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加入WTO后的经贸互动展望


  刘震涛:开场白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谈谈两岸加入WTO之后的经济互动走势,以及对两岸产业合作前景的看法。加入WTO对于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大家都说,无论对大陆还是台湾,加入WTO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究竟对两岸经济关系有甚么影响,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十几年来,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一直采取禁止或者限制的政策。大陆则采取鼓励的政策。台湾当局在民众的压力下,去年八月召开的经发会已就“戒急用忍”政策调整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达成共识,但能否有效落实,仍有变数。如今两岸都已加入WTO,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均是一项有利因素。以下请大家讨论,可以先从宏观入手,逐渐深入。
  
  入世有利两岸经贸,政治问题仍是发展关键
  
  董新保:两岸加入WTO,是契机,但是也不能过分乐观。有望通过此机会打开局面,但是现实矛盾肯定会有干扰,入世可能产生的积极因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很难说一定会如何。我想说三个问题。
  政治问题不解决入世效应会受到很大限制
  
  一个是两岸经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大陆改革开放,使两岸经贸出现了新的局面。一九七九年两岸贸易总额不到一亿美元,二○○○年已经到了三百二十四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二百六十二亿美元,顺差正好二百亿美元,这对台湾经济应该说还是起着很大作用的。
  
  据推算,台湾GDP对大陆出口的依存度大约为百分之十,有人分析到二○○五年即使没有大的变化,也会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目前台商在大陆大约有五万家左右,实际投资金额三百亿美元,占台湾对外投资很大的一块。这对台湾的就业和平衡进出口贸易是很有利的,对大陆取得资金、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也是很有好处的。总起来说,两岸二十多年来的经贸发展尽管不平衡,但属于双赢互利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基础是两岸的经济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互有优势与缺点,这种差异造成了互补互利的结果。正是趋利心态使得戒急用忍政策无法阻挡台商的投资意愿。
  
  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台湾当局出于政治考量而设置的限制。戒急用忍、拒绝三通、限制大陆物品进口、限制陆资入台等政策,限制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大陆的损害更大。
  
  一般来说,台湾的门开启一点,两岸经贸就会增长一点,产生推动作用。但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解决,比如台湾当局继续坚持台独主张、不承认九二共识,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不可能取得局面的根本改善。入世是契机,但是如果政治上没有相应的环境出现,其积极因素会受到极大限制。
  入世有利两岸优势互补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两岸能够按照WTO的规则行事,对两岸经贸的促进作用一定是有的。但是事情并非祇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万一台湾还是仅仅在口头上说,实际上对根本的政治问题没有大的具有善意的调整,好的局面就不会出现。
  
  如果能够遵守WTO的基本原则,对两岸都是有好处的。一是两岸的进出口贸易会有更大、更快的增长。以往台湾顺差很大,在入世后大陆产品入台的限制减少,进出口总额显然会增加。二是相互投资的机会会增长。如果对陆资的限制放松,相互的投资机会增加,对两岸都有好处。三是可以推动两岸产业的互补互利。比如台湾长于资讯技术、半导体,而大陆在航空航太、生物工程方面先进,两岸各有所长,两岸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全面发展。四是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比如大陆的经营管理人才、与国际市场和通行规则密切联系的人才比较少,而台湾的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五是经贸活动加强之后促进了人员交流,甚至对建立互信,包括对社会、政治、意识的影响,都有好处。
  
  积极因素尚需努力方可化为现实
  
  第三,好的前景有赖两岸同胞和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不会自动到来。
  
  经发会的共识有几百项,但是结果很难说。因为共识由各种不同观点的人达成,有些共识没有多少歧意,有些共识则大家本来想法就不一样。比如民进党的人认为,新共识与戒急用忍没有甚么差别。
  
  萧万长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的问题,得到台湾企业界和媒体的关注。如果两岸四地的经贸关系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甚至于在这个区域的安排可以超出WTO的有关规则,在加入WTO的基础上使得两岸四地能够更好的协调。两岸四地目前总GDP在一万五千亿美元,总贸易额占世界贸易的百分之八以上,总外汇储备则是最大的。如果真的能够整合共同市场,还会出现一些增益效应。
  
