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独特机遇论”


  1993年1月22日,邓小平同志南巡到上海,他在与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指出:“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邓小平论侨务》第12页)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是邓小平侨务思想中的一段经典论述。中国侨界把邓小平的这段论述概括为“独特机遇论”。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他把人们从姓资还是姓社、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这些无休止的争论中解放出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独特机遇”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邓小平同志关于“独特机遇”的理论,究竟包含着哪些理论内涵呢?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把海外华侨华人称为“独特机遇”是不符合事实的——“国际移民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向外移民是国际移民潮流中的一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所以,“在国外拥有侨民及其后裔的国家不仅仅是中国,即在世界上中国并不是惟一(独一无二)的拥有侨民及其后裔的国家。”(《华侨华人问题概论》,第19页)我认为,这样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独特机遇”的论述是一种误解,没有真正抓住“独特机遇”理论的本质内涵。邓小平同志关于“独特机遇”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上看,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关于“独特机遇”的理论,首先是从战略的高度,从讲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华侨华人的作用和侨务工作的作用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战略大局。邓小平把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和加强侨务工作,与中国加快改革开放这个战略大局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决不仅仅是吸引华侨华人回国来投资建几个厂子,捐款办几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事情。综合地看,能否通过侨务工作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所以,把邓小平侨务思想概括为“独特机遇论”,本身就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涵义。“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这是一句非常具有紧迫感的告诫,如果我们对于不多的发展机遇再抓不住,中国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恐怕真的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邓小平同志把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和加强侨务工作,放在这样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是邓小平作为世纪伟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过人之处。我们在学习《邓小平论侨务》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邓小平在谈到如何抓机遇时,着重分析了引资、引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提出了许多引资、引智的具体措施。这都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着眼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来理解“独特机遇”的理论。
  
  二、从海外华侨华人特点上看,把他们称其为“独特机遇”,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
  
  邓小平同志本人就是当年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国际移民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国外拥有侨民及其后裔的国家不仅仅是中国”这样简单的道理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移民现象将越来越普遍,这是不需要太多的论证就不言自明的事实。
  
  我认为,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把海外华侨华人称之为“独特机遇”,不是因为其他国家没有或少有移民,只有中国才有这么多的移民,而是因为中国移民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侨务工作的任务就是发挥他们的优势。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在接见出席“2003年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的代表时,对华侨华人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希望就是:“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充分发挥优势”。邓小平同志把华侨华人称为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就是指他们所具有的那些特殊优势,这些优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侨务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华侨华人所具备的优势,我们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华侨华人身居海外,他们具有爱国爱乡的民族情结、民族凝聚力的优势——不论他们的政治理念如何,他们都希望中国兴旺、发达、强大,都热心支持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
  
  第二,华侨华人在中外交流合作中,具有桥梁、纽带作用的优势——他们对所在国和祖籍国都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们比当地人瞭解中国,又比中国人瞭解当地,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与众多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的最积极、最热情的力量。
  
  第三,华侨华人具有经济实力和科技知识丰厚的优势——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他们有的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并掌握了西方国家发展生产力的各种知识和手段;有些人拥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有些人积累和创建了较雄厚的资本和庞大的经营网路。
  
  第四,华侨华人具有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优势——海外华侨华人在各个方面都与台湾岛内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在海外的社团绝大多数都反对台独。他们在加强两岸交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华侨华人具有人口数量和分布状况的优势——约有三千多万的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各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与所在国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以及政府的各个部门,都具有众多的关系优势。
  
  以上这些优势,有些是中国移民独有的,有些是各国移民共有的。即使是各国移民共有的优势,中国移民也有不同的特点,不可能是同样和同等的优势。把这些优势概括为“独特机遇”无可厚非。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移民的特点,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是侨务工作必须着眼于中国移民的特点,并不是在讲只有中国移民才有优势,其他国家的移民就没有优势。各国移民肯定都有各自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不是自发就能起作用的,它必须通过侨务工作才能被充分地发掘出来。中国侨务的任务就是发掘这些优势。
  
  三、从侨务工作的特点上看,做侨务工作必须要善于“抓机遇”
  
  邓小平同志关于“独特机遇”的论述,不仅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和华侨华人的特点上说的,也是从侨务工作的特点上讲的。而且更主要的是针对侨务工作而言。邓小平同志认为,做侨务工作一定要善于“抓机遇”,这是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侨务工作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侨务部门在政府机构中,不是事关国(省、地、市)计民生的要害部门。重视侨务工作,可能会给本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但不重视侨务工作,也不会给工作大局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侨办具有一些行政职能,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机构。侨务部门没有多少实际权力,只是政府的办事机构。有些事情,政府可以交给侨务部门去办,但也可以交给其他部门去做。如果侨务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协调能力再差一点的话,有关领导可能就直接把事情交给其他有实权的部门去办了,这样办事效率可能还会更高一些。
  
  所以,侨务部门的很多工作都具有弹性而不具有钢性,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往往难以主动地顾及到。在这种情况下,侨务工作就可以多干一点,也可以少干一点。侨务事业可以大干,也可以小干。小干就是领导推一推动一动,即使干不出太多的名堂来也无关大局,也能混得下去。而要大干,就得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主动找事情做,自己给自己加压力。要大干,侨务工作的机遇是很多的,潜力是挖不尽的,工作是做不到头的。
  
