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影响布希政府对台政策的因素


  (二○○一年一月)
  
  一九九九年下半年小布希宣布参与逐美国总统以来,台湾的一些人士就不断声称,小布希如当选美国总统,将会给台湾更多的支持。现在小布希已入主白宫,布希政府对台政策的走向自然引起世人的关注。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对于影响布希政府对台政策的主要因素,完全有可能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可以预料,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布希政府对台政策必将是更加凸显美国利益的政策。必须指出的是,历史事实已经一再表明,在台湾问题上,不仅美国的利益与坚持分裂祖国立场的台湾当局的利益存在很多差别,而且出于美国利益的需要,美国已经多次置台湾当局的利益于不顾。这样的历史在布希政府任内完全可能重演。
  
  一、布希政府对外政策的总趋向
  
  布希政府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一个共和党政府。一些人据此认为,布希政府对外政策总的来看将趋于强硬,即将更多地凭籍实力,首先是军事实力,以强制手段维护美国和利益,因为在他们看来共和党的政治传统是保守的、强硬的。但这种认识是过于表面化的,并不符合美国两党政治的事实。实际上,就政治传统而言,如果说民主党更加侧重于强调美国的价值观念,那么共和党则是更加侧重于强调美国的实际利益,包括战略利益和诸多具体利益。显然,不能把共和党的政治传统简单地归为保守、强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事实已经表明,历届共和党政府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强硬的同时,往往在另一些问题上有相反的表现,而且在对外政策方面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例如,艾森豪政府在世界范围加紧反共的军事部署的同时,结束了朝鲜战争;以反共着称的尼克森政府不仅结束了越南战争,而且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雷根政府在加紧与原苏联全球范围内的争夺的同时,推进了与中国的友好合作,等等。所以,在具体行动中不仅有强硬的对抗、争夺,而且有灵活的妥协、合作。布希政府也概莫能外。无论是竞选中小布希的言论、竞选纲领,还是内阁成员如鲍威尔、赖斯等的经历和关于对外政策的言论,都预示了布希政府的对外政策将更加强调维护美国的实际利益,将更加务实。
  
  美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面临的国际问题与困难,是历届共和党政府在强调维护美国实际利益的对外政策总趋向下,在具体政策上强硬还是相反的决定性因素。尼克森政府为摆脱越南战争的严重困境,决定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此而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作出一定的妥协,以美国政府的名义,第一次公开、正式地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雷根政府面对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并在一九七九年原苏联入侵阿富汗达到顶点的苏攻美守态势,在与原苏联展开强硬的全面争夺的同时,努力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也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作出一定妥协,发表了“八一七”中美联合公报,承诺对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做出一定限制。这两个历史事实清楚表明了,共和党政府面对严重的国际问题和困难,必然在有关问题上,例如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上,做出必要的妥协,以更有效地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小布希竞选中多次批评克林顿政府没有抓住冷战结束的时机,已经使美国的军事实力、与盟国的关系、贸易等都遭到不应有的重大损害,从长远看,势必严重损害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严重损害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显然,布希政府面临的国际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长远的、战略性的,虽然不一定十分紧迫,但其影响仍然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布希政府强调维护美国实际利益的对外政策总趋向,将主要表现于进一步加强美国实力,首先是军事实力,以及进一步改善美国在全球和各重要地区的战略态势等方面。这就决定了布希政府的对外政策不可能都是强硬的,而必然是根据他们的判断,在有的问题上强硬,如可能部署NMD;在有的问题上则相反,如可能减少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
  
  布希政府的对台政策是其一项具体政策,必然表现出其对外政策总趋向,必然强调维护美国的实际利益和更加务实。克林顿政府的对台政策基本上突出了美国的实际利益,如对台湾的“三不支持”、对台湾问题政策的“三个支柱”等,都是为维护美国利益提出的。所以,可以预料布希政府将基本上延续克林顿政府的对台政策,但面对台湾岛内局势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同时受到美国国内政局等因素影响,布希政府也会在强调维护美国实际利益的前提下,以十分务实的方式,部分调整对台政策。在调整中,存在某几个具体问题上增加对台湾当局支持的可能,但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过去8年中形成的美国对台政策基本框架,而且还存在与大陆方面就台湾问题达成新的妥协的可能。
  
