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论复合型国际格局问题


  本文为已经出版的《国际格局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中的一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上的国际格局在结构上是单一型的,不是多极格局,就是两极格局,二者必居其一而不可能重迭并存。单一型多极格局是指多个力量中心之间构成的国际关系结构,它的基本特点是力量中心的分散化,有的多极格局层次和成员数量较多些,有的则较少些,但都排列整齐、结构单一。例如,19世纪初期欧洲的多极格局(欧洲均势)是由奥地利、法国、英国、普鲁士和俄国五极均匀构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由奥地利、法国、英国、普鲁士、西班牙、俄国、葡萄牙和瑞典这八个公认的强国组成的)。20世纪初,多极格局是由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义大利、俄国和奥地利八个大国比较均衡地构成的;而到二战爆发前,多极格局变成了七个强国形成的结构,即美国、苏联、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义大利。单一型两极格局是指两个主要力量中心所构成的国际关系结构,它的基本特点是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集中化倾向。两极格局的两个典型分别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即分别是一战前的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之间,二战前的反法西斯阵营和轴心国集团之间所形成的结构性关系。它们的主要构成单位是两大军事集团体系或同盟体系,而不是两个主要大国。在演变方向上,单一型国际格局是从多极格局走向两极格局,经过结构性配置的耗散和力量逐渐集中于两极方向的过程,从而形成壁垒分明和严重对峙的两个方面;这也就是国际权力和力量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的过程。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是国际权力和力量从集中化走向分散化的过程,它从两个力量中心发展为多个力量中心。而在理论假证上,从多极格局走向两极格局、再走向假想中的单极格局的过程则应该是从国际权力和力量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再走向垄断化的过程;它也肯定是国际关系从民主化走向集中化、再走向独裁化的过程。单极格局的基本特点是国际专制主义,最终会导向世界帝国(除存在过地区性的帝国体系之外,单极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出现过)。因此,历史上的单一型国际格局的主要特征是线性的和平面的。
  
  在国际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过渡型态的问题。国际格局的历史演变基本存在过两种具有稳定结构的格局形态,即多极格局和两极格局;但在其间相互演变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三种过渡性的形态,即多极化、两极化和单极化。由于在过去国际格局基本是单一型的,不是多极格局就是两极格局;由于在这两种国际格局之间一般是从多极格局演变到两极格局,所以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也是单一型的,一般是从完整的多极格局演变到完整的两极格局;祇不过其间会有一个两极化的过渡时期,但因非常短暂而不足以单独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形态。而且恰恰由于是从多极格局走向两极格局(正向),两极化过程祇是多极格局走向终结的仲介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前奏,因而不能说它与走向解体的多极格局构成了复合型的国际格局。
  
  但是,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所发生的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历史性的变化,是国际格局开始从以往的单一型形态转向了复合型形态。在国际格局演变过程中,由于具有稳定结构的格局形态与过渡型的形态有可能出现交叉重迭,所以国际格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复合型的和多层次的;其中过渡型态结构存在的时间拉长,形成了单独的关系序列。复合型国际格局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立体的、重迭的,在演变方式上也是动态变化的。这特别需要我们不能再把国际格局放在单一型的框架里加以认识,而需要把它们放在复合型的框架里加以认识;如果仍以单一型框架看待战后国际格局,就容易产生单向的、片面的和不深刻的看法。因为它会使人们产生在国际格局演变过程中非此即彼的单一结构形态的认识,从而无法辩证地、全面地弄清国际关系的真实结构。
  
  复合型国际格局的出现和演变是有其特殊深刻历史原因的,这主要在于:第一,国际格局历史演变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了国际格局结构配置的变化。战后,国际格局在结构上的新变化,就是两极格局首先出现,然而才有多极化的发展及其向多极格局的演进。这就改变了历史上多次存在的而且几成定律的由多极格局向两极格局的演变方向及其先例。两极格局首先成为当代国际格局演变的起点,然后出现了从完整的两极格局最终走向完整的多极格局的过程。而且恰恰是由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与多极格局走向两极格局正好逆向),在两极格局之下,就潜存着一个多极化的完整过渡形态,它始终推动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但这一过渡形态并不意味着已经完成从两极格局到多极格局的完整转换,而祇是在两极格局记忆体在着一个新的多极化结构。同时,恰恰是由于两极格局在后冷战时期先行解体,反而出现了单极化的过程,在新的过渡时期形成了单极化与多极化并存的复合型形态(但也有两极化因素)。①这使得国际格局的结构性配置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层次,而不是一个层次。至此,可以说正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这样的转换方向(而非从多极格局向两极格局那样的转换方向),造成了国际格局复合型的基本特征。而且,当代国际格局不仅改变了单一型的特征,具备了复合型的特征,而且其演变方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际格局的根本转换也是复合型的。
  
  第二,两极格局及其演变本身就是十分特殊的,它的终局方向不是全面战争(全面战争是与总体和平相对而言的概念,最高形式是世界大战),在不能导致全面战争的情况下,两极格局必然要发生自身的变化。而事实上恰恰是它所带来的总体和平(总体和平即没有全面战争,但有局部战争的和平状态)使它自身逐渐发生了异化,它的存在史无前例地隐含着多极化及多极格局的演变因素,这就使得国际格局存在着双重多层的因素,国际格局的结构层次开始增多。二战结束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构建的两极格局,是一个比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极格局更典型、但也复杂的两极格局。即完整的两极格局与不甚完整但在逐渐成长的多极化之间交叉而构成的国际关系特定结构。其中,复合型特征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同时存在着超级大国和次级大国,而且大国在多极化过程中出现了力量成份和力量份额方面的较大差异。某些领域的强国层次和座次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有所变换,例如,军事和安全领域可以排出美俄(一级),英、法、中、日、德(二级),印、韩、朝、越、以、意和两伊等(三级)的力量格局层次;但按经济及综合国力论,又可以排出美、日、德(一级),俄中(二级),法、英、加、意(三级),印、韩、巴西、墨、南非等(四级)的力量格局。这就使得国际格局的复合型特征更加明显。复合型国际格局还在于这种格局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二战前国际格局主要是靠军事力量支撑起来的,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内容和因素比较单一。二战后不同于过去,经济、政治、地缘和文化因素都比较突出,军事因素虽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已被综合到各种因素的组合关系之中。在目前新旧国际格局转换的关键时期,“极”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都在不断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但这种变化或分化组合都是依据各种因素的复合型作用结果来进行的,它们所包容的内容也就是复合型的了。
  