  有很多地方侨务部门,每年工作下来,多半的工作内容都是自己在找事情做。这与其他政府部门是很不一样的。侨务工作的特点就是弹性大、随机性强。只要机会抓住了,工作做到位了,侨务工作取得的成绩也会很大,这也是其他政府部门比不了的。
  
  比如,台湾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侨委会出台了华侨“三等论”的新政策,引起了海外侨社的重大变化,这就出现了我们做侨务对台工作的有利时机。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做工作,尽快扭转海外侨务工作“台强我弱”的形势,那就看我们的本事了。
  
  再如,近几年,印尼包括东南亚许多国家,政府新领导人上台以后,出现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好形势。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在东南亚各国拓展海外华文教育,也要看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
  
  又如,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国家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议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都把西部大开发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种形势下,西部各省区的各级侨务部门,能不能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把侨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要看西部各地、各级侨务部门和侨务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如何。
  
  在侨务信访工作中,随机性的特点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有一个比较难解决的侨务信访问题,你从思想上就打算把它推卸掉,你是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推诿的。推掉也就推掉了,恐怕不会有人去更多地追究。因为大家都知道,侨务部门不是一个有职有权的政府职能部门,有些具体问题侨务部门解决不了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我们的侨务信访干部,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侨务信访难题,全力加以研究和解决,可能机遇随时都会出现。你把不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也就会在解决各种难题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出很多机会,从而深化和拓展侨务工作的效益和成果……。侨务工作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侨务工作随机性的特点要求侨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抓机遇。
  
  (二)侨务工作要树立机遇均等的观念
  
  所谓机遇均等的观念,就是我们侨界通常所称的“大侨务”的观念。
  
  “大侨务”的观念要求我们各级侨务部门,在做侨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从海外华侨华人这个资源宝库的整体出发。从这个“大侨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对侨力资源的开发,我们就可以认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侨力资源,对于各个省、市、区在发展机遇上应该是均等的。
  
  用传统的侨务观念看问题,得不出机遇均等的结论。因为传统的侨务观念比较注重侨务大省和侨务小省的区别。当然,从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分布和数量上来看,侨务大省和侨务小省的差别是一个客观现实,这是否认不了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把海外侨力资源看成是一个整体,他不归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所有,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资源。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机遇均等的位置上来考虑对侨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实际上,海外华侨华人如果从平衡自己的乡情和亲情这种感情角度来考虑问题,他可能会把捐赠的钱放在自己的家乡。如果他是从投资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那就不一定了。很可能非侨乡在开发侨力资源上会更具优势。华侨华人的投资主要不是看侨乡与否,而是看投资环境、区位优势和侨务部门为侨服务的各项工作做得如何。
  
  按照传统的观点,四川省从侨务对象上看,并不是侨务大省,但他们的侨务工作近10多年来却做得有声有色,成效十分显着。到2003年为止,已完成了219所“侨心学校”的建设,解决了众多贫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捐赠四川省“侨心学校”的华人并不是四川籍人,是上海籍人。四川省侨办之所以在这方面能做出成绩,主要是为侨服务的具体工作做得到位。
  
  2002年上半年,广东省侨办组织了一次到华东、西南、华中地区的调研活动。调研的主题是:放下“侨老大”的架子,学习华东、西南、华中各省市区侨办的“大侨务”思想和经验。广东省侨办在侨务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侨务大省虽然有侨力资源的优势。但如果没有机遇均等的观念,总是以“侨老大”自居来做侨务工作,也是会落后的。调研之后,省侨办吕主任亲自带领宣讲团,到广东省各地区进行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学兄弟省市区的经验,找自己的差距,“克服‘侨老大’,再创侨务新辉煌”。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7月,广东省侨办又组织了一次县区级侨务干部的学习考察活动。这次考察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全省86名侨务干部分三路考察了全国五省二市的侨务工作。调研考察打开了广东省侨务干部的视野,开拓了侨务工作的新思路。
  
  所以,从思想上树立机遇均等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只是把侨情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很自卑,认为我是个侨务小省,无论怎么做工作都赶不上侨务大省;或者以自己是侨务大省自居而盲目自信,认为不需要做多少工作,华侨华人也会找上门来。如果是这样一种工作姿态的话,机遇再多,与你那个省、市、区也是无缘的。
  
  (三)侨务工作对待机遇,一定要在“抓”字上下功夫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独特机遇”的论述中,开宗明义就讲:“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这里讲的机遇,既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大发展的机遇,也是指侨务工作要善于抓住机遇,不要丧失机遇。而且主要是指后一层意思,主要是针对侨务工作而言的。
  
  邓小平同志告诫侨务工作者,要抓住机遇,不要丧失机遇。“机遇”是个转瞬即逝的东西,你抓不住可能它就溜掉了。“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海外华侨华人能不能构成对本地区发展的机遇,主要不在于他们是否存在。华侨华人在海外大规模地存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不言而喻的客观现实。而且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那份感情是非常真诚的。无论是从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上说,还是从他们自己事业的发展上说,海外华侨华人都要到中国来投资。但他们的投资愿望能不能构成对本地区的发展机遇,这就要看你善不善于去“抓”了。
  
  抓机遇,首先要打造出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可能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对这个省、这个市、这个区就能构成机遇,而对那个省、那个市、那个区就不能构成机遇。这种差别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我们善不善于“抓机遇”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的。“独特机遇”能不能实现,关键是看侨务工作的主观努力是否到位,这是最要紧的。我们应该从这一更高、更深的层面来理解“独特机遇论”的思想理论内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