  二、布希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
  
  早在小布希宣布将参加美国总统逐的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他就声称中美“不是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二○○○年七月发表的共和党的、也就是小布希的竞选纲领宣称,“中国是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挑战,是美国的战略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甚至二○○○年十二月被小布希提名为国务卿后的鲍威尔也声称,不把中国看为潜在的敌人,但也不视为战略伙伴。虽然一九九七年十月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明确写的是:“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即“战略伙伴”是未来争取实现的中美关系目标,而不是中美关系的现状。但小布希等如此强调中美“不是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明显地是要突出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所以,一些人据此认为布希政府将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甚至可能以遏制、对抗取代接触。但事实将表明,实际的事态发展不会如这些人担心或希望的那样。
  
  在二○○○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竞选中,中美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如不少人预料的成为热点问题。但二○○○年中,美国官方,如国防部,以及一些重要的智囊机构如外交政策委员会、传统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斯特拉特福公司等,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者,都对中美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政策发表看法,并提出相应建议。可以把这些看法概括为:中国保持着较快的持续增长,因而到二○一五年或二○二○年左右,中国将具有强大的实力,包括军事实力;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亚太地区和世界拥有更大的影响,并且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美之间不仅存在台湾问题、NMD问题等现实的重大矛盾,而且还会出现新的重大利益冲突。实际上,也就是认为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中美对世界看法的不同,中国将日益明显地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虽然他们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大体相似,但提出的政策建议却大相径庭,从建议将接触政策变为遏制政策,到建议应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中美关系都有。但到二○○○年第四季度,对于今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歧明显缩小,智囊机构和学者越来越集中地主张,美国应该采取的对华政策仍然是遏制加接触的政策,如兰德公司提出对华采取“遏制——接触混合战略”;美前驻华武官麦克瓦登建议实行“紫色”对华政策,即对话与对抗结合的政策,等等。实际上,在经过近一年的激烈争论后,仍然回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形成的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大框架,这确实是美国朝野的主流认识,不会、也不可能有重大改变。
  
  小布希一再声称的中美“不是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与前述二○○○年中美国一些重要智囊机构、有影响的学者发表的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是一致的。必须看到,虽然中美是“竞争对手”的说法无疑是要突出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但提出这一说法的前提则是充分认识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于美国利益的重大影响。事实上,小布希每次谈及中美是“竞争对手”,都是首先强调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一个强大的中国对美国利益的重大影响。早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小布希作为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系统阐述其对于美国对外政策看法时,在首次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战略伙伴”之时,就明确强调:“中国正在崛起,这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我们的利益显而易见……”很明显,如同希望建立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提是高度重视中国和中美关系对美国利益的重大影响一样,认为中美是竞争对手的前提也是高度重视中国和中美关系对美国利益的重大影响。这种重视必然导致强调重视维护美国实际利益的布希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尤其在决定是不是需要调整美国的对华政策时,采取十分谨慎的行动,而不可能贸然作出重大改变。小布希等人在强调中美是“竞争对手”时,确实是侧重于中美之间矛盾、分歧。他们历次所提到的矛盾、分歧主要是: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台湾问题,以及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显然,这些是中美之间一直就存在的矛盾、分歧,它们的存在是过去八年中克林顿政府形成具有突出双重性的对华政府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过去一年多当中,小布希等人突出这些矛盾、分歧有明显的竞选的需要,而布希政府在确定其对华政策时,则必然在其对外政策总趋势之下,以务实的态度和方式,谨慎地处理这些矛盾、分歧。对于布希政府来说,继续保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继续发展与中国的合作、交往,无论对维护美国的安全,还是争取美国的经济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必然成为其对华政策的主导方面。至于如何处理一直存在的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布希政府是否会采取比克林顿政府更强硬的态度和方式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布希政府不会,也不可能因为这些矛盾、分歧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的实际利益。也许在布希政府的初期,处理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会有更多的强硬表现,从而引起中美关系更多的麻烦。但随布希政府执政时间的加长,可以预料其对华政策必将更加务实、灵活,将会与中国有更多的合作、妥协。
  