  但是萧万长先生提出搁置政治、先谈经济,祇能在一定意义上解决问题,真正关键问题的解决则很困难。比如“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问题没有解决,三通都不好谈。我赞成这个提议,觉得可以跟进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也许能够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认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大陆和台湾所受冲击都很大台湾不应再以政治干涉经济
  
  寇廷耀:中国大陆和台湾入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发展。对中国来说,这是自七八年以来第二次对外的重大开放,标志着中国大陆经过二十三年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过渡到了中等发展水平的市场经济。现在对中国入世有的非常赞赏,有的非常担心,我们今天谈论这个入世问题,也因此具有了意义。
  
  由于中国在入世方面做了不少让步,但是很多方面是合乎发达国家的条件的。由于中国的经济水平、市场成熟和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在入世后三到五年内,将市场化程度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无疑会对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某些产业可能带来更大的冲击。
  
  由于台湾的市场开放程度比大陆大,入世同样会对台湾带来较大的程度的冲击。
  
  由于台湾方面的限制,以往两岸经贸往来不平衡,投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台湾得到很大的贸易顺差,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性比较强。按照规则,入世后两岸的经贸往来与投资是双向的,这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 一定的影响。
  按照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一个模型来计算,入世对台湾GDP增长的贡献是不小的。大陆没有这样的计量分析,但是基本共识是利大于弊。
  
  如果台湾入世后能够切实调整对大陆政策,会很快造成两岸双赢的局面。但是在两岸加入WTO之后,也可能因为政治因素造成一些摩擦。这祇能靠两岸来调整,其中台湾不要用政治对经济进行过度干扰。台湾还是应该回到“一个中国”,两岸共同发展,这才是入世之后两岸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
  
  重视经贸摩擦对两岸的影响引导质的变化乃核心问题
  
  殷存毅:目前就入世对台湾当局的现行经贸政策的冲击,谈论得比较多,大家对冲击之下将会产生的变化所进行的预测也比较多。但是我认为大家对另外一点谈得不够充分,或者说是在认知上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意义——随着自由贸易的推进,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分量加大,这样贸易摩擦、经济纠纷也会随之增加。
  
  WTO这样的经济组织,一方面推动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又要解决相互依存性增大之后带来的形形色色、各类各式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同样,在讨论两岸加入WTO对两岸经济产生的影响的时候,摩擦和纠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恰恰涉及到两岸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那就是随着量的扩大,这种关系所出现的质的变化。这就表明,双方要有协商机制。
  
  这种协商机制,现在看来在政治上有障碍,比如前面的讲者提到的“一个中国”问题,我认为,障碍固然存在,但是有了协商机制,可以推动解决障碍。这个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政治前提下,要有不同的协商机制。不能因某些条件不成熟,就没有任何协商机制。应该考虑怎样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协商机制建立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能够有一定的突破、解决,或者形成某一种机制,将会更大地推动两岸经贸,而且使两岸经贸关系朝着回归正常的方向推进。这对两岸关系的问题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以致关键的作用。
  
  所以,两岸入世后的影响,除了交流扩大、投资扩大、双向往来增加等等之外,还有一个要如何将这种变化带向一个质的变化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考虑入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的比较核心的问题。
  
  两岸在世贸中有共同利益大陆应主动因应避免被动
  
  台湾可能借机寻求政治突破
  
  刘北桦:不能对入世后两岸经贸过分乐观。因为按照世贸规则,台湾必须开放其市场,大陆也要开放市场同时调整过去与市场经济不接轨的政策,这样对两岸间的经贸交流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另一个方面,也是比较令人担心的方面,就是台湾当局如果在政治方面还是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利用WTO的舞台,走到反方向去,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
  
  因为在WTO的架构中,台湾虽然是以一个单独的关税区成为WTO的成员,但是WTO很多的活动都是与其他国际组织联手来做的。在其他的国际组织中,不是以成员来分的,而是以国家的身份来出席的,这就给中国处理这种问题带来很多复杂的因素。
  
  另外就是贸易摩擦的问题。农产品方面一直是我们很担心的问题,台湾农委会也研究这个问题并认为入世后大陆劳力密集型农产品肯定会大量进入台湾。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并拿到世贸组织去解决,大陆在政治上恐怕是比较被动的。
  
