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一九九二年一月)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世界范围国际力量的对比、组合、及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世界格局是一定时期内一系列国际关系变化和总的国际形势变化的基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全局性、转折性的变化。
  
  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局面结束,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曾一直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国际事务,并尖锐对抗,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以一九四五年的雅尔达协议初步划分了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为开端;一九四八年东西方冷战开始,一九四九年出现两个德国,基本形成美苏的对峙局面;到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出现,两极格局稳定下来。这时,美、苏两国分别都具有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种两极格局,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一九八五年戈巴契夫出任苏共总书记后,特别是在一九八七年他提出所谓的“新思维”以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首先,以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美苏签订“销毁中程导弹条约”为标志,美苏关系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随后,受苏联国内“公开性”、“民主化”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发生日益强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遵循戈巴契夫的“新思维”,苏联对于东欧各国的动荡采取了“不干涉”,而实际上是默许,以至鼓励的态度。因此,从一九八九年夏天开始,东欧各国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纷纷被亲西方的“中右”或右翼政党所取代。与此同时,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也相继解散。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是,一九九○年十月,以西德吞并东德的方式实现了两个德国的统一。这样,短短一年多时间,东欧就完全脱离了苏联的控制。这些事态的出现和发展,是苏联在与美国争霸斗争中失败的结果,标志着已经维系了四十多年的雅尔达体制不复存在。
  
  一九九一年初的海湾战争是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在这场发生于曾经是美苏争夺的最重要地区——中东的局部战争中,苏联不仅没有支持与其签订有友好条约的准盟国伊拉克,反而支持美国在中东大打出手。实际上,如果没有苏联态度的根本转变,美国是不可能在中东放手大打的。可以说,海湾战争表明在过去几年美苏关系变化的基础上,至此,美苏争霸已经变为美苏合作。
  
  在一九八九年以来东欧剧变和美苏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苏联本身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以“公开性”、“民主化”为纲领的改革实际上已走进死胡同,而民族矛盾的迅速表面化则从根本上动摇了作为统一国家的苏联的基础。一九九○年下半年和一九九一年上半年,苏联迅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八月事件既是这种严重危机状况的集中反映,又启开了苏联崩溃的最后一道闸门。八月事件后短短几个月中,就迅速实现了苏联的解体。在各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签订新联盟条约成为泡影之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十一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议定书”,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了苏联的解体。从此,苏联不复存在,延续了四十多年的两极世界格局也正式结束。所以,苏联解体不仅是一九九一年世界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而且也是几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
  
  与本世纪前期和中期发生的两次世界格局重大变化比较,即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两次世界格局变化比较,现在发生的世界格局变化有其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前两次世界格局重大变化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而这一次的世界格局根本性变化则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其次,前两次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原有格局中的一方,以战争直接摧毁了另一方的结果,而这一次世界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则是原来格局中的一方自行衰落以致于解体的结果。所以,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短促,而且旧格局的终结和新格局的确定可以说同步发生,战争结束之日,既是旧格局终结之时,也是新格局确立之时,虽然新格局确定还有一个发展巩固的过程。这一次的世界格局变化则不然,旧格局的终结与新格局的确立没有明显的同步关系,旧格局终结之日还很难判断新格局究竟如何,实际上如果不是发生了苏联解体,连旧格局的终结也难以明显判断。这就意味着这一次的世界格局变化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新旧格局的因素和影响并存,新格局的因素和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取代旧格局的因素和影响。估计整个九十年代,甚至一下个世纪初期都将属于这个过渡时期。
  