  在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依然是复合型的,即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交叉而构成的新的国际关系的特定结构。单极化的保留和存在与两极格局解体的过程和初期的结果有关,两极格局解体直接导致的结构性初期结果就是剩余下了单极化,单极化是两极格局延续下来的残余,但这个“残余”还比较有力量。前苏联和华约组织几乎同时解体,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北约组织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军事政治集团却依然同时存在,且北约组织的政治与安全功能得以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一度使单极化对多极化有所限制。并且,复合型国际格局的结构性变动反映在多极化趋势有新的强化可能和单极化过程开始其展开动作这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大国关系出现了新的积极互动,建构了多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形态,其他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后者既表现在北约组织的东扩和欧洲联盟的东扩,又表现在北约东扩和美日安保体制扩大化作为相互关联的过程同时发生,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变动的两个新焦点。
  
  在国际格局交错演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不同作用,新旧国际格局之间的交替互换不可能以同步的进度同时完成,也就是说旧的刚刚去了,新的随即就来了;也不可能以同一的方式完成,也就是说旧的宣告结束,新的宣告开始。总之,新旧国际格局的转换交替不是一锤子买卖,它们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复合型的双层格局特征,复合型因素将导致新旧国际格局交替转换的过渡时期变得很长。在不同的地区,国际格局的复合型双层特征也会突出表现出来,成为这一地区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因素。例如,欧洲地区的关系格局从政治、经济到军事都会更多地显示出旧时的两极结构特征,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峙因素、欧洲与独联体的互不隶属关系仍然会很强;与此相对应,亚太地区的格局两极结构的特征则较为弱化,地区内部会表现出较多的力量中心的作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显示出的更多是一种多元化结构。因此,欧洲和亚太地区新旧格局交替的速度、强度和方式都不太相同,未来的力量结构配置形态也不会一样(比如集团政治和结盟情况就不会相同)。后冷战时期这两个地区的格局演变实际情况,已经充分证明了复合型国际格局演变方向和方式的复杂性,这与历史上、包括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的结构落定和演变方式都不甚相同。所以,有的学者把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说成是正处于“历史吊桥上”,国际格局的内涵和外延都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所谓复合型国际格局在二战后就已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后冷战时期已变得更加突出。对复合型而非单一型的国际格局的认识将会涉及到国际格局演变的框架与内涵。
  
  二、复合型格局中的多极化
  
  如果我们承认自战后延续至今的国际格局是复合型的国际格局,那么多极化就处在复合型国际格局之中,而不会单独构成一种国际格局,也就是说不大可能出现几个力量中心彼此排斥、孤立存在的多极化格局。复合型国际格局是一座构造复杂的国际大厦建筑,多极化祇是这个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祇是这个建筑构架里的部分层面或结构。多极化作为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存在,与历史上任何过渡形态所不同的是,自1945年以来它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过渡形态,这主要体现在:1.时间非常长,跨度大。实际上它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跨越了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两个不同的阶段。2.它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又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在国际社会进入后冷战时期以后,多极化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3.它前后面对了两极和单极两种体制性因素,在复合型结构框架里经历了极其动荡的过程。由此观之,冷战时期的多极化是复合型格局中的多极化,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化仍然如此。这就决定了应该把多极化问题放到复合型格局中加以考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仍有人以单一型格局的观点来看待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化问题。例如,有人认为,从结构分析看,国际格局应该是各力量中心的力量对比关系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但现在大国的结构调整还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定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现在还谈不上已形成了稳定的国际格局,祇能说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演变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定型的国际格局。②与此相对立,有人则认为,从国际格局演变历史看,国际格局不应该存在空白期,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不稳定结构也是一种国际格局。③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的地方,前者否认现在存在着国际格局,当然就更谈不上复合型国际格局了;后者把什么都看成是格局,容易混淆稳定的格局和过渡型格局形态之间的差异,更抹煞了复合型国际格局所包容的真实内容。总之,二者仍然停留在单一型格局的观察角度。
  
