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推动两岸经济融合的宏观思考



  第二章两岸入世:推动经济大整合开展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已经有十余年历史了,过去的十余年使我们认识到,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最有效和重要的途径。我相信,两岸经济加速融合,将对国家和平统一进程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开展两岸经贸合作意义非凡
  
  今天,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都与十年前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台湾首次经历了“政党轮替”,使原本曲折的两岸关系更加充满了变数;民进党当局否定“九二共识”,反对“一中”原则,致使“两会”来往中断,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与此相反,民间的经济来往仍然十分热络,并随着两岸相继加入WTO组织,这种增长势头愈发不可阻挡。政治和经济的明显反差,充分表明瞭开展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
  
  两岸经济合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战略部署中的一部分;是有效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最重要的途径。两岸经济融合会扩大两岸民意交集面,从而起到遏制“台独”的重要作用。
  
  经济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可以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十多年来,两岸的工商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民间交流一直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交流活动始终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并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
  
  截至到二○○○年,两岸贸易总额超过二千亿美元,实际投资近三百亿美元(据台湾估计超过七百亿);来往于两岸之间和长期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台商员工和家属越来越多,表明中国大陆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大陆出口的电子产品中百分之七十二是台湾企业所生产,国际跨国公司、大企业的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正在向中国大陆集中,这中间,台资企业是重要的媒介。另外,跨国公司驻中国“首代”绝大多数来自于台湾,他们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天然媒介,他们充当着两岸友好使者的色,推进中国大陆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这一切,都已成为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对加速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对发展地方经济,贡献良多。从近年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趋势,也是中国大陆逐步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反映。台湾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为全世界作“代工”是其主要特色和专长,这种状况正逐步被中国大陆取代。目前,在广东的珠江三洲和上海、江、浙的长江三洲都已成为台资企业的密集地区;尤其是以IT、IC和软件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群聚区域正日益形成和发展,设计、生产、销售环境日益改善,竞争日益提高。
  
  走出误区增强信心
  
  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尤其是民进党上台之后,有一些人士对于经济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不屑一顾,甚至感到不耐烦,这显然是错误的。
  
  有些人说,大陆对台商这么多照顾,为甚么台湾选举结果还是“台独”分子上台?看来,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意义不大。对此,笔者有几点看法:
  
  首先,民进党上台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长期以来台湾民众受到日本殖民统治和国民党统治的压制,争取“出头天”的思想在台湾本土人中根深蒂固。这些年来国民党的腐败,例如黑金政治令台湾民众深恶痛绝。民进党利用民众的情緖,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夺得了政权。而这部分民众,既不了解如果被“台独”利用会给台湾带来甚么样的严重后果,又不清楚两岸统一能给他们带来甚么样的好处。也正是这部分民众,与我们目前的联系仍十分缺乏。台湾媒体评论,去年底县市长选举中“蓝军”收复了除台北县之外的桃源、台中、新竹、基隆等北部县市,形成“蓝、绿两军”南北对峙。这是经济、社会落差的反映,由此可看出端倪。
  
  其次,两岸经济交往给台湾带来的好处,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让大多数台湾人民感受到。这就是潜移默化。“化”就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化”就是经济上相互的完全融合;“化”就是思想感情上的互信和完全理解。这样人心才能一致,人心才有可能稳固,台湾人民才能真正从感情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员,这就是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本质所在。现在离这一目标还有差距。
  
  其三,为台商服务是对自己同胞的关心、爱护,和“以经要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人以为对台商“照顾”,就觉得台商应该给予“回报”,在政治上要作姿态,说些支持大陆之类的话或在行动上有所表示,这是“以经要政”,是我们不赞成的,也是幼稚可笑的想法。对待“统独”这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决不是谁做了一、两件有关两岸的事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人说了一、两句好话就可相信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提出“三通”已有二十多年了,到今天才看到点曙光。这说明要多方面条件趋于成熟才有可能,“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其四,“量变到质变”是大家熟知的道理,虽然两岸经济关系看起来已很密切,但根据我们研究测算结果,两岸经济的融合度目前还比较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仍在台湾自己定的警戒线之内,投资的状况概括起来是单向、间接、不平衡、有局限性,还谈不上紧密的融合,两岸经济关系还比较脆弱,所以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香港的例子来看,香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逐渐与内地之间形成紧密而比较融合的经济关系,并对最终实现顺利回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真正和台湾开始打交道才不过十多年时间,中间出现了一些反覆和曲折,何足道哉!而事实上,解决台湾问题远比香港回归要复杂得多,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更多地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策略,解决台湾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南部民情与民进党
  
