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华侨文化



  中华民族有5000年辉煌的文明史,她悠久灿烂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广东人移居海外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他们漂洋过海将中华文化流播海外,又受海洋文化的融合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
  
  广东人最早从海洋走向世界,广东籍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的三分之二强(约2000多万),成为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社区中的主体。他们以广东方言和广东民俗等为标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东华侨文化特色。
  
  广东的华侨文化与岭南文化互为一体。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有其鲜明的风格,其最重要的是渗融着华侨文化。没有华侨文化,就不存在今天的岭南文化。只有最有活力、最有包容性和最富创造性的华侨文化,才建构起充满无穷魅力的广东文化。
  
  一、 海上丝绸之路与早期华侨文化的发轫
  
  广东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往的发源地,可上溯到《汉书?地理志》,其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海上交通航线启端于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古港。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属黄门的译长带着民间的“应募者”携黄金、杂缯(丝绸)“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这也是广东与海外贸易的开端。
  
  在秦汉时期,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又是唯一2000多年不衰的对外通商口岸。唐时国势鼎盛,海外贸易也空前发展,到海外做生意的中国人日渐增多,留在海外不返者称“住蕃”,有的长达10多年,这是最早成为“华侨”身份的广东人。广州古代贸易港成为早期广东人向海外移民的始发港。15世纪初,定居于印尼爪哇港市的华侨新村有1000余家,村主为广东人。因经商而集中定居在南洋各地海港,形成早期华侨居留地。明朝中后期,私人出海贸易空前活跃,与海外贸易以手工业产品为主,其中丝织品最大宗,因此外国史学家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清康(熙)乾(隆)盛世,海上丝绸之路仍络绎不绝, 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流播海外。1960年4月30日,巴塘(巴厘首府)印(尼)中友协等团体向当地中华总商会赠礼时,一个印尼代表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当你们到达中国以后,看到了中国古老的铜钱和广东的荔枝,请你们不要忘记,这些东西你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带到了巴厘,并且已经在巴厘生了根,将世世代代传下去”。见温广益等着:《印度印尼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第49页。
  
  纵观历史,从汉至清中期的2000年间,对外贸易成为中国人走向海外的纽带,以南洋各地海港为主形成了早期华侨社区,以中华物产的交易成为早期华侨文化的特征。广东是最早海外贸易的发祥地,并长盛不衰,广东华侨自然成为华侨文化的先驱者。
  
  二、 唐人街是华侨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的母体 
  
  晚清国运日蹙,风雨如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为开发需要大批劳工,广东沿海地区如广州黄埔、汕头、香港、澳门等成为猪仔华工出国的港口。据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100年间中国移民人数超过1000万,平均每年10万以上,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东南亚。引自游仲勋:《东南亚华侨》第11—12页。
  
  大批千辛万苦到异邦谋生的中国移民,人地生疏,不谙当地语言,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他们为保护自己和联络乡情,集结聚居一起,同劳动共生活,日渐形成唐人街(或称华埠)。华侨作为一个族群,与民族学形成的四要素即: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民族意识所构成是一致的。早期的唐人街,因广东移民占大多数,唐人街的模式被人们称作广东小城镇。唐人街多位于车站、码头一带交通便利之处,自然成为众多华侨商业、生活、教育、娱乐、社交、祀祭等小社会的中心。唐人街牌坊、中文招牌和喜气洋洋的红灯笼格外引人瞩目,里面有琳浪满目的中国特产,不同地方风味的中国餐馆,以及中国服饰、中药店等一应俱全,恍惚间步入江南小城镇。传统节日舞狮舞龙,使中国风情更加浓烈。唐人街成为华人共同民族心理的精神、物质中心,使中华文化真正落根异邦,开花结果,华侨又吸纳所在国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华侨文化。
  
  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是唐人街之根基,他们根据不同的特点结缘立会,如同乡会、宗亲会、商会等,这些因袭相承的传统侨团,代代相传肩负起建祠庙、办私塾(学校)、甚至医院,以及仲裁、救助等社会职能。曾有历史学家考察过唐人街的传统侨团后认为,广东人的宗族和血缘关系在所有中国人中是最牢固的,他们移居世界各地后,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在国内的亲族接出来,于是沾亲带故,盘根错节,形成一张牢固的血缘关系网。引沈立新著:《世界各国唐人街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2页。著名侨乡台山,侨居海外的单身男子,几乎都是回乡下娶妻子,而女孩择婿,一般回乡下选。在美国的台山华侨,七、八代人传下的家中语言就是台山方言。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全省经批准出国定居者43万人,其中仅是台山人就占了16万多人,唐人街不断地有新人加入。这种血浓于水的广东人亲缘关系,构成典型的广东华侨文化的特质。
  
