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内外媒体对广侨文化、侨墟楼报导文选

  一、汉丰网:“贯通中西古商市 独占鳌头侨墟楼”

  2012年9月7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贯通中西古商市,独占鳌头侨墟楼”,上周来台山实地考察侨墟的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广府学会会长黄伟宗当场写下了这副对联。昨天,黄伟宗对南都记者表示,台山的“广侨文化”可以算作是文化学上的新发现,特别是台山的“侨墟”,集合了大院、骑楼、碉楼、教堂、洋楼等各种形态于一体,非常独特。“广侨文化”的发现以拉动台山的华侨文化研究和旅游产业,在各个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谈概念 侨墟楼名称是成立的

  “我认为这副对联能够很恰当地将台山的广侨文化特点概括出来,我还担心其他人记不住,所以还在现场写了出来,意思就是说台山的侨墟,既有商业特征,又是中西文化的交会点,非常独特。”黄伟宗解释说。

  “2006年我到台山已经发现侨墟文化,这次到来主要是为了证实一个道理。”黄伟宗在台山考察时,每到一处,都对侨墟中保留下来的老式建筑非常感兴趣。这些古旧楼房建筑,有的还有人居住,有的却已长满野草,大部分建筑虽已残破,但因有石柱、杉木等支撑故楼房历经百年仍屹立不倒。

  在电影《让子弹飞》的拍摄地之一水步冈宁墟,黄伟宗教授看到“冈宁市碉楼”时,直言发现新大陆,“这里的‘市’不是广州市或台山市的‘市’,而是市场、墟场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侨墟是一样的,因而这个冈宁市碉楼就是冈宁墟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平碉楼注重防御性,而台山侨墟楼则是商业楼,“透过冈宁市碉楼这个典型,说明侨墟楼这个名称是成立的。”这也是黄伟宗教授此行的目的之一。

  谈特点 广侨文化独有乡土特征

  在黄伟宗教授2006年的台山之行后,台山文化部门对全市的侨墟进行了调查,至今一共发现侨墟82个,“这足以说明台山的侨墟文化非常丰富,这也是台山的特点。”黄伟宗教授指出,开平碉楼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开平碉楼的功能主要是防卫性的,台山虽然也有很多碉楼,但应该另辟蹊径。

  “我认为应该将侨墟和碉楼捆绑在一起发展。”黄伟宗教授解释,把外国的商业文化、华侨的商业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台山侨墟最好的体现。“如果将侨墟文化和碉楼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侨墟楼,这也是我对侨墟感兴趣地方。”

  据介绍,台山的楼种类很多,侨墟楼不仅包含碉楼,还有骑楼、洋楼、炮楼、市楼等。“将侨墟与楼结合,打造侨墟骑楼、侨墟炮楼、侨墟大院等,就是发展台山侨墟画龙点睛的一笔。”黄伟宗教授举例道,客家的楼是炮楼,与碉楼差不多,屋是围屋,没有排屋,但在东莞凤岗发现的炮楼与排屋结合体,就成了排屋楼。“客侨文化是一个新的创造,凤岗的客家排屋楼是一个新的创造,如今台山的侨墟楼也是一个新的创造。”

  黄伟宗说,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三大代表,广府文化核心区域是西江流域和珠三角,其文化特质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又有浓郁的商业文化精神。这一商业文化的传统载体是墟集,但在台山,墟集传统受到华侨文化影响,发生质的变化。“广府文化、华侨文化大家都知道,但两者在台山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种新型文化。这是以往我们没有发现的。”黄伟宗说,这是因为台山作为传统侨乡,与西方交流通商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在这里与西方建筑、商业文化碰撞,才有此种新文化的出现。而且台山的“侨墟”与广州等地不同的是,除了广府文化与华侨文化的交会,还具有独特的乡土特征,广州也有大量的骑楼,但广州已经是一个极为发达的都市,没有乡土文化的特点,这也是台山“广侨文化”有别于广府文化的特点。

  谈开发 每个侨墟确定一个主题

  在台山,不管是洋楼、碉楼,还是侨墟楼,在保护开发方面都面临着资金与产权困境。据台山博物馆馆长蔡和添介绍,这些楼大都是私人产权,当初兴建侨墟楼,大都是华侨出资给家人建商铺谋生。

  随着时间流逝,楼主的后人开枝散叶,部分已经出国多年,如何处理产权问题,也是政府和开发者必须考虑的。黄伟宗建议可委托专业公司处理,吸收产权人入股,成立股份公司,与产权人合资经营。产权人既有分红,又有责任,这种方式比政府出资直接开发要好。

  对于那些无主侨楼,黄伟宗建议,将其产权计入股份,每年仍然给这些产权进行分红,然后分别入账,一旦有侨楼的后人找来,可以将这些收入再分给他们;如果仍没找到后人,那产权的收益由政府保管进行综合利用。

  台山的侨墟特别分散,而且如果不是研究这些文化,看起来都差不多,如何吸引旅游者到来是个难点。

  黄伟宗说:“其实台山的每个侨墟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冈宁墟是通过影视作品为人熟知,梅家大院则是具有宗族属性,公益墟是新宁铁路的起点,这些文化内涵均可深挖。在宣传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文化特质突显出来,这样就可以打造一条旅游线路而不会让游客觉得重复,毕竟侨墟的真正价值也就是文化。”黄伟宗建议

  (南都:申鹏 吕玉廉) 

  二、大洋网:侨墟、“广侨文化”待细品

  2012年9月14日 来源:《广州日报》

  到北京旅游,你一定会看北京故宫;到湘西,你一定要看吊脚楼;到江浙,你一定不会错过苏州园林;在梅州,你一定要欣赏客家围屋……那么,去台山,你能看什么?或者说有什么值得你去一看的地方?那一定是散布城乡的台山侨墟。

  日前,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率考察团调研得出结论,认为台山是广府文化与华侨文化汇聚点,已形成独特“广侨文化”,而散布全市的82处侨墟楼则是“广侨文化”的生动载体。本周,记者就走进这些特色各异的台山侨墟……

  圆山墟

  圆山墟位于台城城西的圆山村委会内,当地人称“圆山仔墟”,是典型的南洋骑楼风格墟市,也是台山侨墟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20世纪初,这里曾经是周边四乡的贸易中心,非常繁荣。

  圆山墟北面临台城河雷公潭段,是西方“集市市场”格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共4墩,设4条街道,分别为南北走向的圆山路、紫霞路,东西走向的玉书路、西华路,每墩之间留有空地作出入口,中间为农贸市场。虽然现在,圆山墟多数洋楼已是人去楼空,但保存完好的有58栋,沙基面也是原貌保留,是台山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乡村侨墟。

  台城老城区

  台山市老城区中心区由城东路、县前路、中山路、正市街、青云路、东云路、南门路、草朗街、健康路共9条骑楼街组成,沿街建筑多为上世纪20至30年代所建。骑楼临街立面的建筑风格,大量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处处洋溢着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气息。

  台城老城中心区素有“小广州”之称。与广州市的“上下九步行街”和中山市石岐“孙文西步行街”不同的是,这里的骑楼建筑工艺更为精美,墙面装饰更加考究。

  全长660米的环城南路,是老城中心区最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其骑楼立面也最为亮丽。纵目四望,最吸引人的是骑楼墙体立面上的装饰。样式之繁多、工艺之精美,让人目不暇接。每一座骑楼的楼顶,都装饰有形态各异、线条繁复的山花;立柱上的精致灰塑,或形如盾形,美不胜收。

  穿行在台城老城中心区,这里的每一栋“洋楼”都值得细细品味。建筑上的每一个图案,每一根立柱,无不透露出浓浓的西方古典韵味。纵横交错的骑楼街,令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初。

  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河岸緑树婆娑,自然景观优美。于1931年由当地梅姓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大院占地面积80亩,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中间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故有“梅家大院”之称。

  由于始建之初,其规划设计是业主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现出欧美国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虽然每幢楼宇规划整齐,但外形却各异,既领先于当时墟镇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侨乡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整个大院的每幢建筑物经过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原貌保留较为完整。据瞭解,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让子弹飞》等电影及一些反映华侨之乡情况的电视剧也以此为外景拍摄。

  冈宁墟

  从台城出发,沿水步至开平公路16公里,转右再走1公里多的乡间小道,迎面便是冈宁墟。两排洋楼首先映入眼帘。墟内,是洋楼形成的一条直街和三条平行的横街。冈宁墟上的洋楼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每间洋楼都是两层高,首层是两根方柱顶托着二楼前座,成为挡雨遮阳的西洋式骑楼,连贯成长长的走廊,每个骑楼的棚底画着各不相同的美丽图案。

  冈宁墟与别的墟市还有不同之处,这个地方原来都是河滩,这些洋楼都是在河滩上建起来的。1923年,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墟市。1926年,墟市浩劫之后,冈宁旅菲律宾华侨倡议重建冈宁墟,冈宁不少乡亲都响应,海外华侨也大力支持,进行重建,1930年,新的冈宁墟终于建成。

  当年,冈宁墟建成后,金铺、酒楼、茶楼、果蔬、布匹、米油、杂货、中药、西药店铺,甚至西式接生诊所,应有尽有,共有店铺102间。冈宁地处潭江边,是水上交通枢纽。而冈宁周围近十公里的人都来这里赶集,这种繁盛,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公路建设发展加快,附近的开平市三埠,台山水步镇墟、大江镇墟、公益埠,因靠近大公路而兴旺起来,冈宁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专家说法:台山侨墟是广府文化与华侨文化集大成者

  日前,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带领专家组对台山侨墟进行参观考察。黄伟宗教授等在考察后盛赞台山侨墟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希望台山以“广侨文化之乡”来定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让更多人瞭解台山侨墟文化。

  据瞭解,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三大文化代表,广府文化核心区域是西江流域和珠三角,其文化特质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三大文化代表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模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黄伟宗教授认为,广府文化中商业文化的传统载体是墟集,而在台山,墟集传统又受华侨文化影响,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建筑方面,最大的体现就是侨墟楼。“广府文化、华侨文化大家都知道,但两者在台山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文化。”黄教授表示,“外国的商业文化,华侨商业文化,与我们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标准结合起来,就在台山这里的侨墟体现了。”

  (记者:严建广 通讯员:李健群、众慧)

  三、《南方日报》:侨墟离“申遗”有多远?

