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侨务应该建立“侨务学”这门学科(代序言)


  什么是中国侨务?这是中国侨务人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是所有关注中国侨务的人首先会提出的问题。但这恰恰又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满意回答的问题。中国侨务自1862年晚清政府建立侨务机构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14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中国侨务的专著。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多年从事侨务干部培训工作,接触了不少侨界的专家学者、侨务机构的各级政府公务员和侨务工作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思考中国侨务的一些基本问题。在从事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感侨务理论的缺乏和培训内容的不足。经过12年的勤学、苦思、笔耕,我对中国侨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仍感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还是想把现有的研究成果展示于众。希望能得到侨界同仁们和关心中国侨务的朋友们的指教。
  
  (一)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侨界对侨的研究,在逻辑分类概念上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状态很不利于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的发展。我认为,中国侨界对侨的研究应该清晰地划分为两大类学科:一类是对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另一类是对侨务问题的研究。前者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后者属于应用理论研究。
  
  对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侨界是比较明确的。研究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和广泛,研究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深入,卓越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涌现。华侨华人研究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经费和研究阵地作保证。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毕竟总的情况是好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某些高等院校以及与侨相关的群众团体和党派,都有专门研究华侨华人的机构和人员;广东、福建等重点侨乡省有华侨华人研究会、研究所、研究院;还有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华侨华人研究民间团体;海外也有专门研究华侨华人的机构和组织;海内外均有一些专门的学术刊物发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有海内外的相关机构,经常组织有关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研讨活动。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华侨华人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教育部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在暨南大学设立了华侨华人研究基地;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了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心;2003年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持的“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的教育部课题正式启动……。目前,华侨华人研究的最大成果,就是2002年全部完成出版的12卷本、1800万字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此套全书气势宏大、专家众多,所涉及内容相当广泛。虽然完成起来困难很大,但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海外华商的大力支持下,终归是完成了。
  
  
  而对侨务问题的研究则是另外一种情形。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侨界当然不能说没有,但一直没能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研究经费,专门研究侨务问题的学术刊物和学术活动也很少。层次较高一点的相关刊物,基本上都是研究华侨华人的,其中可能有几篇也研究侨务,但一般都处于次要地位,其研究成果的学术性也不强。有个别专门研究侨务问题的刊物,也不被定性为学术刊物,其内容只局限在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情况综述、资料介绍、经验交流这个层面上,很少有理论研究。在学术地位上,侨务研究还没有被看作是独立的学科门类,甚至没有被看作是一个学术问题,而被指为“实用主义”。更谈不上能够得到海外的资助。
  
  在侨务第一线工作的同志,谈论侨务问题较多。因为他们是侨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得不去研究侨务。他们的研究虽然很重要,也很有价值,但一般只限于具体工作经验的层次,上升到理论有困难。也有一些学者愿意致力于侨务研究,但由于此项研究不太被关注,再加上研究资料不足,又受到体制、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有的研究资料还处于密级状态,研究者看不到;有的学者想研究但苦于没有研究经费,而不能深入下去搞调研和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有的学者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即使能研究出一些成果,由于敏感性和保密性等其他非学术原因而得不到发表,从而不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因而,对侨务问题即使有一些研究,也只能是附带的、从属的和不系统的,不可能做深入探讨,研究成果也只限于表面的和零碎的层面。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侨务工作至今很难明确、完整地说清楚自己,更没有办法去说服别人。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海内外一些搞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中国侨务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从海外华侨华人的口袋里往外掏钱工作,侨务只是手段,掏钱才是目的。有这种看法的人绝不是个别的,甚至我们有些侨务工作者自己也这么看。这就非常成问题了。它直接造成了人们不瞭解侨务、不理解侨务,甚至是误解中国侨务。
  
  (二)
  
  当然,华侨华人研究和侨务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华侨华人研究是基础性研究,没有华侨华人问题就不可能有中国侨务问题;对华侨华人研究不透,侨务研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名堂,研究出来的东西也不可能真正有效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华侨华人研究又不能代替侨务研究。并不是说,只要把华侨华人问题研究透了,侨务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绝对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很难直接以侨务基础性研究为依据。其中必须要有一个应用性研究的环节,侨务研究就是这个环节。没有这个中间环节,对华侨华人的基础性研究与中国侨务的具体实践是很难有效对接的。从事侨务工作的政府官员们与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往往都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官员们想听学者们对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有效用的高见而难以听到——这怨不得学者们,因为他们研究的就是华侨华人产生发展规律的基础性理论,侨务问题不属于他们的研究范围;学者们也竭尽全力想为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荐言献策但很难被采纳——这也怨不得官员们,因为他们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基础性研究很难直接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尴尬和无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了侨务研究这个应用性理论研究的中间环节。侨务是有其自身发生、发展规律的。这个规律虽然是在华侨华人产生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一个规律,但又不等同于华侨华人的规律。侨务一旦产生就有其相对独立性,就有其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律。要认识和把握这个规律,必须对此进行独立的、专业的、思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这种研究绝不是实用主义的。理论研究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神秘东西,它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揭示。侨务研究就是专门从事侨务本质和规律探索的行当,怎么就不能称为学术理论层次的研究呢?如果非要说它是实用主义的话,那么这种“实用主义”是现实的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所必须的,不搞这样的“实用主义”恐怕还真不行。
  
