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中美关系


  本文发表于二○○一年九月号香港《中国评论》
  (二○○一年八月)
  
  小布希政府执政以来的有关言行,又一次引起人们对于中美关系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否有了重大调整,变成以遏制、围堵为主,以及中美关系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中美的全局对抗是否不可避免。
  
  小布希推行的仍然是双重性对华政策
  
  小布希政府执政以来,有一系列对华强硬的言行,如声称中美非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强化对台军售,宣称美国将全力协助台湾防卫等等。这些言行是一些人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已发生重大改变,由接触变为遏制、围堵的基本依据。
  
  但实际上,小布希的对华政策还有另外一面。小布希及其政府高级官员在声称中国是“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声称“中国不是敌人”,特别在五月以来更一再宣称,中国“在一些问题上是对手,在一些问题上是伙伴”;小布希要求美国国会延长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七月五日小布希与江泽民主席通电话,表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要努力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些言行表明,保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保持与中国的接触与合作,仍然是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小布希政府执行的仍然是具有突出双重性的对华政策,即仍然重视保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争取发展与中国的交往、合作,但又注重对中国的防范、遏制。
  
  小布希政府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性十分明显,是主要的方面,而改变祇是次要的方面。这种延续性的最基本表现就是两者执行的都是具有突出双重性的对华政策。
  
  小布希政府对于对华政策的主要改变是,强调中美是“竞争对手”,即突出中美之间的分歧、冲突,以及对某些问题处理方式的强硬化,但这种变化仍然以保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为前提。所以,克林顿并没有忽然变得特别可爱,小布希也不是一定就特别可恶。他们都是在维护美国的利益,差别祇在于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中美不会全面对抗
  
  人们关注中美关系是否会发生根本变化直接原因是小布希政府的执政,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九十年代末以来出现的认为中美的全面对抗不可避免的思潮,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和认识混乱。美国一些极端右翼人士,主要是所谓的“蓝队”的人士,首先而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美全面对抗不可避免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不可逆转,作为新兴的大国,中国与作为现有大国的美国的全面对抗不可避免;他们还认为,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与美国的所谓结构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而也
  
  决定了中美的全局对抗不可避免。这些观点不同于以前出现过的那些赤裸裸的反华论调,似乎是学术性的、理性的,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疑虑。特别是中国的一些人士对这些观点的认同、回应,就更加重了人们认识的混乱。
  
  但是,这些观点既不符合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事实,也不符合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事实,它们的所谓学术性祇不过是政治企图的掩盖物,是浅薄的、简单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推理。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由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新兴大国的不断出现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大国间的全面对抗也确实几次发生。但是,事实已一再表明,新兴大国的出现与大国间全面对抗的发生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是当时的头号大国,美国是头号的新兴大国,但美英并没有发生全面对抗,而是二号新兴大国德国与英国发生全面对抗,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代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更为复杂,美、英、法、苏、中与德、意、日之间的全面对抗和大战,决不是可以用新兴大国与现存大国的关系简单概括的。至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争夺霸权,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新兴大国与现有大国的关系予以说明,但实际的情况也要比这种说明复杂很多。
  
  很明显,大国之间是否发生全面对抗,并不在于什么新兴大国与现有大国的关系,导致大国全面对抗的最根本原因祇能是两国根本利益严重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新兴大国与现有大国之间固然可能发生这种冲突,但现有大国之间、新兴大国之间也可能发生这种冲突,关键在于是否发生根本利益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所以,以新兴大国与现有大国的关系来说明中美的全面对抗不可避免是很不充分的。
  
  中美是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政治制度都很不相同的两个大国,中美之间存在大量的矛盾、冲突,有些还很严重,这都是事实。中美的根本利益,特别是现阶段和二十一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的根本利益,也存在矛盾和冲突,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矛盾、冲突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从两届克林顿政府到小布希政府,都明确地把保持美国在世界和各重要地区的所谓领导地位,作为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即美国的根本利益;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即中国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中美的根本利益不同,但并不是必然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美国追求的企图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引发了中美之间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但这类矛盾和冲突也大量地发生于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包括美国与其盟国之间。
  
  显然,不能因存在这类矛盾和冲突,就认为中美的根本利益发生了、或必将发生不可调和的严重冲突。实际上,不仅七十年代初以后,在共同对抗苏联扩张基础上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并得到重大发展,而且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和“既斗争又合作、既冲突又协调,斗争而不破裂、冲突而不对抗”的基本模式,表明尽管共同对抗苏联扩张的基础不复存在,但中美根本利益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冷战结束以来的实际事态发展表明,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中美根本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一,美国作为冷战后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追求全球性霸权,不仅与包括其盟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有着种种矛盾和冲突,而且必然插手世界各重要地区的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因此尽管随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将日益重视中国和亚太地区,但美国不会也不可能集中全力对付中国。
  
