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入世后两岸敎育知识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敎育市场化的争论
在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条文中,说明服务贸易原则上应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各有关法规应符合透明化及公平化之要求。然而由于各国服务业发展程度不同,要求齐头式开放各国服务市场恐对一国经济自主权产生重大影响,故GATS将市场开放及国民待遇两原则列为特别承诺,期望透过各国承诺与谈判之方式逐步自由化,承诺表即为会员载明其对各类服务业在市场开放及国民待遇方面之限制或条件。依此原则与精神,两岸加入WTO后,敎育项目是否就是服务业中必须减让的项目,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敎育是维系一国的文化、知识传承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来源,也是创新知识与发展新技术的场所,其超然立场及中立精神更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坚决反对敎育的商品化,不应将敎育列为开放之项目。
另一派的观点则认为,敎育尤其是高等敎育市场自由化已是一种趋势,敎育已经被部分国家或大学当成一种企业在经营;在各国大学不断扩大其敎学范畴幷发展新科技的敎学方法下,过去十年,世界各地到自己国家以外的其他地区去接受敎育的人口成长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同时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以使用者付费的概念来减轻政府在敎育事业的财政负担,并提供消费者可依循自身的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敎育的方式,也成了在自由经济体制下,一个普世的价值。因此敎育商品化的概念,也不是甚么罪恶,相反的却是提升竞争力的好手段。
这两种论点各有支持、各有理想,也均有其背景及思维;然而加入WTO既是在全球化思维中一股难以扺挡的趋势,则如何思考将“敎育”与其他产业一样,思索其如何开放策略及其应变措施,似乎也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
两岸敎育产业要分工合作
持平而论,两岸加入WTO对台湾“敎育知识产业”的冲击远甚于对大陆的冲击,这是因为台湾这几年来急据扩增各级学校的容量,尤其是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敎育知识产业”量的供给远超过需求;加入WTO后必面临“敎育知识产业”市场的开放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而大陆目前确是正值发展期,需求也非常殷切,因此比较没有冲击;尤其是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伴随需要的科技及技术人才,以及因开发大西部所必须提升人民知识水平,这都需要大量的学校设立与进修机制的建立。以此点来看两岸的“敎育知识产业”正如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两岸合流,正双向化、水平化分工。就以“敎育知识产业”而言,高等敎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又远高于初等敎育与中等敎育,然而这部分也是两岸最可以合作的地方。
入世后台湾高等敎育面临的困境
台湾的大学敎育,现已经从寡头式的菁英敎育转化成普及敎育,从经建主导逐渐转化成兼顾敎育的自主性,从就业导向逐渐转化成兼顾消费性需求,幷且从一次性的敎育逐渐转化成兼顾终身敎育。近十年来,台湾大学校院由于政策上引导数量扩充,学校数及学生人数都有快速增长的现象,台湾现有大学院校一百五十七所。虽然台湾高等敎育在学校及人口两方面量的成长极为快速,但是整体敎育经费并没有同步增加,甚至有缩水的态势。大学为了筹措财源纷纷以设置校务基金募款、调高学杂费予以因应,因而有“商业化危机”的感受。
加入WTO后,台湾“敎育知识产业”市场开放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经发会之后,政府对大陆经贸之政策由“戒急用忍”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对大陆学历的承认已势在必行,如此均影响台湾高等敎育的竞争力。台湾大学校长陈维昭就指出“台湾一旦加入WTO,将有私大倒闭”。陈校长的忧虑,正一语道中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敎育的困境。综合而言,台湾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困境约有下列几项:
(一)大学数量过多及学生人数来源逐年减少。近年来,台湾大学数量的急据扩充,促使大学敎育已从菁英敎育转化成一般敎育,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不仅使学生素质降低,更让学校之间的竞争趋向恶性化。不仅如此,台湾由于实施家庭计划的成功,及一般年轻人不愿意多生育,造成学龄人口逐年以四万人递减,供给大于需求已造成一般大学维持营运困难。加入WTO后,面对市场的开放,国外名校必定纷纷来台设立分校,强夺已见紧缩的“敎育知识产业”市场,如此也必定造成台湾各大学营运的危机。若再加上大陆学历的认证,也可能吸引大量台湾学生在同文同种,及较无语言障碍的因素下赴大陆求学,如同其他产业一般,大量地出走。因此供需问题是台湾“敎育知识产业”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 大学敎育国际化程度不足。多年来,台湾的大学虽然维持一定程度的国际交流,但无可讳言,台湾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尚十分浅薄,目前还停留在学术输入的阶段。虽然这几年来台湾的学术水准有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水准并肩齐步仍有一段距离;个中原因虽然很多,但国际化的深度不足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敎授与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佳,学生视读英文书为畏途,许多在大学任敎的本土博士视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发表论文为畏途。大学课程的设计,难以引诱国际学生来台,单靠将授课方式由华语改为英文是不够的,最主要是学术水准以及是否有利的机制吸引外籍学生来台就读。外籍学生的人数常常是评断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一般应占全体学生百分之五至十。以台大为例,目前仅有二百多人,相较于大陆的北京大学的一千多人,明显偏低,与邻近的香港、日本比较也低了许多。
台湾加入WTO后,面临国外来台设分校;台湾的大学另一条脱困的管道就是吸引外籍学生就读,然而国际化程度不足,在这方面的功效必定相差很多,套用商业名词,只有流失商机,却无力开辟市场。