  二、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后的多极化世界
  
  两极格局中美苏争霸,结果却是“一死”、“一伤”。
  
  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如果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度来分析,苏联四十多年一直深陷于和美国的争霸斗争,最终耗尽了发展的潜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过去四十多年中,苏联为了与美国争霸,一直力图建立并保持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及美国一半左右(按苏联以前公布的数字,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百分之六十七左右。但根据最近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资料,实际上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百分之五十四左右,这一数字已得到原苏联不少权威人士的认可)。在此情况下,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却接近于美国的水准,在八十年代的前五年每年都高达二千二百亿美元以上。在规模越来越大不断升级的核军备竞赛中,苏联一直把最优秀的科技人员、最先进的设备用于军事科研和武器装备生产,军工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加强自己在世界各处的控制和扩张,苏联以华约的名义在东欧,主要是在东德驻军约五十万人,在古巴、越南、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建有军事基地;海外驻军的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几十年中向世界各大洲的上百个国家,以及政党、游击队组织等,提供了至今无法计数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苏联的这些扩张行动在为苏联攫取大量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的同时,也使苏联背上了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沉重包袱。这一点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尽管几十年来没发生世界大战,但苏联的经济一直受军事化影响极深,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体制和结构上的困难,并陷于长期的恶性循环之中。苏联经济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停滞,这正是苏联终将解体的信号,而经济停滞又是由于体制和结构的弊病与争霸和对外扩张的沉重负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的解体是它与美国争霸的结果。或者说,争霸加速了苏联的“死亡”。
  
  四十多年的争霸不仅拖垮了苏联,而且使美国也元气大伤。美国已经一去不复返地失去了在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所曾拥有的世界上的压倒优势地位。在一九五○到一九八七年间,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
  
  百分之四十二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三左右;它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已从百分之二十降低到百之十四左右;它的国际储备的世界份额已从百分之五十以上降低到百分之六点七。一九五五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等于英国、法国、西德三国总和的二点七倍和日本的十六点四倍;到一九八八年,已下降到西欧三国总和的一点六倍和日本的一点七倍。美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一九八五年以后已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一九九一年的外债达七千六百亿美元。国内公私债务达十三万三千八百四十九亿美元,已是美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多。一九九一年度财政赤字达二千六百八十七亿美元的最高纪录,预计一九九二年度将更高达三千八百四十亿美元。现在,世界十大银行中,美国仅占一家,而日本占六家。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军事实力。
  
  从根本上说,美国的衰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而具体来说,四十多年争霸斗争的巨大消耗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庞大的军费开支,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六年的军费总和高达一万六千亿美元,一九八七年以来一直保持在每年二千九百亿美元以上的水准。这对美国的消耗是很大的。
  
  在美国衰落的同时,日本和西欧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德国,实力却有极大的增长,已接近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水准。一九九一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三万四千亿美元,约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五,占美国的五分之三,人均二万六千美元,超过美国百分之十以上;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均为八百亿美元左右,名列世界前茅;国外净资产三千三百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欧,一九九○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六千七百三十三亿美元,已超过美国的六千七百三十亿美元,其中德国一国就相当于英、法、意三国的总和。在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从一九八○年的百分之十七点一降低到一九八七年的百分之十四,日本从百分之十点二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一,而欧洲经济共同体从百分之五十二点四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四点五,其中德国从八十年代中开始已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显然,现在日本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西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已具有超过美国的经济实力,这就为日本和西欧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伙伴提供了物质基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美苏关系的迅速变化,日本和西欧对于苏联威胁的恐惧也迅速减少,特别是一九八九年以后,苏联的威胁迅速消失。因此,日本和西欧可以不再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从而更增强了它们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地位的信心和行动。东欧剧变后,在欧洲以西欧国家公开与美国争夺对东欧、苏联援助的主导地位为开端,开始了与美国争夺欧洲主导地位的公开斗争。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的北约组织各国首脑会议上,布希与密特朗在发言中公开争吵,其焦点就是美国是否还应该在欧洲安全保障中起主导作用。长期不能解决的美日贸易摩擦也日益突出,美国对日贸易逆差长期占美国外贸赤字的一半左右,美国已把日本的经济挑战视为“最大威胁”。近两年来,日本又在国际政治方面采取了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姿态。这清楚的表明,日本竭力改变长期以来的战败国地位和美国的小伙计形象,急切地利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消失的良机,以求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成为“一极”。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北约组织国家首脑会议发表的“罗马和平与合作宣言”和“联盟新战略概念”,以及布希一九九二年一月访日发表的“有关日美全球伙伴关系的东京宣言”中,美国实际上不得不接受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平起平坐的伙伴地位。
  
  另外,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当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严重的内部危机,俄罗斯在世界上难以发挥太大作用。
  
  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一个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明显弱于其他几个大国,但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五个核大国之一,由于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影响举足轻重。
  
