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赫赫有名的广东石门中学是谁提议创办的?黄咏雩。1902年出生的南海盐步横江村人黄咏雩,集商人、诗词人、教育家于一身,“商业救国、教育兴邦”是其一生的理想,他的诗词名扬岭南,创办的学校福荫后世,南海人对黄咏雩的评价是“文着南粤、德养后人”。
小村轶闻
11月下旬,冬日的阳光照在南海大沥横江小学的操场上。1929年,27岁的黄咏雩在家乡横江创办了这所小学。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春华秋实,岁岁有新人,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至今,横江小学已有83个年头了,是南海最著名的小学之一。
在学校旧操场的一角,黄咏雩的石像静静的伫立在那里。雕塑是黄咏雩的长孙黄中如亲自设计的,雕像额头饱满、身形清瘦,一袭长衫,满腹书卷气。
南海大沥地处广佛之间,自古便是商业走廊。黄咏雩的父亲黄显芝便是当时广州有名的米商,曾被廖仲恺称为“爱国殷商”。
横江社区书记黄敏力说,黄咏雩就出生在横江村。沧海桑田,横江村现在已经城市化了,清末民初的岭南田园风光难觅踪影。我想去探访黄咏雩的故居,但是故居不知何时被拆除。黄敏力惋惜地说,如果保留下来,将是横江人珍贵的精神遗产。
坐在黄咏雩捐建的横江图书馆门前,黄咏雩第五子、今年77岁的黄福五向记者回忆了父亲当年的“威水史”。“父亲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幷且一诺千金,因此自19岁继承祖业经营米业后,在商界颇受信任与尊重,1928年,他任广州米糠发行同业公会主席,1929年递升为广州总商会委员,成为广东商界翘楚。”
少年事业有成的黄咏雩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爱国的思想。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侵上海,十九路军英勇抗日,全国掀起抗日热潮,1月31日广东商界成立“广东救国筹款委员会”,黄咏雩被推举为常委兼主席。他发动全省商会,筹集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支持十九路军抗日,并准备亲率慰问团赴上海劳军。
南粤词人
身居乱世的黄咏雩,尽管在商业上少年得志,但其“商业救国”却为当局所不容。1935年后,他辞去商界的一切公职,“且与移沧海,作我杯盘,斟酌无穷世事,今古几悲欢。”带着商界不得志的遗憾,黄咏雩在诗词创作上开辟了他的另一片天地。
“父亲自小就喜欢读书,过目不忘。儿时便能仿诗作,少年即显露出诗才,在诗界前辈中广受赞许。”黄咏雩五子黄福五介绍说,“‘东风吹緑眼前迷,杂树群莺又满蹊。积雨暗滋新草蔓,乱云长压众山低。芳园花气迷蜂聚,落日檐牙饿雀啼。晴影瞒人春狡狯, 朅来笠屐好相携。’这首《春望》是父亲14岁时创作的七律诗,虽然在同年的多首诗作中也不算是代表作,但在小诗人的笔下,晚春的植物和动物都充满生机。”
由于诗才出众,黄咏雩曾被誉为“南海诗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以诗文着称于南粤文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媒体,更是以“白玉楼中一诗魂”长文纪念黄咏雩。不过,黄咏雩在世期间,有关他的诗文作品,面世的却并不多。黄福五回忆道,父亲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但大多数诗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由于父亲的富商出身,在那个‘极左思潮’的年代,他的诗文创作不仅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在文革期间,其心血之作《天蠁楼诗词》更是险遭破坏。”
《天蠁楼诗词》凝聚了黄咏雩的毕生心血,包括《芋园诗稿》十卷,《天蠁词》四卷和《燕歌集》四卷。晚年,他请诗友手抄了三套稿本,分别藏于朋友家,并辗转藏书八载,才躲过了“破四旧”的浩劫。“1975年父亲去世以后,父亲的诗文稿才陆续被送回来。”黄福五表示,“根据父亲遗愿,我在1995年从原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后返聘后,一边工作一边整理《天蠁楼诗词》,两年后在学校的印刷厂里印出来。”
黄福五表示,虽然当时印的《天蠁楼诗词》并没有书号,诗词文章却得到了认可和赞赏。诗人胡熊锷在评价《芋园诗稿》时表示:“置之八代诗中,允无愧色。”而后,广州市政协组织有关部门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并于1999年出版了《天蠁楼诗文集》,是黄咏雩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撰写的《芋园诗稿》十四卷1294首,《天蠁词》四卷192首和《芋园文存》28篇。其中,其词作品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创作的数量上,都无愧于近现代词人佼佼者的赞誉。黄福五介绍说:“《天蠁词》192首,父亲共用了87种词牌。”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古文学家黄汉清在为《天蠁词》作注、释、评后欣然写下《词海之珠——天蠁词》一文,他深有感触地评述:“《天蠁词》作者的文史功底令人敬佩,他对经史子集之言,儒、佛、道之理,传说之神话及诸多名物典故,信手拈来,巧妙构句,表达精辟。国学根基如此深厚之人,恐怕于今不多矣!”