  具体来看,现在存在着关于目前是什么样的国际格局即格局形态的争论,多数人是从单一型国际格局的传统观点出发,提出了有关国际格局的说法,祇有少数人在描述国际格局时实际是不自觉地承认了国际格局的复合性因素的存在。例如,我们可以罗列一下到处可见的单一型国际格局的各种观点。1.以冷战结束为分界线,国际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是为多极国际格局的开始。多极格局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同其他社会事物一样,也有自身的产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它本身从开始到完成是一个发展演进的自然进程。冷战后迄今为止的十年,是多极格局的形成期和初级阶段,而“一超多强”祇不过是当前多极格局处于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当前的具体事实出发,应该说,在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就已经进入了多极化格局之中”,今后的发展变化,“祇要不超越多极这个大的框架,也就仍然处于多极化格局之中”。④2.现在是多极格局的特殊阶段,存在着多极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单极化是多极格局初级阶段的表现,“一超多强”是多极的反映。美国是多动症,欧洲是摇摆性,俄罗斯是多变性,中国是疑心病。科索沃战争中,欧洲附和美国,但未超出多极框架。科索沃战争是多极化的表现,是美国与西欧合作(合霸)。3.有人认为现在已经形成“五极国际格局(美中俄欧日)”,90年代多极化的基本模式是:“政治上,美、俄、中位居强势,但日、欧正在崭露头角”;“经济上,美、日、欧优势明显,但中、俄潜力不能低估;军事上,美、俄遥遥领先,中、日、欧正在稳步发展”。自两极格局崩溃以来,除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外,迄今还未看到另外一支力量公开提出自己力争成为新格局中一极的战略构想。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五大力量结构已经更加稳定。从结构要素上讲,五大力量间相互关系框架结构已经基本确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保五大力量中心的框架。⑤4.在后冷战时期,与经济上逐渐形成美、欧、亚三足鼎立格局相适应,政治上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也是在利用美欧亚三角关系,目标是要把大多数国家纳入美国设计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框架之中。因此是美欧亚三足鼎立格局。美欧亚大三角包含两个主要侧面:在欧洲方向,利用美欧俄三角关系,矛头指向俄罗斯;在亚太,利用美中日三角关系,矛头主要对着中国。在美国看来,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最强有力的反对者是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和日益崛起强盛的中国。所以,西线防范俄罗斯和东线遏制中国是同一盘棋上的两招。在欧洲,德、英、法等与美国有争吵,但在对付俄罗斯方面,它们的根本利益决定美欧要站在一起。在亚太,美日也有矛盾,但在对付中国方面,它们又有共同利益。也就是说,美欧矛盾小于美欧与俄的矛盾;美日矛盾小于美日与中的矛盾。⑥5.与上述所有说法截然不同的是,更有人认为,进入后冷战时期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多极化的过程,国际格局是单极化的配置,是以美国为唯一超级大国、而其他力量中心绝不可能与之等同看待的力量对比结构。因此,应该说国际格局是单极化格局,而不是多极化格局;甚至还认为现在是单极格局,根本就没有多极格局或多极化。他们提出,冷战时期国际格局是以美苏两家支撑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真正的大国祇剩下美国一家,国际格局当然是单极格局。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后,有人认为鉴于国际战略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一头沉”现象,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已从“一超多强”逆转为“一超”格局,多极化仅仅是一种理想。现在,“一超”的力量更强了,霸气更足了,攻势更猛烈了。⑦持单极格局观点的学者还为此提供了所谓的新论据,认为多极格局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和不稳定的结构,他们说最令人担心的是在国际格局演变过程中出现新的大国,新的大国的出现会造成新的战略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6.另一种看法认为,既然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那就是单(一)极世界。如果说美国所要搞的“单极世界”,就是“由一超X强”共同建成的一种多极世界,这实际上是将美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可能给搅合了。美国的目标就是要领导整个世界,在全世界建立“美国新秩序”。它联合一些伙伴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往往是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步骤,也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不是分享领导权。美国甚至还想把中国和俄罗斯纳入它所期望的轨道。如果把美国妄图建立的单极世界也解释为一种多极世界,那会混淆了我们主张的多极世界同它的本质区别,会忽视美国与“X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从而导致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误判。7.但对上一个观点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这是将两个虽有联系但内涵颇有差异的概念混为一谈。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确实强于其他任何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力量中心,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也绝不是美国能够独自说了算。超级大国在多极化中占有特殊份额,但不等于单极世界。8.有人提出现在的“一超多强”本身就是一种国际格局,并非多极格局,或者说国际格局是“一超多强”格局,它是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时期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将会长时期存在下去。因为根据现有各大力量中心的发展态势,即使到2020年,其他多强在综合国力方面也难于赶上美国。“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仍然不会发生改变。
  
  有关客观上承认复合性因素的观点比较少,但有着它的代表性。1.有的观点主张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世界是一种“两极多元化”格局。西欧、日本或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显然与美苏不是一个层次的力量。“所以,用‘多元化’,而不是‘多极化’表述60年代以来各个力量中心崛起的现象,似乎比较恰当”。“多元化趋势对‘两极’体制的冲击将成为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2.有人提出世界在经济上形成了美、俄、日、欧、中五个重要“极点”,在军事上,美苏核垄断被打破和中国、西欧发展独立的航太能力后,国际格局就“处于多极化与两极化并存,以多极为主的局面”。但此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方面。3.较为鲜明地承认复合性因素的观点是认为世界是一种“两极——多极”格局,认为“自8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重新向两极倒转的两极——多极国际系统”。“两极——多极格局在美苏现有均势大体上不被打破的条件下,有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存在”。4.在决定世界经济事务的日程安排时,一般情况下,有发言权的祇有重要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七国集团),而不包括仅仅在其他方面有影响的大国(如俄罗斯和中国)。⑧“虽然人们常常说当今世界在朝着多极化方向推进,大国间的力量差距逐渐缩小,然而难以否认的事实是,祇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联盟从根本上左右着国际关系,权力关系像是‘一极’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单极世界的多极化态势’”。⑨5.现在是一个复合型国际格局,不能简单地讲现在是多极还是单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并存,实际上在某些问题上单极占上风,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多极抗衡单极占上风。作为国际格局,它必须有一套规则、准则、制度和体系;它也必然会在地缘政治上有所反映。祇有讲清这些,讨论现在是什么样的国际格局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关于单极化与多极化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关于复合型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要看较量的结果。6.现在是单极加多极化,是单极覆盖下的多极化,单极略强一些,如果是多极强于单极,科索沃战争就打不起来。有人说美国放弃了单极战略,这是不对的。⑩7.有人祇是把目前的国际格局与体系称为“准多极国际体系”,因为现在还很难明确地说准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及其体系的特征,并认为,“这显然会是一个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与冷战时期的两极体制存在着重大差异。这不是一个一极体制或者多极体制,而祇能称为准多极体制。并且由于这个体制将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它不能被简单地当作一个过渡体制来看待,而具有它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特征”。“但是,单极世界的缺位,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便是多极世界,而表现出单极倾向与多极倾向(或曰‘一极化和多极化’)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虽然,向多极世界的过渡是必然的,但是,考虑到美国力量的广度和深度,可以预见,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美国将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它的军事机器无人匹敌;它控制着世界的各大海洋和所有重要的海上通道;它的技术实力超越群雄;它的经济实力仍占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好莱坞的大众文化也近乎所向披靡。无论是依据奈的‘硬国力和软国力’来分析,还是依据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来衡量,美国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力量的这种特殊地位,使美国经常不能抵制其追求全球霸权的诱惑”。这段话清楚地表明瞭后冷战时期多极化与单极化之间的基本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复合型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
  
