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能打开政治新僵局吗?
郑海麟:开场白
今天很高兴邀请到两岸关系问题的著名人士参加“思想者论坛”,现在先请梁伟洪会长给这场研讨会开个头。
大陆容忍度大台湾要珍惜入世机遇
梁伟洪:我从香港移民加拿大已经三十多年了,作为海外华人,对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与统一,一直都很关注。
我认为,如果统一问题长期拖下去,即使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很大的缺憾。我们海外华人都十分希望中国能够和平统一,并在统一之后全力发展民族经济,与世界强国一较高低。
如果台湾问题一直被外国当作牵制中国、与中国讨价还价的一个筹码,如果大陆在台湾问题上不能妥善处理,很可能影响我们的民族感情,拖慢中国的发展进程。以目前中国的实力,并非没有能力与外国讨价还价,祇不过是为了维护我们中国人的感情,希望尽可能避免最终使用武力解决这个问题。
以我的感觉,大陆领导人对台湾已经高度容忍,所以希望台湾当局、执政党都要珍惜双方面临的机遇。
统一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主权和治权的简单统一,还牵涉到民族的尊严和复兴问题。尊严如果受损,会影响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
没有谁比中国人更希望和平统一
华人华侨多希望早日统一振兴中国
余克礼:这几年海外的华人华侨为两岸的事情,确实贡献很多。二○○○年他们召开了两个会,一个在维也纳,然后在柏林。其中柏林的反独促统大会有六百多人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都有。海外华侨华人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热情,也确实让我们很感慨。特别是中南美洲的华侨到欧洲去,往往需要在路上二、三十个小时,并且都是自己掏腰包。他们祇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中国早一点繁荣昌盛,这也有利于提高华人华侨在海外的地位。
但是要想让中国实现繁荣昌盛,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如果统一问题不解决,两岸长期处于分裂分离的状态,中国的繁荣、中国的强盛,我认为可能是一句空话。
我去年到中南美洲参加和统会的成立大会,那里的华人华侨也非常希望两岸问题早点解决。那里的华侨华人多数是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移民过去的,经过一、二十年的奋斗已经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都希望中国能早日统一。
统一可使两岸都不必再花冤枉钱
大家都很清楚,两岸处在这种对立的状态,所耗费的资源是相当惊人的。比如前不久台湾的《中国时报》报导,未来十年台湾要动用七千亿新台币(约二百亿美元)购买军火。还有,因为两岸的问题没有解决,台湾还要花费很多的钱去搞务实外交。前不久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卫生组织大会,台湾有一百三十多人去瑞士,也花了不少钱,这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钱呀。
坦率地说,两岸这些年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在国际上投入不少资源,都花了一些冤枉钱。假如统一了,大家完全可以将这些钱用来搞建设,用来提高人民的福利,强化中国人的整体竞争力。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的腾飞,我看祇有尽快实现两岸的统一。目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祇会牵制中国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海外华侨华人近几年深刻体会到的。
没有任何人比中国人更希望和平统一
胡锦涛副主席前不久在访问美国时,其中的一个讲话可以说反应了所有华侨华人的心声。当时美国人表态希望两岸和平云云,胡锦涛副主席指出,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比中国人更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近现代饱受长期的战乱,打了一百多年的仗。与外国人打,自己打,军阀之间打,国共也打,老百姓长期处在战火之中。今天我们早餐时谈论客家人的问题,其实客家人最早就是逃避战乱才慢慢南迁成为“客家人”的,因为他们原本的家不在那里;如果一直在家乡安居乐业,还有甚么“客”呢?因此可以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无论大陆的领导人,还是大陆的老百姓,都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不承诺放弃武力具有历史缘由
台湾经常讲到要大陆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的问题,其实真正瞭解问题的人,应该知道所谓大陆不承诺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具有历史的缘由。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在华沙谈判的时候,美国人提出中国要对他们承诺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但是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对其任何一块领土都有权利和义务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武力来保卫其不受外来侵犯。中国已经是独立的国家,怎么能向外国作出这种承诺呢?
大陆在一九七九年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之后,对台湾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台湾长期奉行的是反共的政策,蒋家父子为了维持其统治,将共产党领导的大陆说成是洪水猛兽,不仅很可怕,还很落后,如几个人穿一条裤子等。大陆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之后,台湾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因为一下子就接受,那么蒋家父子在台湾统治的一些理论就站不住脚了。因此,他们就要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与大陆谈判,包括要大陆承诺对台不使用武力的问题。
在李登辉执政期间,他为了拒绝与大陆进行政治谈判,为了拒绝开放与大陆三通,就将大陆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作为重要的条件,还有大陆必须给台湾以国际生存空间等。
大陆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极大诚意
事实上,既然大陆提出和平统一,祇要不出现外国侵略台湾、不出现有人将台湾独立出去等等问题,大陆根本不可能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据我个人的瞭解,大陆对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有极大的诚意的。可以这么说,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所有中国人的民意。我想,大陆领导人会尊重大陆群众的这个民意。当然这会有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中国人最高的原则,就是必须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我对未来两岸问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还是充满了信心。
先行城市交流,暂时搁置争议
北方来的不信任感有历史记忆
颜建发:基本上,我们与大陆方面还是有一些共识,比如说和平、避战,毕竟两岸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上是同源的。祇是说,目前对统一的看法,比较有分歧。
对于分歧,有时很难简单地说,一定要有一个历史场景的回顾。比如说刚才余所长所讲的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记忆,其实台湾也有自己的历史记忆。而台湾的历史记忆就是,它感觉到一百多年来从北方来的这种不信任感是很深的。一八九五年被割让,那是一个起点;到后来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也是从北方过来的;接下来的八二三炮战也是从北方来的;而不承诺放弃对台动武也是从北方来的,还有导弹危机等等。就使人感到一种来自北方的不信任。
如果说握握手就可以开启两岸的和平发展,这未免太天真,这样反而无法去面对问题。我们更愿意看历史和目前的限制,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到底问题在哪里?