晚年的黄咏雩曾慨然感叹:“吾之心血,恐待百年后,方能为世人赏识矣!”这不仅是对其作品未为世人所认识而慨叹,更是对人生怀才不遇的慨叹。明年是黄咏雩先生诞辰110周年,目前,由广西师范大学黄汉清教授注释,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原广州市政协首席副秘书长何邦泰审定的《燕歌集》正在整理中,将于明年出版。《燕歌集》四卷是《芋园诗稿》十卷之后的专辑,也是《芋园诗稿》的精髓。
大沥镇横江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敏力表示,“横江大多数人只知道黄咏雩是横江小学的创建者。其实,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词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而他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成就,虽说主要在广州产生,但在南海亦有相当的分量。他对古籍的修辑出版历经数年,主要工作都是在横江进行的。”
育人贤达
黄咏雩不仅文化造诣深厚,他还力图以“教育兴邦”。
11月26日,南海横江小学莺歌燕舞,彩旗飘飘,新建的教学楼高高耸立着,偌大的操场上,600桌宴席依次摆开,各届校友共6000多人欢聚一堂,共庆建校83周年。作为横江小学的创办人,黄咏雩的五子黄福五和八子黄福仁被邀请参加了校庆庆典活动。
“1929年学校刚创办时,面积并没有这么大,但那时在横江乡能有一所自己的小学,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横江小学掌舵18年的老校长肖树坚告诉记者,“在1928年南海县政府提出‘一乡一校’办学目标的第二年,时任横江乡乡事委员会主席的黄咏雩就在自己家乡带头办学,联袂罗焕文、黄竹鸣、罗振垣、简丽泉四人,创建横江小学,此后直至1950年,除了1938年佛山沦陷,黄公举家迁往香港这几年,黄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任校长。”肖树坚表示,尽管黄咏雩自己是读私塾成才,但他所兴办的学校里,却是在传统教育中吸收了西方教育模式,课程内容包括语文、数学、音乐、历史等以及儒家思想和三民主义。
黄咏雩五子黄福五曾在1943-1945年期间在横江小学念书。他回忆道,尽管这期间西南联大毕业的大哥黄福增,在父亲的安排下在此担任校长,但父亲却会准时出现在每周一早上的周会上,站在大榕树下的父亲与学生们一起背诵校训“诚智仁勇”,并勉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1930年,黄咏雩还为家乡捐建了横江图书馆。当年的横江图书馆是一座二层的建筑物,红墙緑瓦,设计优美。图书馆建成后,他又捐赠了王云五着的《万有文库丛书》一套和自己的部分藏书。如今,横江小学已非原来的面貌,两层楼的横江图书馆也只剩下原来的一层,不过依然红墙緑瓦,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中分外抢眼。
除了横江小学,1933年,黄咏雩和南海晒莨行业的陈李珏、汤少泉、何天裳等人,出钱出力创办了石门中学。如今的石门中学是广东最知名的中学之一,享誉岭南。
黄咏雩不仅热衷于创办小学和中学,1933年,他在任广东省商会联合会主席期间还亲自主持创建广州商科学校,为培养广州市商业管理人才建立了摇篮。1947年,他被任命为广州爱育善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不受薪,全权管理爱育善堂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几经曲折创办了八间平民小学,这些小学面对劳苦大众,收费低廉,为平民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建国后这八间平民小学都转为公办学校。1929年-1949年,先后在南海、广州两地创建学校11所,还资助了多间大学。
黄咏雩一生有8个孩子。在黄福五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开明的严父,是非分明,对子女的志向选择没有限定,但却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作为的好人。
传承文脉
除了个人造诣和热心教育之外,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黄咏雩亦做出了不小贡献,古籍修编、文物鉴藏等方面成绩斐然。
虽然父亲黄显芝曾是广州殷商,自己也曾是广州商界翘楚,但黄咏雩在广州却没有自己的房产。“我们当时在广州文昌北路的住处,都是租来的房子。”黄福五回忆道。
黄咏雩虽是富商,但家里并不富裕,原来,他把储蓄都用来收藏文物。
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黄公举家逃难到香港,一家十口全靠黄公独力维持。在香港他又无固定职业,时间一长,生活十分拮据。有朋友劝他卖文物聊以糊口,他婉言谢絶,宁可变卖浮财,节衣缩食也不变卖文物。
此外,黄咏雩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主编了《芋园丛书》,为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小贡献。这套现藏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属国家级珍贵文献的丛书,是集《碧琳琅馆丛书》版与《翠琅玕馆丛书》版经增补修订后的合体。《碧琳琅馆丛书》原是巴陵方柳桥先生在广东当官时刻制的版本,未见在社会上流传,至黄公收藏时版片已多废蚀。《冯氏翠琅玕馆丛书》是他姨丈黄秩南转赠给他的,两套藏书的版本及版片数以万计,原都藏于横江浩然黄公祠和横江图书馆内。
据黄福五介绍,这套丛书共有200余册,是黄咏雩历经数年,往返于广州和横江之间精心整理、逐页校阅而成。此书收集了唐、宋、元、明、清,及今人的珍贵著述一百三十余种,分经、史、子、集四部。内容涉及诗经、易经、尚书、南唐书等解注与研究专论,及两汉、两宋的文史著述,兼有古代医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内容,可谓内容荟萃、琳琅满目。
黄咏雩简介
黄咏雩(1902年-1975年),广东南海盐步横江村人。爱国殷商黄显芝之子,一生亦商亦文。1928年任广州米糠发行同业公会主席,1929年晋升为广州总商会委员,而立之年即为广东商界翘楚。但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却在诗词创作方面,曾因诗才出众而得“南海诗人”的美誉。其作品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创作的数量上,都无愧于近现代词人佼佼者的赞誉,遗留下来的有《芋园诗稿》十四卷1294首,《天蠁词》四卷192首和《芋园文存》28篇。同时,他也是一位热心教育的社会活动家,1929年—1949年,先后在南海、广州两地创建学校11所,除在家乡横江创办横江小学幷亲任校长,他还是创建石门中学的始发端者。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他亦做出了不小贡献,古籍修编、文物鉴藏等方面成绩斐然。
(作者:文/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