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充分发挥珠江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大省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热潮中,省委领导发出了“建文化大省”的号召,是非常及时和十分正确的。现根据我近十多年来以现代文化学研究开发珠江文化的经验体会,提出充分发挥珠江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大省的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在观念上,从大文化意识高度,把握珠江文化形态、概念、特质和优势。
  
  当今是世界文化时代,是人们自觉地以大文化意识和观念(尤其是水文化观念和意识)指导进行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的时代。一定的国家、民族、地方或行业的人们,由于有较长的历史积淀和自然环境的养育,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并有独特性的共性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便是该国家、该民族、该地方、该行业的文化特质或文化特性。这即是大文化之所指。现代水文化的理论,充分肯定水对于人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的根本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决定人的文化意识。所以,当今学术界较普遍接受海洋文化和江河文化的理论,并通常以海洋或江河名称及其相关地域、称谓并界分一定的文化地带(区域),如:大西洋文化、地中海文化、尼罗河文化、多瑙河文化等等;我国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同,也在于因是水文化称谓而与世界接轨。多年来,我们以“岭南文化”称谓华南文化,在世界上知者甚少,也在于此概念不够确切,又未能与世界水文化观念接轨。如明确以珠江文化的称谓和概念取代、扩大和包括岭南文化,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够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江河文化并列和对接,明朗地体现出我国是“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九洲”文化实际,科学地表述并巩固发展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和实质,并以此在世界文化大国之林中占有独特位置。
  
  珠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带,自然是指珠江流域,主要是指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网流域,大部分地段在广东,还包括云南、贵州、广西、香港、澳门;虽然海南与韩江不属珠江水系,但其在经济文化辐射区内,所以潮汕地区也属珠江文化范围;而作为北江、东江、韩江源头的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也可作为辐射地带。从这些地带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关系密切的实际上看,以珠江文化名称和概念称谓,确立为一种流域或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是符合实际并有积极意义的,有大观念、大视野,才能下大手笔,做大文章。 
  
  西方学者称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的文化原因,是在于未能接受海洋文明,“海洋未能影响他们的文化”(黑格尔),而作为其发祥的文化——黄河文化,实则是黄土文化、大陆文化。这偏见影响中国许多青年人,1988年影响甚大的电视片《河殇》即是其代表。从文化学的角度说,这观点的错误有三:一是毋视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海洋大国之一;二是黄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但中国不仅只有黄河文化,而是多条江河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文化;其三是黄河文化实则是大河文化,即李白诗所描写的那样: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神韵,具有神圣、永恒的特质。长江文化则是大江文化,正如苏轼词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有慷慨、风流的特质;而珠江文化则是江海一体的。珠江出海口有八个门之多(在沿海一带大小江河出海口更多;2002年5月在番禺南沙考察时,霍英东先生也向笔者陈述了相同观点)。广东人往往称江为“海”,如海珠桥之名,称长堤为“海皮”,毛泽东诗称“饮茶粤海(指广州)未能忘”,都是江海一体观念之佐证。唐代首位广东宰相并诗人张九龄有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可谓写出了珠江文化之神韵。前句标志着海洋性、开放性;后句意味海纳百川、天地同体,显出了包容(或相容)性,可谓珠江文化特质和优势之精辟凝现。
  
  充分认识珠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所在,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在作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英明决策的同时,决定由广东“先走一步”,并在深圳、珠海办经济特区的历史地理原因,才能理解这决策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说,全中国文化都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特质,但广东特别明显、强烈、普遍,原因就在于其江海一体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和外国通商与文化往来的交通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是西方文明最早的登陆地,是遍布世界各国华侨的最早始发地(据统计遍布世界3200万华侨、华人,有2300万是广东人),香港、澳门本来属广东辖境,从来唇齿相依,如此等等因素使广东的文化特质具有“先走一步”的条件,相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机遇。今后要使广东进一步发展,登上新的台阶,更上一层楼,也必须从文化意识的高度,去总结经验;以对珠江文化特质的的理性认识,更自觉、更高明地去再把握新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开拓新的局面,创造新的辉煌。
  
  二、在走向上,要以世界先进方向,辩证地把握珠江文化的正面和负面,把握其传统性与发展性的关系,特别是局部与整体,地方文化之间、江河文化之间,本省与全国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
  
  同任何具有特质的文化形态一样,从历史上和整体上看(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和江海一体之特质,使其在具有正面优质的同时,也有其负面的劣质,如:它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优质,同时也带来松散、不严密的负面;它具有敏感性、浮动性、灵活性,却又有不深刻、不彻底、不持久、留不住的毛病;它具有商业性,易于吸收新东西,求实际、实用,但又往往易于满足,固步自封;它具有市民性、讲究实惠、实在,但又有投机性和市侩味;它具有平民性,不讲究等级,有自由平等意识,也由此带来较重个人,较轻整体的弱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广东受五岭之隔,交通不便,与中原距离较远,交往不甚密切,也造成了有狭隘的地方观念。
  