利用城市交流避开主权争议
可是,我们也不是说两岸就没有发展和平的契机。比如以两岸的经贸交流来看,就是很好的起点。现在台湾经贸的很多盈余都是从大陆那边过来,而大陆那么多的出超也有台商的贡献,这其实已经有一道曙光出来了,并非毫无交集,并非毫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也是为甚么陈水扁总统提出统合论的原因,就是以经贸的统合做起点,慢慢培养互信基础,进入文化统合,最后建立一个长久和平的政治统合架构。
我拜读梁会长的“南中国自由贸易区”一文,其实里面有些东西是可以呼应的。固然其中有些认识和出路与台湾还是不大相近的,但是已经看出非常多的共识。比如由易而难,就是解决问题从简单的开始,我认为这是很务实的态度。如果我们总是困在这样的政治僵局,而不去做一点实事的话,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这对于我们刚才讲的那种百年以降的不信任感,祇会加深而不会减轻。
实际上江八点过去也曾经提到过,就是不以政治的分歧干扰经济的交流。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规律,就是让政治慢慢去解决,也许有一天它不成为问题。经贸交流不仅对百姓有好处,也许某种程度上可以化解政治的分歧,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可以发展的。南中国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好的构想,但是为了不让这个问题触礁,其实可以从城市交流开始——城市交流就避开了所谓主权的争议,我们现在要的就是如何让两岸人民的生活能够更好,而且使这种交流能够在有规律的状况下进行。
到大陆做生意的都比较清楚,对经济发展前景都是比较乐观的,比较不确定的是大陆的法治系统。这个法治系统不祇是大陆本身,还有如何与台湾之间接轨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城市和城市之间进行交流,彼此之间订立一些游戏规则,我相信所谓的南中国自由贸易区,有一天应该能够慢慢成形。
台湾已朝“一中”方向妥协
希望扩大经济交流慢慢发展
陈水扁也曾经提到过“搁置争议、扩大交流”,事实上政治的争议无法立即解决,台湾方面其实也一直在向中间靠拢,包括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但是大陆方面的解读就是,你祇是说在任期内不会宣布台湾独立,是否不在任期内就要宣布独立呢?这牵扯着对语言的理解问题。台湾的大选四年一次,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当总统,连任两次之后就必须让位。就是说,对陈水扁来说,他祇能这样宣称。还有他提到“未来一中”的问题,大家可以来建构、讨论。
我觉得台湾方面其实都已经在往这个方向妥协,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缓一下,稍微搁置一下,将互信基础慢慢地培养起来,或许水到渠成的一天是可以期待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扩大交流。以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来看,两岸四地甚至扩大到整个华人经济,在亚太和世界经济舞台,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且我们之间有很好的基础如文化、习惯、语言,这些已经是共通的工具,如果说在政治的色彩上放淡一些,我认为是很乐观的。可是如果说硬是要把政治问题强力推动,我认为反而会有反效果。
因为我们必须清楚,今天两岸的问题并非仅仅牵涉两岸四地的问题而已,还牵涉到美国、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的利益,这是一个多元的或者说多边的关系。如果处理两岸问题仅仅限于双边的考虑的话,引起的麻烦或许也会很大。
因此,我们能否务实地以经贸交流作为起点,把很多问题往后延一下,让后面的人也有机会参与解决两岸遗留或者现存的问题。或许这样缓慢、渐进地解决问题,会让两岸都有机会看到彼此都想要看到的结果。
跳出台湾海峡,反观两岸矛盾
愿意谈就容易解决问题
郑赤琰:问题都是从过去来的,但的确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希望新的问题不要增加。阿扁上台之后表示了“四不一没有”,现在就是要看如何真正加以发展。
民进党既然是在台湾改革国民党的政权,而中共也是在大陆改革国民党的政权,其实两者具有一个交叉点,就是中共和民进党都是在对国民党进行修正。在我看来,双方都是对同一个政权加以现代化的修正,祇不过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
我近一年在台湾的机会比较多,差不多每个月都与颜建发敎授一起开会。我也比较留意陆委会的言论,目的是希望进一步瞭解现在的陆委会。我感到,民进党中的很多人如颜敎授,余莓莓等,是很容易谈的,因为他们希望谈;如果他们表示不愿谈的话,就表明关系是非常糟糕的啦。愿意谈,就容易解决问题。
毛泽东一直希望争取与美国搞好关系,美国也有此意。当年解放军打到南京时美国大使馆没有撤退,毛泽东曾派黄华接触美国驻华大使,希望美国大使馆不要撤退。后来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在尼克松时代实现双方的正式接触。就是说,毛泽东很早就表示要与美国搞好关系。但是一直到几十年之后才实现。如果从中美关系的发展来看,共产党与民进党的关系发展,同样需要时间。
两岸经济合作成就惊人
但是需要时间并非是消极等待,陈水扁上台之后马上解除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这还是有进步的。
既然两边都不想将问题搞坏,双方就应该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就以台商为例,不少台湾的夕阳工业到了大陆变成了朝阳工业,其中一个运动鞋厂家请了十五万工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厂。在美国、加拿大乃至很多欧洲国家,耐克运动鞋很多是“中国制造”(余克礼插话: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五的鞋子是中国生产的)。这也不仅是两岸四地的骄傲,也显示了华人的气魄。另外中国人到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开发土地种植黄豆,使那里可望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黄豆产区,这显示了中国人的开拓精神。台湾人与大陆的合作不仅仅在大陆,在南美洲也很明显——很多台商到那里投资,而大陆人到那里多数是从事耕种,这种配合也很好。
如果我们将世界看得远一点,不要祇看到两岸,而是通过两岸看到世界或者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两岸,就没有这么紧张了。我们要打下一个世界,祇打下台湾没有甚么意思。
中国人的融合能力超群
亨廷顿讲文明冲突论,现在基督敎和伊斯兰敎打得一塌糊涂。但是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就是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告诉世界我们不需要宗敎冲突,也不需要战舰,但是我们照样可以获得全世界的尊重。
我是研究族群的,闽南人和客家人这两个族群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到世界各地,从来都是学讲人家的语言,而当地人没有讲客家话或者闽南话的。新加坡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可以讲四五种语言或者方言,但是两亿多印尼人和马来人,几乎没有会讲闽南话或者客家话的,更没有讲普通话的。但是,几乎找不到一个不会讲印尼话的印尼华人,也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不会讲马来话的马来西亚华人。