  从上面的各种论点来看,有的强调多极化,有的强调单极化;有的强调单一型国际格局的观点,有的强调复合型国际格局的观点,但对于复合型国际格局的认识是不自觉的。特别是,在上述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异议。但无论如何,冷战结束后对多极化的讨论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极”的概念、“多极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有关国际格局的争论中,关于单极化与多极化的争论是最激烈的。无论在强调多极化的背后,还是在注重单极化的背后,都有明显对立的文化含义。实际上,在强调多极化观点的背后有以下含义:第一,是某种政府的愿望或政策的代表性说法;第二,与国内政治有关的求稳定心态有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而在强调单极化观点的背后有这样的含义:第一,强调忧患意识,有危机感,居安思危;第二,在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动面前强调要有办法,要采取措施。尤其是在发生了科索沃战争这种事态后,更应强调战略的调整和新的外交举措,不能是无外交的局面。
  
  实际上,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化问题主要涉及到:一是多极化过程从冷战时期转入后冷战时期是一种复合型的转换,而不是单一型的转换,即它从与两极格局的复合交迭转向了与单极化过程的复合交迭。这意味着多极化过程的实际状态本身仍然处于复合型国际格局的制约之下,它的再发展面临着复合型国际格局的极大牵制。二是两极格局解体所带来的各种矛盾释放,引起了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使多极化过程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不同于以往。两极格局解体的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两个超级大国同时或在前后时间不太长的时间里相继崩溃,一种是其中的一个超级大国崩溃而另一个超级大国依然存在。这两种方式给国际格局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一种方式肯定导致真正多极格局的直接到位,后一种则可能使国际格局的发展陷入更复杂的结构之中。特别是由于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制约条件和环境。这就是多极化的再度发展在摆脱两极格局束缚之后又遇到了单极化的严重阻碍,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并进行着充分的较量。因此,我们现在所真切面临的多极化,其向前发展必须消化和排解两极格局解体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以便使自己建立在更合理充分的基础上。三是多极化过程中的各个力量中心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位。正是在这样的国际格局复杂演变的状态下,不少学者都认为现在是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例如有人说到,1991—2010年大体上是国际关系两极格局解体到多极格局基本形成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除了有赖于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外,主要取决于五大力量的战略走向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定位。而祇有在复合型格局的问题解决后,多极化过程才能直面发展到真正的多极格局。
  
  实际上,在后冷战时期与复合型格局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所谓的“一超多强”,这个概念在目前中国学术界很流行,也很有代表性。但对于这个提法所包含的国际格局意义,似乎还应该加以再次的确定。一般使用这一概念的人更多地是从单一型国际格局的角度来加以对待的,没有从当今国际格局是复合迭加型的特征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把它作为多极化的一个特殊的表述。例如,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或“一超四强”是一种多极格局。“一超多强”和“一超四强”就是多极化,是多极化的具体体现,而且它所体现的多极化,代表着“多元”所构成的多极化内容。与此相比,对单极化持有比较温和观点的人认为,现在国际格局的变化尚祇处于初级阶段,其特征就是“—超多强”,“一超”明显地居于“多强”之上。有人甚至认为,“一超多强”实质上就是一种单极格局。“以往在分析美国时过多强调了其衰退的必然性,而忽视了其局部上的上升性,过多地看到了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而忽视了其调整能力和适应能力”。在谈到力量对比时,也往往过分强调欧洲、日本对“一超”的抗衡和制约,却忽略了其基本利益一致和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一面。“单极世界也可能由一超伴X强共同建立”。因此,这种观点又十分容易导向单极化的立场,是与祇从多极化看问题相对立的另外一个极端。在理论上,“一超多强”的概念仍然反映出目前国际格局到底是多极化和单极化的争论。但无论如何,这两种观点均是从单一型国际格局的角度看问题的,没有从复合型国际格局角度看问题。
  
  “一超多强”在结构上恰恰证明它本身是一个蕴含着复合型国际格局的特殊概念,它包含着复合型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一超多强”是复合型格局的表述,不是多极化单一型的表述。多极化与单极化相互交织、彼此制约,二者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一个力量中心也不可能摆脱其他力量中心而单独发挥作用。“一超”意味着国际格局具有明显的“单极化”特征,“多强”则意味着国际格局又具有与“单极化”较劲的“多极化”特征。通过二者之间较长时间的较量,国际格局才能形成稳定的均衡的力量对比结构;较量的结果要看是多极化占上风,还是单极化占上风;多极化占上风国际格局就要走向多极格局,单极化占上风就要走向单极格局或单极体制。当然,多极化发展表现出了更强劲的势头,未来国际格局理想的力量对比结构是完整和充分的多极结构,而不是被单极至上最终主宰的单一型国际格局。这就需要促进多极化过程的充分展开和发展,反制单极化过程的展开和发展。因此,“一超多强”的结构实际上孕育着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中所包容的基本矛盾,这就是多极化和单极化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会涉及到多极化和单极化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因此,在仅仅依据单一型观点来理解这个概念时,人们难于解释清楚其所包含的国际格局的全部含义,并且在具体使用时常常陷入彼此矛盾的说词。而且,不从复合型国际格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容易得出祇需促进多极化而不需反对单极化的较为简单的、大而化之的结论。在复合型格局之下,为什么说多极化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和可能会有反复的?长期、复杂、曲折、反复在哪儿?不就是有单极化的障碍吗?科索沃战争并未改变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它显示出美国力图强化单极世界战略,它加深了人们对多极化进程复杂性的认识。科索沃战争所反映出的“人权”、“人道主义”价值观与传统主权的对立,是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严重挑战,实际反映出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尖锐对立。虽然单极化与多极化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安全问题方面,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性矛盾在各国战略中均有所反应。因此,说推动多极化,必须先反对单极化,这是文中应有之义。必须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孤立地说推动多极化。
  
