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认识和深化研究开发的过程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作为这次学术研讨会承办单位之一的珠江文化研究会,向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教授、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感谢大家为这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和所作出的学术贡献。各位为这次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以及在会上的发言或讲演,必将会对“海上丝绸之路”这份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起到积极的卓有成效的现实作用,历史将会记下你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和功绩。
  
  现在,我谨代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共同组成的——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开发专案组,向大家汇报我们进行这个专案研究开发的过程和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对珠江文化的考察研究开始
  
  早在199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成立文教组之初,出于为省政府的文化政策、规划和决策提供谘询的需要,我们所包括的多学科专家,意识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科技和文化时代,许多领域的研究目标和参照系,正在逐步向以文化为终极和准绳而转移,大文化的概念和现代化文化学,正在深入各种科学和行业中,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学术、文艺的决策或抉择的指导意识,其中尤其是水文化的概念,认为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也决定人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和其他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点,可以数出许许多多,最根本的是在于其共性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即是文化特质和色彩的不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感到既然身在珠江流域,吃的是珠江水,为珠江流域地区服务,就很有必要研究珠江文化,考察其源流和走向,弄清其来龙去脉,特别是认识其文化特质所在,即与其他江河文化的区别所在。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先后到珠江所包括的三条主干流(即:西江、北江、东江流域)进行了考察,包括:西江的封开、德庆、肇庆,北江的南雄、韶关、英德,东江的河源、惠州、深圳,珠江三角洲的中山、珠海、东莞等地,发现这些地方尽管有山区和水乡、山区与平原、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但在历史上在文化源流上却又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在文化性质上又是有着共同点,并与其他江河文化(包括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有明显区别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在地理形势上发现:珠江的三条江及其相邻的江河,都是向南海出口,每个出海口都称之为“门”,如虎门、崖门、磨刀门、虎跳门、鸡啼门等等,而且海岸线又特别长,港口林立,得天独厚地形成了江河与海洋交汇,并且同天共体的格局,这是与中国任何一条江河文化的地理形势最大而最明显的区别所在,也因此而使得珠江文化有着特别浓厚的海洋文化因素和色彩,有着特别明显的流动性、敏感性、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兼融性的特点,是一种北风与海浪相撞而又交融的文化特质。
  
  这些基本认识,是我们在考察中逐步认识、逐步证实,并逐步深化的。首先是在1994年对南雄珠玑巷的考察中,发现这小巷是唐宋以来南北文化,并向海外延伸的文化古地,有140多个姓氏的家族,从中原经此转到珠江三角洲并转海外、南洋、美国,证实了珠江文化的南北和中外的交汇性和流动性,典型地体现了北风和海浪交汇和流动的特点。在对广东封开的考察中,发现这是汉武帝统一岭南时的岭南首府所在地,是西江文化发祥地,珠江流域主要方言之一粤语在此发源,在这里出土的原始人类化石距今14万2千年,比原认为岭南人祖先的曲江马坝猿人(距今12万8千年)化石提前近2万年,是“古广信”之所在地,广东、广西由此划分,标志着珠江文化也是有深久历史传统文化的。我们还从史料中发现,汉武帝在西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统一岭南时,即派黄门译长从广信前往越南、印度,是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北部湾的合浦出发,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而且始发的时间同张骞通西域也即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西元前138年)差不多。这个发现,在《汉书?地理志》船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开航的记载中得到证实。这个重要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关系由来悠久,同时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并不是西方学者所说的“封闭的内陆文化国家,”也不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学者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不影响他们的文化”。
  
  二、到雷州半岛两次考察的证实
  
  根据《汉书?地理志》提供的历史依据,我们于2000年6月,即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初,组织了专家考察团专程到雷州半岛进行了考察活动。参加的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广东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的文化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对这个始发港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全方位考察和论证,初步认定了当今的雷州半岛徐闻县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一带的汉代生活遗址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遗址之一。同时,又考察到古代的徐闻郡首府,本在今徐闻,后又迁至海康(即今雷州市),汉书所说的徐闻,可以理解为整个雷州半岛,即大徐闻港,因而整个雷州半岛都可以而应当共同研究开发这项历史文化遗产。
  
  这次考察结果,固然是证实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而且是明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组织的国际专家考察团所忽视历史事实,将他们所承认的南宋时期才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史,推前了一千多年。同时,也为改革开放的方针定在广东“先走一步”的中央决策,找到了重要历史渊源,找到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源头。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一次大会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发祥地”。所以广东省政府领导极其重视,批示再组织专家考察团去进一步核实、论证。经过认真准备之后,今年3月,再组织更多学科的专家前往徐闻、雷州市进行了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原来的结论。并向省政府作了报告,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专案组,组织广东省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和各大学、研究机构、考古、文物等单位的专家和作家,分别组成学术委员会、创作委员会、规划委员会、新闻出版委员会,组织各种力量,订出计划,将研究开发“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来进行。
  