  但自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文化的这些负面劣质,已有明显的克服和消退。二十多年来,每年都有“百万大军”南下,尤其是这些“大军”主要是到珠江文化的核心地带(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打工,使这些地区的人口比例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了该地的文化结构和素质也产生重大变化,珠江文化的包容性更明显扩大了,狭隘地方观念初步克服或消退了。另一方面,广东人过去是走出海外或港澳,近些年来走向中原和北方的广东人增多了,这既促进了珠江文化与黄河、长江文化的交流,同时又促使广东人的珠江文化素质在发展变化。这也是我们在把握珠江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地方性与全国性的关系时,应当充分注意到的。
  
  珠江文化特质主导着广东人(包括在广东工作的外省人,即所谓新广东人或珠江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在历史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但其负面也造成了或致使其尚未达到本可或应该达到的高度或目标,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已占半个中国,未能做到改朝换代;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只有“百日维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封建王朝的伟大胜利,不久却又被袁世凯夺权复辟;梁启超策动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气死袁世凯却带来军阀混战,梁启超也退隐学宫。这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广东人物,领时代潮流,领一代风骚,正在于他们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优质(当然尚有其个人人才因素);他们的失败或挫折,有许多主客观原因,其中包括他们未能摆脱或克服他们身上的珠江文化负面(不彻底、不深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成就,举世公认,不必赘述。成就的取得显然是珠江文化特质发挥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珠江文化的负面也造成了一些缺点与不足,如被人们戏称广东人“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的说法,道出了将实践上升理论的功夫不够、文化意识和现论素养较淡薄的普遍缺陷;这些缺陷,看来是与不深刻、不彻底的珠江文化负面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更上一层楼,登上新台阶,尽速达小康,必须以自觉的文化意识去进行整体经济文化决策和建设,以珠江文化特质去把握整体和个体的文化素质的教育提高,使珠江文化的优质面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劣质和负面不断克服和减退,并在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外文化等的对接和交融中,取长补短,吐故纳新,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整体实力的增强,作出应有的努力。
  
  三、在品位上,要以高度的文化意识,把握各地方,各行业的开发建设,使每个地方、每个行业、每种产品,都既有珠江文化色彩,又各有特性的文化品位和品格。
  
  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和行业已先后以自身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或行业特点,确立了自身的文化定位、品牌或形象,并以此指导和把握本地或本行业的建设开发,起到了文化与经济结合、以文化强化经济的良好效果,并起到以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意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增强本地方或本行业凝聚力的积极作用。如能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全省,强化文化的色彩和作用,以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经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势必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先富地区在制定新的规划和建设时,应强化珠江文化色彩和投入,提高文化品味;经济较落后的山区,应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潜质,发展经济脱贫;旅游业应强调发展文化旅游,使旅游文化化;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要注意继承发扬悠久的广东音乐、粤剧、潮剧、岭南画派、岭南文派等的广派风格和传统,坚持和强化“海味”(海洋性),打造出标志广派风格的拳头作品;在经济领域,要使名牌产品更有广派文化风韵,使走遍全国和世界的“广货”,不仅产品质量一流,而且文化品位也是一流的。使广派风格体现于各地和各种物质与精神生产建设、设施及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中,同京派风格、海派风格的经济与文化产业和产品有明显区别的特点,共同创造和体现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家园,使五千年文明古国,以具有鲜明现代文化色彩的经济大国形象,争艳于现代化世界中的大国之列。
  
  四、在策略上,以举办世界性大活动为带动,使珠江文化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项品牌一步到位地在全世界亮出来。
  
  具体做法是:举广州为龙头,联合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各市,以申办世界海洋博览会为座标,与北京办奥运会、上海办世博会的座标同步,促使形成分别以广州、北京、上海各为龙头的三大经济圈,共同争取我国早日进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同时,使广州成为以海洋经济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性城市,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海洋经济、贸易、科学、文化中心,世界海港与河港中心,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中心,以及珠江文化海洋性的标志城市和中心,并以这些座标为中国恢复在世界上的海洋大国地位作出贡献。
  
  世界海洋博览会,可以说是仅次于世界博览会的世界性大活动。它来源于1993年葡萄牙提出的倡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同有关国家政府,组成了国际性的海洋学会(简称“海委会”),1994年举行大会有102个国家参加(我国也有代表参加),会上决定1998年为联合国“世界海洋年”。葡萄牙则以这个世界性日子,举办了首届世界海洋博览会。这次会议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以纪念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首次渡印度洋500周年为带动,于1998年5月22日至9月30日(为期4个多月)在里斯本举办,有145个国家、地区参加展览(我国也参加了展览),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50万人次参加活动。葡萄牙用于宣传活动的经费有20亿元之多,各国均有展览馆,葡萄牙的展览馆尤为丰富多彩,其中宣传该国航海家达伽马于1497年至1499年,从该国出发,南下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首次横渡印度洋,从而开辟了欧洲与印度次大陆之间通道的事迹尤为突出。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无论在经济或是文化上,葡萄牙都得益甚多。自此以后,尚无其他国家办过世界海洋博览会。
  