  海湾战争后,一时有不少人鼓吹“一极的世界格局”;苏联衰落、解体后,许多人认为美国在“冷战”中获得了胜利;美国更是踌躇满志,想做世界新秩序的唯一领导者。但目前世界上存在多个重要的力量中心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两极世界格局终结后出现的新格局必定是多极格局。可是,多极的新格局现在并未最终稳定地形成,还处于发展和调整之中。现在有人提出可能是“一超多强”的多极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强国并列的格局;也有人提出所谓的“一、三、五、七”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美、日、欧三大经济势力,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七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国际事务的不同领域发挥多极、多层次影响的格局。总之,新的多极格局还在发展,这正是世界格局变化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基本趋势,但局部的动荡将长期存在
  
  早在一九八四年党中央就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小平同志也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这里所讲的经济问题也就是发展问题。
  
  作为世界两个主题之一的和平是指不打世界大战,不打核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尖锐对抗,世界曾经长时期地被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当八十年代中期前后,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时,世界大战的危险开始大为减小。现在,两个超级大国,一个解体不复存在,另一个元气大伤,世界大战的危险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至少在九十年代和下一世纪初不是很大。世界的客观现实清楚地表明瞭这一点。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裁减军备,特别是裁减核军备的势头不断加强;各大国都在调整军事战略,缩减军费;具有强烈美苏对抗背景的一些热点地区冲突相继降温和得到政治解决,如阿富汗问题、柬埔寨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甚至延续了四十多年的中东问题。这些事态发展还会延续下去,从而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将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经济问题从来就是国际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美苏争霸的四十多年中,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尖锐的军事对抗,掩盖了经济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但是,在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军事对抗消失后,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一下子就突出出来,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清楚地认识到,在国际力量对比中,军事实力固然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但从长远来看,从根本上来看,经济实力,包括科技实力,却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苏联的解体、美国的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地位和影响的上升都证明了这一点。此外,经济问题还是保持一个国家内部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迅速把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调整为,以发展经济、科技为基础,从而形成了世界性的,以经济、科技竞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这一趋势将长时间地保持下去,不仅对于九十年代的世界,而且对于下一世纪的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然,由于两极旧格局的瓦解和世界范围原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也由于新的格局尚未稳定和新的力量平衡尚未形成,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世界上确实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也确实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变化,从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动荡。主要的有:在发生剧烈变化的国家内部,由于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危机导致的动乱,甚至内战,如南斯拉夫的内战、苏联解体后的动乱;长期被两个超级大国以及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抗所掩盖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具体利益冲突公开化,如美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东欧国家之间的领土和民族问题;西方国家利用力量对比的变化,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一些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扫毒等,引起的国家间利益冲突。但是这些动荡都是局部性的、区域性的,一般不会导致世界性的动荡和对抗,更不会导致世界大战。因为造成这些动荡的原因都是局限于一定区域范围的具体利益冲突,而不是全球性的集团利益冲突。即便像海湾战争这样的发生于中东这个世界战略要地的激烈的局部战争,尽管通过影响石油供应而对世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无论在战争爆发之前还是在战争进行之中,都没有人认为会由于这场战争导致世界大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局部动荡主要发生于原先美苏争夺最激烈的那些地区,如东欧、中东和非洲,因而在世界范围来看,动荡的发生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十分突出的是,亚洲、特别是东亚保持稳定,而过去几十年一直较为稳定的欧洲却开始动荡,当然在欧洲也是“西稳东乱”的局势。至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矛盾的发展又具有另外的特点。一方面它们之间的矛盾,首先是经济矛盾,同时也有在不同地区争夺主导地位的政治矛盾都在上升;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协调,而且很多情况下协调还在加强。因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化从根本上造成了它们“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形势。所以,尽管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但协调也在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将长时间地处于又矛盾又协调的状况。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随着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首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可以不采用武力手段就达到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目标,这种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的做法,当然会引起矛盾和动荡,但并不一定会导致战争。
  
  总之,当前和未来的世界将保持着和平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又将长期存在着此起彼伏的、发生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局部动荡。
  
  四、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所谓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规则,它既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又受制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需要。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在一九九一年一下子成为国际热门话题。这表明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国际秩序逐渐动摇、瓦解之时,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是争取自己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的重要时机,从而力图对于新的国际秩序施加更多、更大的影响,使未来的国际新秩序更符合自己国家的利益。从各国提出的关于国际新秩序的各种主张看,一般都包括三部分基本内容,而各种主张的分歧也正是集中表现于这三部分,即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如何。
  