  因此我们要对这方面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我们认为,至少两岸在农业方面要有对话,在贸易方面要有所交流,对未来有所规划。大陆长期对香港和澳门给予特殊的政策,所以对台湾地区也应该作为特例处理。要充分考虑其难点,以免将来被动。大陆现在就要考虑如何做。(殷存毅插话:如果我们不积极建立两岸之间相互的对话机制、完全卡在一个原则上、不理具体操作的话,就会将对方推向另一边。)
  
  农业互补可抵御入世冲击
  
  刘北桦:两岸农业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属于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比较短缺的,普通农产品竞争不过那些土地密集型国家,特别是那些农产品大国。两岸将面临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的冲击。
  
  台湾方面预测,入世后台湾农民的失业人口大约是十万,大陆则会更多一些,但是两岸面临的问题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农民失业、农民收入减少问题,同时都面临迫切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现在两岸进行的对策研究在很多方面也非常相近。比如台湾在研究对策的时候,也是着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将很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调整下来,特别是畜牧业削减幅度非常大。针对这种形势,大陆应该主动与台湾去谈。
  
  日本除了鲜奶自己本岛生产,几乎全部主要农产品都要进口,而台湾将来可能也会这样。即使鲜奶自给,但是奶牛需要的草料还是要进口。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更能够显示双方农业的互补性,因为台湾的农业技术确确实实比大陆先进,将台湾专业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移植到大陆来,效果将会很好。比如原来台湾的养猪业很兴盛,曾经大量出口,但是后来因为成本问题而衰落。如果将技术移植大陆,利用大陆低劳力成本和低饲料成本,加上其海外销售网路,就可能达致双赢。
  
  有利台湾资金进入大陆
  
  入世有利于优化台湾资金进入大陆的外部环境。
  
  在入世的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已经将农产品的市场管理基本放开了。比如说,原来农药、化肥都是专营的,但是大陆已经承诺入世后三年,农药、化肥的批发、零售全部放开。有些台商提出大陆供应的化肥、农药有假的,希望直接从台湾引进,但是大陆的政策目前还不允许。如果将来市场放开,就会有这种供求。为甚么这么多年台商到大陆投资,真正搞种植业的比较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按照目前大陆的农业政策,使得台商投资农业,回报率是负值,因为我们对农业征收的各种税、费非常高,撇除外资减免税项,当地各种税费还是使成本变得很高。
  国家正对农业政策进行大的调整,要对农民减税减负。去年棉花市场已经开放了,粮食今年也是开放了。这些大的政策变化,对于将来台商来大陆投资农业,从外部环境来说的确是大大改观。而现在正值台湾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一些技术、资金需要转移,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应加强两岸的农业合作
  
  就入世之后双方在WTO里面所要做的工作来看,两岸的利益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在世贸组织中,新的规则的制定,实际上是各种利益集团的一种组合,也是利益平衡的一个结果。所以,各个经济体都是在找自己的利益集团。目前这一轮谈判与乌拉圭回合已经不一样,乌拉圭谈判主要是三个利益集团在交手,而现这一轮还看不清楚。但是至少,中国大陆与台湾、日本、韩国在农产品方面是有比较一致的利益的。因为这些经济体都是人多地少,这个资源因素,使得利益有很多相近之处。
  
  比如中国大陆开放农产品市场之后,进口量很大,会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就是说,一方面中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出口的优势,但是在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方面的进口又处于劣势。日本、韩国以及台湾与大陆有相同利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实际上是利益集团相互组合、共同较量的结果。就是说,为了两岸农业的共同发展,也必须在世贸组织中走到一起,因此两岸应该加强联系、加强合作。
  
  我更多地感觉到,台湾对大陆的农产品非常担心,就是担心在加入世贸之后,大陆的农产品强力冲击台湾市场。而从贸易的角度来讲,台湾对大陆农业并没有构成多大的威胁。大陆更多地需要台湾的资金和技术,而且大陆在不断地改善外部环境。在这个问题上,台湾更加积极、更加着急。据瞭解,台湾对大陆农产品状况瞭解得非常仔细,对相关状况都有专题分析。
  