(三) 大学运作机制的僵化。过去台湾的大学敎育,无论质或量的发展,都由政府加以管控。自一九九四年大学法修正以后,基于尊重大学自主原则,政府对于大学的管制逐渐松绑。然而松绑并不等于不管,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对于学校的行政仍具有一定的干涉,例如会计制度的僵硬,以致于经费的运用不具弹性;敎育人员任用条例的限制,对于产学合作的机制,产生不良的影响;大学敎授敎学负荷过重,无法参与产业界实际的研究发展,对于研究能量的释放,有深一层的障碍。此外敎授升等,过分注重纯学术论文的著作,减低敎授从事应用性研究的意愿。有些问题虽已发现,并透过修法解决,然而修法旷时废日,无法应付瞬息万变、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
另一方面,当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大学运作,同时在敎育自由化及“敎育知识产业”市场快速开放的趋势下,台湾明显缺乏替代政府管制的竞争机制。大学评鉴制度未落实,大学内部的运作也不够透明化,社会大众无从了解或参与大学的运作,校园民主又欠缺权责相符的制衡单位,可以说整体大学敎育的环境欠缺品质管控的机制。
台湾敎育知识产业的出路
面对两岸加入WTO的冲击,台湾敎育知识产业与其消极地高唱保护主义,不如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未来竞争愈形激烈的国际环境,台湾的敎育知识产业势须由保守走向创新,由本土意识走向地球村,以建构优质的敎育环境,来促进敎育知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维持应有的竞争优势,而非消极性的抗拒改革,如此纔可面对台湾敎育知识产业特性维持其优势。为此,台湾敎育知识产业的因应之道可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政府谈判中,坚持对敎育应有的基本立场。敎育是维系一国的文化、知识传承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来源,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产业,在市场开放的谈判过程中,政府仍应维持对敎育理念应有的坚持与理想,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发展方向,订定哪些项目是可以开放,哪些项目必须保护。
(二)建立新的敎育理念。大学敎育因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虽满足了社会部分需求,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动,宜以新的思考模式,采纳新的管理机制,建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新的大学文化,以确实发挥大学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大学敎育之首要目标在于人才培育,故未来大学秉持着“全人敎育”的信念,融汇敎育理念,从“超越”、“实践”的度培养学生安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多元”、“智慧”的面向启发学生立命的根本信念及完整人格。面对未来国内外变迁之趋势,笔者提出敎育理念之应用如(表一)。
“全人敎育”的信念及“超越”、“实践”、“多元”、“智慧”、敎育理念的落实,以及敎学品保系统之建立。笔者所规划之全人敎育,兼顾专业敎育与通识敎育,并依据大学生人格发展之不同阶段,给予不同需求之辅导,以期培育出在专业方面具备专业理论与实务之基本能力,在生活及人格方面具有民主、法治、服务、沟通、和睦、领导能力之学子。如此以崭新的敎育理念来提升竞争力,重新找回学子对台湾高等敎育的信心。
(三)以策略联盟化解自由化冲击。面对加入WTO后国外名校可能来台设校的问题,化解之道主要有二:加强大学敎育国际化,及与国外名校策略联盟。就加强大学敎育国际化而言,一所大学要吸引外国留学生,最重要的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学术水准,并拥有自已的特色,在敎学上也必须规划更多以英语为主的敎学课程;不过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制订相关策略,以吸引优秀人才来台就读,才能落实台湾高等敎育的国际化。以日本为例,为吸引外籍学生,提供优厚奬学金,于二○○○年竟能吸引十万名外籍学生至日本留学;以此来看,台湾若能仿效,也必能吸引大量的外籍学生。
除此之外,与国外名校策略联盟,也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当国外名校来台设校时,必然会面临环境适应的问题,如果有国内学校与其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则必能利用国内现有学校的校园、设备,并配合国外名校的师资与制度,如此必能相辅相成,利润共享,创造双赢。
(四)以全球化思维完成大陆“敎育知识产业”布局。大陆近几年来倾全国之力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最大且最具潜力的市场,未来更有可能主导东亚区域经济整合,成为继欧盟之后具备与北美共同市场相抗衡之经济体,因此世界重量级企业莫不争先进入以取得先机。过去外商是以“全球思考、当地行动”经营中国市场,现在则反向思考,即是“中国思考、全球行动”,因此麦肯锡顾问戴乔治指出目前现代化过程的中国,是数位外商的大商机;而事实上,潜在的庞大消费力将吸纳全球产品,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投资重点。同理,“敎育知识产业”在大陆与其他产业一样具有庞大的商机,台湾高等敎育自不能自外于这庞大的市场,因此至大陆开班设校,是完成大陆“敎育知识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最近台湾许多大学如台大、交大、元智、中原……等校已经磨拳擦掌待政府法令松绑即将赴大陆设校开班,即是看中庞大市场。尤其大陆蓬勃的经济发展,所需大量的技术管理人才,以及众多台商的在职进修,都是台湾高等敎育无法抗拒的庞大商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敎育知识产业”市场将是以传统业为主的台商投资后的另一项大陆热,我们也更期待透过“敎育知识产业”市场的开发,让两岸之间的人才培育更加交流,共创两岸双赢。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谁能够掌握知识,便能拥有坚强竞争力进而创造财富。而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型经济活动需要相当专业的从业人员,因此人才的培育至为重要;而人才的培育靠敎育,因此敎育的好坏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加入WTO后,两岸“敎育知识产业”如何携手合作,作为两岸经济产业及国家发展的后盾,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两岸政府应认清此一形势,抛开不必要意识型态的对立,松绑法规,鼓励交流、协商合作,让两岸能携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共创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光荣的合作模式。
(原载《中国评论》二○○二年一月号,作者系台湾清云技术学院副校长兼敎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