  2012年9月25日 来源:《南方日报》

  9月,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率考察团调研时提出,台山侨墟楼如果价值重大,可以考虑将其申报成为江门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前,台山方面也透露,将于11月举办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共聚台山,其中“申遗”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

  台山侨墟“申遗”的可行性有多大?难度在哪里?需要哪些突破?记者采访发现,对于申遗,本地华侨文化研究专家、旅游学者各有见解。

  一问:是否可行?

  “就目前状况,我认为侨墟要‘申遗’不适合,‘申遗’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江门市华侨史专家、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来自台山端芬镇,他说自己很多年前就已经注意这些墟镇。“根据1992年内印的台山侨务办公室编的《台山市华侨志》第253页到254页上显示,目前有108座。”近几年,他逐个实地考察,目前已走访了90个墟。他坦言,“申遗”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工程,“台山的侨墟要申报,前期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做。”

  “不存在合不合适,理论上讲,只要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都有可能。”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江门五邑大学校长张国雄表示,可以“申遗”,但是要“申遗”肯定要做很多论证工作。其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满足六大标准,目前台山侨墟符合多少项这个需要去论证,“证明它是不是唯一的,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何以及保存得怎么样。论证工作很艰难的,要费很多心思去做。”

  江门市旅游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博士伍锋则认为台山侨墟“申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今年6月,他曾赴澳门参加有关“申遗”的培训。他说,“申遗”的过程既是对资源本身摸底、排查、整理和内涵挖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过程。“虽然对文化资源进行‘申遗’的终极目的不是发展旅游,但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看,‘申遗’成功肯定能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问:意义何在?

  “‘申遗’是整合台山资源,塑造台山城市形象、地区文化形象的一件重大的事情,同时,对于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资源,它是一个措施一个平台一个手段。”张国雄表示,政府提“申遗”是好事,能够制造社会舆论,引起大家的关注。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老师谭金花,目前正在香港大学就读遗产保护专业的博士。听到侨墟“申遗”的消息时,她表现得有一些惊讶。她说,从建筑文物保护角度来看,“申遗”的出发点和核心包括遗产的保护功能、教育功能、文化旅游功能以及遗产的普世价值。“让创造这些遗产的社区民众可以通过‘申遗’而认识遗产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参与保护;让更多的人因为受到世界遗产保护的启发而去保护其他的遗产;让参观者得到教育,学习到遗产本身的知识与精神,传播遗产保护的知识,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一旦成为世界遗产,它就不是属于某个地方,而属于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来分享该项遗产给人类带来的遗产的精神。”谭金花分析道,现在世界遗产地都向游客开放,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来这个遗产地参观与学习;二是通过旅游来发展或者说振兴一些已经失传或者濒危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最后是希望遗产社区的民众可以通过发展深度文化旅游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问:难度在哪?

  “最难的是遗产价值的论证,至于产权、管理等这些,只要政府想保护,一定会有办法的。”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他坦言,台山假设要“申遗”不会因为有碉楼成功在先而减少困难,反而“更加艰难。”“有经验是可以借鉴,所说的艰难在于怎么在全国的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侨墟建筑就是骑楼建筑,骑楼类型建筑在我们的东南亚,在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在中国,骑楼建筑的世界遗产已经有了马六甲,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申遗”就要突出跟它的不同。那你就要证明作为中国代表,台山骑楼与马六甲的有什么不同,它的遗产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你要很简洁地概括出来。”

  “台山侨墟确定要‘申遗’的话,应该尽快将侨墟当中藴含的独特价值发掘出来并向世界人民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伍锋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需不断藉助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力量对资源价值进行发掘,还要藉助五邑籍海外乡亲的力量在国外进行宣传,“多管齐下打响‘台山侨墟’这块品牌。”“‘申遗’絶不是政府或某些专家的事情,当地老百姓的参与是关键。而要让老百姓参与必须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要让当地老百姓受益,分享‘申遗’的成果和所带来的价值,尊重他们作为资源拥有者的主人翁地位。”

  四问:如何突破?

  “现在政府应该做的第一步是摸查清楚,发动下面乡镇,摸清台山现在究竟有多少侨墟;第二步要讨论什么叫侨墟,给侨墟一个定义,然后分类,保护得比较好的可以把它列入第一类,类似地,列出第二类、第三类,现在要申报的,就要保护好,不在多而在精;第三步是定好规矩,该怎么做,这82座中除了梅家大院是省级的,其他81座中哪些是最好的、最有条件的,台山先定级,然后市级省级再报,再到国家级,最后再看世界级的,要逐步申报、定级别。”对台山的侨墟要如何在“申遗”突破,梅伟强如此分析道。

  “遗产首先必须是国家文化保护单位才能‘申遗’。”张国雄也表示,定级别是首先必须要做的,“如何把它变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申遗最基础的工作,进入不了这个系列,谈‘申遗’是不行的。”他也坦言,要“申遗”,“台山还有很多路要走。”而对于政府来说,重要是下决心,“下决心就是决定要做就要持续做好它,因为这个事可能不会是这届政府就成功,还要下一届政府来做。”

  伍锋也从旅游角度提出,如何在这一过程将文化资源转变旅游资源是关键。“转化就是要增强文化资源的可看性、可读性和可亲性,使其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台山侨墟数量不少,但相对比较分散,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如梅家大院、圆山墟等先行进行旅游开发,纳入到旅游公司的旅游线路中。”除此,他觉得还可以将侨墟与台山周边的滨海资源、温泉资源、生态资源、村镇乡土资源等结合起来,整体规划与利用。

  声音:他们这样看“申遗”

  开平碉楼“申遗”是在质疑声中启动,后来经过几年的整治、宣传,“申遗”深入人心。回顾8年“申遗”路时,开平方面表示,这项工作“能否得到海内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台山侨墟要“申遗”,台山华侨、市民如何看待?

  华侨华人:支持但理性对待

  今年61岁的老华侨梅先生在哥伦比亚开餐馆,他说,每次回梅家大院,都感到很亲切。“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小时候在梅家大院的日子,那时最是无忧无虑。”对侨墟“申遗”,他爽快回应道:“当然是好!”他说,希望梅家大院要有旅游规划。“国外的文物都保护得很好。他们不是纯粹的保护,里面有配套的餐馆、文化会等,当地政府会在文物区里举行文化节之类的活动。梅家大院可以参照这种做法,在某个时间搞个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旅游,同时还可以盈利。”

  来自台山大江镇的伍先生,移民美国近9年,他说自己对于台山侨墟瞭解甚少,不过听说过相关的骑楼建筑,“网上也有看到过相关的文章和照片。”而他觉得“申遗”“有好也有不好。”“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看,“申遗”是好的,可以使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得以保留,还可以利用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进行开发,打造台山独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从发展角度看,他又觉得““申遗”是不太适当”,认为把财力、物力、时间花在这上面,会不会导致城区发展跟不上脚步。

  黄晓莉来自台山海宴,去年全家移民到加拿大。她表示对侨墟的认识很有限,只去过梅家大院。提及“申遗”,她直言道:“我是一直支持的,不过不希望因此而太劳民伤财。”在她认识中,“申遗”通常能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而非负面。“目前关注此类建筑的人很少,而关注和保护力度不够只会让它们消失得更快。”另外,她觉得台山近年来旅游项目更多地是着手自然资源开发而非历史遗址类型的,而“申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台山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

  市民:做总是比不做好

  有了开平这一先例,“申遗”对于台山市民来说并不陌生。尽管很多人听到“侨墟”、“侨墟楼”这些概念都还感到有些迷糊,但对于侨墟“申遗”的提法,大部分还是抱着积极的心态。

  “做总比不做好。”对于“申遗”,台山的林先生如此表态。“做可以提高台山的知名度的,从这个方面来讲确实是好的。”他说知道“侨墟”这一词,幷且觉得“提这个概念还是不错的,起码跟开平碉楼有不同,虽然是同时期的产物。”住在台城的陈小姐也表示,这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台山洋楼更精彩,只是没有开平集中,通过“申遗”这些文物建筑被慢慢地挖掘出来,名气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要下决心,要有实际行动。”

  “大概就是华侨集中居住、经商而形成的集市、商贸中心,譬如梅家大院最为典型。”市民黄先生对侨墟如此理解。而提及“申遗”,他担心会“劳民伤财”,“把钱用在刀刃上,改善老百姓民生会好得多。”

  1.争鸣:“侨墟”和“侨墟楼”的提法是否科学?