  我认为,大陆对此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不能祇是顺其自然,闹到WTO那里就很被动了。自己家门的事情应该主动解决,而且我认为大陆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主动权的,更应该主动去解决。既然对香港、澳门可以有特殊的政策,也完全可以对台湾进行特殊的安排。
  
  入世使台湾当局面临重大抉择
  
  台湾需要依托大陆发展经济
  
  宋逢明:两岸入世对两岸经济发展将带来甚么样的影响,我认为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国际环境中来看,而不仅仅限于两岸四地。目前全球经济放缓,我觉得将之放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看得更清楚一些。
  
  我认为,两岸加入WTO,对于台湾来说是一个重大契机。但是这需要台湾当局包括其产业界采取正确的政策,才可能使台湾经济有一个新的发展。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当年经济起飞也依赖美国、日本经济的带动,但是现在世界经济与当年已经大大不同,其中一个最显着的变化,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台湾的领军产业是其高科技产业。而且与美国和日本的高科技产业有着密切关系。美国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实际上受影响最大的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日本经济自从泡沫破灭之后,虽然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调整,但是还是没有真正复苏。
  
  实际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已经转向中国大陆,尤其是大陆的沿海地区。对台湾来说,世界经济的动荡,使台湾经济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也是目前台湾经济出现问题的重要外部原因。这个外部原因由于民进党坚持台独路线,实际上对台湾业界的投资和消费信心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两岸入世,使台湾当局面临重大抉择。如果能够抓住契机,带领台湾尽量避免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更多地依托大陆来发展经济,还是颇有可为的。如果坚持台独理念,力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实际上会把台湾经济拖向一个更大的困境。台湾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入世恰恰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
  
  金融体系是经济体稳定关键台湾不能再靠封闭规避风险
  
  实际上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对风险的认识,而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更多地需要依靠金融系统解决问题。对金融问题来说,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使人们对资本市场转移和配置、收益和风险的功能,认识已经加强。无论银行、证券还是保险,都将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风险和收益的配置。大陆的金融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作用和地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着。
  
  按照我个人的预期,大陆的金融体系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将会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一定能使大陆的金融体系真正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样,台湾的产业界包括金融界,实际上是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了。我们通过一些会议接触台湾业界人士,发现无论台湾的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业界都有强烈的进入大陆市场的欲望。实际上还是因为政治方面的障碍和台湾对金融产业的限制,使这种欲望无法实现。
  
  目前的状况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不同,亚洲金融危机最主要的是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金融体系的缺陷。战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是发生在欠发达地区,而不是发生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台湾当时因为金融系统相对封闭,实际上受到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不大。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因为今后一段时间如果发生金融危机,是因为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所产生的问题,这势必对台湾经济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如果台湾经济在这样一个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经济状况下面,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的话,所受到的冲击是不能靠封闭来解决的,而且在这一点上也是无法封闭的。
  
  我认为大陆市场,大陆沿海市场,将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和角逐的重要场所。大陆入世之后,改革的进程也会加快,尤其是政治稳定。在这种状况下,大陆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个非常活跃、充满生机的最有生长力的部分。在这个情况下,台湾也就面临着全球的产业在进入大陆市场方面的竞争。本来,祇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或者回到“九二共识”,在两岸入世之后,在大陆享受国民待遇,而且具有文化沟通方面的优势,这对台湾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机会。如果台湾不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可能错失经济发展的良机。
  
  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两岸科技交流虚多实少
  徐昆明:科技行业与WTO的直接相关性相对较少,但是由于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的相关性,使得科技与WTO的不同的行业或多或少地发生关联。甚至在某些方面,科技会走到前台来。
  
  对两岸科技界或者说科技产业界来说。不祇是面对WTO这个问题。实际上当前的时机也比较巧,一方面是两岸先后入世,另一方面是国际的经济形势经过了一轮以IT行业为领头的新经济热浪之后迅速转入低潮,这种状况对台湾经济的冲击是比较强的。对两岸来说,尤其对台湾的科技产业界来说,如何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减少外界经济环境波动影响,是放在两岸面前的一个问题。
  
  两岸的科技界在经过十几年的接触之后,关系虽然比以前跨了一大步,但是还基本停留在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和接触这样一个状态。从总体上讲,务实的、实际的合作专案,应该说是比较少的,就是交往比较多,但是真正深入谈问题比较少;研讨比较多,签约的合作专案比较少。
  