  对台政策历来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特殊的重要组成。在美国高度重视中国和中美关系对美国利益的重大影响时,其对华政策对于其对台政策的决定性影响就更为明显。布希政府在高度重视中国和中美关系对美国利益重大影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也就必然继续保持克林顿政府的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当然,在基本不改变的前提下,布希政府完全可能对克林顿政府的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某些具体方面作出一些调整。可以预料,这些调整将包括增加对台湾的某些支持,但必将以不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为限度。同时可以预料,如果中美之间因台湾问题发生严重冲突,出于美国的利益,布希政府将会寻求与中国的妥协。
  
  三、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和布希政府的组成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内亲台反华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他们在国会并利用舆论界,一再制造事端,先后在批准李登辉访美、对台武器销售、争取制定“加强台湾安全法”等问题上,对克林顿政府形成强大压力,并且对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某些具体决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经过二○○○年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亲台反华势力的影响有进一步加大之势,他们对布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具体行动和决定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布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在布希政府执政的初期尤为明显。
  
  二○○○年美国总统选举发生的罕见情况,决定了布希政府至少在其执政之初的相当长时期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制定、调整政策方面国会对其的影响和压力完全可能大于对克林顿政府的影响和压力。与此同时,在国会选举后,一是国会中两党力量对比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众议院共和党仅占十席多数,在参议院则席位相等,这决定了布希政府在制定、调整政策时,必然更加依赖全体共和党议员的支持,因而必须更多地考虑、接受他们的政策要求;二是国会中亲台反华势力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而且尽管两党斗争加剧,但两党的反华亲台议员采取联合行动,迫使布希政府采取有利于台湾方面的政策的可能性始终很大。所以,无论从布希政府与国会的关系看,还是从国会中亲台反华势力的影响看,至少在布希政府执政初期相当长时期中,受国会影响、压力,布希政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表现出对台湾当局支持的可能性将加大。
  
  布希政府中负责对外政策的鲍威尔、赖斯,以及一定程度上还有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被一些人视为“强硬派”,并以此作为布希政府将采取更强硬的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和对台湾问题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实际上,鲍威尔等人的经历表明,他们的特点并非一味地强硬,而是务实的、谨慎的,例如鲍威尔、切尼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在他们主导下,布希政府对外政策强调维护美国实际利益和务实的趋向将更加明显,这在对台湾问题政策方面也将有突出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鲍威尔等人基本上都没有处理台湾问题的经验,因而在执政初期他们是很可能更多地表现出谨慎的特点,更不可能对克林顿政府的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作出重大改变。布希政府继续保持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框架和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是美国的实际利益决定的。所以,布希政府的弱势地位、亲台反华势力的影响都不可能对此有大改变,但都可能使布希政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给予台湾当局更多支持。涉及“美台安全关系”的一些问题,如扩大对台武器销售、进一步强调对保证台湾“安全”的承诺等,是布希政府最可能与亲台反华势力取得一致并从而采取行动的。
  
  四、台湾问题仍然是布希政府任期内中美关系最敏感的问题和最重要的干扰因素
  
  小布希等人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表明布希政府将更关注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也不能排除对这些矛盾、分歧采取较强硬态度的可能。在中美之间诸多矛盾、分歧中,台湾问题仍然居最特殊地位,将仍然是布希政府任期内中美关系最敏感的问题和最重要的干扰因素。特别是围绕布希政府可能进一步加强美台安全关系,在对台武器销售、制定“加强台湾安全法”等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斗争,将成为布希政府任期内,中美之间摩擦、冲突的开端和热点。但是,不能排除布希政府出于维护美国实际利益的需要,在与台湾问题有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甚至在较重大问题上,对中国作出不同程度的妥协的可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