  在“申遗”想法提出来后,其中涉及的“侨墟”和“侨墟楼”两个概念也备受关注。这两个新词是否科学、合理,能否经得起推敲,专家意见不一。

  谭金花直言道:“个人认为‘侨墟楼’的说法没有根据。”她说,这些墟镇里的建筑明明是广东的“骑楼”建筑,所有广东人都十分熟悉的一种建筑风格,是岭南地区、侨乡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为了应对闷热多雨潮湿的南方气候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名字“骑楼”的“骑”字就很生动地说明瞭此种建筑的特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的项目旨在通过申报世界遗产来保护各国各地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语言传统。如果编一个新词来申遗这本身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就是说,违背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原则。”

  梅伟强则觉得,提出者的“侨墟和碉楼结合起来就是侨墟楼”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他认为侨墟和侨墟楼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但彼此又相互联系。“我理解侨墟是一个总的概念,这种墟集把华侨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墟市结合起来的,形成的富有侨乡特色的文化现象,就叫做侨墟文化,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侨墟楼的概念要窄一点,是华侨和侨眷集资建起来的墟市里建造的两层以上的中西合璧的楼房,包括骑楼商铺、洋楼、公共建筑、碉楼这些建筑。”

  张国雄对“侨墟”、“侨墟楼”两个提法也有所保留。他觉得完全说是“侨”也不合适,因为侨墟中有些是当地人投资,不是侨的资金。而他更愿意用“近代侨乡建筑”来诠释,并提出做“组合”,其中包括墟镇、学校、祠堂、教堂还有公共建筑等类别。“从建筑上来讲,这些楼就是以侨乡文化和华侨历史为背景的近代建筑,近代建筑是一个专业、科学的概念,一说大家都能理解。它在华侨历史和侨乡文化背景下,在乡村产生的一种近代建筑类型,用这个来表述可能更加合适一些。”此前,他也给台山一再建议,把不同类别的近代建筑都捆绑,组合成华侨乡村建筑群塑造台山名片。

  2.侨墟楼可否作为开平“世遗”扩展项目申报?

  在台山“申遗”的说法传开后,江门职院老师宋旭民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认为台山与开平同宗同源,都隶属于“广侨文化”,而侨墟楼的建筑风格又与已成功“申遗”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一样,建议台山侨墟楼可申报开平“世遗”扩展项目。而这一说法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而大家也是意见不一。

  谭金花对此持赞许的态度。她表示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与要求包括唯一性、完整性与真实性。其中从唯一性这方面看,“台山产生这些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与开平碉楼的背景完全相同,根据世界遗产的唯一性原则,若台山要申报遗产的话,则只能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的形式来申报,就如‘沈阳故宫’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那样。”

  “这个不大可能,作为扩展项目申遗等于重新启动一个新的申报项目。”梅伟强表示,国内确实有不少原来申报成功,后来再补的例子。“像沈阳故宫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但是它的名气大,而且风格非常接近,做起来没那么费事。台山这个作为扩展项目的话,恐怕成功率不是很高。”“作为扩展项目申遗理论上可以。但从实际上来讲,一个国家一年只能报一个项目,为什么要为开平碉楼去做一个扩展项目,还不如去申报一个新的,何况我们有这么大批的资源在。”张国雄分析说。

  (撰文:陈春花 摄影:黄文波)

  

  四、新浪网:遇见侨墟

  2012年9月25日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如果说,当年的“匪患”成就了开平碉楼,那么“水路”和“铁路”则成就了台山侨墟。由于交通不发达,加上侨汇大量涌入、西方现代商业精神熏陶,20世纪30年代,台山地区迅速崛起大批集民住商用功能于一体的骑楼建筑群,即目前部分学者所称的“侨墟楼”,其形式丰富,碉楼、骑楼、炮楼和公共建筑譬如学校、教堂、医院等都被列入为侨墟楼的范围。相较于碉楼,侨墟楼更加注重其商业内涵,承载了浓郁的商业文化精神,更折射了广府文化与华侨所带来的西方经济、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结合。

  目前,台山初步调查发现的侨墟就有82处,散落于台山的水路以及铁路沿线。其中以端芬、台城、四九、大江和水步的侨墟数量最多,幷且颇负盛名,其中包括电影《让子弹飞》中的拍摄场地——端芬镇的汀江墟(梅家大院)以及水步镇的冈宁墟(影视剧中的“鹅城”)。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侨墟内涵的挖掘和打造,并准备举办研讨会挖掘侨墟内涵。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他们都认为“侨墟”内涵丰富,深具文化挖掘潜力,甚至最有可能成为“江门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

  台山侨墟应运而生

  侨墟——侨资进入本地集市项目

  台山作为珠三角有名的“鱼米之乡”,墟市自是星罗棋布,近期学者围遶台山墟市推出的“侨墟”概念引发人们关注。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认为,侨墟是一个总的概念,是由华侨和侨眷集资建造的墟市,主要形成的时间是晚清,特别是民国以后。

  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则告诉记者,“侨墟”的概念是在“墟”上演变而成。“墟”最早发现于明朝时期中期,具有地域性,是乡民在约定的时间组织货物在一块空阔的地方进行交易,慢慢地就发展出了有固定铺位的“市”。发展到清朝的时候,为适应台山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这些商铺都建成了现在所看到的骑楼式建筑。原本华侨寄回乡的资金主要用于修建大房子、碉楼,以保护自己的财产,1909年新宁铁路开始运行,交通运力的增强带来骑楼建筑材料的改变,经过铁路运输过来的水泥钢筋取代了之前的砖木,一部分侨资也开始渗透进来,慢慢地投建沿线的侨墟,20世纪剿灭土匪后,大部分侨资主要集中转向建骑楼,本地的集市项目加入了华侨资金,加上楼主们大多是归国华侨,接受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因而有了现在所看到的侨墟楼。这些楼前面是商铺,上面或者后面作为居住之所,将农村的人与集市结合在了一起。

  据统计,新宁铁路沿线在台山共设有21个站点,铁路交通的发达,为清末民初台山侨墟楼的崛起潮提供了便利,也刺激了沿线的墟镇经济。当时沿着新宁铁路共有40多个墟。

  保护——台山开展侨墟摸底调查工作

  “每一个侨墟都有他的故事,是一本书、一幅画、一篇乐章,所以这次我们组织两个队去摸底,先去听故事。”台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邝俊杰表示,现在台山刚开始进行侨墟的统计调查,因为保护工作要与时间赛跑,第一要义是“抢时间”,不仅要收集楼宇资料,还要将老人家的记忆变成録音,成为文化故事素材。

  记者瞭解到,在台山,目前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汀江墟和冈宁墟,因为多部影视作品都在这两个墟进行取景拍摄,特别是《让子弹飞》在此取景,更使其名声大噪。两个墟开始从文物功能向商业欣赏功能转变。目前政府也有意向准备将这两个地方的旅游产业开发起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将楼龄接近保质期限的侨墟楼进行维护修葺。

  据介绍,至今为止,台山的絶大多数的侨墟楼都尚未得到过官方的修缮、保养,不少已被岁月和历史侵蚀得显骨露肉。邝俊杰认为,除了之前提到的调查摸底之外,还要再做一定的宣传,让市民和海内外的乡亲都能形成共识,支持保护开发工作,而这个支持不仅限于资金,还要呼唤起台山的市民对祖辈建设出来的景观的重视和爱护。蔡添和则提出,希望通过适当的宣传,挖掘侨墟深层次的内涵,能让有商业头脑的人也参与进来,做侨墟的开发利用工作。

  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

  台山侨墟虽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台山独特的墟市却存在了很长时间,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印记。

  广侨文化——侨墟楼建筑、功能都是中西结合

  2006年就开始研究侨墟文化的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提出了“广侨文化”概念。“我去台山考察,觉得江门台山的广侨文化是最典型的。”黄伟宗认为,江门侨乡属于广府文化区,明代以后大量的江门人移民到了海外,成了华人华侨,也带回来很多华侨文化,两种文化在台山这个地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简称为广侨文化,具体就表现在侨墟和侨楼上。