  政治干扰使科技与科技产业合作难以正常化
  
  面临世界经济的变化,我们必须探究新科技的发展是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两岸科技交流经过十几年交往,也迫切需要向前跨一步。
  
  在这种状况面前,两岸加入世贸,应该说为两岸科技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比较好的突破机会,但是由于台湾当局不愿回到“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因此在相当时间里,政治因素对两岸科技关系的干扰,还是会比较明显地存在的。这就使得两岸科技关系以及科技支援的重要产业,不大可能按照科技的或者说市场经济的规律正常发展。
  
  建立新的真正互补互利的共识
  
  两岸科技关系发展到现在,还没有迈入一个比较规范的、在某几个重要的行业上能够有比较明显的共同合作的阶段。两岸需要在科技关系发展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
  
  另外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台湾一些同行在两岸科技关系上,基本上采取重视比较利益的态度。特别是在两岸高科技方面,提出“垂直分工、根留台湾”这样一个原则,应该说对加入WTO之后两岸更加密切的科技合作、共同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谁也不愿总是在人家的下面,垂直分工就意味着台湾想在各个高科技领域总是要处在领导的、决定的位置,实际上这种合作关系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今后我们恐怕还是要看得更加长远一点。根留台湾也没有甚么,但是如果我们想将中华民族的科技向前、向高发展,根是应该留在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种提法,也许更能够为今后两岸的比较顺畅的科技合作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前提。两岸今后在科技产业合作上若想顺畅地发展,建立一种新的、真正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识,恐怕是不可缺少的。
  
  两岸科技及产业应融合优质资源
  
  入世之后两岸产业科技的合作将会是一个重点。
  
  就台湾本身的状况来说,与大陆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可能性是相对比较小的,台湾的优势也并不在科技研究或者创新发展方面,其优势主要是对国际市场的敏感反应、对新技术转化产业并迅速压低成本有效占领市场的机制。而台湾的弱势恰好是大陆的某些相对的长处。
  
  因此今后两岸的科技关系,主要还是围绕科技产业这个中心来发展。迄今为止,台湾科技产业来大陆,主要看中的是大陆廉价的劳力、水电等基础的外部条件;而在大陆发展较好的台湾科技企业,实际上对大陆重要的科技资源使用、合作得非常少。其实面临国际变化,很多台湾科技企业家也意识到,仅仅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做代工,无论OEM还是ODM都是不够的,这样美国打一个喷嚏,台湾就会感冒。这样一种状况,恐怕是难以保持台湾经济的长期稳定繁荣的。
  如果两岸要在科技研究到科技产业的建设方面合作,那么对科技产业的技术、资金、管理、市场都要有一个互补互利的发展,真正使两岸的优质资源融合在一起,在国际高科技市场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定位。如果两岸持续跟在其他人的后面做加工厂,那么未来更大的经济风波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抵挡。
  
  当然,我也希望大陆主管部门,在促进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合作方面做得更好,特别是对大陆的一些重要的专案和计划,都能有意识地吸引台湾有成就的企业家来合作。
  
  大陆可以为台湾弥补科技人才缺口
  
  入世之后,人才争夺将成为首要问题。世界各国大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各种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就挂了很多这样的牌子。
  
  大陆每年提供大量受到良好基本科技训练的专业人才。台湾今后每年需要的科技人才据说是三万人,但是台湾的敎育机构包括出国留学人员,能够提供的数量不足两万人,因此人才缺口对台湾来说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问题上,台湾可以和大陆进行良好的合作。特别是大陆的研究机构如何与台湾的企业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在科技产业的创新方面作出成绩。
  
  共同开发大陆潜在市场
  
  科技产业的基本问题除了人才之外,就是市场的争夺。大陆之所以在最近几年的国际经济变幻中间,受影响比较小,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陆逐步开发出来的日益庞大的市场,这就减缓了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
  
  台湾经济如果希望今后较少受外界影响,就需要与大陆的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合作,在推动发展、开发大陆内部的市场潜力上要下功夫。大陆市场除了有没有钱买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如何向大陆消费者提供科技含量高、产品新颖、价格低廉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两岸的企业界、科技界,应该说有很多的工作可做。
  