语言是最顽固的习惯,但是我们华人可以讲人家的话。我一直鼓励颜建发博士,余莓莓小姐来,就是要多沟通,在国外谈谈可能感觉与在两岸谈不一样。开个玩笑,到南美洲你们两个如果谈得不好,他们打你都有份(众大笑)。
其实台湾很多民进党人士的台独理念也在变化,比如原来一个非常坚持台独理念的民进党重要理论家,就表示他们现在的“独”在一定程度上是尽量拉长维持现状的时间,当大陆问题逐步解决之后,可以如同欧盟那样实现统一,也就是“未来一中”的问题。即使是走向“独”,也不是马上就做的事情,也要营造条件。
我觉得马来西亚的华人政党都可以与马来人、印尼人合得来,没有理由海峡两岸的政党之间无法合作。
将统一建基于中国人共同的光荣之上
中国入世重经济,台湾入世重政治
陈正明:我想首先讲一下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加入WTO后在经济上的效应。
两岸在加入WTO的立场上似乎不尽相同,中国大陆加入WTO真的是基于经济的因素,希望借助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强化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台湾加入WTO的目的,似乎政治因素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我们从台湾入世之后所采取的一些动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湾希望借助加入WTO,在政治的独立性上取得国际上的进一步承认,比如要与世界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虽然结果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基本上WTO还是“一个中国”的建构,祇是台湾方面在宣传上有意将这个建构淡化掉。比如讲,欧盟最近作出结论,希望两岸问题能够和平解决,台湾方面也是进行有利于其自身的解释。而事实上,欧盟这个决议的前提,也是“一个中国”的架构。
小布希“口言吴”隐藏深刻含意
包括小布希总统提到“台湾共和国”的问题,很多人将之解释成口言吴,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未必是口言吴,基本上是小布希的一个认知。
不要忘了,小布希曾经担任过德克萨斯的州长。德克萨斯在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之前,也曾经是“德克萨斯共和国”,且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那么,是不是小布希出于对德克萨斯州的这种认知,台湾与中国的关系,也有点类似“德克萨斯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
但是,“德克萨斯共和国”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所以美国政府官方的话,还是认为美国的“一中”政策没有修改。
因此,小布希的讲话,如果将之淡化的话可以说成一种“口言吴”,而我们也不妨从这种口言吴中发现其隐藏的深刻意义。
两岸经贸十五年做了美台五十年的事
入世之后,中国与加拿大未来的经贸往来绝对会增加,但是这个速度不会很快。因为这是加拿大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它有相当大的程度依赖美国,自己并不掌握国际市场的通道。
但是对于两岸之间,加入WTO之后,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必然进一步快速地发展。今天的《世界日报》上有一则消息,说今年第一季大陆市场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一季两岸经贸的数位是八十二亿美金,大陆出口到台湾的祇有十七亿美金,就是说台湾出口到大陆有六十五亿美金。此中,台湾得到了大约四十八亿美金的顺差。最重要的讯息是,这个数位成长了百分之十八点九。也就是说,入世之后两岸的经贸关系又进一步加强,大陆成为台湾出口的最大市场,且这个状况会持续下去。
两岸过去分离了那么长的时间,台湾与美国的关系超过了五十年,但是两岸关系的真正开放不过十五年;以十五年时间就做到了美国人做了五十年所做的事情,我们相信未来十五年,这个速度可能还会更快。
因此,借助加入WTO,我们是不是能够在两岸的进一步整合上面促进发展,值得两岸当局进一步深思。
台湾人因受过去政府言吴导容易视大陆全球战略为压迫
我个人过去在台湾长期从事金融和证券的工作,也在美国替台湾的跨国企业工作过。自己一个深深的感受是,由于过去历史的因素,台湾过去的政府有意把对中国的认知做曲解,以至于让今天的台湾人民不能够深切瞭解中国大陆发展的真正动能。
另外,由于这种曲解的结果,造成台湾人民对于中国大陆政府或者中国人民,有一种错言吴的认知,认为中国总是想要压迫台湾。
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是这样。中国其实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看问题,其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也是对应全球发展的方向。在这种主题之下,大陆订定它的细部政策,包括对台、对美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解最高层次方面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
以目前的形势看,不管是九一一之前还是九一一之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道路是不变的,至少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会维持这样一个架构。在这种架构之下,两岸的互动是不是能够更进一步地发展,进而促成最后中国的和平统一?就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不要为了小的争议,放弃大的发展方向。
两岸统一应建基于中国人共同的光荣之上
因为个人家族的历史背景,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过去中国一个多世纪所受到的压迫,而在这种压迫之下,中国奋发向上,才能以很快的速度加以现代化。当然,这个现代化的过程相当痛苦,而在现代化过程中遭受到痛苦的一方,总是感到自己是被压迫的。在被压迫的感觉之下,容易作出一些可能比较不符合大趋势变动的结论。那么在以后的过程中,希望能够把被压迫、遭受苦难的程度降低,甚至避免掉。那么在比较正常的情况之下,两岸的关系会持续改善,中国统一的目标也会比较快速地达成。
我个人的家庭中,岳父当过日本兵,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李登辉先生讲的那些东西,我全部可以从他那里听得到。两年前他去过一次上海,看到上海那种快速的发展,他已经是八十岁的人了,他觉得上海的发展很快,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台湾为甚么不加快独立的脚步?”就是说,你会发现在很多问题的逻辑思考上,有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在他个人的身上,由于他个人的经验而造成他个人的推论。
我太太也是土生土长的本省人,对统一并不排斥,但是也不热衷。随着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她也会说:“如果做中国人是光荣的,为甚么不能统一呢?”