  有学者认为,在研究侨的学科体系中有一个学科叫“华侨华人学”。按此逻辑,应该还有一个学科叫“侨务学”。区分华侨华人研究和侨务研究的不同学科性质,是侨界理论研究领域必须明确认知的问题。而建立侨务学的学科体系,则是侨务研究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侨务决策的科学化,甚至关系到侨务机构、侨务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现在,应该是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中国侨务须建立“侨务学”这门学科。
  
  回顾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历史。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打牢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建立起巩固的国防,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侨务。我们不会忘记,五十年代的中国侨务,使得数以千计(两千多人)的爱国华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后来中国科技进步、工业发展、国防建设等项事业中的中坚力量和精英人物。
  
  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也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侨务。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一大批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新华侨华人,通过新时期中国侨务“请进来”的各项扎实工作,正在为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富裕和强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也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侨务。在中国侨务的引领下,海外华侨华人已经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到世界市场上去占领一席之地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要“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还是离不开华侨华人和中国侨务。中国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位置,要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崛起的中国崛起之路,必须有自己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也被称之为新安全观。这个战略不是通过打压他国来求得本国的发展和自身的安全,而是采取中国式的和平、和谐、和睦、共赢的方式,争取人类共发展、各国都安全。在这种诉求中求得共同发展,其结果应该是双方或多方共赢,利益共用或分享。
  
  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侨务部门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管道,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定离不开中国侨务,侨务工作应该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特有方式。
  
  所以,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说明,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研究华侨华人问题,也必须重视研究中国侨务问题。而对侨务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建立起“侨务学”的学科体系,进而才能使之成为科学。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侨务学”这门科学。
  
  (三)
  
  我认为,所谓侨务学,就是揭示侨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学说。侨务研究(侨务学)至少应该包括以下16个类别的研究内容:
  
  1、侨务理论研究
  
  (1)研究中国近代侨务思想——这些思想,既包括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这些领袖人物的侨务思想;也包括其他一些政治人物,诸如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蒋经国、陈水扁等人的侨务思想;还包括中国近现代思想家和学者们的侨务思想;同时,也要研究不同时期有关侨务方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
  
  (2)研究侨务基本原理——能够说明侨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些深层次的理论。
  
  (3)研究侨务工作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研究不同时期侨务工作基本任务、方针、原则的不同内容和内在联系。
  
  (4)研究侨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定位——每当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和阶段性任务时,侨务部门都要研究出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5)研究侨务工作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如何通过侨务工作来实现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保护华侨华人利益的统一。
  
  2、侨务法规研究
  
  包括对侨务立法和执法的研究。
  
  (1)研究制定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
  
  (2)研究和制定其他有关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专门法律法规。
  
  (3)参与研究制定和修改涉侨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参与国籍法、婚姻法、捐赠法、收养法、出入境管理条例等涉侨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和修改。
  
  (4)研究制定和修改保护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各项权益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各省、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和修改的专门法规和涉侨法规。
  
  (5)研究如何执行上述各项法律法规的具体办法——包括研究侨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如何行使宣传、协调、监督等职能,并拿出落实的具体措施。
  
  3、侨务政策研究
  
  适时地、不断地进行侨情调研,根据国内外侨情的变化,及时研究出台指导、规范侨务工作的各项具体侨务政策。并研究如何与相关部门协调落实这些政策——侨务政策与侨务法规相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变动性。各级侨务行政部门要随时地、准确地掌握国内外侨情,并研究出指导侨务工作的相应政策。侨务政策是侨务法律法规的先导、补充和基础。
  
  4、侨务机构研究
  
  (1)研究“五侨”(人大侨委、政协港澳台侨委、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致公党)的协调机制——包括各个涉侨部门的角色定位、协作办事、力量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2)研究侨务部门的机构设置——根据不同侨情、地区特点、任务多少、发展走向等方面的科学论证,确定侨务部门单列或合属的行政方式,以及内部职能部门的结构与分工。
  
  (3)研究涉侨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研究侨务部门和政府其他行政部门协调工作、联合行政的具体办法等。
  