  黄伟宗用“贯通中西古商市,独占鳌头侨墟楼”这幅对联来概括侨墟的特点。他认为,墟日是中国农村传统商业习俗,墟场是中国传统市场,而台山侨墟却是在传统墟场中,以西方的方式做生意,尤其是与海外华侨也做生意,可谓“贯通中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侨墟楼,建筑上是中西结合,功能上也是中西结合的。”黄伟宗说,墟场建筑结构都是有楼的,有的是骑楼,有的是炮楼,有的是大院,侨墟和侨楼结合在一起,应该统称侨墟楼。从功能来说,与开平碉楼主要是防卫性质不同,台山的碉楼很多是墟场的管理性质,其中放置着当铺、银庄、银行,是经济、市场性质的楼。从结构上来说,楼的结构与市场的结构,既有西方建筑结构,又有中国的布局,所以是中西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商市,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侨墟楼,这两方面体现了广府文化和华侨文化的结合。”

  侨墟文化——侨墟形成了富有侨乡特色的文化现象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认为,把华侨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墟市结合起来的墟集形成了富有侨乡特色的文化现象,就是侨墟文化,其中包含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墟镇里的物质文化,包括墟镇里由华侨和侨眷出资建成的骑楼式的商铺,还有民居的洋楼,以及公共建筑,如学校、教堂等。非物质文化方面,台山的墟镇汇集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例如广东音乐、斗山的浮石飘色就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自然环境结合这方面,不能割裂侨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梅家大院,仅说梅家大院里的骑楼建筑是不完整的,它周围的环境还包括汀江桥,特别是桥头的石碑是非常有价值的。此外还有汀江路口的基督教堂,以及旁边的小学和汀江河。”在人文景观方面,每个墟里的名人值得挖掘,如广东音乐的奠基人丘鹤俦,离梅家大院大概1公里,而且丘姓也是建梅家大院的其中一姓。

  商业文化——是世界各地金融文化渗透到侨乡的节点

  “侨墟的营业模式、商业特色以及生活习惯都和清末民初有着很大的不同,华侨把资金、建筑材料、经营理念、生活习惯带回来了。”邝俊杰认为,除了建筑风格中西融合显得“洋气”之外,清末民初的墟其实是华侨引进国外先进商品经济的雏形,最出色的便是梅家大院。首先,梅家大院是第一个股份制变造广场式的贸易市场式的建筑群体,这个概念中国以前并没有;其次,是第一个股份制将承建与经营分开,承建商本身没有参与经营,承建者和拥有者分得很清楚。最后,是第一个将国外supermarket的概念灌输在墟市经营里面。梅家大院内部的小广场既可以摆些摊位,四边的铺又可以遮风挡雨,可以作为各种形体的经营流动,是台山先人吸取海外先进经验,与当时清末民初中国现状结合起来的一个新的产物。

  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也认为,侨墟体现了金融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其中开设的金庄、银号还具有兑换外汇功能,可以看出,侨墟是世界各地金融文化渗透到侨乡的节点。

  南方日报专访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安贵

  “侨墟文化应作为江门文化名片打造”

  “侨墟”内涵丰富,究竟该怎样保护、开发、利用?记者近日专访了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安贵。

  南方日报:您觉得侨墟最有价值之处何在?

  韩安贵:江门“侨”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比如有开平碉楼、台山侨墟,还有广大华侨的助学慈善文化,形成薪火相传的华侨文化传统。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作用点就在于华侨文化的延续上面,碉楼和侨墟都是这样。台山侨墟既体现了西方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融合,从更深层次来说,还体现了勤劳进取、开放包容的华侨精神。既然这样一种建筑群落体现了这么多的文化元素,那么今天就应该在如何发掘、整理、保护甚至开发利用上来做好文章。

  南方日报:江门会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发展、利用侨墟?

  韩安贵:侨墟的概念才刚刚提出。总体上,开发保护还处于打基础、文化调查阶段。现在台山也在筹备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题研讨会,让专家、学者为我们出谋划策。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专业性很强,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让他们提出好的建议意见,让我们更好、更科学地保护侨墟。

  台山侨墟初步统计有80多处,保护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在江门目前财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该探索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省委书记汪洋在开平碉楼上已经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就是开平碉楼的认养问题。侨墟能不能通过类似的方式,让社会参与到保护中来,需要探索。而广大华侨的力量也应该用起来,让华侨参与到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

  当然,对于一切文物都应该以保护为主,保护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好的保护,也谈不上开发。开发要服务、从属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对侨墟文化的发掘应该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文化层面。

  南方日报: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许多人还不知道侨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增强侨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韩安贵:我觉得侨墟文化应作为江门的文化名片,以这个高度确立起来。侨墟文化在台山表现最为突出。要把它作为江门的文化名片,就需要做好宣传工作。一个地方毕竟要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比如去北京一定要去天安门,去上海一般要去东方明珠看看,我们到江门看什么呢?除了开平碉楼还可以去看台山的侨墟,就是要把它定位到文化名片的高度上,这需要我们既要整理,也要宣传。

  (记者:陶然 潘伟珊 吴玉莹)

  五、南都网:侨墟楼如何保护 专家有话说

  2012年11月16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找出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秉承这个理念,台山又有新动作。前日至昨日一连两天,台山举行了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众多专家前来考察台山独特的侨墟楼文化,研讨侨墟楼文化遗存和“广侨文化”,为台山保护和开发利用侨墟楼文化资源出谋划策,以推动台山文化强市建设。其中如何“申遗”也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

  为进一步挖掘、开发和保护台山独特的文化资源,昨日下午,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台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台山)学术研讨会,在台山高业大酒店如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9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论证广侨文化,其中如何“申遗”也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

  会前,专家组一行于前天下午来到了水步冈宁墟、台城圆山墟和旧城区考察。水步冈宁墟由于作为电影《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的取景拍摄地点,焕发了新的生机。而旧城区则因为处于中心城区,仍是热闹非凡。唯独台城圆山墟,不宽的道路两边长满高高的野草,仅有几户人家居住,一片破败的模样。多数侨墟楼已经残破,部分建筑甚至只剩外部墙体,三四层楼高的建筑内部一片空荡荡。参观者无不感到一股繁华已逝的历史悲凉感。但是留存的遗迹仍是非常独特和精美,一些从国外进口的彩色玻璃,非常抢眼,成为仅有的一抹亮色。

  不少专家都是首次来考察,对这些老式建筑非常感兴趣。“我们那边不叫墟,叫集,没有这些楼。”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韩光辉告诉南都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考察台山的侨墟楼,感觉很不错。

  2006年11月,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等文化专家学者,来到台山考察文化。在考察过程中,专家学者总结发现,台山的墟集市场及建筑格局,大都带有西洋文化的色彩,同时大多数墟集市场都是作为与海外交往通商的交汇点。因此,他们提出了“侨墟”这个概念。迄今为止,台山已发现较完整的侨墟遗址达96处之多,而且遍布全市各乡镇。目前,台山有关部门已经对这些侨墟遗址进行了録像、测绘建档。接下来,台山还将继续调查侨墟的情况,或许有更多的侨墟被发掘出来。

  今年8月底,瞭解到台山调查发现了82处侨墟之后,黄伟宗欣然接受台山市的邀请,偕同部分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和珠江文化研究会学者,再次到台山市考察侨乡文化。也就是这一次考察,让沉睡已久的侨墟再次醒来,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专家访谈:城市要找出自身特点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找出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就是黄伟宗教授为何要将台山细化定位为“广侨文化之乡”的原因。他表示,“广侨文化”对台山文化的定位更为准确,从明代开始,台山就已有华侨文化与原有的传统广府文化相融合,侨墟楼便是“广侨文化”的载体。同时,这个文化概念的提出可以让台山与海外华侨的关系更为密切,吸引在海外的台山人回国探亲、投资。

  黄伟宗告诉记者,五邑地区本来都是广府文化,但是因为有华侨的投资建设,因此引进了西洋文化,融入了华侨文化。这意味着广府文化与华侨文化、西洋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于是称之为“广侨文化”。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台山侨墟楼与开平碉楼有何不同的疑问,他解释说,开平碉楼注重防御性,而台山侨墟楼则是商务文化性的楼宇。

  广州十三行的延续

  “台山侨墟是广州十三行毁后,对外贸易的延续。”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谭元亨告诉记者,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十三行被烧毁,但台山侨墟还在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得以继续。

  “侨墟是珠三角的文化名片,台山侨墟楼与开平碉楼不同,应该独立申遗。”他认为,现在的台山侨墟楼,还有许多建筑无人管理,任其自生自灭,政府需要加快保护的步伐。但是台山侨墟楼数量众多,保护工作不可能全面铺开。因此他建议,政府应尽快做出规划,梳理出重点,对典型的侨墟楼加以修复,且要修旧如旧。

  政府要有目的开发

  “我祖籍新会,爸爸是学土木的。台山洋楼中外闻名,从小我就听父亲讲述台山墟镇的建筑和故事。”省文史馆馆员、广东女子学院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佩瑗说,尽管自小听着台山侨墟的故事长大,但她首次参观台山侨墟还是在今年8月底和黄伟宗一起来的。两次考察台山侨墟,她感到台山侨墟与心中的模样相比,显得比较荒凉,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郑佩瑗认为,保护侨墟楼的难度很大,政府应该首先梳理,弄清楚各个侨墟的价值。政府要有目的地进行市场开发,用文化加以支撑。此外,还可以选取几个点,和海外的同乡会等合作,让那些侨墟楼主人后代拿出实物,建立博物馆,讲述当年的故事,展现当时人们的生活。

