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偏离WTO原则的两岸经贸关系
两岸入会后台湾之门关得更紧
像农产品和技术对大陆的输出,台湾则反而趋严,以加强对先进农业项目、技术和优良品种等输出大陆的管制。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台湾经济部举行的产官学小组会议上决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农产品赴大陆投资将出现重大改变,会采取比过去更为审慎保守的态度,原列“禁止类”产品从十三项大幅提高到四百三十六项,过去原属“准许类”的七十五项产品改列为“禁止类”。
今年一月十六日,虽然台湾行政院宣布开放九百零一项大陆农产品入台,加上先前开放的四百七十五项,从今年二月十五日开始,共有一千三百七十六项大陆农产品可以开放入台。但是,这些农产品还是要由第三地中转才能运到台湾。不但如此,台湾农委会国际合作处长王明表示,由于大陆是许多动植物疫区,因此开放类的农产品大约有一半暂时无法入台。而且,台湾对大陆开放的农产品,都是鲍鱼、海参、鱼翅等贵价品,像花生、红豆等常用农产品就不开放。
大陆产品经第三地方可入台违反了WTO原则
台湾财政部关税总局目前明确表示,在两岸未来正式展开协商谈判,或进行双边贸易谘商前,有关两岸贸易的进行,仍将暂时维持目前的间接贸易形态。今年一月十六日台湾最新公布开放的大陆农工产品中,农产品开放一千三百七十六项,在工业产品中开放六千三百八十一项,开放率达七成三。但是,在加入WTO后,上述准许输入的大陆货品,除境外航运中心货物外,限以间接方式进口;至于被列入禁止类的货品,海关仍将把关不准通关进口。因此,虽然台湾方面表示,将修正发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贸易许可办法”,未来两岸贸易将由此转为“直接贸易”,不过,在两岸没有直接三通的情况下,两岸的“直接贸易”仍然与现在一样,要经过第三地转运。
继续限制陆资和陆资人员来台
根据台湾在入会时的承诺,台湾除非与中国大陆达成协议,在例外清单中有所保留,否则台湾应按有关规定要求,对大陆的服务及服务供应者给予“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但是,在两岸入会后,台湾没有按规定开放大陆资金来台,台湾的陆委会与经济部负责官员只是在去年底多次表示,考虑让大陆资金到台湾来投资房地产业。今年一月十六日,台湾在最新一波的宣布中,决定开放大陆来台投资“观光及旅游服务业”。但是,这些所谓服务业开放的项目,像在旅游业方面,只是开放观光旅馆、一般旅馆,连旅行社还不在开放之列。此外,台湾限制陆资和大陆人民来台的法规至今仍未进行修改,所以开放两岸双向投资至今仍是一句空话。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台湾陆委会主委蔡英文表示,第一波开放陆资来台的项目,台湾正在逐项检讨。在经济上具有垄断性,有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敏感性,或对岛内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可能造成影响的,政府会比较小心处理。换言之,台湾的大部分行业都不会对大陆资金开放。陆委会的这个限制陆资入台思路是来源于九九年陈水扁竞选中心颁布的“跨世纪中国政策白皮书”。
该份民进党政策文件指出,应限制大陆在台投资范围,主要是五大方面:一是禁止大陆资金介入与台湾国防有关的领域;二是禁止介入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电力、铁路等基础建设行业;三是对台湾社会取向会形成影响的行业,如经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行业;四是在台湾产业结构中具有关键领先功能的行业,如电子行业;五是容易影响经济秩序的产业,如金融业、证券业等。这些设想随着民进党的执政而得到实施。
两岸经贸交流“假开放,真限制”
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行政院加开院会通过了“开放大陆地区人民来台观光推动方案”。根据这项推动方案,开放类别共分三类:第一类是指经香港、澳门来台观光的大陆人民;第二类是指赴国外旅游或商务考察转来台湾地区观光的大陆地区人民;第三类是赴国外留学或旅居国外取得当地永久居留权的大陆地区人民。目前试办的只是第三类。从元旦开始试办,第三类人可以团进团出,每次到台湾观光不得超过十天。这第三类人,实质上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陆民众了。而且,在头一个月,并没有这类人报名要来台湾观光。
今年一月十六日,台湾宣布到台湾投资的大陆人士可以申请在台定居或商务签证。但是,台湾要求在这方面要与大陆共同谈出包括配额在内的管理架构。在相关法律的修改并没有完成、没有真正开放大陆投资入台之时,大谈所谓大陆商人到台定居、开放大陆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台工作,这不是建“空中楼阁”吗?