  三、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的深化
  
  我们专案组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省政府领导和国务院参事室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进行的,是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又是与各地政府、兄弟省市的领导、专家,以及外国学者和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支援分不开的。这些支援,使这个专案的影响日益增大,而且深化了我们的认识,推进了对这项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
  
  首先说说去年11月,专案组成立后,即赴福建泉州市学习考察,受到很大启发,商定举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为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计划;今年春天,双方又在广州进一步商讨了召开这个会的事宜;特别值得感谢的是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徐闻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这项文化遗产极其重视,大力支持这个专案的研究开发工程,支援出版有关著作,全力筹办这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省内外、国内外的新闻媒体,也是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去年第一次到湛江雷州半岛考察的时候,南方日报进行了连续报道,影响特大;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人民日报华南版、广东省电视台以及湛江的各媒体,都突出报道,新华社用了6种文字向全世界发布新闻,美国等国媒体都采用了这新闻,使这项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产生了国际影响。人民日报华南版正式与专案组合作,在人民网上将“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专门网站、更扩大了国际影响。今年4-5月,我应美国华人文化协会的邀请,到美国讲学和进行文化交流期间,向美国的华人作家、学者讲授了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产生了强烈反响,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侨报》、《金山时报》和《星岛日报》美国版均作了报道,我国驻三藩市领事和文化参赞对这个专案热烈支援,表示如果需要到美国考察或寻找资料,他们将提供方便,又为这个专案与国际接轨提高到更高档次。在今年8月初,广州举行第六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又提出了广州应发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品牌建议,受到举世瞩目。
  
  特有现实意义的是:在我国即将参加WTO(世贸)的时候,香港《中国评论》杂志就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问题,发表了记者韦民先生与我的访谈录,并由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有关学者以“WTO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专题举行了座谈,在该刊《思想者论坛》发表;又决定从2001年第一期开始,每期开辟“珠江文化”专栏,系统宣传珠江文化。这些安排,更是将我们这个专案的研究、开发,在学术上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上,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广度,推上新的台阶和档次。
  
  四、研究开发工程的四个系列
  
  对“海上丝绸之路”这项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工程,我们主要是以下列四个系列的工作来进行的:
  
  (一)《珠江文化丛书》系列
  
  首先是组织三项“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1、《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由黄启臣教授等编写;2、《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由广州市组织学者编写;3、《湛江市(含雷州半岛)海上丝绸之路史》,由湛江市学者阮应琪、陈立新编写。这三部专著将争取于明年面世。
  
  两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写作:1、《开海——“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2、《千年国门——广州3000年不衰的古港》。两书由洪三泰、谭元亨、戴胜德等一级作家撰写,共达80余万字,是我国首部“海上丝绸之路”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广东旅游出版社已于2001年11月出版。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辑,包括:1、《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由陈永正教授选注;2、《广府海韵——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理论专著,谭元亨教授着;3、《东方的发现——外国学者谈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由徐肖南教授等编译;4、《交融与辉映——中国学者论海上丝绸之路》,由黄鹤教授等编辑。这四册书已由广东旅游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研讨会论文集也将在会后结集出版。此外将随着研究开发的需要,不断增加新的书目。
  
  (二)学术考察和研讨系列
  
  自从发现这项文化遗产之后,我们一直坚持进行深入研究和马不停蹄的考察活动,对这项遗产的认识和瞭解逐步深入;同时,采取考察活动与学术研讨交叉并进的做法,进行系列的考察与研讨活动。
  
  这次在湛江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就是在前期大量的考察和研讨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对中国南方各个港口,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各港口,香港、澳门,广东的汕头、汕尾、广州、深圳、珠海、阳江、湛江、遂溪、雷州、徐闻、海南的各港口、广西的合浦、北海、钦州、防城等,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总体或个体的认识和评价,“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我国(特别是南方港)的经济、疆域、政治、军事、科技、工业、种植、农业、贸易、宗教、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在历史和现实上的发展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在这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之后,我们希望争取明年(2002年)或后年,举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与澳门、香港和有关省市合作,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有关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进一步论证广东和中国南方港,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学术准备,并通过这次活动,对“海上丝绸之路”在外国的发展线路和历史进行考察研究,对这条海上交通线的有关国家的影响也应当有新的瞭解,有新的交往途径,都应当尽力争取条件去进行广泛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作为经济文化资源去开发。
  