  声音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找出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

  台山侨墟楼应该先将其逐步进行市级、省级文化遗产的申报,使其得到应有的文物保护,再到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文化遗产的申报。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司徒尚纪

  台山侨墟是广州十三行毁后,对外贸易的延续。

  ——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谭元亨

  政府要有目的地进行市场开发,用文化加以支撑。

  ——省文史馆馆员、广东女子学院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佩瑗

  (采访:南都记者 梁晓琳 摄影:南都记者 梁清)

  

  六、《中国日报》:台山82侨墟重现广侨文化

  2012年11月16日 来源:广州日报

  [提要]以电影《让子弹飞》取景地闻名的梅家大院,是台山侨墟建筑的一大特色。冈宁墟:地处潭江边,曾是水上交通的枢纽,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成为热门的影视拍摄基地。公益墟:位于台山市大江镇,每天仍有不少当地人在此做生意,热闹依旧。

  以电影《让子弹飞》取景地闻名的梅家大院,是台山侨墟建筑的一大特色。

  梅家大院: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让子弹飞》等电影以此为外景拍摄。

  冈宁墟:地处潭江边,曾是水上交通的枢纽,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成为热门的影视拍摄基地。

  公益墟:位于台山市大江镇,每天仍有不少当地人在此做生意,热闹依旧。

  核心提示

  昨天,在“中国首届广侨文化”研讨会上,台山市有关部门介绍,经过近6年的调查、考证,台山市共发现82处侨墟,这些侨墟是上世纪初台山华侨回乡建造,每处侨墟都是碉楼、洋楼、墟市幷存,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是上世纪初对外贸易和地方集市的基地。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介绍,台山侨墟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希望台山以“广侨文化之乡”来定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让更多人瞭解台山侨墟文化。

  碉楼洋楼组成墟市

  台山墟市分布在台山各镇、村,主要是沿上世纪初建造的台山新宁铁路及台山水道分布,共达82处,每处均是由数百栋碉楼、骑楼建筑连贯而成。

  昨天记者随专家前往十多个墟市考察,其中在台城侨墟看到,该侨墟由近1000栋碉楼、骑楼连贯而成,有23条骑楼街段,街道宽阔挺直、四通八达。从1924年开始,这里形成了一个大商圈,至今仍是台山市最大的商业贸易集市。

  台山侨墟的名称大多称为“市”,如冈宁市、西宁市、大同市、成务市等。昨天在冈宁墟,记者见到,其中一间骑楼门牌写着“江浙丝绸代办处”。据介绍,台山侨墟既是当地地方集市,又是中外贸易中转站,当年我国的丝绸等物品就是通过这些侨墟,销售到世界各地。

  见证昔日十里繁华

  在台山市大江侨墟伫立着100多幢洋楼,皆为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每幢洋楼高为两层,地下一层都有两根方柱顶托起二楼前座,可以挡雨遮阳。洋楼门面装饰颇为考究,“洋”气十足,凸显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每幢骑楼的正面均刻有名字,依稀辨认出“光荣堂”、“永安堂”、“同和栈”等的字样。

  这些洋楼都是商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墟市,被称为“新市”。居住在侨墟的雷伯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掀起一股华侨出资回国建房的热潮,“建洋楼用的‘红毛泥’,都是华侨们一桶一桶从国外运回来的。”60多岁的雷伯告诉记者,“新市”以前有个码头,洋楼要用的一些西方建筑材料,像英国的“红毛泥”、德国的钢铁等都会经水路运至码头。由于水路交通便利,这里逐渐发展成商业聚集的墟市。

  专家建言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介绍,台山侨墟与广东其他墟市不同,有碉楼、骑楼等,都是华侨支持建设的,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另外,侨墟设在火车站沿线及河岸码头旁,是对外贸易及对内贸易基地,是广东广府文化特有的现象。

  黄伟宗说,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三大代表。在台山,墟集传统又受华侨文化影响,在建筑方面体现的就是侨墟楼。

  “广府文化、华侨文化两者在台山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文化。”黄伟宗说,“广侨文化”应加以保护,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利用。

  (记者:黄文生、华莹)

  (河南文化产业网2012年11月16日以“碉楼洋楼组成墟市见证昔日十里繁华”为题转载此文、中国评论新闻网2012年11月19日以“广东台山82侨墟重现广侨文化”为题转载此文、人民网天津视窗2012年11月19日以“《让子弹飞》取景地——台山82侨墟重现广侨文化”为题转载此文)

  七、中国新闻网: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广东江门把脉“广侨文化”

  2012年11月16日 来源:《广州日报》

  【中新网江门11月16日电(李健群)】 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15日在广东江门台山市召开,来自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20多位专家和学者,就如何保护“侨墟楼”,进一步发掘和宣扬“广侨文化”进行学术研讨。  

  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江门市辖下的台山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侨墟有82处,这些侨墟上世纪初由华侨回乡建造,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上世纪初对外贸易、地方集市基地。

  其中,位于台山市端芬镇的汀江墟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让子弹飞》等电影及一些反映华侨之乡情况的电视剧也以此为外景拍摄。

  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将台山定位为“广侨文化之乡”,认为台山是广府文化与华侨文化汇聚点,已形成独特“广侨文化”,而散布全市的82处侨墟楼则是“广侨文化”的生动载体。

  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表示,台山侨墟具有移民文化、开放文化、商业文化三种侨文化特质,兼具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基因,是中国侨乡文化的一个典型遗存。

  黄伟宗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广台山的独特文化资源和内涵,对其进行双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逐步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以至世界级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瞭解台山侨墟文化。

  据悉,台山市素有“中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之美誉,现有130多万台山籍乡亲旅居92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侨乡特色的古建筑遍布全市各地,侨乡人文资源充满特色和魅力。

  八、中国江门网:专家首次提出“广侨文化”概念,建议台山侨墟申遗 

  2012年11月18日 来源:《江门日报》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台山。每一次来,都会有新的发现。”11月15日,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在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台山)学术研讨会上说道。14日,也就是研讨会前夕,在台山市水步镇岗宁墟参观期间,他发现在岗宁墟店铺的名牌上,居然有“中国苏杭丝绸批发”、“锅行”、“洋货”等字眼。黄伟宗说:“国内和国外的商品在此批发、交易。这就是台山侨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最佳证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安贵,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校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韩安贵说,台山是著名侨乡,西方文化的融入,大大丰富了广府文化的内涵。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加强对广侨文化的研究,达到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效果,对江门、台山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台山市向外传播广府文化、并吸取西方和海洋文化形成侨乡文化,同时又将广府文化与侨乡文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广侨文化的典型地域。”黄伟宗在这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广侨文化”的概念,并把台山定为“广侨文化之乡”。他认为,应当将台山侨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双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其逐步向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文化遗产申报。

  五邑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国雄认为,近年,学术界、旅游界和影视界等对台山侨墟越来越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侨墟的保护。首先需要当地群众认识到其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保护活动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应当做一个整体规划,除了文物和建筑的保护规划,还要想办法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侨墟实际功能的转变和发挥”。

  (记者:陈素敏) 

  九、广东新闻网:专家称“广侨文化”

  将成为侨乡江门发展软实力

  2012年11月20日 来源:《南方日报》

  近半年来,“侨墟”、“广侨文化”、“申遗”等关键词“交织”于侨乡。江门如何打造好广侨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而通过地域文化品牌的开发建设,拉动地方文化产业与城市品牌的发展,使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  

  近日,中国首届广侨文化研讨会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台山召开。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以及国内外一众专家齐聚台山,对广侨文化以及侨墟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专家组对广侨文化的提出表示瞭高度的认同,并认为广侨文化是对广府文化与侨乡文化的提炼与升华,丰富了岭南文化甚至中华文化的类别,并将成为侨乡发展的软实力。

  培育“广侨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

  广侨文化的提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广侨文化”和“侨墟楼”概念的提出者、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认为,对广东来说,这个发现使广东的文化因素得以加强,是对新因素和新领域的开拓。从建设文化强省的角度,广侨文化的提出,起码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它必然造成世界影响,外面的华侨、商家、文化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接着台山知名度就会提高了,就会有人冲着来投资和旅游。别人会问什么是侨墟楼,然后就会想去看看。”

  “台山广侨文化兼具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基因,幷兼具移民文化、开放文化、商业文化的特质。”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周义表示,“广侨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对台山‘广侨文化之乡’的定位,将对继承和弘扬台山文化优良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挖掘台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内涵,建设台山文化强市,发挥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为了参与研讨会,65岁的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的教授韩光辉坐上火车,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台山,在他的眼里,侨墟的形式和文化都是十分新鲜的事物:“侨墟这种建筑形式在北方是没有的,是近代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化,地方的干部群众应该加大力气,把侨墟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进行各种分类的研究和保护。”