  行业之间可建管道否则两岸经贸问题会国际化
  
  殷存毅:WTO是负责制定并监督执行贸易游戏规则的地方,也是解决相关贸易纠纷的地方,至于具体的成员之间如何合作、如何交流,是成员相互之间的事。所以入世之后对两岸经济关系来说,重点在于两岸经济关系的游戏规则上或者机制上,能够通过加入WTO带来甚么变化。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很多入世对两岸经贸带来的好处,但是如何将这些好处从议论推向现实,实际上还是离不开怎样建立适当的协商机制。
  
  入世后其实有两个方面需要两岸协商。一个是在WTO里面,两岸在国际市场上是有共同利益的,大家要一起协商共同一致地争取对两岸最有利的游戏规则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体现了同一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复兴、振兴。另外,两岸之间的进一步发展,往往流于空泛,关键就是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
  
  那么,能否在一致对外争取国际经济社会的共同利益方面,两岸在WTO中的成员机构或者代表团的成员,解决一致对外的问题?在涉及两岸各行各业方面,如果台湾当局还是不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肯回到“九二共识”,就由行业对行业共同磋商,不管戴白手套也好、以民间形式也好。如钱其琛副总理针对三通提出的有关“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本身就是一种协商机制,祇是性质、层次不同而已,且相对前面一个阶段就是很大的进步。从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建立某种协商机制的话,问题就可能被推向国际,因为没有管道沟通嘛,祇有走向国际。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两岸之间合作的深广度可超越世贸架构
  
  徐昆明:实际上在两岸之间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如农业方面的产业合作,其合作的广度、深度和未来前景,远远超出了WTO架构所需要的、所设置的程度。两岸不必限于WTO的规则,我认为两岸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实际上要远远超过WTO的架构,祇有这样才能将两岸的优势真正整合在一起。
  
  鉴于台湾当局在政治上的这种态度,我想就一些重要的行业,或者说台湾的行业公会与大陆相关的行业公会,共同就一些重大的产业问题交换意见,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一方面要避免今后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双方的优势整合在一起。
  
  我拜访了一位元台湾资讯技术界的老前辈,他说两岸关系就是两岸中国人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再过二十年,两岸这个名词恐怕就不存在了。我认为老前辈的话很对,如果真正做到对两岸的繁荣发展都有意义,在合作中间要逐步淡化“两岸”这个词,要更加重视行业的发展,或者说某个专案、某个产品的发展,这样才能作出效果来。
  
  如果在合作的过程中总是强调我是这样的、你是那样的,我想很难真正融洽地发展下去。
  
  从东亚经济变局看两岸经贸关系
  
  常修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有三个动向或者说是趋势,我认为应该特别值得关注的。
  
  东亚经济的三个变化
  
  东亚经济变局中的三个变化。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无论是结构改革、还是经济景气均表现不佳。其银行不良信贷,经过多方的努力有一定的缓和,但是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财政赤字相当于整个日本的GDP总量的百分之一百三十,可以说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的增幅微乎其微。迄今为止依然没有走出低谷,发展陷入困境。这样东亚经济领头雁经济低迷,实际上东亚经济就发生了变化。预计今后几年日本经济增势缓慢的状况不会有明显改观。
  
  第二个明显的变化是,中国大陆近几年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东亚经济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九七八年中国大陆的GDP祇有三千六百二十四亿元人民币,二○○○年达到八万九千四百零四亿元人民币;剔除通货膨胀,以一九七八年为一百的基数,二○○○为百分之七百左右。二○○○年虽然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甚至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大陆的对外贸易有所放缓,但是投资和消费,依然保持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态势,增长率大约为百分之七点五,这就与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两岸之间的经济实力比较来看。经过二十二年改革和发展,两岸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实际在拉大,总量多了七千亿元,朝着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这是东亚经济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两岸关系中值得重视的变化。而且,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基石,或者说是一个坚实的支撑点。
  
  第三就是两岸四地组成的中华经济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雏型,并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且两岸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明显提高,两岸四地的外贸总额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总规模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两岸四地的外汇总储备已经超过了四千亿美元,大大超过欧元区的三千四百亿美元的规模。四地的总GDP是一万五千多亿美元。可以这样说,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中华经济区的崛起,成为东亚经济发展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入世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值得关注的四个问题
  