  要使中华文化在海外世代延续,就要华裔认同这个“根”。辛亥革命后,华侨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启迪民智的中文报刊也纷纷面世。战后,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华侨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华侨的心态从过去“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面对这种变化,不少人担心,代表中华文化特征的唐人街会消失吗?中华文化在海外还能存在吗?战后半个多世纪了,新的移民在改革开放后仍源源不断出去,唐人街仍充满活力,不过她多了个旅游观光的功能。甚至在休斯顿、迈阿密、巴黎、伦敦、法兰克福正在兴建气派堂皇的中国城。即便离开唐人街在外工作的华侨华人,“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他们始终把唐人街当成是精神和物资的营养站”。(加)《大汉公报》1989年5月26日。完全有理由相信,唐人街作为海外中华文化的象征,作为华侨文化魂魄所系,是不会消亡泯灭的。
  
  三、广东三大民系海外移民构建广东特色的华侨文化
  
  众所周知,广东有三大民系,即广府民系(含五邑,以大珠江三角洲为中心)、潮汕民系(以潮汕平原为中心)和客家民系(以兴梅山区为中心),这三大民系(或称三大方言)构成了广义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在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后开始逐渐形成,以三大方言为代表的广东海外移民日益趋众,近代走向高潮。
  
  潮汕人走向海外,不能不提及兴旺百年的澄海樟林港的红头船(清雍正时规定广东海舶涂红漆),在17世纪中至18世纪中的清康乾年间,潮人获准到暹罗(泰国)购买木材和大米,樟林作为对外商港繁盛至嘉庆、道光,历经一个多世纪。潮人遍布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近千万(一说七、八百万),80%到东南亚各国,以泰国独占鳌头,约500万人。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花城出版社,第388页。潮语是泰国华侨社会的通用语言,被称为“中原古韵”的潮剧在泰国如今演绎成民族剧目,颇受当地泰人欢迎。建于1938年的泰国潮州会馆,是世界各地潮人地缘社团规模最大、组织最健全的同乡团体,一直致力于团结侨力和维护侨益,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推动中泰和经贸文化交流,起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在泰国享有盛誉。馆内设有文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图书、字画和文物,其创设的各类中小学华校,培养了一批批华裔学生。潮人善经商,享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其创立的商业文化在世界负有盛誉。
  
  在潮汕风韵的华侨文化中,潮人“过番歌”民歌是海内外潮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袱过暹罗”;“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歉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以兴梅山区为中心的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华侨约七、八百万,其中印尼最多,约150万(印尼华侨华人约800多万),客家人素以重视文化教育而着称,又有吃苦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植海外华侨社会。被称为“大唐客长”的梅县人罗芳伯率一大批同乡漂泊到今印尼北婆罗洲开发,在1776年(清乾隆41年)建立华侨自治政权——兰芳公司,其鼎盛时辖地20万平方公里,华侨3万多人,当地土著人20万人,历时111年。罗芳伯统率他们开启山林,用中国先进的耕种技术教化土著人,改变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他们在辖区内办有各种华文学校,土著人也得到文化教育。这是中华文明作为母体文化演绎成华侨文化在当地根深叶茂的典例。马来西亚著名客籍侨领叶亚来甲必丹系广东惠州人,为吉隆坡开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苏丹特将吉隆坡最繁华的中心街命名为“叶亚来街”。祖籍大埔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谈及儒家文化价值观时指出:“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来看,特别是1959—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们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人民都受过儒学价值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
  
  客家人在海外的侨团组织当属有80多年历史的香港崇正总会(成立于1921年),崇正即崇尚正义精神,如今五大洲有数百个崇正会馆,极大地弘扬了客家人崇正光辉的不朽精神。“飘洋过海来探亲,客家乡亲心连心”,“五湖四海来相会,曲曲山歌表深情”,悠扬的客家山歌成为维系海内外客家乡亲的无形纽带。
  
  珠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心腹地,19世纪中以前,他们多以商人身份出洋,大批的移民则在鸦片战争之后。184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遍世界,不久传到珠三角,“金山梦”象磁石般吸引濒临绝境的破产农民,在19世纪的美国华侨中几乎来自珠三角,其中四邑人最多,尤以台山人占比例最高,时达51%,其次加拿大的台山人比例也有40.5%。杨国标等着:《美国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9—20页。台山成为名符其实的美国华侨之乡。据估计,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由珠三角赴美国的华工达三四百万人。
  
  旧金山是华工进入美国的主要港口,美国移民局对华人采取歧视政策,1882年实行排华法案,旧金山的港湾内有座孤岛称天使岛,从1910—1940年间,约有18万中国新移民拘禁于此,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第222页。受尽非人折磨,他们激愤成诗,刻在木屋上,如其中一首写道:“闷处埃仑(Angel  Island,即天使岛译音)寻睡乡,前途渺渺总神伤;眼看故国危变乱,一叶飘离倍感长。”木屋诗已成为旧金山的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广东音乐(粤曲)从300年前的《雁落平沙》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吕文成的《赛龙夺锦》、《步步高》,其表现风格和艺术魅力风靡世界各地华侨社会,也深受外国人喜爱。
  