  从美国和其他主要西方国家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可以归纳出它们共同的内容是:要求按照西方的模式,即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制度来建立“世界新秩序”;在所谓的“民主”、“人权”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各种国际关系的运行机制与规则;主张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甚至是领导作用;它们赞成联合国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中发挥作用,但它们对联合国的作用和联合国宪章做出片面的、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解释。不同西方国家对于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张的分歧主要集中于各自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中的作用,以及在未来的“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美国以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居,一心要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和未来的“世界新秩序”中起领导作用,保持领导地位,虽然到一九九一年下半年美国不像上半年那样强调它的领导作用,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放弃原来的主张,祇是国内经济的严重衰退使它暂时难以顾及。日本则表示出一种很强烈的急切态度,口口声声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表明了它利用建立新秩序之机成为政治大国和在未来的新秩序中与美国实现平等的伙伴关系的迫切心情。
  
  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共同主张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共同参与国际事务;反对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特别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体制强加于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应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分化之中,因此各自的政治经济要求很不相同。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反映在对于未来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建立国际新秩序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国家都将坚持自已的主张。这些不同的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会有某些妥协,但从根本上看,很难达成完全的共识。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中占有明显优势,所以他们在各方面的国际事务中似乎保持着主导地位。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会有相当的影响。所以,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所谓主导作用是受到限制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种完全由几个大国为所欲为地主宰世界的现象,已很难存在。
  
   
  
   
  
  九十年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过渡时期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并维持了近四十年的世界格局,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转折性变化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速瓦解。但是,整个九十年代都将是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尚难最终确立新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化向多极化过渡将是世界格局变化的主线
  
  1.美苏的相对衰落更加明显,美苏对峙争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进一步缩小
  
  美苏将仍然是具有强大综合国力的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但同时,它们占有的优势将明显减小,各方面的困难明显增大,它们将继续处于相对衰落之中,其中尤以苏联为甚。美苏两国的国内困难将更加严重,美苏对于各自盟国的控制力、影响力会进一步下降。欧洲的独立倾向、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内部矛盾的表面化,在九十年代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苏在国际事务中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努力减少承担的义务、极其谨慎地对待新的义务,这将成为美苏在九十年代国际事务中共同的态度。
  
  美苏的对峙争夺还将继续下去,并将继续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但是,美苏的对峙争夺将祇是对于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若干因素之一,而不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和平共处条件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竞争将取代它成为九十年代中对于国际事务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2.经济多极化趋于巩固,政治多极化加速发展,军事上仍然维持两极局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从总体上看,将保持较稳定的中低速发展,并且有可能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末。正是在这种比较稳定的发展的基础上,美、日和西欧经济实力的均衡化将得到巩固,从而使八十年代已经很明显的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发展并且巩固下来,成为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基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将明显增强。首先,在经济实力均衡化基础上的日本、西欧与美国成为“平等的伙伴”的趋势更加明显;其次,华约和北约两大集团内部的矛盾将迅速发展,各自的成员将越来越具独立性,引起集团的明显松散化;第三,欧洲格局将有明显变化,可能出现以欧洲统一市场为基础,东、西欧实现某种程度联合的局面。
  
  九十年代中,在军事上仍将维持美苏两极化体制,尽管西欧、日本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将大力发展自己的防务力量,但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达到可与美苏抗衡的军事实力水准。
  
  3.全球将形成五关系,亚太将形成四边关系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九十年代的发展,将使世界格局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多层次结构,即全球范围内的美、苏、日、中、西欧并立的五关系,亚太地区范围内的美、日、中、苏四边关系和其他地区的多边关系,一批地区性强国崛起,成为新的地区力量中心。
  
  美、苏、日、中、西欧并立的五关系将很不同于以军事对峙和争夺为基础的美苏两极关系。未来十年中,美苏的对峙争夺将逐渐转向缓和;美、日、西欧的矛盾将加剧,而且在对苏关系上越来越难以保持一致。
  