  “一超多强”是一种稳定型格局,还是一种过渡型格局,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过渡性格局,其力量结构即“一超”美国和中、俄、欧、日四大力量中心是从冷战时期延续和遗留下来的,变动很小。从发展进程看,“一超多强”既不是多极化的开始,也不是多极化的终结,而是多极化的深化;从力量对比看,它是一种不平衡的力量结构。另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格局具有长期的历史稳定性,而非一种过渡,“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形成,世界仍处于失衡状态”,而这个状态至少还要持续30—40年,将与冷战两极格局持续的时间相似甚至更长。“一超多强”时期将成为一个继冷战之后的历史持续时期,而非一个国际格局的过渡期。这两种观点同上面说到的单极化与多极化的争论不无关系,但祇有把它们放到复合型格局中考察才有意义。因为时间的尺度反映了复合型格局是极不平衡的,存在着超级大国与一般大国之间的不平衡、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西方大国与非西方大国(包括地区性大国)之间的不平衡。在实力对比方面,它们之间是综合与单独领域之间的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和不对称;在角色转换方面,它们表现出了彼此间的不相容性,尤其是在国际秩序与游戏规则方面对立;在力量对比发展方向上,非西方大国的崛起是多极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大国则要阻止另类大国的崛起。要从这种不平衡走向平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总之,在复合型格局的观点下,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多极化这个概念,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多极化的趋势与过程。多极化或多极格局并没有一种先验的固定模式,它既非指某种强国间力量均等的态势,也不是指某种始终不变的等级结构;这种说法仅仅是对国际间若干主要国家相互关系及它们对世界影响力的状态的一种比较笼统、比较含糊的表述。因而国际力量和国际关系的构造看起来似乎有一种“多元化”的特征。所谓“多元化”就是指国际格局的复合型过程特征。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认识,实际上有多极化、多极化趋势与多极格局或不存在多极化与多极格局几种看法。尽管存在着种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就是多数人都承认多极化是对现实与趋势的概括,多极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发展方向不可逆转。同时,多极化过程是处于复合型国际格局中发轫和运作的,它必须处理与单极化的关系。多极化过程还没有形成多极结构,还不是多极格局。在一定意义上,多极化过程是多种力量中心发展完备、充分展开和多极格局的结构最终充实起架子来的全过程。国际格局的完整转换,包括最终解决复合型国际格局的问题,主要取决于足以构成国际格局结构形态的各种战略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状况改变与否。
  
  在肯定多极化趋势后,人们在多极化的性质好坏和结构是否合理方面存有争议,现在的多极化会是什么样的多极化又涉及到结构和表现形态的问题,它是弱势的多数,还是有力量的多数,它是强权政治的再现,还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都需要看多极化的力量对比发展。现在有关各方均提出了多极化的模式:1.美国模式。在各种多极化模式中,美国也要推行美国式的多极化,即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多极化(包括单极主宰下的多极化)。美国提出在它领导下,由西方联盟共同分担责任和行使权力,甚至也承认其他大国的能力和责任,如要日本和中国承担义务。但美国的基本战略意图是保证它的绝对领导地位,保证西方国家与它在战略上的高度一致,保持西方与非西方的显着界限。2.日本模式。日本所要确立的是“五五三格局”,由此来支配世界的多极化。目的是实现自己政治大国的目标,启动“第三次远航”。3.欧盟模式。法德要建立的是欧盟在世界上占有优势地位的多极化,以便实现它们世界大国的理想。4.美欧日模式。西方国家主张建立以美欧日三极轴心为主的多极化,这带有西方化的基调,并显然排斥东方世界。5.中国模式。同西方和美国的主张不同,中国主张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多极化世界。在力量结构上,强调五大力量中心所构置的多极化,这是真正平衡均匀的多极化,注重东西方关系的平衡。6.地区力量模式或地区力量占据优势的多极化。目前在多极化中,地区力量的发展和分布更不平衡,地区力量中心可能成长为新的一极,因此它们要求在多极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地区性的大国为防止它在多极化的进程中被边际化的可能,于是不惜以极端手段来改变现状,适应多极化带来的挑战,例如印度的核子试验就是一例。
  
  由上可以看出,多极化是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所赞同的主张,但单极化因素的存在和地区性强国对国际格局现状的挑战,证明目前的多极化还存在着不健康和不合理的因素,还不是非常健全和全面的多极化。冷战后虽然存在着多极化趋势,但突发性国际危机和战争每次都促使国际格局的变化,其中一个可能是使多极化受到削弱而成为单极化聚拢的特殊时刻,如科索沃战争和台海危机。而目前的多极化带有很大的复杂性,今后是走向合作的多极,竞争的多极,还是对抗的多极,混乱的多极,仍然需要历史地看待并给予回答。所谓多极出现得多了,是否就对中国有利,也是个问题。人们还可能会问,在多极化趋势强化时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一个还没有解决,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多极化本身还存在着问题?
  
  因此,多极化问题涉及到其内部结构如何形成和构置的问题,即如何“化”主要牵扯到多极化的配置问题。它关系到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关系到国际格局能否保持稳定。比如,在数量上,现在多极化中“极”的数量在上升,国际力量角色在逐步增多,从而真正可能导致国际力量中心的分散化。但这种分散化是否能够进行成功整合,是否会使国际格局再度具有规范化的特征,还是个问题。又如,未来的多极结构是由奇数极构成,还是由偶数极构成,都与国际格局的结构是否稳定有着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似乎人们还缺乏这种定量化的细致分析。再如,多极化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尚有不确定因素。而多极化的“极点”和“极化方向”如何确定,关系到现在是在什么样的多极化的基点上建立未来的多极格局的问题,人们对此似乎也没有过细的考察。最后,在结构方面还有一个如何合理解决“主极”和“次极”、“一超”和“多强”之间的“极差”问题,也就是在力量对比中与单极化的不平衡问题。在多极化充分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极”的形成会有早有晚,层次会有“主极”与“次极”之分,但会逐步地解决相互间的“极差”问题,缩短与单极化的差距。在当前仍然存在各个力量中心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的状态下,多极化的力量角色之间已经存在着多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祇不过这种制衡的作用因各自力量的强弱有大有小,还很不均匀,并受到单极化的牵制。当国际力量对比达到相对稳定的新均衡结构状态时,单极化因素才会消失,充分全面的多极格局就会最后确立下来。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多极化如果整合得好,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平等、合作、发展与和平。如果整合得不好,使力量分散化,就会出现国际上无中心、无秩序、无机制的混乱状态。特别是多极化可能会不像历史上的多极格局和两极格局那样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总之,应该看到,多极化过程必然是一个各种力量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多种力量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它的健康和合理发展需要多种因素和条件的正面作用。在局部问题上单极化有上升趋势,祇有在多极化的结构合理地配置起来后单极化才会受到抑制。
  