  交锋:侨墟是十三行的延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这次的研讨会上,黄伟宗表示,这次的考察让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他认为侨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可以算作是十三行的延续。对此,他如此解释:“我国最早对外通商口岸中,最大的权威是广州的十三行,从清朝干隆一直到鸦片战争开始,是三百年中国唯一对外通商港口。我们以前知道的是,后来一直到广州的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就是建国后,中国才重新对外通商的。而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19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对外通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这让我想到侨墟。而在侨墟里面,又数台山的侨墟最有代表性。”

  同时,黄伟宗在研讨会上慷慨激昂地表示,他对侨墟有另外一个重大的发现:台山侨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昨天休息的时候,我在冈宁墟两边的商铺上发现,有一个商店的名称是‘江浙丝绸洋货站’,中国的江浙丝绸就是从这里批发到外面的,这个就是很典型的批发。”在黄伟宗看来,锅头行和丝绸行的出现是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当时海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经过的。“这就是对外口岸的好处,在学术上面再进一步地证实了侨墟的意义,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有个很阶段性的意义,这个是我新的发现。”

  而五邑大学梅伟强副教授则认为,十三行的延续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依然缺乏考证,不够严谨。“1857年,十三行已经基本上衰落,我们冈宁墟这里是1927年才建好的,相差了70年,因而冈宁墟作为十三行的一个延续这样的说法,我持保留的观点。”另外,梅伟强指出黄伟宗发现的“江浙丝绸洋货站”,“这间铺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并没有进行过考证。”

  本地一位研究五邑侨乡文化的不愿透露名字的资深学者表示,台山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这个没问题。但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只经过广海镇这样一个点,并不是所有的侨墟都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而对于丝绸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侨墟的力证,这位学者也表示不敢苟同:“这些墟镇虽然有苏杭丝绸店,但不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当时苏杭丝绸在广州是很有影响的,很多镇都有这个东西。”

  献言:“搁置申遗,先做好调查研究”

  在这次会上,基本上所有专家都达成的一个共识:搁置申遗,先做好调查研究。黄伟宗就多次强调这个观点。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认为,台山侨墟要申遗的话,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难度比开平碉楼都要大得多。“为什么这么讲?它只能作为扩展项目。从国家上来讲,你已经有一个开平碉楼了,文化是同种性质的。从国家的层面看,在每年只有一个名额的情况下,如何扩大类别,应该是国家近中期最先考虑的问题。毕竟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排队申遗的,符合标准的申报方有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感觉它的难度比开平碉楼的还要大。这个如果要去做的话,几级政府要有决心,就是要有一个充分思想准备。”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司徒尚纪表示,台山侨墟楼应该先将其逐步进行市级、省级文化遗产的申报,使其得到应有的保护,再到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文化遗产申报。梅伟强也表示赞同:“等侨墟楼保护好,条件成熟以后,申遗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办侨博会重现侨墟辉煌”

  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珠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谭元亨在会上说,“参观的所有侨墟,不只是看到西方的建筑,还能看到这里的商业、金融业、物流业,实际上侨墟是一个相当规模的会展业。”他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交会每年的成交量每年都是上百亿。会展业现在珠三角地区流行起来,比如东莞厚街各种各样的会展1000多个,每年各种会展行业会展都很多,能达到1000多个。会展组织能力是令人惊讶的。随着会展业,星级酒店、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台山可以利用侨资发起第一届侨博会,像深圳文博会、厚街的会展业一样的,可以把辉煌再现。

  “还原最本真的侨墟”

  省政府参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副总编辑王培楠认为,侨墟的开发十分迫切,因为《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为侨墟带来的名气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赶紧利用起来,要鲜活地还原台山侨墟的历史风貌。王培楠发现,原来侨墟都挨着岸边,当我们从岸边回头看侨墟时,所有感觉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鹅城’,从水路上岸到达‘鹅城’的震撼力是不可比拟的。他建议政府要搞好水路交通,哪怕有100-200米,有一段让渡船将游客送到墟上,才能使历史面貌更鲜活地还原,更有文化魅力和震撼力。”

  另外,从影视城的角度来看,王培楠认为冈宁墟有自己无法超越的竞争力。“假如要拍上世纪30年代的电视剧,横店从明清到民国的建筑都全的,但他那边是假古董,在台山就是真的。多拍几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和电视剧,台山的侨墟就走出去了。”

  (见习记者:吴玉莹 实习生:陈韵滢 通讯员:冯霞 )

  十、《江门日报》:侨墟楼也能焕发“第二春” 

  2012年11月22日 来源:《江门日报》

  台山有经历过风雨侵袭的洋楼,也有扺御住匪患侵袭的碉楼,还有经历了繁华沧桑的骑楼……如果说,《让子弹飞》成功焕发了梅家大院和冈宁墟的“第二春”,那么,在台山境内的90多处华侨近代建筑,怎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在岁月长河中被慢慢侵蚀,以至于凋零呢?

  近日,有专家对这一大批集民住、防御、商用功能于一体的华侨近代建筑进行统一命名,称之为“侨墟楼”。同时,专家建议,这类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侨墟楼也可以申遗。

  日前,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台山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高校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当天的研讨会。什么是侨墟楼?侨墟楼要怎么申遗?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都成为了当天讨论的热点。

  现状:台山共有侨墟96处

  “墟日是南方农村传统的商贸集市,而台山墟集及建筑格局,大都带有西方文化色彩,而且这些集市大都为交汇点,方便与海外交往通商。”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称,这便是“侨墟”。其中,侨墟的主体建筑,骑楼、碉楼和洋楼,称之为“侨墟楼”。

  根据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台山境内的侨墟共有96处。

  从调查结果上分析,96处侨墟大致分为原生态活力型、原生态型、变化型和湮没型。台山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分类是为了区别侨墟的现状。但是,有12处侨墟是不存于此四类形态之中。“例如位于台城的板岗墟,历史记载,过去群众在此地逢墟购物,然而,这里却没有如梅家大院般形成大规模的侨墟楼建筑,有的只有一两幢骑楼,此类侨墟又是另外一个特点。”台山博物馆副馆长叶玉芳说道。

  根据调查,96处侨墟立墟时间较早,普遍在清、民国时期。其中,位于海宴镇的横岗墟立墟时间最早,在宋朝。目前,35处侨墟仍设有墟日。

  历史:侨墟围遶新宁铁路建设

  黄伟宗早在6年前,首次来到台山考察时,便对台山的侨墟楼感兴趣,并开始着手相关的研究工作。他用两句对联概括了侨墟的特点“贯通中西古商市,独占鳌头侨墟楼”。

  经过多年的研究,黄伟宗总结出,台山侨墟是中国传统农村墟日集市,又是与海外通商的集市;侨墟以骑楼(部分有碉楼、洋楼)建筑为主体;侨墟及其楼宇,都建在河岸边上,设有码头或桥头;侨墟楼的历史、功能、建筑,都是中西合璧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载体和生动体现。

  为什么在台山会涌现那么多独特的侨墟楼呢?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与新宁铁路分不开。在统计表中,有22处侨墟临近新宁铁路的车站。

  省委党校研究员许桂灵认为,铁路的运营和客货流通促成了沿线墟镇的应运而生。“台山作为侨乡,随着大量侨资的汇入,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大量外来商品通过新宁铁路,包括侨墟楼的建筑材料通过铁路输到台山。”她以位于新宁铁路南段的斗山墟为例,铁路修建前只是一条小村落。铁路通车后,不到10年间,便新建了50多家商铺。上世纪20年代,新建商店达260多家,成为台山南部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之一。

  “侨墟临水、公路等地布局,利用江河、道路之便,设置码头、堆场、前店前仓,做生意。因形就势,发挥地利专长,成为了侨墟选址布局的一大特点。”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司徒尚纪说道。

  申遗:先做好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广侨文化

  如果说,侨墟楼是台山独有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藴含在侨墟楼内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样具有保护和开发的必要。

  “台山市向外传播广府文化,并吸取西方和海洋文化形成侨乡文化,同时又将广府文化与侨乡文化融合,从而成为了广侨文化的典型地域。”黄伟宗在这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广侨文化”的概念,并把台山定为“广侨文化之乡”。

  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周义称,广侨文化兼具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基因,并体现出自身的文化特质,包含移民文化、开放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点。“侨墟是近代商品经济的产物。通过侨墟的建立,带动了整个区域商业经济蓬勃发展,经过了科学的规划,侨墟的用地、功能区分、商业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近现代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时代先进性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参与研讨会,65岁的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的教授韩光辉坐上火车,走过了大半个中国,来到了位于南方的台山,在他的眼里,侨墟的形式和文化是十分新鲜的,“侨墟这种建筑形式在北方是没有的,是近代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化,地方的干部群众应该加大力气,把侨墟文化研究深入下去,进行各种分类研究和保护。”