  在亚太地区,美、日、中、苏四边关系在未来十年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四边关系与全球的五关系有密切联系,但又有重大差别。在亚太地区,美苏、日苏关系更具有对抗性,美日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举足轻重,日本在四边关系中将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此外,将有一批地区性强国(地区)或国家集团在地区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新的地区性的力量中心。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东盟集团、东北亚的南朝鲜、拉美的巴西等对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将有重要的影响。
  
  二、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促使国际关系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1.世界格局的变化促进世界缓和进程持续发展
  
  世界的缓和进程将延续下去,尽管进程将是曲折的,但缓和的大方向不会变。首先,两极化格局的进一步瓦解将促使美苏进一步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对话将进一步代替对抗;其次,华约、北约两大集团在九十年代将进一步松散化,欧洲的军事对抗水准将继续下降;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将有利于防止事态的激化;第四,在多极化的格局中,各国都更加重视维护国际环境的稳定,以利于自己的发展。所以,九十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世界缓和进程的发展将比以往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世界格局的变化使竞争与共处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尽管美苏的军事对抗和争夺还将继续存在,对于国际关系还有不容低估的影响,但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在共处条件下的竞争将迅速激化,对于国际关系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竞争共处将成为九十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看,这种竞争的特点是:第一,参与竞争的各国(或集团)越来越重视自己国家的利益;第二,竞争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第三,经济和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竞争的主题,其他方面的竞争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第四,意识形态的竞争并不因东西关系的缓和而消失,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当激烈。
  
  3.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国际关系区域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在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时势必更加重视地区性的合作,国际关系的区域化趋势在九十年代将有更明显的发展。这种主要基于共同的政治利益,特别是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地区性合作,显然不同于以前主要基于军事、安全利益的地区性合作。
  
  九十年代,分别以美、日、西欧为核心的北美、东亚、西欧三大经济集团,苏联东欧集团,以及若干力量较小的地区性政治经济集团将同时并存,它们之间的竞争和一定程度的合作,将对九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4.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使南北关系和南南关系更为复杂
  
  对国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南北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由于不公正的国际政治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由于债务问题等沉重包袱,由于国内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九十年代的处境不容乐观,并且在南北关系中将继续处于不利地位。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状况,将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处于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从而使九十年代的南北关系出更为复杂的局面,也使世界格局的变化建立在一个十分不平衡的基础上。此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九十年代可能有明显的进步,从而使南北关系出现新的复杂局面。
  
  5.世界格局的变化将推动各国调整内外政策
  
  从总体上看,各国国内政策的调整将以提高综合国力,更具有竞争能力为基本目标。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世界性改革调整潮流,在整个九十年代将继续向前发展。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将由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比较零散的调整,转向比较系统、广泛的调整。调整的指导思想将是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外环境,形成有利于自己竞争地位的国际合作关系与协调制衡机制。具体的内容将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包括:以对话代替对抗;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变军事安全概念为综合安全概念;重视全方位外交;重视全球性问题,等等。
  
  三、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使我国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我国来讲,既有挑战也有机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1.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加复杂、但却比较缓和的国际环境
  
  两极化格局和多极化格局并存,竞争共处给国际关系带来许多新因素、新问题,政治多极化趋势和其他世界性趋势交织在一起,将使未来的国际环境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无论是国际力量的对比、组合,还是它们的相互影响和制约,都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和可变性。
  
  复杂而又比较缓和的国际环境从总体上看对我有利。缓和有利于我现代化建设,国际环境的复杂化也将使我对外政策有更大的活动余地。当然,倘若我们对于国际环境的复杂化缺乏足够认识,仍然按两极化格局的情况行事,就可能陷于困境。
  
  2.世界格局的变化将使亚太地区和我国周边的战略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最大变化将是美、日、中、苏四边关系在亚太地区的形成,特别是日本战略地位的迅速提高。我国周边战略格局的最大变化是,某些国家或集团将成为地区性力量中心,从而使我国周边环境与更大范围的地区环境产生紧密的联系。从总体上看,亚太地区和我国周边战略格局的变化于我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3.世界格局的变化将大大加剧我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的竞争
  
  在世界格局变化的推动下,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广泛、复杂和激烈局面,其中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尤为激烈。面对世界性的竞争,我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急待克服但又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对于九十年代中的竞争,我既不妄自菲薄,缺乏信心,也不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