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能取代岭南文化吗



  在日前举行的《陈残云评传》何楚熊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研讨会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先生从《评传》中一段话提出看法,这段话是:“如果说,陈残云是与时俱进的珠江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香飘四季》就是珠江文化美学品格的杰出代表……遗憾的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林立的今天,还没见哪一部有对《香飘四季》的评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严重缺失。”黄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研究者对作品与写作年代关系认识的偏差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学界、文化界、艺术界对珠江文化(岭南文化)的存在和重要的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从更深层次上说,要解决珠江文化的地位问题,又必须从中国以至世界文化结构的高度看水域文化的地位问题。……对中国第三大河——珠江水域文化,历史上称“岭南文化”,而不称珠江文化,这样做,首先就是在中国多江河文化格局中除去了珠江文化的本有席位,使其离开了中国水域文化系统。从大陆文化观念和疆土位置作出‘岭南文化’之称谓,在过去年代以此命名,是可以理解的,约定俗成,已成传统习惯,暂可不予废弃,在一定场合可与珠江文化概念并用,但应当逐步转变过来,以科学的珠江文化称谓为宜。
  
  “珠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称谓有何本质上的不同?珠江文化能不能体现广东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能不能体现广东先进文化发展的轨迹?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有何历史的和现实的、地理的和人文的理据?以珠江文化指称这一区域的文化,对本区域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有何意义?在文化与经济关系日趋密切,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援作用日趋强大的今天,珠江文化的提出,对于珠江水域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日前,记者采访了多年来从事珠江文化整理研究工作的黄伟宗和洪三泰两位先生及省内的文化研究专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和意见。但对于一个新的文化范畴认识和接受,并不是一次讨论就能理清和完成的;对于“珠江文化”概念的科学性及两个概念的使用,我们无意得出什么结论,而只是藉以吸引更多的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对与时俱进的广东文化进行总结和升华,以期为广东文化大省做些积累性和建设性的工作。
  
  应以珠江文化取代岭南文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有何理据?
  
  黄伟宗(以下简称“黄”):“珠江文化”一词,首见于郭沫若1926年发表的《我来广东的志愿》一文,他说:“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从文学批评领域进入到文化批评领域,从对陈残云、欧阳山、秦牧等广东作家作品的研究,进入到珠江文化研究。当时我只是将岭南文化与珠江文化混用,在随后的研究中,珠江文化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明确,我逐渐感到将岭南文化与珠江文化两个概念等同或混用是不科学的。我从水文化的理论上考虑,提出应当以“珠江文化”取代、扩大和包括现行的“岭南文化”的概念。
  
  提出珠江文化的依据主要是地理上和文化类型上的考虑,同时也是珠江水域现代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地理上看,“岭南文化”的提法从明代出现以来,其所指范围越来越小,已成为广东的代名词。这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从珠江文化概念的内涵上看,它指的是整个珠江流域及其辐射地区,除珠江干流和西江、北江、东江流经的粤、桂、港、澳的大部外,还包括韩江流域的潮汕地区、南渡江流域的雷州半岛、北部湾及隔海相望的海南岛,还可以而且也应当包括其发源地云、贵、湘、赣、闽等省区的部分。这么大个区域只能用“珠江文化”概念来表述。第三,从中华文化格局上看,以珠江文化称谓,可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概念对接和并列,符合中国多元一体的江河文化实际,也可与世界通行的水文化相通。
  
  珠江文化体现从山文化到水文化的进步
  
  记:珠江文化的文化内核是什么?它与岭南文化有何差异?
  