  在性质方面,在多极化完整的过程中,所谓“极”的概念在品质和数量上已不同于过去。在品质上,“极”的内涵有了一种“变善”的趋势。同以往国际格局注重于对立和竞争相比,现在国际格局的合理内涵应该是在多极化过程中合作多于对抗。同两极格局中“极”注重支配力和控制力不同,多极化中的“极”应该与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相联系。也就是说,多极化中的“极”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藉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和作用。当然,多极化中可能出现合作的“极”和竞争的“极”,也可能出现对抗的“极”和混乱的“极”。因而,多极化中的“极”在新旧格局的转换时都已开始注重制度建设,以制定新的规则与制度来达到国际秩序的稳定,尽管围绕制度与规则的制定也会产生矛盾。这种品质上的变化,意味着多极化过程的主要内涵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性质;但它也有一个如何融合到结构框架中去的问题。
  
  战后多极化的发展始终是在复合型格局的复杂演变过程中进行的,这也就是所谓“化”不能定格而祇能不断演化的所在。根据这样的看法,可以说现在的多极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甚至是复合型的多极化。多极格局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复合型的多极化祇是多极格局的初级阶段和过渡时期,它在形态上带有不匀质、不对等的特点。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无论是“一超多强”构架,还是“美日欧俄中五极”构架,无论是“美日德俄中”构架,还是“地区中心”多极构架,都还祇是雏形,还都缺乏强有力的支柱,都还受到单极化因素的阻滞。因此,复合型格局问题提出的必要性在于要采取有力的结构性措施稳定多极化的合理内涵,加固多极化的合理框架,强化多极化的力量支柱,遏制单极至上的新霸权主义。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多极化是在两极格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政治现象。在与两极格局并存时期,它表现为对两极格局的冲击和否定;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它则表现为要构筑一个新格局以取代两极格局留下的真空。
  
  三、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
  
  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并没有由某次国际会议和国际条约来宣布,人们更无法以哪个国际会议和国际条约来宣布新的国际格局已经构建成功。一切似乎都是在“自然主义”的历史过程中走过来的。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人们翘首企盼的是新的多极格局的到来。但是,这种新的国际格局并不会在急躁中出现。倒是科索沃战争敲响了国际格局从隐现到明朗化的警钟。这就是告诉人们现在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后冷战时期的一定条件下,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会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这对基本矛盾现在看来突出表现在国际格局或国际关系结构方面,即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严重矛盾。单极化在政治上的基本要求是试图在当前国际关系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世界主义的目标,即建立起世界霸权的等级制体制,至少是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片面地将重心倾斜于前者。多极化则反对这种主张,而有力地推行现代性质的民族主义,以在和平共处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或至少强调现代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协调。事实上,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格局所构成的环境中,这一对基本矛盾还不很容易获得较好的解决,相反它们有可能导致一轮又一轮的国际危机和重大突发性的国际事件。
  
  在新旧国际格局交替转换之时,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与当代复合型格局及其转换有关的。如前所述,在历史上国际格局一般是单一型的发展模式,都是按照多极格局向两极格局转换的。所以,从历史角度看,所谓复合型格局是一个较新的问题;但是,从战后至今这样一个时间跨度看,这个问题又是一个老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分水岭,1945年两极格局首先出现即造成了国际格局的复合型形态,它一直发展演变到今天。当时由于出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它们高高在上而压抑下了其他传统强国(力量中心),雅尔达体制作为完整的两极格局形态不允许多极化因素有过分的发展;同时,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以大国合作为基础,具有多极化的形态因素,多极化因素在遇到一定适宜条件时就会朝向较为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上面这两种情况的交相作用下,国际格局形成了双层的关系结构,导致了后来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互相交迭。冷战时期国际格局中的基本矛盾就是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过程的彼此矛盾。当时的多极化也就是两极格局之下的多极化,两极格局与多极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极差”,即力量上的不对称和不平衡现象。这是当时均势格局的特殊性。由于冷战时期的结束是在两极格局解体,而多极化过程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复合型国际格局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并未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多极化过程冲破了两极格局的束缚,而在其后又遇到了单极化的新的压抑。国际格局的复合型特征从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过程的相互交迭转而变成了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相互重迭,国际关系结构的双层特征依然存在,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对称和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突出,也就是说“极差”的存在仍然是国际格局方面的一个显着的问题。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以美苏两极和两大集团的阵营对峙为基本特征。而冷战的结束是由于苏联解体和华约解体造成的,这些是在单方面发生的;而在另一方面西方大国仍然保持着其足以发挥作用的联盟体系,美国仍然保持其超级大国的特殊地位,这就保证了单极化的结构成份和力量要素。
  
  因此,问题就出在这儿,认识两极格局与多极化的关系要从两极格局的确立开始;而认识单极化与多极化较量的问题,根本应从两极格局的解体开始,而非从多极化已经存在开始。这其间要增加两极化的因素来看待这一问题,需要有一个复合型格局的观察角度,而不是单一型格局(结构)的观察角度。复合型结构的性质和形态超越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延续至今,造成了单极化与多极化同时存在、相互较量的特殊格局。单极化问题的突出恰恰是复合型格局中力量对比严重不平衡的直接表现。
  
  科索沃战争以来学术界对国际关系结构的看法较能产生共识的,是认为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矛盾是国际关系结构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较量较之在二战后复合型国际格局发展演变中的两极格局与多极化之间的较量更为突出和尖锐,但这种较量尚未发展到对抗性矛盾的程度,它们之间有时斗争得十分激烈,有时斗争得略微缓和。但不管怎样,这些都会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围绕国际关系组合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单极化和多极化的矛盾和冲突将难于避免,从而会推动新一轮国际格局的调整。在这种情形下,多极化一方面面临着同单极化的斗争,另一方面又伴随这种激烈的较量存在着内部整合的问题;从而就使复合型国际格局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显得更加显着。
  