  由于我们去年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其影响甚大,颇受国内外学术界和一些政府机构的好评。为此,香港学者有与我们合作于2005年筹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打算,并有将此活动同上海举办世界海洋博览会中一道进行的计划,而有关部门已同意由上海举办这活动的计划。现在上海已正式承办了世博会,估计难以再分精力办海博会,如我省能将这个会接过来由广州牵头承办,联合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各市。还包括沿海各市,或相关城市(如郑和故乡昆明)一道承办,是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不能办海博会,改为办“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也是可行的。
  
  广州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两个二千年不衰大港之一(另一个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至今尚有许多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迹(如“西来初地”华林寺、波萝庙、光塔寺、十三行等等);据史书记载,广东的的徐闻、雷州、湛江、阳江、珠海、深圳、汕尾、汕头、南澳、饶平、澄海、潮州等都是从汉代直到清代各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澳门、香港、海南和广西的合浦、北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岸始发港。这串沿海古港,都共同体现了珠江文化的海洋色彩和光辉,完全可以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可以在世界博览会活动中,成为重要依托和亮点。亦可以以此为依据,举办世界性的“丝绸之路”博览会,将历代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国家和地区都联系起来,进行文化学术与经济交流。
  
  郑和下西洋也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自古即是海洋大国的重要标志和旗帜。葡萄牙以达伽马为旗号举办海博会,并以此宣扬其海洋大国之历史,其实郑和的历史比达伽马早得多(早100年),影响大得多(最近有英国学者称:郑和是世界上环球航行第一人,是郑和最早发现美洲大陆。前些年我赴美国考察时,在华盛顿太空馆看到展出说明中也介绍说郑和船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事件。)据学者称: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经广东水域;其中第二次是在广东出发(有史料称可能在东莞);现在汕头的南澳,以及澳门、海南尚有郑和遗迹,因而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5年7月)纪念活动作为海博会或“丝绸之路”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有道理、有意义的。
  
  当然,海博会或“丝路会”尚有许多内容有待研究和规划,如能下决心申办,即应着手去进行。广州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办得最精彩、最出色的;获批准的可能性又很大,因为今年世界海委会轮到中国任主席国,由国家海洋局主持事务。举办海博会或“丝路会”,虽是具体活动,但作为座标,象北京办奥运会、上海办世博会那样,带动城市各方面建设、其效果、效率、影响、威力,是全方位的,是大得难以估量的。如认为可以,请省市领导即组建申办机构,尽快开展工作。
  
  五、在措施上,从组织、科研、宣传、教育、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强化现代文化学和珠江文化的研究、弘扬和开发工作。
  
  1、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设文化大省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全省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和部署;各市县也应成立相应机构。
  
  2、建议将现有的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升格为一级学会,正式命名为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负责联系全省各学科的学者,以珠江文化和现代文化学为研究主旨,开发、弘扬珠江文化。它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来进行,为省委、省政府实现建文化大省目标而提供学术和策略谘询。各县市如有条件,亦可成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分会;支援其他省区成立本省区的珠江文化研究会;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负有与各市县分会合作的责任,并要与其他省区研究会密切联系合作。
  
  3、建议在中山大学成立珠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组织本校和有关单位的多学科专家,对珠江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开发;并将珠江文化研究列为省级重点科研专案而立项;还可在这中心成立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要培养物件的文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文化学人才,除在现职教授中聘任导师外,尚可在校内外离退休教授中聘任导师(可不占编制,发导师补助和工作量津贴);在条件成熟时,创办学科的文化系或专业。
  
  4、建议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办《珠江文化》杂志,以多学科、多形式研究和宣传珠江文化为主旨,发表学术论文、文艺作品、普及读物;并编辑出版《珠江文化丛书》的多种系列。
  
  5、建议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举办文化学讲习班,请跨学科的文化学专家讲授世界现代文化学与珠江文化,对各级干部进行轮训,使各级在职干部提高文化理论水平、文化决策水平和文化素养,让各级干部都有学习机会,并形成制度,持久进行下去。
  
  6、省领导如果同意以上具体建议,请分别批给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专项活动经费(包括组织专家考察研究经费,筹办《珠江文化》杂志和编辑出版《珠江文化丛书》经费),给中山大学拨给筹办珠江文化研究中心经费及重点科研专案经费,拨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筹办干部文化学轮训班的经费等,使这些单位能够有经费保障,开展正常工作;同时,请考虑是否可以批准成立相应的筹集经费的机构(如理事会等)和举办筹资活动,发动各界热心人士赞助募捐,使尽可能多的群众为建文化大省出谋献策,出钱出力。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经济来源,而且可以普及文化知识和观念,造成人人有文化、家家有文化、处处有文化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2002年12月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