  中华文化是从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移民的足迹传播到美国,首批抵美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华商,踵后的华工中也不乏教师知识型人才,如美国最早的华校(中华会馆办)已有近百年历史(1909年创办)。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华侨文教事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香山县(今中山市)的留美先驱爱国华侨容闳是个优秀代表。在早期美国华侨社会中,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完全保留了中国传统之特色。
  
  在上述轮廓型素描中可看出,以三大民系(三大方言)为主体的广东海外华侨,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共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富有广东特色的华侨文化。
  
  四、 从五个精神层面认识华侨文化的精髓
  
  华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有人认为,它指的是华侨固有的民族性、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人生哲学,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建设、民俗和艺术活动;也有人认为,它是海外华侨华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千百年来形成的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华侨文化以其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本源,相容吸纳所在国的优秀文化,将其人生价值观、文化生活观浸染侨乡,形成广东文化的特质。
  
  华侨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们可从精神世界的五个层面来分析。
  
  (一) 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有功革命”,这是孙中山先生对海外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赞誉。近代中国政府腐朽没落,任人宰割,海外华侨饱受欺凌,他们对祖国的危亡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最浓烈,为支援孙中山搞武装起义,成千上万的华工售衣鬻物,多少华商倾囊破产,他们“自不言功,盖知救国直为天职,不事矜誉。”每当起义失败,他们“不为之气馁,反益增国难家仇之感,捐输益形积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82页。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海外华侨捐款约700—800万(港币)之多。作为孙中山南洋革命大本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二地,有15000多人回国参加革命,饶平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都以新马华侨为主要骨干力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三分之一是华侨。抗日战争爆发,以拯救中华民族危亡为宗旨的华侨抗日筹赈运动,席卷南洋、美洲、欧洲,成为继辛亥革命后,最热烈、最广泛、最深远意义的海外侨胞救国救亡爱国运动。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华侨文化中一笔最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 拼搏开拓的务实精神。近代出国的华侨绝大多数是以华工身份到海外谋求生计的,在南洋的矿区、橡胶园,在美洲的种植园、铁路线,无不留下勤劳不屈的中国移民的足迹,世代华侨是用血汗书写一部恢宏的创业史,“筚路蓝缕”是千千万万早期海外华侨先驱的必然经历。连美国史学家都承认,如果没有千百万华侨艰苦开垦,哪有加利福尼亚州的崛起和繁荣,尤其是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西段中央太平洋铁路,是华工们用血汗和智慧修建起来的,他们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筑路工人”。1964年,内华达州建州100周年时竖起中英文镌刻的纪念碑,碑文上书:“华人先驱,功彰迹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千千万万的华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在海外撑起了自己的一片生存天空,扎根发展起来。这种开拓务实的精神,长期以来浸染广东人。
  
  (三) 善于学习掌握外国先进技术的进取精神。“睁眼向洋看世界”,走向世界的广东人最先接触西方的先进技术,又是他们最先引进到广东,开启广东率先走向近代工业文明之路。1872年,越南华侨陈启沅在南海家乡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揭开了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序幕。1903年,南洋客籍侨商张煜南投资兴建的潮汕铁路(长39公里),是我国第一条华侨投资兴修的铁路。1904年,以台山(旧称新宁县)旅美华侨陈宜禧(时年60岁)为主投资的新宁铁路(长137公里,1924年建成通车)名震一时。名誉中西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人的詹天佑,原籍广东南海,是中国首批出洋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从1888年起出任中国铁路公司总工程师,此后30年间,他为中国的每条铁路呕心沥血,尽瘁国事。开启广东人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之先河,也使广东最先步入近代工业文明的门槛。
  
  (四) 崇尚商业文明的诚信精神。最早走向世界的是古代的华商,他们到南洋与当地人或阿拉伯人贸易,往往以口头承诺,不立字据,华商与犹太人一样,被公认为既精明又重义的商家。走向近现代的世界华侨华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支。遍及世界各地历史悠久的中华商会,既是华商从事商业活动的网路基地,也是遵守诚信商业文化道德的基石。从1991年起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华商大会都由各地的中华总商会主办,一个全球化的华侨华人工商联系网路在不断地发展。在第三届世界华商大会上泰国总理西拉巴差致词时说:“全世界华商的经济力量是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不断发展的重要机制,华商在世界各地广泛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个商业群体难以匹比的。”走向经济强省的广东,华商的商业道德文明是广东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五)  团结互助、重视文教的乐施好善精神。漂零海外的侨胞为免遭欺凌,他们结缘成会,团结互助,这是华侨社会积淀最久远的传统美德。老一辈华侨大多在国内缺失文化教育,深感文化教育为头等大事,遍及世界各地的华校成为承传中华文化的主要阵地。海外侨胞对桑梓文教慈善事业极为关注,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为广东共捐赠约300多亿人民币,其中五分之一用于办学,兴建扩建18000所中小学校和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嘉应大学等,促使广东走向教育强省。他们乐施好善,捐赠广东兴建扩建医院、门诊部约2000所及敬老院、幼稚园2000多间,捐建桥梁3300多座和修路18000公里,诸如赈灾救助的事例,更是举不盛举。这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对广东的文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