建立对大陆经贸防御网违反WTO原则
在台湾加入世贸之后的第二天,蔡英文即对外表示,为避免大陆物品干扰台湾市场,未来台湾将加强两岸经贸的防御机制。蔡英文透露,这套防御机制可授权主管机关必要时可限制部分大陆商品进口,这项机制将在一月十五日完成建立作业。她表示,台湾将采用反倾销税、一般性防卫条款、农产品特别防卫措施、平衡税及大陆商品特别防卫机制等,管制两岸经贸交流。
台湾在策略上选择将大陆排除适用,这并没有违反WTO相关规定。但是,台湾要对大陆采取排除适用条款,必须在WTO部长会议通过同意加入的决策之前通知部长会议,而台湾并没有这样做。因此,在两岸入会之后,台湾不应该再对大陆采用排除适用条款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
其次,除非证明大陆产品对台湾造成倾销或对台湾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否则现行的对大陆货物采取限制性的“负面表列”做法,与WTO自由贸易的精神完全不符。
以WTO管道代替两岸两会管道
WTO所代表的意义,就是自由与公平的贸易关系,破除关税壁垒与贸易障碍。但是,台湾领导人却不是这样理解的。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台湾陈水扁总统在台中竞选时对台下的民众说:“我要带领你们进入WTO,进入WTO,回到联合国。”他认为,加入WTO就是让台湾回到“经济联合国”;就是为台湾争取到一个新的“国际生存空间”。台湾在处理入会后的两岸经贸关系时,充满了政治上的考虑和诱因。
去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华盛顿,蔡英文在与美方官员的对话中表示,WTO可以是一个两岸对话的管道,而她也相信,借由加入WTO展开两岸的对话,对两岸关系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台湾在挑选派出任WTO代表的人选时,外交系统和陆委会的人选成为高层挑选的首选对象。这表明,台湾当局有意藉助WTO的管道,来拓展台湾的外交空间,以及用此来替代两岸两会的协商管道,而将两岸交流纳入WTO的架构之下。台湾当局想借入世把两岸问题拿到世贸架构下来谈,这实际上是另一种类的“两国论”,大陆根本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不会允许台湾以多边规则来约束双边的关系。
区隔台湾当局与人民在两岸入会后的不同需求
对台政府而言,入会后借此登上国际舞台的政治冲动大于对开展两岸经贸的期盼;而台湾老百姓则希望利用开放,买到多一些便宜的物品;台湾商人则是希望通过大陆市场开放和台湾市场开放,多一些商机。
对台湾的“小三通”,大陆应以金马地区等民众的利益为重,让金马地区民众与大陆交流的愿望和得到实惠的期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可以考虑以“有序组团、计划安排”的方式,考虑安排定期航班,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开放大陆观光客到金门旅游。同时可安排部分大陆产品到金马等地展销,逐步扩展两地经贸交流和人员交流。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拉迪认为:“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台湾应顺势而为,不要想去与大陆搏斗,应该找寻双赢的合作利益。目前台湾政府认为资金只有一套,如果在大陆投资就无法在台湾投资,其实资金的来源向是不固定、多元的,台湾政府应该让资金自由化。虽然世贸组织规范中没有资金的规范,但是没有国家有这样的限制,即使台湾商人经由维京群岛等第三地前往大陆投资,这有利于第三地,台湾政府应该让资金的流动自由。”见台湾《联合报》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台湾当局应当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利用两岸加入世贸的有利时机,扩大两岸的经贸交流,实现两岸三通,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下,实现两岸中国人的双赢。
(原载《中国评论》二○○二年三月号,作者系香港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