同时面临发展的困境。很明显地,两岸以各自的力量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短期间看不出这种可能性;然而,两岸若欲透过彼此的交流,互相帮助,更是困难重重,难以成功。寻求国际力量来解决经济困局,似乎是一个可行而且不得不面对的方式。
  
  寻求国际力量解决经济问题,有些方式在国际上早已被使用过,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寻求IMF的贷款支助,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当然,IMF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我们也可以邀请亚太地区的利害相关的当事国如美国、日本、韩国、纽西兰、泰国、印尼等国,来共同商讨解决之道。此外,世界贸易组织WTO,也是另外一种解决的方式。
  
  尤其,中国大陆经济的荣衰,不只影响中国人民的荣祉,也影响亚太地区所有国家,甚至牵涉全球经济景气的变化。以国际力量来解决,也是一种无法逃避的趋势。
  
  在这种引进国际力量的国际架构下,若能顺利处理两岸各自的经济问题,对于两岸面对其它政治、社会问题的信心的建立将有所助益。特别是,自台海飞弹危机之后,两岸关系与经贸活动,便陷入僵局。寻求国际力量解决彼此经济问题的方式,恰巧提供了为两岸近年以来互动陷入僵局解套的好契机。互信的建立是改善目前两岸关系的基石,在没有互信的基础下重启两岸谈判,无论政治性或事务性的议题,都无法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关系。从这个度来看,从国际架构来改善两岸各自的经济困局,从而建立两岸的互信,将不只是具有经济上的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载《中国评论》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号,作者系台湾民进党中央秘书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