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世纪之交国际环境的变化与中国统一的紧迫性
本文发号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号香港《中国评论》
(一九九八年十月)
二十一世纪很快就要到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新世纪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包括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同胞在一起的全体中国人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国际环境变化使中国面临机遇与新挑战
当然不是简单地就祇因为新旧世纪交替,就使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变得更为紧迫。而是因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全球维持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结束,国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以及它们的影响,在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还将继续保持。正是这些变化,才使得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变得更为紧迫,亦使之成为全体中国人面临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紧迫性,不仅在新旧世纪之交,而且在二十一世纪的很长时期中都将十分突出。
这种紧迫性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促使全体中国人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二,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比以往更严重的、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永久化的可能性。但很明显,来自第一方面的挑战是主要的,而且对于大陆和台湾,挑战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同。
在国际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中,有两个变化最为重要,它们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其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国际格局瓦解,世界的多极化加快发展,新的国际秩序和新型的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其二,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逐渐降温,而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在当前和二十一世纪的很长时期中,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尤为突出。
这两个重大变化表明,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对于全体中国人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民族愿望而言,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国际条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可以说,从现在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中期,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时期。能否充分把握有利的国际条件,争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成功,将最终决定几代中国人为之艰苦奋斗的中国现代化能否实现。
台湾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应该说,经过过去几十年努力,无论是祖国大陆还是台湾,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成功的基础。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已经并将继续对加快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一九七八年以来,祖国大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家现代化的进展大为超过了过去整个历史时期进展的总和。这些进展不仅为中国在冷战后的世界多极化进程及新的大国关系中争取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祖国大陆实现在二十一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但是,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有着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日益突出。首先,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成,始终牵扯着中国政府的精力,事实上不可能倾全力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更加紧迫的形势下,这一点的不利影响必然更为突出。
其次,台湾问题成为某些国家牵制、防范中国的主要战略筹码之一。他们或以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作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根据;或藉口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稳定,而企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防范、遏制中国的地区安全战略态势。这不仅明显不利于中国在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严重干扰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努力。
第三,由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斗争持续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正常的外交活动,而且还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两岸敌对状态严重制约台湾的发展
经过七十年代以来的较快增长,台湾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都有长足的进展。但九十年初以来,台湾进一步现代化的进展并不顺利,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出现不少相当严重的困难。台湾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但其中可以肯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不仅使台湾与祖国主体的发展相割裂,从而使经济发展的腹地十分狭小,资源缺乏、人才不足等台湾固有的缺陷的影响更为明显,而且使台湾长期处于不稳定之中。
具体说,第一,台湾在与中国主体发展割裂的情况下,发展了外向的海岛型经济。这种类型的经济有其灵活、与国际经济联系紧密等优点,但却明显地缺乏自主发展的雄厚潜力和后劲,明显地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冷战后国际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中,台湾经济的缺陷以及它们对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影响都更加清楚地表现出来,并将长期存在。
第二,台湾当局一直视祖国大陆为主要威胁,长期耗费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多年来台湾的军费一直保持着每年超过一百亿美元的高水准。同时台湾当局还在国际上大搞“金钱外交”,用数以亿计的美元收买一些国家。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台湾的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
第三,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导致台湾海峡紧张局势难以真正缓和。特别是台湾当局坚持分裂祖国的错误立场,推行“两个中国”、“一台一中”的错误政策,近年来一再加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台湾岛内的政治、社会矛盾;也加重了台湾经济的困难,成为台湾岛内局势不稳定的最主要原因。从长远看,这将是影响台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变化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机遇