所以,将来两岸的统一应该建基于中国人共同的光荣上。如果做中国人有光荣感,我想统一的目标会比较容易达成。
达成统一前应解决如何以中国人为荣的问题
就像我们移民到加拿大来之后,我儿子从幼稚园就受加拿大敎育。加拿大敎育有一个特色,就是强调做加拿大人是光荣的。
但是由于我们在家里会谈到一些政治问题,比如中国过去的发展、过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我儿子的理解就比一般加拿大的小孩要多。我也常常带他到美国去旅游,看到美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东西。他一直感到,加拿大的科技发展不够先进,他长大了读大学就要到美国去。因此他与同学之间就有了距离。他的同学觉得他不是加拿大人。为甚么?因为他不以加拿大人为荣。这种情况,我想是中国在达成统一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台湾在过去的一百零七年的时间里,事实上统合的时间也祇有四年,而且这四年并不是一个很愉快的经验,当然这种不愉快的经验有其历史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台湾人感到做中国人是光荣的?
我想,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自己都不觉得做中国人是光荣的,那么怎么让台湾人感觉到做中国人是光荣的,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地方。
撇开大争议,先解小问题
台湾内部观点整合之后才能与大陆整合
颜建发:从未来学的角度说,有一个长远的过去,就非常可能有一个长远的未来。就是说,台湾与大陆有一百多年的分割,有很多矛盾,不愉快,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绝对需要花很多时间,短时间期待有一个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我刚才强调很多东西快不得,尤其是听了在台湾出生、受敎育的陈先生的观点,我才猛然省悟,我们真的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作为从台湾受敎育后出来的人,对台湾还有这样的理解,至少与台湾另外一些人的理解差距这么大,那么我认为台湾内部应该先寻求整合之后,才能与大陆有整合。
因为里面的差距相当大,整合需要时间,族群的融合也可能没有那么快。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带来的后遗症,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台湾不是在“一个中国”架构下入世
我有一点不大同意的,就是刚才陈先生讲WTO是“一个中国”的建构。
因为就当时要加入WTO之前,中国一直希望在名词的逗点上,加上“中国”,但是WTO的秘书处并没有同意。也就是说,北京曾经尝试着将两岸加入WTO做成“一个中国”的框架,实际上没有成功。
另外一个范例来看,前一阵子PVC或者钢材的反倾销,大陆不寻求与台湾在WTO框架内解决。假设说两岸加入WTO就是“一个中国”架构的话,北京大可利用这个机制来处理就好了,显然北京不认为这是“一个中国”的架构,所以才不愿用这个架构。
这些都是可以找到根据来论证的。但是陷于这些讨论意义不是太大。台湾是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领域的名义加入WTO的,并没有去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是说,WTO是一个国际经贸的法律架构,它不涉及主权问题。如果这样看,这将是两岸可以下台阶的一个地方,或者是两边可以交流的机制。但是,我们现在将这样好的一个东西放掉不用,我觉得很可惜。
两岸需要沟通,方式可以变通
大家都认为交流很重要,但是交流总要有一个机制,但是现在没有。海基会、海协会限于“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问题而没有办法恢复交流,那么既然两会无法启动,我们不妨就把它放着,但是至少WTO是可以用的。因为当时如果北京强烈抗议台湾加入的话,台湾也是不可能进去的,既然北京方面没有那么强烈地反应,这就应该是双方都可以下台的台阶。
因此,是不是两岸将来可以在WTO的架构之下互动,如果大陆还是不放心,我们可以弄一个两岸的小组之类的机制,或许这也是一个办法。
如果这些办法还是没有办法去突破,我觉得倒是像梁会长所说的,有些东西可以参考,我是将之加一个重点,就是城市和城市的交流,就是说,很多东西从简单的开始做起。总是陷入大问题,恶感祇会越吵越深。
我非常坦率地跟大家讲,像陈先生这种论点,到台湾去说的话,绝对又是一个争论。尤其是本省籍的、特别是那些已经到台湾几百年的,他们已经感到受伤。我们目的是解决旧问题,但是实际上在产生新的问题。
是不是对于这一类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去避免?我们是不是应该找一些现成已经有的桥梁,开始来搭建,即使是一个木头桥也可以。我们当然期待一个稳固的钢桥,但是没有的话,木头桥也可以。慢慢来,透过交流培养善意,才有好的将来。
因果回圈难分明,简单做起最实际
现在单方面指责台湾购买那么多军备,到后来一定会有反弹。目前似乎又在种这个恶果。
理性地看这个问题,就是台湾为甚么要军备?假如大陆对台湾没有武力威胁,台湾为甚么要买军备?台湾也知道把那些钱省下来充实经济、鼓励建设。这个根源是可以找的。
现在好不容易要解决旧的问题,但是又种下冲突的因数,将来又要花一、两代人来解决这些我们现在种下的问题。
所以我们自己在台湾也反省,对大陆要尽量正面去看,不要还像以前那样讲“万恶共匪”以及大陆经济不好等等。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家务事,坏的东西是自己在承受,或者不好的自己要承受。台湾也有不好的,我们自己也要承认。是不是我们尽可能不要责怪对方太多。
这是一个回圈,很难找到归因。就像有的大陆学者说,你们台湾一年赚大陆一百五十亿美金。而台湾就回应说,台湾还投资了一千多亿美金,三十万台商在大陆做贡献。一来一往,甚至说一八九五年割让台湾,大陆应该赔多少钱、赔多少补偿金?