  早在今年初,黄伟宗第二次来到台山时,就曾建议台山侨墟楼可考虑申遗。然而,在这次会上,不少专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别急着申遗,先做好调查研究。

  “台山侨墟最深厚之底藴,在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此,我们还缺乏挖掘、整理、研究。”省政府参事、南方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王培楠如此认为。 

  经过了近期的研究,黄伟宗认为,台山侨墟楼既可争取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争取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可以进行双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其逐步进行市级、省级、国家级以至于世界级文化遗产的申报。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先做好历史文化研究,把侨墟的文化价值挖深挖透。

  对于如何挖掘侨墟的历史文化价值,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认为,可从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两个方面着手。“应当一条村一条村地去调查,把村史挖出来,才会有厚重感。同时,也要着眼于古建筑的研究,一块砖一片玻璃都包含着信息,特别是楼房上面那些美丽的山花。”

  王培楠提出了另外一个意见,广东省正组织力量启动修编《广东省华侨史》,台山作为最重要的侨乡,可乘这股东风,联系有关专家学者成立台山侨墟文化研究会,通过侨墟文化这个突破口去研究华侨史。

  韩光辉则建议,如果要申遗,在加强台山移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我希望此类的研讨会能定期开展,吸收各界别专家的意见,不断开拓研究的题目和内容,对广侨文化的研究才能不断的深入。”他说。

  保护:侨墟楼也可认领

  五邑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国雄认为,近年来,学术、旅游和影视界等对台山侨墟越来越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侨墟的保护。首先需要当地群众认识到其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保护活动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应当做一个整体规划,除了文物和建筑的保护规划,还要想办法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侨墟实际功能的转变和发挥。” 

  在开发利用具体措施上,黄伟宗认为应当配合台山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方针,对侨墟楼采取认领和承包保护开发的政策。有产权的原屋主后裔认领,无主者由政府向社会组织招标,由获标者承包保护与开发。

  因为侨墟建立在墟日习俗之上,他同时建议,可遵循原有的墟日传统,举办“侨墟节”或“广侨文化节”,每届有定期、不同活动中心,集商贸、文化、联谊、旅游于一体。同时,结合传统的返乡省亲习俗,组织侨墟楼的屋主后裔重返故居活动,才能达到“一节多能”的综合效果。

  发现:侨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在本次研讨会前夕,在台山市水步镇岗宁墟参观期间,黄伟宗发现在岗宁墟店铺的名牌上,居然有“中国苏杭丝绸批发”、“锅行”、“洋货”等字眼。他说:“国内和国外的商品在此批发、交易。这就是台山侨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最好证据。”

  在官方公布的侨墟调查中,记者发现,位于上川岛的花碗坪也列为侨墟之一。

  对此,台山博物馆副馆长叶玉芳表示,侨墟的集市习俗形成早在新宁铁路之前。铁路的通车,只是促进了侨墟楼这一形态建筑的形式。虽然花碗坪并没有骑楼形式的侨墟楼,也不是村民集市购物的地点。但是,早在澳门之前,花碗坪是与葡萄牙交易贸易的重要地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把此列为侨墟之一,也是加强保护的一种措施。

  争论:侨墟是“墟”还是“圩”

  对于侨墟楼这一名称,在这次研讨会上,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提出了异议。在侨墟楼的周围,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浮石飘色、大江古典家具、打龙船、广东音乐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果只以侨墟楼这一名称申遗,并不能涵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梅伟强认为侨墟这一名字,应为“圩”,并非“墟”。台山人习惯用简写的“圩”字,这是约定俗成的,是“台山侨圩”在书写文化方面的一个特色。如果要申遗,应当遵循台山本地传统,改为“侨圩”。

  台山侨墟

  大致分为原生态活力型、原生态型、变化型和湮没型。

  原生态活力型

  指侨墟楼保存良好,同时还保持了往日的兴旺,目前有12处。

  原生态型

  指侨墟楼保存良好,却已经失去了往日墟市功能,目前有26处。

  变化型

  指侨墟向其他类型功能转变,目前有33处。

  湮没型

  指侨墟楼已经凋零荒废,目前有13处。

  另有12处侨墟不存于上述四类形态之中。

  (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

  十一、《信息时报》:台山举行中国首届 “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大洋新闻

  日前,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台山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9位专家记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广侨文化,为台山保护和开发侨墟楼,发掘和宣扬“广侨文化”出谋划策。会议将台山以 “广侨文化之乡”定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广侨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对台山“广侨文化之乡”的定位,将对挖掘台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内涵,建设台山文化强市,发挥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昔日繁华——台山侨墟“贯通中西”

  “侨墟是台山的宝贝”!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表示。早在2006年,黄伟宗就来台山考察,并提出“广侨文化”概念。黄伟宗认为,台山侨乡属于广府文化区,明代以后大量的台山人移民到海外,成了华人华侨,也带回很多华侨文化,两种文化在台山这个地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简称为广侨文化,具体就表现在侨墟和侨楼上。

  “贯通中西古商市,独占鳌头侨墟楼。”黄伟宗用这幅对联概括侨墟特点。他认为,墟日是中国农村传统商业习俗,墟场是中国传统市场,而台山侨墟却是传统墟场中,以西方方式做生意,尤其是与海外华侨也做生意,可谓“贯通中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台山侨墟有96个,主要散落于台山的水路以及新宁铁路沿线,光沿着铁路就有40多个。这些侨墟是上世纪初台山华侨回乡建造,每处侨墟都是碉楼、洋楼、墟市幷存,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是上世纪初对外贸易和地方集市的基地。据史料记载,当时侨墟有茶楼、饭店、旅馆、杂货店、布匹店、金铺、钱庄、烟馆、赌场等一应俱全,可以想象当时商业多么繁盛,墟市多么喧嚣。更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有十多个墟还发挥着集市贸易功能,保持着趁墟的习俗。

  进来的不仅是建筑,还有建筑理念。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考察发现,“台山侨墟一般通过科学规划,在用地、功能分区,商业布局、建筑形制等都具近现代文化意识,比传统墟市更有其时代先进性和更丰富文化内涵。”如公益埠,借鉴美国纽约的城市建筑布局,规划了公园、学校、医馆等,并预先铺设下水道,是一座标准的近代化微型城市,也因此被称为“纽约街”。又如圆山墟、汀江墟,引进西方城市“集市广场”建筑形制,把商贸场所置于墟镇中心,突出墟镇的主要功能——商贸。

  西方先进的管理体制——股份制也被引入墟镇管理中。如汀江墟制定《汀江墟招股开办章程》和《汀江立案简章》,对墟市市政管理、商务活动规则等一一详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

  今日落魄——很多侨墟已人去楼空(图略)

  不见码头,也不见墟市,骑楼也人去楼空。如今的台山侨墟像没有灵魂的躯殻在岁月河流里静默,又像没落的贵族。洋楼外墙斑驳残旧,窗户残破不堪。门面不全或大门紧闭,门前则荒草丛生。偶尔能看见人,但大都不是原着居民。曾经的豪宅现在廉价租借给外来打工者。他们用绳子绑在骑楼柱子上晾衣服,在门前大片空地晒菜干、咸鱼,骑楼里面则凌乱不堪。偶尔窜出的狗警惕地瞅着生人,吠几声后躺在地上晒太阳。

  相关部门解释,由于很多侨墟都将近一个世纪楼龄了,再加上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和越来越多侨眷移居国外,墟市的商贸也渐渐冷清,因而走向衰落。被主人“遗弃”的建筑大都空置,长期得不到修缮和保养,也逐渐破败。百年前,千万华侨纷纷归国还乡,兴建楼宇;百年后,竟人去楼空。新宁铁路,这个铁路史上的伟大奇迹仅存在三十年就被毁,从此世上再无新宁铁路。现在的人们知道这段曾经“最美丽的工程”吗?人们记得詹天佑,有谁知道陈宜禧呢?人们读过巴金为新会“小鸟天堂”写的《小鸟的天堂》,又有多少人读过他为新宁铁路写的《机器的诗》呢?

  重新出发——开发侨墟打造 “侨博会”

  考察了台山侨墟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韩光辉表示:“侨墟文化在北方是没有的,只存在于珠江流域。台山有这么丰富的近代文化是了不起的,要珍惜。”五邑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国雄也认为,台山骑楼建筑群在中国文化中很有意义,以汀江墟为代表,保留了建筑内涵的丰富性,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值得保护开发。

  如何保护开发台山侨墟,各位与会专家提供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由于现在侨墟村落太分散,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提议,选择相对集中的侨墟开发,把它们打造成 “侨博会”,将服务业、旅游业、会展业等相关产业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黄伟宗则认为可将全市侨墟楼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或一条旅游线路来开发。每个侨墟遗址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由承包者自由经营,在原有基础上增添或强化新的内容。如可效仿桂林“刘三姐印象”的做法,以巴金在台山写的散文《机器的诗》为题材,重现当年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船载火车”的“机器的诗”景象。

  省政府参事王培楠建议侨墟保护与开发做好两个‘更加’,讲好“一个故事”:一是更加鲜活还原侨墟历史风貌。“我觉得要恢复码头原貌,打通水路——不需要太长,即使一两百米也好。从码头上岸与直接从公路进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码头上岸给人一种开阔、震撼的感觉。”二是更加深入挖掘侨墟历史文化价值。每座桥、每条街、每个家族都有很多故事,要把每家每户典型的、有趣的故事挖掘出来。“讲好一个故事”指是台山虽小,但人才辈出。很多人出海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把这些人奋斗史整理出来,对丰富台山华侨文化史以及增强华侨归属感很有意义。

  会议焦点

  焦点一:如何解决产权问题?