  第一两岸贸易的直接性趋势。就是说,原来大陆商品经过第三地输入台湾的局面将会改变。
  
  第二是数量限制的弱化,入世前台湾虽然进口一些大陆产品,但是从大陆进口工业专案仅占其开放工业专案的百分之五十七,农产品仅占百分之二十三,就是说,台湾限制得比较大。入世之后这种限制有所弱化。
  
  第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投资的双向性。尽管十几年来台商投资大陆很踊跃,但是一直没有大陆资本入台,那么入世之后这种单向的投资局面将会被双向投资所取代。
  
  第四就是两岸三通势在必行。因为WTO的服务贸易协定当中,包括了航运服务贸易在内。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两岸的经贸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无论对大陆还是对台湾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警惕台湾利用WTO突破国际空间
  
  入世对两岸关系包括经贸关系有四个值得关注、研究的问题,包括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第一,要关注台湾某些人有可能把WTO模式普遍化,以此来拓展所谓国际空间的问题。我在与台湾学者以及有关人士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到有这样一种思潮、趋势,就是有意在入世之后将WTO这种模式移植到国际环保组织、劳工组织、卫生组织、医疗组织、渔业组织等,目的是扩展国际空间。
  
  第二,要关注台湾有些人可能用多边组织规则来约束两岸双边关系问题。我听到一种议论,在加入WTO后两岸之间的双边关系会越来越受到多边架构的规范和限制。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可能力求使越来越多的国际规范,透过类似WTO的多边组织来形成,而不再注重于两岸之间的双边互动。就是说,对台湾想用多边组织规则来约束两岸关系、淡化两岸之间的双边互动,这种趋势值得注意。
  
  第三,就是要关注有人提出想将WTO的这种模式外移到APEC,在APEC的框架下发展两岸关系。
  
  第四,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两岸先后加入了WTO,但是并没有因为台湾是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加入世贸组织而从政治上解决了认同“一个中国”的问题,就是说,两岸入世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遏制台独势力的蔓延。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并没有因为加入世贸,而自然而然地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对此还要做艰苦的努力。
  两岸四地与中华经济区整合
  
  自从一九九三年世界银行在其年度报告中首次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作为一个分析单元,并称之为“中华经济区”以来,中华经济区就成为全球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银行甚至将中华经济区称之为继美国、日本和欧洲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因此,应该加快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鉴于目前台湾当局仍未接受“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应该鲜明地提出“一个中国框架内的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能会由低向高逐步推进,且这个趋势不可遏制,就是说,先从功能性的一体化做起,包括徐昆明敎授说的科技交流。尽管某些交流还限于论坛的水平,但是我个人感觉,这毕竟是功能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应该逐步推进,由论坛形式向前发展,在功能方面上升到实际的专案合作、产业合作。由低到高,到一定程度时,由功能的一体化跃升为制度的一体化或者说组织的一体化。这个过程虽然比较长,但是通过两岸四地的努力,使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香港这个特殊的地区,可以充当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角色,可以做很多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在香港做可能更方便。
  
  两岸金融合作新架构
  
  毛二万:两岸先后加入WTO,会使台湾在大陆的投资模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加速大陆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准备进入大陆市场,而这又使得台商对资金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解决台商资金融通的根本出路在于两岸金融业开展合作。台湾当局应开放台湾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以助台商摆脱融资困境,节省营运成本。我还认为,两岸金融业可以在“一个国家”认知下,发展出新的合作构架,具体构想如下:
  
  第一,双方共同承认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这样大陆的对外开放,应先对内开放可以扩大到台商,而不会违背WTO的规范。
  
  第二,双方开展金融基础建设方面的协调。统一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标准,如统计标准、会计标准、支付标准和两岸金融用语等,为两岸银行业进行具体业务合作并在今后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双方商讨建立资讯联系网。通过代理行的电脑网路,建立两岸资讯联系网,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渠道加强交流,互通客户情况。
  
  第四,推进两岸商业银行直接交往。两岸商业银行的业务往来应在目前间接交流的基础上加快向直接交往推进,包括建立两岸银行同业公会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及尽快开通两岸之间的直接汇款渠道。
  