是不是将这些问题淡化?因为因果不容易找,大概祇有上帝知道。是不是能够从一些立即做的下手?陈水扁总统前一阵子回应钱其琛副总理的说法,就是委托民间协商或谈判,我认为这就很好。但是陈水扁和钱其琛的讲法里面真的没有矛盾吗?还是有的,比如钱其琛要“视同国内事务”,陈水扁并没有同意这一点,但是至少具有沟通点,也就是民间启动。如果我们集中在矛盾点或者差异点,又是没完没了。所以是不是我们在能够先找到的相同点开始先做?已经有一只手先伸出来了,就抓着吧,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做起。回顾历史,从来没有想到与大陆会有这么快的经贸交流,以前随时都是准备打仗,我们当兵都是准备捍卫台湾的,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气息了。
这是一个进步,我们个人的能力是渺小的,无法预知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状况,而经贸交流是很实质的。现在的问题是,经贸交流这么实质,我们一直没有一个规律,也许将来会因为经贸交流而产生更多的矛盾,冲突会出来,比如说很多台湾的或者海外华人,他们到大陆投资,钱套牢了或者被骗了,恶感也会出来。叫他如何真心真意为那块土地去奉献?那种感受是很真实的。
因此我认为,定一些游戏规则,让两边的交流顺畅,在一种合理、可制约的范围,这其实是保障善良的人。如果没有规则,其实是冒险家的天堂,反而是不断在制造两岸之间的矛盾。
跳出冷战思维真心改善两岸关系
根子在于真正跳出冷战思维
余克礼:两岸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根子还在于真正跳出冷战思维,这是最关键的。
记得九五年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认为两岸问题要想解决,需要跳出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的东西要真正淡化才好办。比如刚才颜主任讲的如果台商在大陆被骗了,就会产生恶感。其实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简单地由点盖面,其实台商之间相互欺骗的也有呀,他们能因此而恨台湾吗?
我一个岛内的朋友,在美国和大陆都有投资。他与一个岛内的大公司(我不好点名这个公司)合作投资大陆,一次转入五百多万美元。当然这笔钱对这个大公司来说不算甚么钱,原先这家大公司也承诺如果投资不成功就会将这笔钱退给他,但是现在说话不算数了。这个朋友因为我与那间公司比较熟,就找我,希望能帮助说一说。那么,他能够因此就恨台湾吗?似乎不能这么下结论。
如果不能从意识形态中走出来,台商在大陆一出事,马上就可以将之政治化。千岛湖事件,李登辉将所有的话都讲绝了。林滴娟事件出来之后,民进党内部一些人士“反应”之强烈,让人感到无可掩饰的政治化。还有对个别台商在深圳、东莞遇害,民进党那种“反应”的意识形态实在是太强了。就是利用这些事件激化甚至煽动岛内对大陆的不正常情绪。事实上,这些东西并没有淡化,包括陈水扁的那些讲话。
大陆在七十年代末对国际形势总的看法、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平统一的方针,就是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就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世界主要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因此我们才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才提出经济建设为主的方针,才搞改革开放。
大陆对“三通”言行如一从李登辉反应可见阿扁真假
就两岸问题来说,两位都谈到了要从经贸入手,多一些经济,多一些交流。事实上,大陆在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之后,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但是两岸交流、两岸经贸不能正常化,责任在哪边呢?我想我没有必要算给大家听了吧?
最起码,岛内任何人要往大陆来都没有问题,投资、经商、旅游都可以,大陆人能随意到台湾去吗?既然你们讲要从经贸交流入手,那么首先就要将交流正常化。
“三通”是一九七九年提出的,但是一直通不了,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有言行不一的问题。
大陆对“三通”是说到做到的,从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以来,从推动两岸“三通”以来,一直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经贸交流方面没有给台湾设置障碍。但是台湾既不准大陆企业进台,岛内工商界想到大陆来也受到很多限制,包括现在八吋晶圆的开放问题,李登辉闹成那个样子。
颜先生刚才说陈水扁呼应钱其琛有关“民间对民间、公司对公司、行业对行业”谈“三通”,我看,台湾可能祇是讲讲而已;即使民进党想这么做,李登辉及其台联也会有动作。上次民进党和“行政院”是想尽快开放八吋晶圆到大陆的,正因为李登辉看到该次真的可能批准八吋晶圆到大陆投资,因此才会有很多动作。此次陈水扁虽然讲了“三通”的“呼应”,但是估计祇是讲一讲,因此台联和李登辉都没有甚么动作。如果说真的要与大陆谈“三通”,李登辉与台联不可能没有动作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WTO一中架构不容质疑不必刻意制造对大陆不满
有关WTO是不是“一个中国”的架构问题,简单一句话就可以判明:如果不是“一个中国”的架构,台湾不可能进入WTO,因为大陆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有任何的灵活性。正因为台湾是以一个地区而不是以国家加入,不涉及主权问题,中国才同意台湾加入。因此这绝对是“一个中国”的架构,这个问题没有甚么好讨价还价、另寻一种解释的。我们似乎对此没有可能讨论出新的解释。
很多东西,我们还是不要自欺欺人,特别是对岛内的民众,不应加以言吴导。比如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包括加入联合国,事实上台湾的领导人很清楚,根本不可能加入。对台湾一些人来说,即使加入不了,也要年年去闹,目的就是制造一个“大陆打压台湾”的印象,言吴导岛内的老百姓,制造对大陆的不满。如果岛内对很多东西真的愿意淡化政治加以处理,真正从经济、从台湾老百姓的福祉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三通”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波折。
短期看不到民进党真正向大陆开门
“永久和平”之类的口号可以喊,但是两岸关系发展,总是要有一个方向,是和平分离还是和平统一?这需要明确。如果祇是为了选票,有时也讲一些希望和平、要发展两岸关系的话,却不触及两岸关系的实质问题,怎么能证明诚意呢?