  5、侨务干部研究
  
  (1)    研究国内外侨务干部的配备和使用。
  
  (2)    研究侨务干部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
  
  (3)    研究侨务干部应有的知识结构。
  
  6、侨务工作研究
  
  研究国外侨务工作、侨务对台工作、国内侨政工作、华文教育工作、侨务外宣工作、经济科技工作等项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具体工作经验,并综合概括出侨务各领域的工作规律。以及研究如何不断开拓侨务工作的新领域等。
  
  7、侨务案例研究
  
  研究具体侨务工作的程式设计,重点、难点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措施等——侨务案例研究是侨务工作研究的具体化,是侨务学这门学科中应用性、操作性层面的研究。
  
  8、侨务培训研究
  
  (1)研究对侨务物件的培训——包括对国内归侨侨眷的培训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培训。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厨艺、中医等)和文化培训(华文教育师资等);对国内归侨侨眷的培训包括对归难侨的适应性培训和对下岗归侨侨眷的就业培训等。
  
  (2)研究对侨务干部的培训——包括对各级侨务系统公务员及其他涉侨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侨务基础知识、侨务应用知识和侨务相关知识。培训形式主要是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业培训。
  
  (3)研究各类具体培训工作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授课方法、教学管理等。
  
  9、侨务历史研究
  
  研究近代以来侨务工作的发展史——包括晚清时期、孙中山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民国时期、中共延安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侨务工作状况,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10、侨务关系研究
  
  (1)研究侨务礼仪——研究侨务礼仪的特点、要求、技巧,以及侨务礼仪与一般礼仪的区别和联系。
  
  (2)研究怎样做好侨务接待工作——包括指导思想、服务态度、基本程式、各类特殊情况的处理等。
  
  (3)研究侨务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区别和联系——侨务关系是亲友关系、亲戚关系、亲情关系;外交关系是国家关系、主权关系、法律关系。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友好关系。
  
  (4)研究如何结交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侨胞朋友——深入瞭解各种人,上到世界级的超级富豪、国家公务人员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下到穷困潦倒的非法移民、各类犯罪分子和各种敌对势力,侨务干部应做到什么样的朋友都要交,也都能交。学会与各地、各层、各类人打交道。
  
  11、侨务物件研究
  
  把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作为工作物件进行整体研究,研究他们的历史、现状、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等——从侨务的角度,不仅要研究华侨华人,而且要研究归侨侨眷,还要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12、侨务心理学研究
  
  分别研究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心理状态、心路历程及其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追求等——侨务学的学科性质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侨务学和心理学有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侨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去研究侨务如何去做特定人群的工作的规律。
  
  13、侨务社会学研究
  
  (1)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社区(唐人街)的历史、现状、关系、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2)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开展国内城乡社区侨务及其走向。
  
  (3)研究如何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国内外侨情调研。
  
  14、网路侨务研究
  
  (1)研究国际互联网对侨务工作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2)研究网路技术在侨务工作中的运用。
  
  (3)研究网路侨务工作方法和传统侨务工作方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15、台湾侨务研究
  
  研究台湾侨委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台湾当局历来重视侨务工作,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有许多具体做法,抛弃了其中的台独内容,都是可以借鉴的。
  
  16、外国侨务研究——研究其他国家侨务机构的设置、侨务干部的配备和侨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各国侨务工作的比较、借鉴研究等。
  
  以上列举的侨务研究类别只是初步的。随着侨务实践的发展和侨务理论研究的深入,侨务的研究领域将会不断拓展。而且在每个课题之下都可以展开一方学术研究天地,每一项研究成果也都有可能成为侨务决策直接的、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形成了侨务实际工作的指导性理论。
  
  不仅如此,“侨务学”的学科建设,对于中国侨务来说有定位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现实的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而且也关系到中国侨务在国家整体工作中的定位和持续发展。只有在理论上把侨务真正说清楚了,侨务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才能有正确的定位。侨务在理论上说不清楚自己,别人也不会真正把侨务当回事。任何具体工作都要有理论的支援——统战工作有统战理论,民族工作有民族理论,宗教工作有宗教理论,教育工作有教育理论……。同理,侨务工作也必须有侨务理论。
  
  侨务的教学培训工作更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来支撑。建立不起侨务学的理论体系,也就不可能有上规模、有成效的侨务教育和侨务培训。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建立起“侨务学”的学科体系,并能够把相关的课程安排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去,也能够出现侨务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只要努力去做,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四)
  
  当然,要真正确立“侨务学”这门学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里不仅有“建立不建立”的问题,还有“被不被承认”的问题。要使侨办系统(各级侨办)、侨务领域(“五侨”机构)、侨界同仁(涉侨人员),以至整个社会、乃至世界范围都承认有一个“侨务学”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需要中国侨务人不懈努力的漫长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指日可待的事情。
  