  第五,两岸应在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第六,在大陆设立若干由两岸共同出资的银行,或由台湾独资设立民营性质的银行,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两岸经贸交流中的资金融通问题。
  
  为了推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必需在政策上再松绑,使之符合WTO规范要求,以实现两岸的双赢。
  
  刘震涛:座谈会结语
  
  从今天座谈会的情况来看,大家有几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我总结一下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第一,两岸入世之后,肯定会对两岸经济关系的格局产生冲击,导致变化,而变化是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当前两岸经济是间接、单向、不平衡的,这种结构肯定会变化,在WTO的形式下会走向双向、直接,逐步朝着符合经济规律这个方向去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受几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在相互斗争。
  
  首先最基本的动力是台商,企业的领导者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阻挠,到大陆投资,这是受经济发展规律所支配的,但是台商的投资受到岛内政治力量的阻力,这是第二种力量,“戒急用忍”是政治阻力最具概括性的说法。而在中国大陆吸引台商投资的第三种力量的参与下,三种力量的角力,使台湾当局发出的阻力显得非常不得人心。现在两岸加入WTO,这是一种外来助力,也是第四种力量,有助于克服阻力。
  
  格局为甚么会发生变化?就是两岸入世后有上述四种力量相互作用,对两岸经济发生影响并导致变化。
  
  第二,大家讲到两岸四地如何合作,这也是入世之后出现的新课题。一个国家内有四个参加WTO的经济体,但是毕竟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是史无前例的一国四席。因为没有先例,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如何推动两岸四地的关系,的确需要一些机制。在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以前,先从功能性入手,然后发展到产业合作。
  
  此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
  
  从经济的角度说,台湾要在WTO的规则下面开放一些东西,对两岸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将政治追求掺杂进去,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入世后两岸在合作的方式上将会有很多变化。比如原来台商比较多地喜欢独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单纯,但是独资毕竟有其弱点,力量、环境都会比较单薄,一些台商感到独资在竞争力上不够强,没有人帮忙。因此今后有可能更多地向合资、合作的方向发展,这样有助于开拓大陆市场。
  
  比如拿农业来说,如果得到合作,在优势资源的互补上,肯定要比独资便利得多。大陆资源比台湾多,一个台湾商人自己来搞,大陆一些单位会给他吗?不太可能。在科技发展方面,比如大陆在生物工程发展方面,肯定比台湾具有优势,很多台湾商人想来做,台商很多拚命想挤入青岛海尔,而海尔是在挑选让谁参与,要打大陆市场,一定要寻求合作。就是在资金、资产方面,也会较多寻求合作。
  
  未来大陆的国有企业,也可能考虑引入台湾的资金和管理,用国有企业的优质资产与他们合资,建立股份制企业。目前有好几个两岸试验区,如何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台商也想来,但是我总觉得有关部门在整合上面,功夫下得不够。
  为甚么说今后单打独斗的状况会改变?因为市场开放了,技术、人才的交流加强了,因此台商一定要采取合资或者合作的战略,才能占领大陆市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评论员简介:
  
  刘震涛:江苏人,清华大学毕业。现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敎授。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外贷款局副局长、外交司副司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局长兼国家计委台办主任。
  
  宋逢明:清华大学敎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系主任;中国金融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学术代表之一,被媒体称为中国金融工程的开拓者和引路人;同时是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中国大陆首名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专案“金融工程”课题负责人;着有金融学著作四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十多篇。
  
  董新保:清华大学毕业,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敎授,博士后专家,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与经济系系主任;英国康桥大学克拉霍学院终身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着有《高科技与香港经济》等四部著作,在海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殷存毅: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敎授,北京市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台湾与韩国外贸体制比较研究》,着有(包括合着)《跨越海峡的桥梁:两岸经贸关系评析》、《亚洲金融危机评析》、《东亚白皮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刘北桦: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协会特邀专家。
  
  常修泽: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敎授、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着有《现代企业的新论》、《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等多部著作。
  
  徐昆明: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敎授;曾任科技部《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主编,科技部海峡交流中心副主任;发表论文数十篇。
  
  寇延耀: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敎授。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
  
  毛二万: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理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讲师。发表论文数十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