  第二,在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都不可逆转地发展的大形势下,中美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主要有:保持世界和亚太地区的相对和平稳定,解决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其他重大全球性问题、发展中美经贸合作等。
  
  第三,中国坚定地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战略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决定了中国必然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不会也不可能真正对美国形成威胁和挑战。所以,美国主流的共识不是视中国为当年的苏联那样严重的现实威胁,而是潜在的对手,对中国主要是防范性的遏制,而不是全面对抗性的遏制。
  
  还必须看到,中美之间是否发生矛盾、冲突,特别是发生由根本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导致的全面对抗,决定性的因素是中美双方领导人对于保持中美关系相对稳定,发展中美合作交往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相应决策。必须指出,七十年代初以来的几代中国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保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中美的合作、交往。所以尽管中美之间一再发生矛盾、冲突,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更是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但中国的对美政策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美国的情况则不同,美国的对华政策一再发生摇摆,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摇摆更加明显、频繁,这是导致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
  
  可以肯定,二十一世纪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中美是否发生全面对抗当然也取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如美国一些有识之士一再强调的,把中国当作敌人,中国就会成为敌人;把中国当作朋友,中国就会成为朋友。显然,如何处理中美关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对美国领导人政治智慧和远见的最重要考验之一。
  
  美国对华政策走向与未来的中美关系
  
  七月五日小布希总统与江泽民主席通电话,七月二十八日鲍威尔国务卿访问北京。中美双方都表示,今年上半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来现出了积极变化,而且双方都愿努力促进中美的建设性关系。
  
  导致今年上半年中美关系一度陷于困难的道火线是美国军用侦察机在中国近海上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以及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的蛮横态度。但这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
  
  小布希政府执政伊始,固然存在不熟悉对华事务、力图在对华政策方面也表现出与克林顿政府的不同风格和做法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对华政策必然有所调整,并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小布希持共和党的中间偏右立场,而其政府主要成员则多为右翼分子而且一贯坚持冷战思维方式。所以小布希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全面趋于强硬,最突出的就是企图以实力为基础,强迫其他国家服从美国的利益。
  
  小布希政府在对华政策方面的强硬言行,正是其对外政策强硬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些强硬言行无一例外,都是企图强迫中国服从美国的利益和政策,例如撞机事件,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所谓的“清晰化战略”,扬言要“全力协助台湾防卫自己”等等。对于这些,中国理所当然地作出了强烈反应。所以,尽管中美之间没有发生全面对抗,中美关系更没有破裂,但中国对小布希政府的不信任感却不可避免地大为加深,中美关系再一次明显地陷于困难之中。
  
  小布希政府执政以来坚持推行的强硬的对外政策,可以说每一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有的甚至遭到相当严重的挫折。小布希政府在对华政策方面的强硬做法,同样遭到明显挫折,如撞机事件美国最终不得不接受中国的原则要求。这些挫折使小布希政府在国际上和美国国内都处于越来越明显的困境,因而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六月下旬以来小布希政府关于改善中美关系的种种表现,正是其进一步调整对华政策的信号。由于小布希政府在对中国采取强硬做法的同时,注意了不突破过去十年中基本形成的大框架,首先是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以及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支持中国加入WTO等,总之仍然推行具有突出双重性的对华政策,所以,中美关系存在改善的基础和可能。估计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布希政府将以减轻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感为重点调整其对华政策。包括强调重视改善与发展中美关系,强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不支持台湾独立,恢复与中国的军事交往,延长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PNTR)等。特别是美国将利用小布希十月赴上海参加APEC首脑非正式会晤和随后访问北京的机会,努力营造友好气氛。但是,现在还难以判断小布希政府是否会在对华政策方面作出实质性的重大调整,首先仍然是关于台湾问题的政策是否会对所谓的“清晰化战略”作出实质性调整,这将是对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重要考验。
  
  可以预料,下半年中美关系将表现出明显的缓和、改善趋向。一方面,中美双方都将更明确地表现出对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的重视,双边的合作、交往将有较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小布希政府关于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的强硬言行将有所收敛。特别在小布希到上海、北京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的缓和、改善将尤为明显。但是,这种缓和、改善将首先是气氛的变化;实质问题方面的变化,如台湾问题、建立导弹防御体系问题等,则还很不确定。所以,一段时间之后的中美关系仍然可能再度发生起伏。
  
  实际上,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大国关系,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大量矛盾、冲突,有的还难以调和,主要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又同时存在大量共同利益,尽管已没有冷战时期共同对付苏联扩张那样重大的共同利益,但却有更为广泛、多样化的共同利益,因而中美不会全面对抗,中美关系不会破裂。中美关系的这种特殊性将长期存在,不会有根本改变。所以,不仅小布希政府执政不会根本改变过去十年中形成的中美关系,就是在更长的时期里中美关系这种“非友非敌、亦友亦敌”的大框架,以及“既斗争又合作、既冲突又协调,斗争而不破裂、冲突而不对抗”的基本模式,都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