  要保护开发侨墟,必须解决产权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由于很多骑楼的主人已移民国外,一时难以找到业主,而骑楼作为私有财产,未通过同意,是不能私自开发的。另外,由于侨墟数目很多,骑楼的业主更不在少数,说服原着居民参与到侨墟的保护开发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在解决产权问题上,黄伟宗提出侨墟“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方针,对侨墟楼遗址采取认领和承包保护开发政策,即有产权的由原屋主后裔认领,无主者由政府向社会组织招标,由获标者承包与开发。谭元亨则认为,政府可以跟原着居民签订协议,前提是要给他们一个好的中期前景,让他们觉得有信心,才有可能参与其中来。《中国国家地理》编辑李华勤建议如果找不到业主,或者业主在国外,可以通过政府收购,经过修复后再营业。有人居住的,整理街道,最大程度保持原貌,做好民生工程。

  焦点二:资金从何而来?

  保护开发侨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如何来呢?

  谭元亨表示,台山有雄厚的华侨资本,要充分调动原着居民与海外华侨的积极性。政府要做好规划,而且这个规划是切实可行的,能让他们看到未来、远景,这样吸引资金就不是难题。但在华侨资本的运用上,要转变模式。以前多依靠“输血”——依靠华侨的捐资、捐赠。依赖性太强了,这是不行的。今后要学会 “造血”,通过打造侨博会,发展会展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让资金运转起来。

  王培楠认为,可以通过委托企业来经营来解决资金问题,具体可成立一个台山侨墟文化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主要由学者组成,也是法人。在研究会下再成立一个公司,通过公司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焦点三:要不要申遗?

  开平碉楼申遗成功了,台山申不申遗也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黄伟宗表示,申遗是个过程,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台山侨墟如果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要按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过程逐步实现。而且,将来如果要申遗,要将侨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在一起申请。开平碉楼主要是物质文化遗产,而侨墟楼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墟日、习俗等独特非物质文化,这也是与开平碉楼最大的不同之处。王培楠则认为“有个目标,就举起了一面旗帜,容易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着眼,我赞成台山侨墟积极‘申遗’。”但他也表示,欲速则不达。如果没有很好地整理、挖掘,台山侨墟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申遗”的路是走不远,也很难成功。与会专家在这个问题上都表现得非常理性,认为不必急着申遗,保护台山侨墟,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才是现阶段当务之急。

  (记者: 梁世玲)

  十二、网易豆丁网:如何留下那些逝去的繁华?

  2013年1月11日 来源:豆丁网

  核心提示

  “墟”是指南方地区乡村间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地,“趁墟”在粤语中就是赶集的意思。在华侨之乡江门台山,“墟”又被称为“侨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山100多处侨墟可谓十里繁华。台山侨墟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农村集市文化,更因为受到了早年归国华侨的影响,渗入了西方的建筑和商业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侨墟文化。

  如今,台山还保留96处侨墟,多数侨墟人去楼空,繁华不再;但一些侨墟至今还有墟期、传承着“趁墟”习俗;有的侨墟则发展蜕变成现代商业中心,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近百年过去了,台山侨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专家们纷纷呼吁台山市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方针,定期举办“侨墟节”,再现往昔台山侨墟的辉煌。

  台山侨墟

  台山侨墟分布在台山各镇、村,主要是沿上世纪初建造的台山新宁铁路及台山水道分布,每处均是由楼百栋碉楼、骑楼建筑连贯而成,而侨墟的建筑布局,大都是以骑楼及中西合璧的理念建筑而成的。

  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进口水泥、钢筯、彩色玻璃、混凝土结构,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券、山花、阳台成为骑楼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图丰富多彩,且有不同西方历史时期的地域风格,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侨墟也处处体现岭南建筑元素,如台山庙前墟有5幢传统骑楼商辅是源于檐廊式临街建筑。

  昔日:每逢“四九”来“趁墟”

  长期研究台山侨墟的台山博物馆馆长蔡和添向记者介绍,台山侨墟以传统墟期命名,如“四九墟”、“五十墟”,该墟建于上世纪初,在“四九墟”,当地人每逢每个月农历4号、9号,把大量的农副产品、小工艺品等带到该墟,形成小集市,时间一长,被当地人称为“四九墟”;有些侨墟则是由华侨集资捐建、命名而成,如汀江墟、公益埠。随着年月变迁,人头攒动的侨墟商贸场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据统计,在台山现存96个侨墟,但至今还设有墟期的不过36个,还保留着等墟、按时趁墟习俗的侨墟仅剩下10个,但是兴旺程度早已不如往昔。

  据介绍,台山自19世纪60年代形成侨乡,以侨居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台山华侨汇回家乡的资金建成。当时华侨每年汇回家乡资金达1000万美元,丰厚的侨汇使台山的社会购买力明显增强,尤其是1920年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台山新宁铁路通车,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带动了侨墟在全县的兴起、兴旺。

  当时的台山侨墟的名称大多称为“市”,如冈宁市、西宁市、大同市、成务市等。这些侨墟,既有当地商易集市性质,又成为对外贸易的中转站,当年像丝绸等物品就是通过这些侨墟,销售到美加等世界各地。

  百年侨墟焕发生机

  蔡和添介绍,当时最大的侨墟是位于台城的“台城墟”,该墟早在十九世纪末形成,主要从事农副产品,还有华侨回乡开设的银号、诊所等,但每月只有一个墟日。从1924年开始,当地侨墟开始扩建,建成了23条骑楼街段,街道宽阔挺直,四通八达,一派洋气。

  台城侨墟建筑均是按中西合璧式样建设而成,由近1000多栋中西结合式的骑楼连贯而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台山侨墟十里繁华。

  由于台城侨墟位于台山市中心,台城侨墟如今已蜕变成为现代商业中心,延续着昔日的繁华。至今仍有不少骑楼延续着旧时侨墟“前铺后库、上宅下店”的商铺形式,无论白天黑夜都是商贾如云、人流如织。

  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侨墟公益埠

  据蔡和添介绍,在台山现存的96处侨墟中,用“埠”来命名的仅有两处,公益埠就是其中之一。公益埠位于台山大江镇北部,坐落在潭江边上。这个建于1908年、面积达0.33平方公里的侨墟,也是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侨墟,一直沿用至今。

  “公益埠是1903年由归国华侨伍于政带头倡建的。”蔡和添介绍说,华侨们看重那里靠近潭江、还有新宁铁路经过,水路交通便利,于是纷纷回国投资建立商铺,形成了侨墟。“因为那里有码头,所以公益墟又称为公益埠。”

  “公益埠侨墟楼体现出商业功能,中西方商业文化在这里交汇。”蔡和添介绍,每到墟日,侨墟周边的村民就会挑着自家种的蔬菜、喂养的牲畜、自制凉果等农副产品拿到墟上摆摊叫卖。

  在众多华侨回国建设的带动下,传统侨墟渗入了西方文化元素,侨墟楼的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大量西方洋货充斥市面,为华侨侨眷服务的银号、典当、医院等各类铺户建成。公益埠当时的码头十分热闹,赴海外谋生的“金山伯”们在这里坐船出海,也从这里登岸荣归。

  记者昨天在公益埠看到,公益埠的建筑群带有浓郁的西洋文化韵味,各式商铺、宗族祠堂、教堂、学校林立,融为一体,街道整齐划一。上海街、苏杭街、上环街、中环街……当地的居民周老伯告诉记者,当年的苏杭街以买卖丝绸为主,中环街云集了大量的当铺、银号,如今,这些街道主要以成衣、水果、工艺品为主。

  专家建言:定期举办“侨墟节”

  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早在6年前,首次来到台山考察时,便对台山的侨墟楼感兴趣,并开始着手相关的研究工作。

  黄伟宗认为,墟日是农村传统商业习俗,墟场是传统市场,台山侨墟却是在传统墟场中以西方的方式做生意,尤其是与海外华侨做生意,可谓“贯通中西”。对于台山侨墟,黄伟宗认为,可将台山的侨墟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双重文化遗产的保护。黄伟宗指出,台山的侨墟文化,从墟日传统上说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侨墟文化又体现于乡镇之名和墟场建筑之中,亦可列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在开发利用具体措施上,黄伟宗认为应当配合台山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方针,对侨墟楼采取认领和承包保护开发的政策。在墟日习俗之上,台山市可遵循原有的墟日传统,定期举办“侨墟节”或“广侨文化节”。

  (文/图记者:华莹、黄文生)

  (李海春 选编)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