  中国对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研究,自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出版了一系列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著作,并涌现出众多的专家学者。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最初比较注重对华侨历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历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程度不断加深,研究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研究程度已经深入到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的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状况与规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涉及到与众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不少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也在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问题。这就使华侨华人研究逐步从单纯对华侨史的研究过渡到华侨华人学的建立。应该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华侨华人研究都是一个学术底蕴相当深厚的研究领域,它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空间。
  
  但到目前为止,华侨华人学是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学术界的意见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建立“华侨华人学”尚且如此,建立“侨务学”就可想而知了。侨务学的建立虽然困难,但这是非常值得整个中国侨界同仁们共同奋斗的事情。华侨华人研究能够从历史研究发展到争取华侨华人学的建立,侨务研究为什么就不能从具体工作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发展到争取侨务学的建立呢?完全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不论最终能不能建立这门学科,这种努力肯定是很有价值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侨务决策和侨务工作的科学化,中国的侨务教育和侨务培训的逐步完善,就存在于这一不懈努力奋斗的过程之中。
  
  (五)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侨务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着重阐述侨务基本原理呢?因为侨务基本原理是“侨务学”能够称其为是一门学科的最基础、最本质的要素。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不是哪个权威领导人或哪个权威学者说它是一门学科它就能是一门学科的,也不在于某个学术问题研究时间的长短和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是看某个学术课题,有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和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人对华侨华人的研究虽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华侨华人学”还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关学者们至今还没有建构起“华侨华人学”的理论框架,还没有研究出“华侨华人学”的基本原理。因而,华侨华人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就还没有作为理论化、逻辑化的科学体系存在。一个只有对历史和现实的描述与分析,还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没有基本原理的理论,没有形成科学体系的理论,是不能作为独立学科成立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考虑建立“侨务学”这门学科时,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创新建构出侨务理论的基本原理,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侨务学”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对中国侨务已经进行了六个层次的研究:
  
  第一层次是对侨务具体工作案例的研究。主持全国侨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给我提供研究侨务实际工作案例的有利条件。在多年的培训工作中,我接触到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侨务工作者。他们有丰富的高层或基层的侨务工作经验,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也使我的研究成果有了可靠的实践依据。
  
  第二层次是对中国一百多年来侨务工作发展历史的研究。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必须来源于实践,也需要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国侨务的百年实践,是侨务理论形成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侨务思想,就是对中国百年侨务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中国侨务发展历史的研究,为侨务理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层次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侨务思想进行全面地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三本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邓小平论侨务》和《江泽民论侨务》。《邓小平论侨务》一书,是国务院侨办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编辑,2000年底正式出版。沿着《邓小平论侨务》这本书的编辑思路,我又相继编辑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和《江泽民论侨务》这两本书,作为全国侨务干部的培训教材。这三本书的编辑,全面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侨务的时代特征,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侨务的思想精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侨务理论创造了前提。
  
  第四层次是对三本书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地解释。我分别撰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论侨务》导读、《邓小平论侨务》导读和《江泽民论侨务》导读三篇理论文章。全方位地解读了中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侨务思想。其中“《邓小平论侨务》导读”一文,已在《侨务工作研究》上公开连载发表。
  
  第五层次是对侨务理论观点进行集中概括。在对三本书进行全面解读、中国侨务百年实践进行全面思考、现实侨务工作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我把中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侨务思想集中概括为六个主要理论观点,即:“双重国籍论”;“海外关系论”;“独特机遇论”;“团结振兴论”;“资源宝库论”和“必然要求论”。通过这样的概括,就把中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实际存在但又零碎散在的侨务思想,升华为内涵丰富、观点鲜明的侨务理论。
  
  第六层次是在总结侨务理论观点和侨务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把侨务理论进一步概括为四个基本原理,即:“双重关系”的原理;“双向需要”的原理;“两个服务”的原理和“侨力资源”的原理。这四个基本原理的提出,就可初步搭建起侨务理论的基本框架。
  
  本书采取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述方法。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直接谈全书的主题——侨务基本原理;第二篇谈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侨务理论观点;第三篇谈理论观点的思想出处——侨务思想解读;第四篇谈侨务理论的历史来源——侨务百年实践;第五篇谈侨务理论的现实基础——侨务案例分析。
  
  侨务基本原理,不仅可以从中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侨务思想中去概括和总结,还必须从侨务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具体实践中去研究和提炼。我对此课题的研究,就是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侨务的本质和规律。至于此项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不敢妄断,有待于同行们和广大侨务工作者的鉴定和侨务工作的具体实践来检验。但无论科学与否,只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侨务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也算是我为中国侨务做了一点事情。希望大家都能来添砖加瓦,共同建构起中国“侨务学”的理论大厦。
  
                 2004年7月
  
               写于北京阜外大街39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