在国民党执政时代,不管怎么样还有“国统纲领”在那个地方,其基本政策和一些文件是摆在那里的,包括民进党一直否定的“九二共识”。为甚么要否定“九二共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共识与民进党的党纲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嘛。坚持台独党纲,就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这是一个道理。
两岸关系的发展想要绕过政治,还是很困难的,包括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各种交流。因为大陆的门是完全敞开的,而民进党是很难开这个门的,短期内我认为也看不到像大陆这样完全展开。所谓开放海外大陆人到台湾旅游,闹出那么多笑话,晚间十一点锺之后还要点名,放眼世界,从哪个地方还能找到这样的事情?简直不可思议。
僵局的基本性质发生变化民进党应关注大陆政经发展
大陆与国民党是互信的僵局与民进党是危险的理念僵局
郭伟峰:我们已经主办了近六十期“思想者论坛”,在北京、台北、香港、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印度新德里、澳门、广州等很多地方都主办过了,来加拿大办还是第一次。按照一贯的原则,《中国评论》作为主办者从来都是不发言的,今天我算是破例讲一下自己的观点。
刚才余所长和颜主任可以说是在搞两岸政策辩论,因此我也有了发言的愿望。
香港在两岸交流方面具有很特殊的地位,也是很有利的地位。作为一个香港的传媒,我们《中国评论》创办已经快五年了,可以比较客观地来看两岸关系。
怎么打破两岸关系的僵局?这是大陆一直在考虑的。所谓的僵局,就是政治僵局,其他方面比如经济,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目前政治僵局的重点已经是转变了,与民进党执政之前李登辉执政时代的政治僵局又不同了。就是说,现在的政治僵局与以往有质的区别。
从传媒角度考察,在李登辉执政时代特别是后李登辉时代,大陆在思考两岸僵局的方面,可能是从这样的角度考虑——就是两岸的理念是一样的,一中的理念是没变的,但是在政策上是有冲突的。当然,这种互信到九五、九六年就不存在了,但是在之前一直是有的。而大陆与民进党,从一开始在政治理念上就存在僵局,至少大陆确认与民进党在理念上存在问题。
就是说,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是互信的僵局,怎么打,都像是夫妻打架,总是打完还可以谈,谈完也可以打,打得非常历害还是可以谈。但是现在大陆与民进党是属于没有互信的僵局,不知从何谈起,打都不知道从何打起,一打就会出大事情。
两岸处理问题的思维需要交叉对比寻找症结
如何在这种变化了的僵局面前,寻找解决办法,是我们专家学者要深思的。
大陆最担心的,就是不承认“九二共识”,其中的关键就是因为民进党有台独党纲。很多民进党的朋友说,民进党已经将台独党纲开始要“束之高阁”了,并没有真正实施,因此大陆对此大可放心。可是,大陆对此不可能放心。大陆一直希望民进党哪怕说一句可以建立两岸互信的话就好,祇是点一下头,○K,这样两岸的交流障碍就烟消云散了。但是,这个困难是太大了。
我感觉,两岸关系的僵局突破,实在是不容易,先经济、后政治,先政治、后经济,都是不可能解决这种僵局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政治理念上的沟通,与大环境的变化可能随时都是互动的,不可能单独隔离出来,由某个负责两岸事务的主要官员说几句话,两岸就谈起来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悲观,问题就在这里。不是说两党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推动起来。
怎么办呢?我想两岸处理两岸问题的思维恐怕要交换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我们在香港一直仔细观察,但是对台湾处理两岸事务的思维,确实感到很朦胧;但是对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思维,我们看得比较明白一点。至少,大陆在处理两岸问题的思维上,有两个问题他们应该是放弃的,一个是极端的政党政治思维,这个方面在这几年明显地在放弃。甚么是极端的政党政治思维?就比如以往的国共两党,水火不容,一切从党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现在大陆对此已经明显放弃。
还有一个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思维,大陆也是明显在放弃。极端的民族主义,在大陆是非常棘手的领域,以往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谁都不敢碰民族主义。但是因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大陆在对待极端民族主义方面,明显放弃。
大陆更多地从两个角度考虑两岸关系
作为传媒,我们看两岸学者包括两岸政府的思考方式,大陆政府很明显更多地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如何处理两岸关系。其中一个是大陆很注重从“现代化与两岸统一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思考政策的制定。在很多方面都很忌讳那些对中国的现代化有负面影响的方式,关注会不会妨碍中国的现代化,这个趋势在最近几年是越来越明显。当中国大陆经济获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具有了更大的企图心的时候,在这个情况下思考对台政策,更离不开这个思路。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一直坚持的“和平与发展”的思路。利用这种“和平与发展”的思维,大陆非常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而通过港澳回归问题的解决,又论证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现代化与祖国统一问题处理得好,会使双方都得益。港澳回归后,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利,已经得到了证明。
很多文章对此所做的思考,包括大陆面临很多突发事件时对台湾问题的处理方式,我认为都是很可取的。反而,对于所谓独与统、战与和的思考,应该是相对服从于这种大的、比较宏观的现代化与两岸关系的思考。统与独、战与和祇是后者的一个子层次。大陆并不是一直从统与独来考虑两岸关系,如果有人坚持这样的看法,我觉得并没有吃透中央政府的整个构思。
大陆并没有纠缠在你独我就打、你统我就和的问题上,因为这祇是很细节化的具体问题。
大陆为甚么会这么宏观地构建两岸关系?当然落实到一些具体政策也许会有抵触、有不同,但是其思维无疑是很宏观的。
中国势将成为亚洲经济中心台湾对此理应重视与研究
大陆经济发展势头颇佳,其中最近五年的目标,我相信大陆一定要努力成为世界的工厂。我们经常回内地考察,我们自己都感到非常吃惊。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就能够成为另类的世界经济中心。虽然不可能与美国比,不会成为另一个火车头,但是可以成为一个另类的世界经济中心。