冷战后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给全体中国人完成统一祖国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前面论述的,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对全体中国人变得更为紧迫,这其实同时就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刻认识这种紧迫性,势必有力地推进实现中国统一的进程。除此之外,冷战后世界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还提供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机遇。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其发生和发展变化,又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国际背景。其中一个基本特点,即从台湾问题发生至今,中美关系一直是有决定性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具体说,中美关系越是敌对,解决台湾问题就越困难;反之,中美关系比较友好,则比较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一九九七年十月中国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冷战后中美关系大框架基本形成的标志。
正是在这个大框架中,冷战后的美国对台湾政策开始明朗化。一九九七年九月以来,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前助理国防部长奈、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莱克等第一届克林顿政府的要员,以学者身份多次就美国的对台政策公开发表意见。
尽管这些美国人士声称仍然反对中国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表现了美国继续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但更值得重视的是,他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明确地表示,美国反对台湾独立。“台湾如果宣布独立,不要指望美国会提供保护”。同时,他们还明确要求台湾当局与祖国大陆进行政治谈判。在美国的对台政策中,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这些变化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利益,即在坚持以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同时,减少美国因台湾海峡局势紧张陷入与中国的严重对抗,因而严重损害美中关系的可能。但在客观上,这些变化比美国以前的对台湾问题政策更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首先,美国为避免台湾海峡局势严重恶化,明确反对台湾独立,使台湾岛内分裂势力争取美国支持的企图遭到挫折,今后分裂势力的活动将因此而有所收敛,这将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其次,美国出于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稳定的考虑,推动台湾当局与祖国大陆进行政治谈判,形成对台湾当局的压力,有利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第三,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改变,势必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对台湾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基本的变化对解决台湾问题是有利的。
当然,美国并没有根本改变其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还会发生很多麻烦,台湾
问题也并不会就此得到顺利解决。但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变化,使国际环境进一步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我们应把握这一机遇,促进中国统一进程的新发展。
“务实外交”失败的根源是台湾当局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
回顾一九八八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当局在处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事务当中坚持错误的立场和政策,以及在国际上坚持推行“务实外交”,是导致台湾海峡两岸政治关系难以改善、甚至一再出现紧张局势的两个主要原因。由于台湾当局坚持推行“务实外交”,在国际上一再引发与祖国大陆的冲突,因而“务实外交”问题成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
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也和他们对于冷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错误估计有关。在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时,台湾当局曾经认为东欧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特别是苏联的解体,将从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不利于大陆、而有利于台湾的国际形势。但不久事实就证明了这一估计的错误,台湾当局也已实际放弃了这一估计。
台湾当局至今仍然坚持的两点主要估计:一是认为冷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国家分裂和国家主权削弱的趋向,因而台湾当局可以,也可能在国际上争取台湾所谓的“主权国家”地位;二是认为冷战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因而台湾当局可以凭藉台湾所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金钱外交”为手段,在国际上争取台湾所谓的“主权国家”地位。这两点估计同样不符合冷战后国际环境变化的实际。
冷战结束初期,确实有一些国家发生分裂,苏联解体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但这并不是一个世界性潮流,而且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基本不再发生。一些国家之所以发生分裂可以说都是长期民族矛盾爆发的结果。无论苏联解体,还是其他国家的分裂,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无不如此。此外,就在一些国家发生分裂的同时,世界上也有一些分裂的国家统一为民族国家,最突出的就是德国的统一。尽管德国四十多年处于分割状态,但求统一的民族愿望在外部干扰消除后最终得以实现。显然,冷战后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国家分裂的潮流。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一些地区性多边合作组织内部的紧密程度明显增强,最突出的是欧盟。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欧元启动,意味着欧盟的内部合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另外,一些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打击跨国犯罪等等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两方面情况的出现和发展,确实使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面临一些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实际上也没有出现国家主权的削弱,更没有发生主权国家的消亡。事实上,目前发生的和以后可能发生的,都祇是涉及某些经济主权,而没有、也难以涉及作为国家主权核心的政治主权、安全主权。更重要的还在于,某些合作的实现是主权国家作出的决定,正是其主权的体现。此外,一些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名义下,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损害其他国家主权的行为,一直遭到有关国家的坚决抵制。所以,冷战后的国际环境尽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国家主权仍然是神圣的,不可分割的。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确实十分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各国唯一的目标。世界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必然不仅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同样重视自己的政治、安全利益,对于大国和其他重要国家更是如此。实际上,各国都是把经济、政治、安全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地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台湾当局企图仅仅依靠经济实力来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实际上祖国大陆已具有超过台湾的经济实力,台湾当局的这种企图更不可能成功。
很明显,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屡遭挫败,并不祇是因为所谓的祖国大陆的“封杀”,更因为台湾当局的认识和行为不符合冷战后国际环境变化的趋向,所以,遭受挫败是必然的。台湾当局应该从根本上调整认识,看到推行“务实外交”决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从而改弦更张,为改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作出实际的努力。祇有这样,才能真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