  有人认为,台商投资大陆增加了台湾的失业,尤其是南部的失业更为严重,所以,南部支持民进党的人多,也就是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反而于和平统一不利。笔者则认为,首先要分析台湾失业人数增加的原因:台湾南部产业,如拆船及其下游机械五金业、纺织业、养殖及加工业等,由于产业层次低,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营困难,倒闭或外迁在所难免;但南部人并非活不下去,他们大多有购房的习惯,民进党上台后,要求银行利用新债换利息很高的旧债,并大幅度降低新债贷款利息,使相当多的南部人从中得到实惠。
  
  其次,民进党通过文宣,把上台后搞不好台湾经济的责任都推到国民党头上。一种论调是国民党留下烂摊子,要慢慢收拾,要给阿扁时间;一种论调是国民党捣乱、拖后腿,改革不下去,要给阿扁机会等,给南部人以误导。
  
  其三,有些南部人不了解,企业如果不外迁,则在岛内可能会同归于尽;更由于部分南部人不愿或拒绝与大陆来往,对大陆抱有成见。因此,应该请南部农民走出去多和大陆相互交流,了解大陆的各项对台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改变观念。笔者相信,当“三通”之后,以及陆资入岛都会增加台湾民众的就业机会。
  
  也有人说,台商从大陆赚走了那么多钱,仅大陆贸易逆差就等于台湾的外汇储备,大陆不是吃亏了吗?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士大部分是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真的有误解。其实,所有的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进行下去,一定是互利的,我们和台湾如此,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如此。我们花了十五年的时间艰苦谈判,才进了WTO组织,为的就是争取扩大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平等贸易的机会,加强与世界经济更加密切的关系。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封闭等于自杀,为甚么我们偏要在对台经济关系上有此担心呢?更何况,台湾是自己国家的一个地区,两岸是内部的经济往来,要通过它促进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
  
  也可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会说,没有必要对台商实行照顾。其实我们目前对台商实行的政策是比照外商的优惠政策提出的,也就是说台商能享受到的外商基本上都有。只有一点例外,即考虑到台商受台湾当局的各种限制,到大陆来投资比较晚,所以制定了“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在某些项目的准入上给予照顾。总体上说,台商与外商包括港、澳同胞来投资相比,台商所处的环境最不利;如在融资条件上,虽然大陆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台商基本上处于无援之地。因此可以说,台商与外商比,他们在大陆处于不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作为自己的同胞,我们完全应该对他们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与时俱进开创两岸经济关系新局面
  
  一、推动建立“企业对企业”之间正常、广泛而有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本来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常运作机制,但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和大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双方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和公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尚需探索一种可行的合作机制。为此,大陆可召集台湾相关企业与大陆企业研讨或洽谈合作;或主动直接约见台湾一些企业,听取他们的投资计划和考虑,给予谘询和帮助,落实其投资计划;或选择某一行业推动两岸企业之间的交流,甚至进行股权转让和承包、租赁经营等活动。
  
  二、推动两岸协会和行业合作网络的形成。“协会对协会”和“行业对行业”的协商与合作,在当前以民间为主的两岸经济关系中,应把政、经有所区隔;形成这种区隔的策略可考虑采取各自授权的方式,以此增大“协会对协会”、“行业对行业”的切实可行性和效果。
  
  三、由政府主导规划台资与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目前在大陆的台资大多有他们自己的产业群,与国际跨国公司形成产业分工链,而与大陆的企业没有太多的关联;这种情况使台资(潜在)游动性很大,不利于在大陆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对大陆台资情况调研,在了解和掌握台资的产能、技术、市场和研发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引导大陆企业与台资企业形成产业链上的配合,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实现两岸产业的融合。
  
  四、在宪法基础上,以法规形式,对在大陆经营三年以上的台资企业给予大陆民营企业的身份,发给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及其家属居民证,并可考虑他们参与投资所在地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五、以土地吸引台湾农民到大陆来经营。农民是台湾加入WTO后受冲击和影响较大的社会群体,如何帮助台湾农民,做好两岸农业合作的工作,对两岸经济“双赢”有重要意义。针对台湾农业现状,可考虑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以现有的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某些农民较少的农场为基础,建立某种形式的台湾农业生产特区,让台湾农民享受与大陆农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自己经营,自我管理,照常纳税,形成台湾农业生产向大陆发展的态势,对大陆发展外向型农业也不无好处。在吸引台湾农民的工作中,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如何吸取台湾农会组织的有效功能与大陆的实际结合,探讨帮助台湾农民在生产技术、销售、融资等方面的合作模式;二是协调好当地农民与台湾农民可能的利益冲突问题,否则,台湾农民即使过来,也会遇到种种困难。
  
  总之,我认为,只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能在既不违反WTO规则和精神、又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下,积极而非被动地认真研究,提出能够大幅度推动两岸经济关系 
  
  发展的一系列具有创见而又可行的措施,切实建立起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以造福于两岸民众,并最终促进国家的和平统一。
  
  (原载《中国评论》二○○二年四月号,作者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敎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