  黄:珠江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形象,决定着并表现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是:多元性和相容性,敏感性和争先性,实效性和适应性,民俗性和大众性等。这些特点是与珠江流域的水文化理论一致的,与珠江流域江海一体的文化形象相吻合的。
  
  珠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不同,首先在于文化研究基点的不同。中国一直有种“山文化”的观念,所谓“岭南”就是以“五岭”为参照的,“岭南文化”观念也深入人心。而现代水文化理论充分肯定了水对于人的生命、生存的根本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决定人的文化意识。当今学术界普遍接受海洋文化和江河文化的理论,并以海洋和江河命名相关地域的文化。所以,岭南文化的基点是“山文化”,而珠江文化的基点是“水文化”。其次,两者所涵盖地域范围不一样。“岭南”指五岭山地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较小;而珠江流域包括了两广大部,云南、贵州部分,湖南、江西少数地区,还延及港澳地区和海南岛,比岭南地域要广。第三,文化海洋性比较。珠江文化更突出它的水文化内涵,便于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接和沟通,比岭南文化显示更明显的海洋性。第四,文化起源比较。以河流命名的地域文化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渊源及与环境的关系。司徒尚纪《珠江传》一书提出珠江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人类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写出了珠江的历史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概念比岭南文化自有她的优越之处。
  
  但这两个概念的精神应该说是相通的,并没有矛盾;更准确地说,“珠江文化”实际上是包括了“岭南文化”在内,但又更为科学。岭南文化是珠江文化的核心范围,只是岭南文化是从地域上概括的,珠江文化是从水域上概括的,两者是山文化与水文化的区别。所以说,珠江文化是对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发展,是从山文化到水文化,从封闭到开放的一种进步。
  
  水域文化理论能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
  
  记:现在有不少学者并不十分接受珠江文化,你认为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对文化研究有何学术价值?
  
  黄:国际上通行的“水文化理论”认为,山是封闭的、拒绝的;水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中国文化是“山”的文化,所以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了。很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也持此观点。我认为这种研究的方法是对的,但结论错了。其实,中国也有“水文化”,而且不止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还有珠江文化,后者更是中国水文化的代表。我们提出珠江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结构认识上的进步,也是对黑格尔以来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的反驳。
  
  有些学者目前还不能接受珠江文化,一来是因为岭南文化已经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说法,二来是因为他们不太瞭解珠江文化的科学性。其实,珠江文化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她是江海一体的海洋文化。珠江有八个出海口,海岸线之长,为全国各大河之首,这使得珠江文化得以大量吸纳海外文化充实自己。过去历史上的观念是,海洋文化很难影响江河、内陆,所以有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排外的心态。但在珠江流域,我们一直有一种地理上的平等观念,海洋、江河、陆地相互影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地理上如此,历史文化上也是如此,海上丝绸之路最初就是由珠江流域出航,将一个文明古国与世界沟通。俗话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地域文化与水域文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用水域文化来理解珠江流域的文化和其他江河文化,才就能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
  
  珠江文化可成为区域间经济交往的纽带
  
  记:珠江文化的提出为的是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文化认同力,这种力量在当前日趋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有何积极意义?
  
  黄: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路领先,在文化上也常常起到一种冲击波的作用;海外文化的进入通道也多在这里;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三分之二是广东出去的,遍布世界各地,这都是一种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从经济方面考虑,广东现在的经济协作区实际上就是以水域来考虑的,我们跟广西、湖南、江西、云贵、港澳的紧密合作,就有一种水缘的便利。珠江的八大出海口涵盖和影响了华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珠江文化可以密切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我们跟省外、海外合作,引进外资,珠江文化也起到一个连接纽带的作用。从文化认同上看,广东有大量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外来人口,以前,以山来划分,老广东人称五岭以北的人为“北佬”,从而产生外来和本地之分,但从水文化角度看,这种隔阂就不存在了。
  
  另外,珠江流域创造了北回归线上惟一的绿洲,对该流域的地理和环保研究都具有国际意义,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流域文化的亲近和认同。
  
  当前要做的是如何对经济、贸易资源进行“统”和“顺”的工作。在这一点上,珠江文化比岭南文化更具有凝聚力,更便于沟通,更服人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