  国际关系结构的基本矛盾,即多极化和单极化较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美国由与苏联争霸到全面实施霸权,单极化试图利用它在力量对比上的暂时优势要求主宰国际格局,压制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存在单极化因素的结构性必然要求。如果说两极格局时期是两相争霸的过程,那么现在单极化是单方面推行霸权的过程。多极化则对美国实施全面霸权作出强烈的反弹,它也要利用国际格局的力量分散化优势与单极化进行激烈的较量,试图突破单极化的新束缚。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进入后冷战时期以后,多极化与单极化之间的矛盾旋即取代了两极格局与多极化的矛盾,而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结构与格局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之深刻足以影响到这种结构的深层和这种结构所能涵盖到的各个方面。在后冷战时期开始之初,这个主要矛盾还表现得十分突出和醒目。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的:“从国际形势来看,这些年来,世界上发生了不少事,天下仍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时代大趋势没有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是对多极化面临复杂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环境的深刻揭示。
  
  在多极化和单极化的历史性较量中,多极化仍然预示着它是复合型国际格局的主导方面,多极格局仍然是复合型国际格局最终的发展方向。多极化是国际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极格局是国际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势力也难以阻挡。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形势变化而逆转。后冷战时期世界经济中有三个重要变化,它们都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动有关系。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经济,其中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注目。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得到强劲发展;但美国不会长期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从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看,这三种变化所起的作用是矛盾的。前两种变化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在相当的程度上,它们是多极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后一种变化则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这三种变化1999年以来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和逆转性变化。
  
  从政治方面看,多极化作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有着深刻的基础。我们说复合型国际格局实际上是单极化与多极化较量的特殊阶段,正是由于国际格局是复合型的,所以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矛盾的层次也多得很。从多极化克制单极化的角度看,单极化和多极化之间的较量结果关键要看:1.美欧关系的演变,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化。虽然它们是同盟关系,但也有同床异梦的可能。在经济竞争方面,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很大的;在政治同盟方面,它们虽然在安全问题和文化价值观念上高度一致,但也有控制与独立之间的矛盾。2.中俄两个大国的独立自主性有多大,它们发挥的作用有多大。近年来,中俄在这方面都已表明了各自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导向,并加强了双方的合作。3.其他大国、包括地区性大国在多极化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是否会成为多极化中的几个主要角色。4.上述各种力量组合关系的配置和调整,尽管“一超”地位决定着美国必须建立单极世界,但诸强力量的分散则决定着祇有横向“合力”才能制衡“一超”。
  
  实际上,进入后冷战时期以后,国际关系和各个大国的对外政策围绕着多极化过程与单极化过程展开了新的激烈角逐。因此,各个大国和多极化主要力量的战略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美国率先地主张建立单极世界,英国则紧跟其后,它们是两个典型的单极世界的始作俑者。但是,美国之外的一些其他大国不满于单极化的过程和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公开反对美国对单极化过程的推动。在这方面,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均表示过建立多极世界而反对单极世界的主张。1995年,被称为戴高乐主义者的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后,明确表示要重新确立法国的大国地位,主张多极世界。这似乎是在发扬法国独立自主外交和反美情绪的传统。1997年,希拉克访问中国时更使用明确的字眼反对“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近来,希拉克在阐述法国外交总方针时,重申了建设多极世界的目标,提出祇有在欧盟本身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大实体时,多极世界才能够切实存在。他还强调欧洲防务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在发行欧元后欧洲建设的第二大工程。俄罗斯是较早发现单极世界企图并进行抵制的国家,而且由于它违背地缘政治的总要求而直接受到来自单极化的威胁,它对单极化的认识就更为深刻。叶利钦多次表示不赞成美国的“单极世界”主张,认为当今世界由一个国家独霸世界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倾向。“不能接受美国庇护下的单极世界”,坚决反对“一极世界论”。叶利钦在下台前强调说,多极世界是“最明智、最民主的一种国际社会体制”。普京执政后,俄罗斯还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多极化问题,新公布的《俄罗斯联邦安全战略构想》特别指出,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其他国家抵制俄罗斯作为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中的一个有影响的中心的企图在不断增强”。可以看出,俄罗斯极力主张建立“多极世界”,推动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多极世界论”已经成为俄罗斯“多方位外交”的主要理论基础。如果说过去美国人认为70年代的苏联对多极化不感兴趣,那么今天俄罗斯则是多极化的力倡者之一;美国在这方面的观点和角色则是重复70年代苏联的观点和角色。这些行动表明,俄罗斯在采取实际步骤加强自己在多极化方面的力量和作为。
  
  如果说美国是后冷战时期单极世界的始作俑者,那么把中国说成是多极化的始作俑者一点也不过分。中国领导人在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场合都强调推动多极化趋势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然要求。中国领导人更明确表示,“多极化比单极化好”。多极化主张在中国还是一种十分有力的社会舆论。中国多数学者反对单极化的说法,认为:“祇剩下一个超级大国并不等于世界格局的单极化,更没有可能出现‘美国支配下的和平’。美国自己也承认,它要起全球作用必须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它自己力不从心,无法单独行事”。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主张推进多极化和反对单极化并重。
  