  在步步深入研究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我们也同时进行对其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接点或连接进行考察研究,使这项历史文化遗产得以进一步发掘,更进一步发挥其在我国和国际上的作用和影响。陆上丝绸之路早已知名于世,众所周知从西安到新疆,到西亚、中亚、东亚诸国,似乎很少人注意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或连接线。今年从7月到最近,我们先后到广西的贺州、梧州、玉林、合浦、北海、钦州、防城、南宁进行考察,又先后到广东的乐昌、南雄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地方都有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或连接线,有出土文物史料实证,但都未能深入地考察和研究,更未能进行系统的宏观的探讨,简直可以说是一块学术上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例如,在广西的贺州,除众所周知的贺江之外,尚有一条位于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南北新通道,即萌渚岭与都庞岭之间的大山谷地,长达170公里,尚有秦汉古道之遗迹,并在该地发现有汉遗址,是华南地区仅见的、已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玉林的鬼门关,尚留着古代名人苏东坡等人南下流放的遗迹,佐证了从陆上转入海上的丝绸之路的连接;广西与越南之间的边境,既有“海丝”遗址,又有陆丝足迹。
  
  广东的乐昌,在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中原来的古丝,又有从海外运入的珍珠、玛瑙;在广东南雄的有关梅关的历史文献中,特别是张九龄在唐代的《开凿大庾岭路序》中,阐明其目的是与“海外诸国”通商方便;而中外著名的韶关南华寺,本身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因为它是1500年前印度的智药三藏和尚,从“海上丝绸之路”到广州,然后进入韶关建这寺的;而在这寺发祥的惠能六祖,更是珠江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相容性的突出圣人,是世界承认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另二位是孔子和老子),同时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将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倡导“人人心中有佛”,具有大众性的务实性色彩,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禅宗派;而这样的中国化佛教,又向外出口,传入了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包括: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连印度这个佛教发祥地所流行的也是惠能禅宗这种禅宗佛教,真可谓进口转出口,内销转外销。南华寺将于明年举办建寺1500周年庆典,举行国际性的“六祖与禅宗”思想学术研讨会;南雄梅关珠玑巷,将于2006年举办开拓1300周年庆典,举行以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我们将参加他们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协助他们办好这些活动,这也是我们将“海上丝绸之路”专案进一步深化扩大的打算和重要步骤。
  
  (三)文化形象系列
  
  我们研究开发“海上丝绸之路”这项文化遗产,弘扬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主要是使中国与世界对接,历史与现实对接,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上,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纳入中国,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新的光芒,使现实充实历史之内蕴。同时,又要使每一个始发港重现其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光辉,发挥其在现实中的作用。因此,对整个“海上丝绸之路”这份遗产及其精神,要从世界的、中国的、历史的、现实的高度去进行文化的定位,并且对每个始发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作出形象的概括和凝现。
  
  本此目的,我们在考察和研讨进程中,已经作出了初步尝试,如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写出湛江的文化形象是《南珠之都》,将汉代始发港徐闻现于《徐闻涛声》形象中,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将雷州半岛2000年海上丝绸之路史,瑞现为“开海”的形象,将广州这3000年不衰大港形象地称之为“千年国门”。这种文化形象工程我们将随考察和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将对每个始发港的研究开发,注重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系列本身,也是一种形象建设工程,具有以文化与文学交叉结合而带动研究开发的开拓意义。
  
  另一方面,是恢复和进一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对于珠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和形象的标志性的意义,将其海洋文化的内涵与色彩、将其所标志的相容性和开放性,更充分地发掘出来,更有机地突现于总体形象之中,将珠江文化区别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海洋性及其江海一体的特质,将中国文化的海洋性的历史与包融性的特大容量更充分地展现出来,以恢复其在世界文化史上本应有的地位和文化形象,匡正世人将其视为封闭的内陆文化国家的偏误。
  
  (四)研究与开发综合系列
  
  我们对这项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以多学科交叉的、全方位地逐步发现和开发这项文化遗产的过程。 这个过程,时间不长,认识和开发的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很肤浅的,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扩大成果,继续以现代文化意识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发的方式方法,深化对这份遗产的研究,使其与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对接,全方位地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对现实经济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如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学术研究的课题、对外交往的沟通、文艺创作和影视等等,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正在为一些地方提出建议或作规划,尽力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古为今用,一物多用,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结合,为国家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