我最近到云南考察了一次,可以说是让我大吃一惊。我觉得民进党也应该重视研究这种现象。我们包括我自己,以前总是看中国和东盟国家签订自贸区的协定,认为将来会更多地进行合作。但是到了云南,才知道将来东南亚与中国根本分不开。中国境内的澜沧江,出境之后乃是东南亚数国的重要水上通道湄公河;对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开放,完全将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同时联系在一起了,泛亚铁路将使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区域也更加广泛。那种物流、人流的畅通,交通设施的发展,令人惊讶。相信再过十年,按照云南省长对我说的,十年之后将大不一样。
可以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远远不是签一个协定那么简单,涉及到整个边境的开发、经济的融合。可以说,中国未来一定是亚洲的经济中心,这是不可否认、不可回避的,因为此中有一种相互需要的结合。
香港人观念大变,着意搭乘大陆经济快车
我们《中国评论》在香港从一九九八年创办至今五年,也是对香港进行了五年的近距离观察。香港现在可以说是战后经济上最辛苦的五年、最难过的五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其经济下滑严重。但是恰恰在这五年,香港经济与内地在各方面的汇聚、交融,是最深切、快速的五年。
回归之前,港人完全是希望中央政府严格封锁边关,不要发生更多的交流,以免影响自己已有的繁荣与稳定。但是到今天发现,必须将关卡拆掉,香港才能保持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这种观念的完全转变,在两年之前都不存在。
我们也经常到珠江三角洲考察,其发展速度也是令人吃惊。未来十年,你可以在香港的地铁站直接坐车到广州。目前广州的地铁正在拚命向珠江三角洲的各处延伸,未来将会与深圳、珠海、东莞、增城等直接联通。十年之后,珠江三角洲或者可以由地铁网路联通。
这说明甚么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越来越中心化。
我不是台湾人,但是多年来我很关心台湾的未来。我认为,不面对中国大陆经济中心化的事实,台湾经济会越来越边缘化。
香港已经发现,如果不与内地迅速交汇、交融的话,香港经济也会被边缘化。对此,香港的学者已经争论了五年,我想郑赤琰敎授对此很有体会。我看共识在慢慢明确,与大陆经济的融合、交汇,并非仅仅是利用大陆的市场这么简单,如果仅仅将大陆定位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的话,那就错言吴了,至少也是前几年的过时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台港澳经济要依赖大陆经济才有可能一飞冲天。
台湾经济与大陆整合非政党力量可阻止
我个人认为,这里既不代表《中国评论》,也不代表其他甚么人,就是——如果我们对两岸关系还有甚么比较乐观的预测的话,我相信五到十年、十到二十年,两岸经济汇合的力量,谁都挡不住。这就预示着,政策不能不变,民是水、经济是水,所谓的政党、所谓的政府都是舟,逆水行舟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就台湾经济的发展来说,我认为两岸四地里面,目前祇有台湾是政治化大于经济化,是经济政治化,而大陆恰恰是经济化大于政治化。所以说现在大陆很多政策受制约,是从民意的角度考虑,并不希望打仗。中国大陆人现在不愿打仗,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做民意调查,看看有多少人愿意打台湾,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哎呀,最好别打啦,我们要搞建设,我要买楼”。我的一些朋友,个人就买好几处楼房,是有私有财产的人。北京的、上海的、深圳的楼价也不比温哥华差,很多都比温哥华贵,收租也不比温哥华便宜,在北京甚至收租比温哥华贵。因此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主观能猜出来的。
但是有一点要声明,如果问台湾要被一些人分离独立出去,相信支援动武的比例就极高,因为这牵涉到民族尊严和未来的中国安全,与中国的现代化有直接关联。
大陆也有意识形态主导的问题
民进党党纲对未来结果是开放的
余莓莓:我们很乐见大陆经济日益发展繁荣,也希望大陆能够尽速地现代化。
但是我想,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仅仅就物质层面而言,对不对?现代化的建设也并非祇是经济上的建设,包括思维的现代化。民主思维、人本主义是主流思潮,这是一个现代化的观念。
刚才余所长说要淡化政治,但是我不知道如何界定这里所讲的意识形态。我想问,现代化与统一有甚么样的逻辑性的必然关系?如果说现代化的结果,除了经济建设的文明之外,还包括一种精神上的文明,是一种对人的自由意愿选择的尊重的话,我觉得今天两岸的问题不是在意识形态上面。对台湾来说,是在于能否客观地、对等地来尊重我。就好像对大陆来说,既然国家的统一的主权这么重要,甚至于不放弃武力犯台。这句话是说,武力犯台的结果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统一、主权的统一。但是如果真的使用武力,请问对大陆的经济建设有甚么好?没有。
但是,这里面不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念在主导吗?
民进党在《台湾前途决议文》里面非常清楚地讲到,这也是我们与国民党不同的地方,我们认为台湾现在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叫中华民国。而对未来终局的选择,我们基本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是为了实现主权在民,是秉持人本主义的精神,是说人民有选择其生活方式、有选择其未来命运的自由。我想,这是台湾非常主流的民意,也是民进党或者说台湾,经过十几年民主化的过程之后,一种必然的结果。
如果能够清楚这种状况,清楚到现在台湾民意依归与所向的话,大陆对台独党纲的疑惧,不就是等同于大陆口口声声说不放弃武力犯台的依据之一样的道理吗?
“九二共识”是不存在的
为甚么两岸之间没有一个互信的基础?或者说因为台湾单方面否定“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所以造成两会无法会谈。
但是如果要追究,我们可以倒回历史的场景来看。我相信在九二年的时候,根本没有“九二共识”这四个字。现在陈水扁就任之后,大陆才提出“九二共识”这四个字。
大家可以想想,为甚么陈水扁要说“九二精神”,他讲的“九二精神”就是搁置争议,然后来协商解决问题。两会要谈的是事务性的东西,怎么可能拿“一中原则”这种政治性的议题来谈,层级不够嘛。
当初大家谈了很多渔业协定、打击犯罪等等,因为遇到主权的问题,所以搁置下来。再倒回场景来看,如果真的有所谓“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这种东西的话,为甚么在李登辉访美之后,大陆不管用口头上还是其他形式,都是根本否定掉“一中各表”。在九九年李登辉提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之后,甚至用书面来否定,因为大陆怕“一中各表”表成两国论嘛。
因此,在这样基础点不同的认知之上,为甚么会将“九二共识”反而是在陈水扁“五二○”就职的时候才提出来?而且这个“九二共识”是掐头去尾、是坚持“一个中国”这样的情形之下提出的。那么请问,不管在各种国家的主权条件上面,或者说,我们都已经总统民选了,怎么能去片面接受感觉上身份不被承认、被矮化的这样子的“一中原则”?被中国大陆独占诠释权之下的定义和解释呢?