  在新型大国关系互动中,反制单极化的努力也是明显的。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承认“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两极体制消逝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加速发展”。中俄两国政府共同发表的“建立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声明,是后冷战时期在这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政治宣言式的外交文件。1999年,中法两国所发表的联合声明也强调了推动多极化和确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意义。中俄和中法所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公开强调多极化和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外交史上是罕见的做法。1999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访华时也公开表示“世界事务由一个国家说了算并不是理想的状态”。这些国家还努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希望共同推动多极化的过程(北京似乎是公开表达反对单极世界的适当场所)。此外,俄罗斯与法国、德国首脑确定每年举行一次三方会晤,也是为进一步抵制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和单极世界目标。欧洲联盟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坚决反对美国的霸道做法以及它们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反对利用人权问题从事反华活动等,也表明欧洲联盟国家是不赞同单极世界主张的。特别是在1996年3月,欧洲和亚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在泰国首都曼谷首次召开了没有美国参加的“亚欧会议”,并在英国伦敦和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成为推动多极化过程和反对单极化过程的重要标志。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推行单极战略目标的科索沃战争后,反对美国实行单极世界的呼声日趋高涨。许多地区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也表示了反对单极化和促进多极化的立场。这种趋势在21世纪初会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世界多数国家的政策意向。它对多极世界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反对单极化过程、进而更加反对建立单极世界的人们一般是从多极化的角度,或者说在确切的意义上是从反对单极化而促进多极化的角度来提出反驳意见的,这基本上开始切入了复合型国际格局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进入后冷战时期以后,多极化作为一个过程,它的发展具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因而其存在和发展十分引人注目。他们认为,随着美国各方面实力的相对下降,俄罗斯、中国、欧盟和日本也都是国际格局多极化过程中的“极”,是新的力量中心所在。它们的存在和强势发展将使国际权力更加分散化,而不是更加集中化。自然,有效推动多极化进程,也需要同反对单极化相联系。祇有使多极化超越单极化,才能最终堵绝单极化的发展势头和这种势头导向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故而,展开健全的多极化过程,并最终建立起真正的多极格局,必须先进一步化解两极格局解体后单极化的消极因素和其对多极化过程及其结果的阻碍作用,也就是要求解决复合型国际格局的问题。
  
  基于这种双重角度的考虑,在结构上所谓的多极化过程就不祇是其他各个大国之间力量的平衡发展,它还必须同“一超”之间的距离拉平,祇有这样其他各个大国才能形成真正的力量中心,而不是仅仅扮演所谓的力量角色。祇有在这种情况最终出现时,国际格局才能趋于更加平衡,多极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通过多极化的再度发展,可以压制下单极化的过程,彻底改变目前所谓“一超多强”的结构性不平衡状态。这正如基辛格所说,冷战胜利有可能使得美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类似18、19世纪欧洲国家体制的世界。美国实际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能够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21世纪即将来临,庞大的全球力量正在运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将使得美国不再那么独特。也就是说,美国将更接近于一个普遍大国。
  
  综上所述,当代国际格局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向多极格局过渡,其间多极化与单极化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它们主要是由战后国际格局是复合型格局这一基本背景造成的。未来世界是多极世界还是单极世界,也主要由对这个基本背景的化解来加以确定。单极化与多极化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并将导致新旧国际格局的交替转换成为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围绕“单极世界”与多极化的斗争,反映了称霸与反霸的较量。多极化也有两重性,要充分估计“单极世界”对多极化的冲击。复合型国际格局的存在要求国际社会不仅要推动多极化过程,而且要反对单极化,反对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
  
  注释
  
  ①国际关系仍存在着两极化因素,如美俄“相互威慑”关系,集团政治和联盟体系和冷战思维等。
  
  ②关于多极格局是否形成?有的观点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多极,而是处于从两极向多极格局的演变中。“现在形成了多强、多个力量中心,它们具有极的一些特征,但还不是极,还没有形成多极”。世界正在向多极格局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估计再经过十几年时间世界多极格局可能基本形成”,“新格局的形成估计要到2010年前后”。
  
  ③参见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杭州会议综述,1999年10月。
  
  ④《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第41—43页。
  
  ⑤有的观点认为,多极化格局的框架将形成于不久的将来。两极格局时期形成的“五大力量”奠定了新格局的力量结构基础,随着1994年到1997年大国关系的调整告一段落,一个“五大力量”间相互关系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构成格局的两大要素——大国力量结构要素和它们彼此关系结构要素”都已具备,因此一个由美、欧、日、俄、中五极即五大力量不均衡的国家或国家联合所构成的新格局框架已经形成。相对于旧格局,这种新格局的特点是:其一,“在力量结构上,由美、欧、日、俄、中五极取代了过去美苏两极,在力量对比上,是一超四强之势”。其二,“在关系结构上,一方面彼此虽有亲疏之别,但无敌友之分”;“另一方面彼此关系已变得错综复杂”。新的多极化格局的基础已经奠定,雏形已经显现。多极化新格局将在21世纪初期的某个时间实现。参见《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第41至43页。
  
  ⑥有的学者认为,现在美苏冷战已经结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已经消失,这必将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产生新的影响。虽然军事力量仍然是各方藉以遏制潜在敌人和制约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但在国际安全环境与格局方面,政治和外交权力中心的分散化,证明“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也有人认为,在两极格局存在的中后期,当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五大力量和一个三角即美、中、苏三角,它们的继续演变对现在的国际格局具有影响。还有人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组织的份额和作用在提高,这也是多极化的表现。
  
  ⑦《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2期合刊,第3页。
  
  ⑧张蕴岭主编:《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⑨张蕴岭主编:《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⑩以上许多观点参见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杭州会议综述,1999年10月。
  
  俞正梁主编:《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俞正梁主编:《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关于冷战后世界的单极与多极格局问题还可参见Joseph  S.Nye Jr.,“What  New World Order?”,Foreign  Affairs,Springl992;Samuel P.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Vol.78,No.2,March/April  1999。前者提出“单极——多极”复合世界论,后者认为当今国际格局是一种全新的单极——多极(uni—multipolar)体系。
  
  俞正梁主编:《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第41—43页。
  
  张蕴岭主编:《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1、42、43页。
  
  参见拙着:《均势演变与核时代》关于均势结构的观点,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5期,第62页。
  
  参见拙着:《世界的裂变与弥合》,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2页。
  
  参见《均势演变与核时代》一书关于“极差”问题的讨论。
  
  人民日报,2000年7月17日。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第61页。
  
  人民日报,1999年8月28日。
  
  《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第2页。
  
  《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2期合刊,第16页。
  
  人民日报,1999年7月10日。
  
  张蕴岭主编:《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第61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