“九二共识”、“一中原则”对台湾来说,这不是主流民意,而且对陈水扁来讲也有困难的。
今天我们口口声声讲民主化,讲经济建设,对于台湾人民来讲,固然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另外一面,怎样顾及人民有自由的意愿选择国家的未来?有自由意愿选择其生活的方式?我觉得这是除了经济的层面之外,必须要瞭解到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希望大陆不要片面否定掉我们的存在,不要片面地祇是用中央对地方的态度。好像说,大陆也希望台湾这一边不要辜负了民族的感情。如果说我们地缘上这么相近,血缘也是共同,语言也是共同,那么为甚么我们不能搁置掉一点点的争议?如果说今天用大陆的规则凌驾到台湾之上,或者台湾片面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大陆的话,其实这个僵局是打不开的。
大陆对台经济策略没有政治思维吗
那么讲到大陆一直希望两岸的经贸关系能够正常化地往来,而我们也希望正常化往来。如果您去看陈水扁的竞选白皮书,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是他的第一个讲法。我们进一步问,难道大陆对两岸经贸关系里头,并没有隐含着更大的政治思维吗?
林滴娟案子祇是技术层面的个案,大陆其实对台湾在经济后面有很大的政治思维,有政治上的策略,我们非常清楚。过去“三通”也许是因为经济的需要,难道大陆今天希望台湾的“三通”里头,没有甚么政治上的意图吗?大陆方面一直是希望以商逼政、以民逼官、以商为政、以通促统,这个政治上的谋略一直在后面,和平消化掉台湾,我们其实都很清楚。
如公民投票结果是统一的民进党可以接受
你们追究我们的台独党纲,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追究你们的“四个坚持”?现在大陆最新理论已经是“三个代表”了嘛,是不是也请你们看看我们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大家是相互对等的嘛。
如果有一天,大陆一步一步越来越现代化,不祇是经济上对等成就,包括民主的制度、人民选择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有一天可以直选自己的国家领导人。那么大家价值观趋同的结果,如果说公民投票的结果说是可以统一的,民进党也是接受的。对我们而言,主权在民是最重要的。
两岸的经济背后,实际上是政治较量。我认为,大陆要尊重现实,以人民的福祉为最高目标和最终依归。我们可以先存异,后求同,不以一方凌驾于另一方,而WTO是两岸双方都可以下的台阶。我们即使没有共识,也可以创造共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共识,先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其中的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要将单方面的思想强加给对方。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未来一段时间回头看今天,目前的所谓争议祇是沧海一粟。
要重视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
郑海麟:僵局是政治性,这也可以说是两岸的一个共识。我们作为海外华侨,认为两岸要互相尊重,大陆要认识到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的份量。对此,不能以台独党纲来对待,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认为,大陆应该抓住加入WTO的契机,推动经贸统合,然后逐步影响政治统合。要扩大交流包括敎育方面的交流,使“台才陆用”;应该放宽台胞在大陆过期居留的问题,放宽对他们的中国身份认同,把台湾人真正当中国人来对待,使之有内向之心,有利于中国化。
梁伟洪:座谈会结语
今天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两岸的两岸关系高手直接交流意见,使我们清晰了很多症结,也瞭解了双方解决问题的意图。
目前大陆是经济主导政治,而台湾是政治主导经济。作为海外华人,我当然是希望能够尽快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交换思想,也就是为了能够加深大家对分歧的认识,为化解目前两岸的僵局寻找可能的途径。
就我本人的看法,既然大三通并非那么容易一下子成功,我们大家也很明白,两岸经济如果不整合,对双方都不利,而且很可能导致大家刚才讲的台湾经济边缘化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途径,来强化经济统合,但是同时与政治统合也有助益。对台湾经济可能的边缘化,我想不仅台湾会非常不情愿,大陆也并不愿意看到一个被边缘化的台湾,因为毕竟都是中国人。
我想,我们在近期可以就“南中国自贸区”的问题进行沟通,因为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当,地缘上也非常便利。如果两岸能够在南中国地区率先整合,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大,也可以不必那么直接地就主权问题进行争拗,对双方的沟通与合作都可以提供比较现实而宽松的概念。
大家今天已经讲了很多,我就不多讲了。希望今后还有机会让大家坐在一起,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入地交流,为两岸的福祉做一点小小的事情。
评论员简介:
余克礼: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两岸关系研究,为两岸关系研究的著名学者。
颜建发: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前主任、博士。一九五九年出生,东海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博士,并曾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东亚研究所长期从事博士后研究。曾经担任民进党政策会主任,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并在淡江大学、东海大学任敎职。
郑赤琰:香港崇正总会会长兼副理事长。马来西亚出生,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其后留学美国,获纽约州立大学宾咸顿校区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敎授、系主任,以及岭南大学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所主任。
梁伟洪: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六十年代从香港移民加拿大,在原本由西方人垄断的游艇生产方面获得成功,成为当地知名商人。现已从商界退休,多年从事两岸统一的促进工作。
余莓莓:现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一九六四年出生,德国卡塞尔大学政治研究所研究生,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肄业,中兴大学法律系学士。曾任民进党文宣部副主任。
陈正明:一九五四年生于台湾高雄,一九七五年毕业于台中东海大学经济系,其后留学美国取得硕士学位。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四年分别于台湾及美国从事金融证券及跨国企业管理工作。一九九五年移民加拿大经营个人事业。
郑海麟:加拿大两岸关系研究会会长。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多年关心两岸关系,撰写很多有关两岸关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